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一認3教學案例(精選2篇)
認一認3教學案例 篇1
[片斷1]:
教學“魚”:
師:(出示課文插圖)圖上畫的什么?
生:圖上畫了兩條魚。
師:它們在干什么?
生:它們在水里游來游去。
師:圖上還有什么?
生:圖上還有幾根水草。
。òパ,怎么像法官在審訊呀?這可不行。)
師:誰能把這些內容連起來說一說?
生:兩條小魚在河里游來游去,小河里還有幾根水草。
師:好,這樣說多具體呀。誰能說得更好?
生:有兩條小魚在清清的小河里歡快地游來游去,它們在跟小草捉迷藏呢!
師:他說得真好。我仿佛看見了一條清澈的小河,還有兩條活潑可愛的小魚。你也能說得這么好嗎?
生:有一條彎彎的小河,河水真清啊。河底里有碧綠的水草,兩條小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玩耍。
生:我還有……
師:瞧,魚兒游來了。(出示魚字卡片)這個字跟魚兒好像呀,找一找,哪些地方像魚兒?
……
[反思]:
這是蘇教版一年級語文第一冊的《認一認2》,雖然是以識字為主,以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為主,但培養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容忽視。在看圖初始,老師的問題過于簡單,于是出現了師生審訊式的一問一答,老師雖是急在心里,可并沒有一味地責怪學生,而是耐心地加以引導,終使學生慢慢走上正軌,恍然明白說話要具體完整,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提問要精當,“精”指的是精煉扼要、言簡意賅,“當”指的是得當,所提問題要能突出重點難點。同時指向性要明確,學生才能了然教師的意圖,從而很快地走向教學目標。
提問還要因人而異。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雖具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怎樣逐漸向書面語言過渡,需要教師的悉心指導,需要教給切實可行的方法。
[片斷2]
教學“鳥”:
師:天上飛來一只怎樣的小鳥?(一邊提問一邊出示“小鳥”一詞貼在黑板上。)
(如果像剛才一樣提問:“圖上畫的什么?”學生肯定會說:“圖上畫的是一只小鳥!毙▲B誰不認識呢?這樣提問顯然低估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同時也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
生:天上飛來一只黃黃的小鳥。
生:天上飛來一只金黃的小鳥。
生:天上飛來一只可愛的小鳥。
師:還可以說成一只金色的小黃鶯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生:一只金色的小黃鶯在樹林里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
生:一只小黃鶯在樹林里飛來飛去,真快活。
生:一只金色的小黃鶯一邊飛一邊叫:“春天真美。
生:……
師:你看,這個字跟鳥有什么相像的地方?
…(舉起鳥字卡片)…
[反思]
在 “鳥”字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吸取了教學“魚”字的教訓,不是簡單地提出一個三歲小孩都會回答的問題:“圖上畫的是什么?”而是改變了策略,提問:“天上飛來一只什么樣的小鳥?”這個問題需要仔細觀察,需要從大腦詞語庫中搜尋合適的詞語來表達,雖然要求提高了,但對一年級學生來說難度并沒有增加,而且能幫助學生積累詞語,所以學生比較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起來了。
接著老師又設計了一個問題:“還可以說成一只金色的小黃鶯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知道一句話的表達方式不止一種,而可以有多種。不要人云亦云,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喜愛的表達方式。
課堂提問既要老師在備課時精心設計,而且還要根據課堂生成的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改變策略,從而使問題更好地貼近學生,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更好地提升語文能力。
認一認3教學案例 篇2
教學要求:
1.能夠正確認識8個漢字,讀準字音,分清字形。
2.能夠根據圖畫初步了解這些字的意思。
教學重點:讀準字音,分清字形。
教學難點:“星”和“風”的讀音;編兒歌。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培養語文能力。本課注重培養識字、想象和口語表達能力。
2.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要一年級小學生達到這個理想目標還不太可能,因此教師的有效引導顯得更為重要。
3.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教學用具:美術字“漢字王國”;兩套生字卡片;八幅配套彩圖;十張紅色“日”字圓卡片。
教學流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今天又有八個新字要和我們交朋友,你們愿意嗎?(愿意!)好,我們一起走進漢字王國第三個城堡。(師貼出美術字“漢字王國”,板書課題。)
齊讀課題:認一認3
