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體味詩歌的繪畫美、音樂美、結構美等特點,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
2、過程、方法:
以讀為本,通過朗讀吟誦,感悟詩歌的意蘊美,通過美讀想象,感受詩歌的圖畫美;通過品讀回味,欣賞詩歌的語言。
3、態度、情感、價值觀: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的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2、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喉嚨嘶啞的鳥(“我”)
歌唱: 土地
河流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風
黎明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入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一起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
二、資料助讀
1、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
2、寫作背景:
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東北、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識。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歌。
三、朗讀,整體感知
1、聽錄音磁帶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停頓、重音)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
教師作簡要點評。
4、齊讀課文。
自由朗讀課文。
其余學生聽讀,準備點評。
四、研讀詩歌
1、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2、學生合作研討:
⑴ 詩中“用嘶啞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⑵ 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
⑶ 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⑷ 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⑸ 詩歌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系?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2、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組合作討論。
五、背誦課文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自由背誦。
3、指名背誦。
自由背誦課文。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片土地》,我們感受著哪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七、課堂反饋練習
閱讀艾青的《向太陽》一詩,寫一篇評述性的短文。
八、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
2、預習《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