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氣象物候》教案2
(5)背誦這首詩。
4、學習第四首詩
(1)了解蘇軾及其代表性的作品。惠崇,北宋僧人,能詩能畫,尤擅水禽。
(2)自由閱讀這首詩,體會其內容。
提示:竹林之外,有三兩枝桃花爭相開放,春江之上,鴨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蔞蒿已經長滿了岸邊,蘆芽還很短,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時節啊。
(3)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進行賞析。
提示:注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4)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本詩。
(5)了解詩中有關的物候知識:
(看到了蔞蒿滿地、蘆根發出短芽,就想到了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三、拓展想象。
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過的古詩詞中,還有那些詩中體現了物候現象?
1、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
2、杜甫的《梅雨》
四、布置作業:
1、理解并背誦四首詩
2、完成《導學與測試》的單元練習。
五、教學后記:
第二教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借助網絡,查找、篩選、整理自己想要研究的內容。
2.學習用準確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來介紹某一小知識。
3、了解文中所寓含的氣象物侯方面的知識。
二、教學重點
學習篩選信息及按要求用生動的語言改寫所篩選的信息。
三、教學過程
1、感知內容:
認真閱讀這組文章,從多面角度多側面了解有關云識天氣、物候和物候學中的物候的知識。引導學生對每篇文章的觀點、價值觀一一進行考察。
(1):閱讀《看云識天氣》完成以下幾個問題:
①了解如何看云識天氣?了解云和天氣的關系。
②理解說明語言的通俗準確性。說明方法的恰當性。(分類別、打比方等)
③了解文中所出現的氣候物象的知識。
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雁鵝過,趕快播;雁下地,就嫌遲。
文章末尾提醒我們“要準確地掌握天氣變化的情況,還得依*天氣預報”。說到天氣預報,以前的天氣預報,僅僅預報一下明天的天氣,而現在的天氣預報,既預報天氣,也介紹有關天氣、物候方面的知識;既講究科學性,也注意趣味性,這樣,既吸引觀眾去看,也能起到普及科學知識的作用。
④讓學生欣賞多姿多彩云彩圖片。(教學素材片)
(2)閱讀《大自然的語言》了解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2、拓展延伸:
(1)比一比、賽一賽,以小組為單位,看誰搜集、整理的天氣物候的諺語多
如:①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
②炮臺云,雨淋淋。
③江豬過河,大雨滂沱。
④天上灰布懸,雨絲定連綿。
⑤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
⑥西北開天鎖,明朝大太陽。
(2)已布置同學以小組為單位,確定研究主題,今天請同學們篩選整理資料,并派代表用2至3分鐘時間介紹各自的研究成果,要做到準確生動、通俗易懂。
(3).給每一小組25分鐘時間,25分鐘過后,各小組展示多角度、多側面的思考,各抒己見,充分展示個性,不要造成思維定勢,不要用給定的答案、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學生。
(4).交流后,請同學互評,教師最后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增長了不少的知識,(5)、課后還可以進行研究,當然還可以有更好的選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