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學習要點
關于本文作者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的學說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
解題
孟子主張“性善論”,他認為人生而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學習本文,通讀全文,了解文章的內容。 一、 掌握如下字詞。
1、 為下列字的注音。
簞( )羹( )蹴( )2、 掌握下列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鄉,通'向',從前3、 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茍得:茍且偷生
豆:古代盛肉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用腳踐踏
萬鐘:形容位高祿厚
已:停止二、 課文內容分析。
1、 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3、'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4、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6、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
三、 問題探索。
1、學習文言文,要掌握一定的虛詞。如本文中就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虛詞,它們往往一詞多義,一詞多用。如
之
代詞 他 呼爾而與之
助詞 的 為宮室之美
而
表順接 不譯 蹴爾而與之
表轉折 卻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于
表比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對象 對 萬鐘于我何加焉2、背誦課文,并能夠正確的翻譯。測試 1、下列紅色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簞dān 蹴cù
b、茍得gǒu 不屑xiè
c、羹gēng 弗fú
d、勿wù 死亦我所惡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