《項鏈》教案2
教學環節
一、組織教學
二、課前普通話訓練
三、導入課文
人們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問題的另一方面,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虛榮心,過度的愛美,不僅不會得到美的享受,反而還會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今天將要學習的《項鏈》這篇課文里,它是一篇關于資本主義社會一個身處社會底層的漂亮女子為了滿足自己一時的虛榮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即,丟失了向朋友借的項鏈,為此付出了10年的代價,結果怎樣請同學們開始迅速地瀏覽即將學習的課文。
四、講授新課
(一)作者簡介:基.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紀后期法國著名的批斗現實主義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邦迪耶普小城附近的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是個商人,父母分居,頗有文學修養的母親帶著莫泊桑住在海濱的一座別墅里,他幼時受母親的熏陶而愛好文學。
在盧昂中學上學時,受到他的老師、著名的詩人路易.布耶的指導,開始多種體裁的文學創作。1870年到巴黎入大學攻讀法律專業,適逢普法戰爭爆發,應征入伍,目睹普魯士軍隊入侵家園的情景。一年后,法軍戰敗,1871年停戰后,先后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寫作,得到法國大作家福樓拜的指導。
1879年夏天,以左拉為首的6位標榜自然主義的文人,在左拉的梅塘別墅聚會,商定各寫一篇以普法戰爭為背景的短篇小說,匯成《梅塘之夜》出版。此后,他辭去教育部之職,專門從事創作,開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1880年到1890年,是他創作的旺盛期,這期間他寫成中短篇小說300多篇,長篇小說6部、游記3部,以及許多文學和時政的評論性文章。1890年因病導致精神失常,于1893年7月6日在一所精神病醫院去世。
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短篇小說巨匠”之稱。他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法國現實,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丑惡現象和社會道德風氣的墮落進行了揭露和嘲諷,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則予以同情和表彰。
(二)課文介紹
《項鏈》是莫泊桑短篇小說中的精品,主人公瑪蒂爾德是一個資產階級婦女形象,她向往豪華、舒適的生活,并為此去努力,結果不切實際的追求使她放棄了對夢幻生活的癡想,并為此花費了10年的心血與青春。
小說按事件的自然進程敘寫,以項鏈為線索展開情節,從借項鏈、丟項鏈、到賠項鏈,生動地刻畫了主人公的性格,從社會根源和個人因素兩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小說那意想不到的結局——項鏈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勝,發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
(三)課文分段
本文按照項鏈為線索,主要寫了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發現項鏈是假的等主要故事情節,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接著就帶著這件寶物跑了”):它交待了女主人公的基本情況和借項鏈的原因。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介紹了路瓦栽夫人的家庭出身、社會地位和婚姻狀況以及她對上層社會生活的癡迷向往。
第二層:寫路瓦栽夫人得到部長的請柬,并為參加夜會做新衣。
第三層:寫路瓦栽夫人為參加夜會借項鏈;
第二部分(從“夜會的日子到了”至“她照他說的寫了封信”):寫路瓦栽夫人舞會上的成功及項鏈的丟失。這部分可分為兩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