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鏈》第一課時教案
一、導入課文1、導語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一個快樂方程式:快樂=物質消費÷欲望。從經濟學觀點看,物質消費越大欲望越小,快樂就越多,所謂知足常樂。反之,一個物質消費有限,欲望無窮大,那將怎樣呢?我們來看小說《項鏈》,從中尋找答案。
2、作者介紹
莫泊桑是19世紀下半期法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寫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說,6部長篇小說和3部游記。莫泊桑在短篇小說創作方面的藝術成就尤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之稱。
他的代表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項鏈》、《漂亮朋友》。他的中短篇小說描繪了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刻畫了各個社會階層各種職業的人物形象,小說《項鏈》就是這樣一篇描寫小資產階級的故事。
3、檢查預習
(1)小說的線索是什么?
(2)圍繞項鏈主要寫了哪些幾件事?
二、分析悲劇成因
1、師:同學們在預習感言中都提到了“悲劇”這個詞,那么,你們為什么認為這是個悲劇呢?
明確: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爆數贍柕缕鋵嵾是一個很不錯的女子,卻因為丟了項鏈而付出了十年艱辛的代價,從小康之家墜入困頓,這不能不說是個悲劇。
2、提問:那么,瑪蒂爾德身上有什么可取之處呢?
明確:她誠實守信、堅忍頑強、恪守尊嚴、勇于負責、真實不虛偽。
3、提問:這樣一個靈魂深處具備優秀品質的女子為什么以悲劇收場?
明確:因為虛榮心作祟。
4、思考討論:文章哪些地方體現了瑪蒂爾德的虛榮心?(按情節發展順序來)
(1)序幕部分
提問:序幕部分是怎么刻畫她的虛榮的?
明確:她夢想著追求豪華生活,渴望進入上流社會,而且她覺得憑自己的美貌理應過這種生活;然而現實卻是冰冷的、寒酸的,“沒有漂亮的服裝,沒有珠寶,什么也沒有”。她的夢想與現實之間有著尖銳矛盾,可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正如文中所說“這些東西,在別的跟她一樣地位的婦人,也許不會掛在心上,然而她卻因此痛苦,因此傷心!边@種對超越現實的物質與精神追求的執迷,正可看出她的虛榮。
師: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悲劇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范,卻必須是容易犯錯誤的人。而他(她)之所以犯錯誤,不是由于他(她)對自己身外的事物一無所知,便是由于他(她)的欲望!
(2)“借項鏈”部分
提問:作者如何描寫瑪蒂爾德在借到鉆石項鏈前后的心理變化?
明確:“猶豫不決”、“不斷問”——沒有見到項鏈時的不安;
“心跳”、“發抖”、“出神”——發現鉆石項鏈時的激動、神往
“遲疑”、“焦慮”——擔心對方拒絕時的猶豫不安;
“跳”、“接”、“親”、“跑”——得到允許后的興奮。
師:作者通過一系列神態、動作描寫刻畫她在借項鏈時的幾個心理變化,淋漓盡致地揭示她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精神世界。
(3)“失項鏈”部分
a、提問:舞會上的四個“陶醉”說明了什么?
明確:長期以來的夢想得到實現,這種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正反映了她極度膨脹的虛榮心。
b、討論:生活和她開了一個絕大的玩笑,就在她的幸福達到頂點時,項鏈丟了。丟項鏈的可能性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