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訴說》作文教學案例
【主題】雨的訴說。【思維激發】
“春雨細,柳絲長,夏日暴雨曬高陽,秋雨纏綿冬雨涼。”雨是一種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它從天空中飄落,在泥土中消融。它以靈動的聲音,奇異的形體和清透的心靈向你詩意地訴說,“我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
說到“雨”,你是否想起了那些發生在雨中的故事和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對雨的歌詠?請調動你的閱讀積累和你對“雨”的心靈感悟,在紙上寫下關于“雨”的詩文和故事,寫得越多越好。或者,請你靜下心來,閉上眼睛,想像自己是在夏日的午后,在涼涼的秋夜,在茂密幽靜的竹林,在悠長寂寥的小巷,聽雨或急促或舒緩的足音,聽雨或歡快或憂郁的呼吸……你的心靈是否有了某種雨情,感受到了某種雨趣,引發了某種雨思?那就請你把雨景描寫出來,把雨情抒發出來。可是該怎樣寫景抒情呢?
【訓練重點:寫景抒情】
寫景抒情在一篇具體的文章中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因為寫景離不開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物。這就是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如《詩經》中以一個戍邊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一個征人在連綿的陰雨中回到家鄉,這場景或許是寫實的,但這兒的“雨雪”明顯投影著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鄉,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陰霾心境。
當然寫景抒情視其傾向性不同而有所側重:或以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體景物上的某種感受。如朱自清《春》中描繪的春雨圖。寫出了江南春雨連綿細密的特征,而江南雨景中田園牧歌般的情味,只是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主觀感受。
或以抒發某種感情為主線,景物只是借以寄托情感思想的一種比擬和象征。如鄭愁予的《雨說》,秋瑾的“秋風秋雨愁煞人”。
具體的寫作中,前者的關鍵是以物傳情,描寫景物時在字里行間加上自己的感覺,在語言形式上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和富有表現力的動詞把這些感覺寫出來;后者的關鍵是觀物思理,學會思辨,并對這種思辨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
【名篇回顧】
閱讀以下文段,你可以加以比較分析來感受“寫景抒情”的不同表現手法。
1、注意段落中動詞的運用:
我正要歸寢,忽然淅淅瀝瀝地落起雨來,滴在芭蕉葉上,奏出很凄涼的音韻。這時景色漸漸淡起來,電燈也慘然無光。由窗處看出去只見黑漆漆一片,雨愈下愈大,我想到一切舊事,都浮在我的心閾里,煩惱極了。
——石評梅《西湖的風景》
2、注意段落中修辭手法的運用:
云還沒鋪滿天,地上已經很黑,極亮極熱的晴午忽然變成了黑夜似的。風帶著雨星,像在地上尋找什么似的,東一頭西一頭地亂撞。北邊遠處一個紅閃,像把黑云掀開一塊,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風小了,可是利颼有勁,使人顫抖。一陣這樣的風過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連柳樹都驚疑不定地等著點什么。又一個閃,正在頭上,白亮亮的雨點緊跟著落下來,極硬的,砸起許多塵土,土里微帶著雨氣。幾個大雨點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兩下。
雨點停了,黑云鋪滿了天。又一陣風,比以前的更厲害,柳枝橫著飛,塵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風,土,雨,混在一起,聯成一片,橫著豎著都灰茫茫冷颼颼,一切的東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樹,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亂,全響,全迷糊。風過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條條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陣,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屋上落下萬千條瀑布。幾分鐘,天地已經分不開,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處流,成了灰暗昏黃的,有時又白亮亮的,一個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