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參考資料
第十二、十三段,放綠。這一部分的“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是精彩的一筆,點明了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使故事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燭炬點亮全篇,突現出文章的主題。在這里,那一綹青藤仿佛獲得了靈性,它那頑強抗爭的性格,它那永向光明的執著,使作者從中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
第十四段,思綠。在遙遠的南方,作者思念著他的圓窗和他的“綠友”,含蓄地表達了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三、問題研討
1.閱讀第八、九段,畫出文段中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并聯系上下文,說說每個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表達作用。
甲生:“我因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這句是比喻,把作者渴望綠、愛綠至極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乙生:“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這句是排比,把青藤頑強抗爭、不屈不撓的精神展現在人們眼前。
師評:你們說得都很好,我再補充一句。“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這句是反復,含蓄優美的語言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抒發了作者對“綠”的美好情感,真切感人。
2.結合文章內容具體說一說本文結構上的特點。
結構精巧,變化多端是這篇散文的特點。文章以對“綠”的情感為線索,按賞綠、囚綠、放綠、思綠來建構文章,形成作品特有的節奏。“賞綠”部分用大量篇幅極言對綠之愛,為“囚綠”作鋪墊。接著,用繁筆寫“囚綠”之執著,甚至在第九段還輕宕一筆,寫從前在鄉間草屋的事情,這些都是致力于表達對“綠友”的愛之深,以至惱之切。“囚綠”如此固執,卻為何又要“放綠”?“放綠”部分是文章主題所在。有前兩部分的恣情抒寫,步步“放縱”,到這一部分文意逆轉,猛然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識地竭盡全力將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篙松槳停,不僅造成了文勢的變化多姿,在主題的揭示上更是發人深省。“思綠”部分雖只有短短三句話,卻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一枝青藤牽動了作者的情思,也打動了讀者的心靈。作者留下了廣闊的空間,讓讀者去思索回味。結構的跌宕多姿,與作者的感情起伏相關聯。
3.請寫出本文的結構提綱。
①識綠——喜悅
②贊綠——留戀
③囚綠——愛憐
④放綠——祝福
⑤念綠——懷念
四、語言品析
1.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這段敘事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這里似在敘事,而在字里行間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離開故都的無奈盡含其中。
2.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體會粗體詞的含義。)
由“綠色”到“綠友”到“囚人”,稱呼的變化含蓄地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珍重”一詞,更是隱含了對頑強抗爭精神的敬重,和對光明與自由的珍惜與向往。
體味這句話的語言含蓄優美。
由“綠囚”到“囚人”詞義的轉移,對故事的內容有什么變化?
體驗活動
1.在深秋,哪些樹的葉子還很稠密?哪些樹的葉子已經稀疏?哪些樹的葉子呈黃色?哪些樹的葉子呈紅色?
2.晴天和雨天,這些樹葉有無變化?在刮風的天氣和無風的天氣,樹葉各是怎樣落到地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