師:這八個新朋友說:“我們要出謎語讓小朋友猜一猜,猜對了,我們才出來和大家見面。”你們想猜嗎?(注意激情)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開始,教師就用兒童化的語言、伙伴式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使教師極具親和力,營造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習充滿樂趣。]
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新字。
1.字謎引出生字,圖文對照。
、偌t通通,圓又圓,早晨東邊出,晚上西邊落。(日)
②有時彎彎像小船,有時大大圓又圓,到了八月中秋節,大家圍坐樂團圓。(月)
、畚夜瘟,我吹紅旗飄。夏天沒有我,就得把扇搖。(風)
[設計意圖:生動的、貼近兒童生活的謎語,再加以教師豐富的體態語言,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猜謎熱情高漲。]
2.談話:還有五個新朋友說:“小朋友真聰明,我們難不倒他們,現在我們走出來,讓他們認一認。”
3.對應貼好圖和字,鼓勵學生自由認讀。
4.認讀已經學過的音節rì yǔ,提醒學生學好拼音能幫助識字。[設計意圖: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拼音識字的妙處,樂于用拼音識字。同時在教學生字的時候,不僅關注它的讀音,而且更要讓學生在運用中學習,力求識用結合。]
5.去掉圖片,指名認讀,開火車讀生字。
6.請小老師上臺教讀。(引導小老師注意體態和教法,獎勵教得好的小老師胸前掛上光榮星。)
7.教師教讀,讀出韻文的韻律。[設計意圖:這是一篇四字韻語,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兒童記誦。教師應用自己富于韻律的朗讀來吸引學生、感染學生。]
8.打亂順序,男女生比賽認讀。
9.聽字游戲。
指名八個學生上臺,分別拿著剛學的八張生字卡片,面向黑板,背向小朋友們站好。教師隨機指黑板上字卡,學生集體識認,臺上拿著相同字卡的小朋友立刻轉身,舉起字卡,教大家讀兩遍。[設計意圖:訓練學生傾聽的品質、敏捷的反應。告訴學生,認真聽也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
10.說說你有什么好方法記住這些字。
可引導學生從圖形聯系字形,如:
。ㄈ眨 。ㄔ拢
再如:雨。“一”像天,“巾”像云,四點像雨。
[設計意圖:這樣的點撥讓學生形象易記,既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又滲透了會意字的造字規律。]
三、組新詞。
1.說說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見過這個字。(口頭說詞、說廣告、說商標等)[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力求讓學生在運用、遷移中學習,力求識用結合。]
2.師:小朋友們,這八個新字中有一個字最愛交朋友,和別的字組成詞語了,它就是“光”。你知道它能和黑板上的哪個字組成新詞嗎?
3.引導發現,學生說詞。
移動字卡,如下:
星
月 電
日 光 風
4.讀新詞:日光 月光 星光 電光 風光(可簡單解釋“風光”等詞。)
四、開動小腦筋。(聯系圖文說話,了解簡單氣象知識。)
1.什么時候天上有太陽?
2.什么時候天上有月亮?
3.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和星星,這樣的好天氣叫什么天?
4.烏云起,雷電閃,刮大風,下大雨的天氣叫什么天?
5.老師用上第一行的四個字給晴天編了首兒歌,你們想學嗎?
學兒歌:
早晨看日出,晚上賞月亮,星星放光芒,天氣真晴朗。
6.鼓勵學生用下面四個字給陰雨天編兒歌。如:
烏云起,雷電閃,刮大風,下大雨。
大風吹,烏云飛,電光閃,雨嘩嘩。
[設計意圖:“說話”是我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語文教學中,說話訓練尤為重要。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說和寫并不是同步的。為了縮短說和寫之間的差距,創設了一個讓學生編兒歌的情境,這樣不但讓學生產生了新奇感,而且運用了所學語言,滲透了氣象知識。]
五、課中操《兩只小手做雨點》。[設計意圖:這是音樂課上剛學過的律動,又正與本課有關。在學生集中注意力學了大半節課已近疲乏時,這充滿童趣的歌詞、動作,既渲染了氣氛,又很好地組織了教學,調整了學生狀態,以便更好地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六、拓展延伸。
1. 學生休息,老師講“后羿射日”的故事。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老師繪聲繪色的故事中放松身心,又很自然地導入下面的游戲。]
2.小游戲:誰當神箭手?
①小黑板出示十輪紅日(寫上“日”字的紅色卡片)。
、诩で椋盒∨笥褌,你們也想當神箭手嗎?請你拿起彩筆,給每個“日”添上一筆,使它變成一個新字。每加上的一筆,就是你射出的一支神箭;每組成一個新字,就等于你射下了一個太陽。
、蹖W生討論,動筆寫一寫,翻書找一找。
④學生匯報、板演。如:目、田、電、白、舊、旦、由、申、甲(教師可引導學生說說怎么認識這個字的,后面三個字較難,大部分學生多不認識,可留到課后完成。鼓勵學生問家長,問兄姐,查字典。)[設計意圖:形式新穎有趣的練習,學生樂此不疲。如此美麗的神話傳說,怎能不調動起孩子課外識字的積極性?]
課后反思:
1.教學生編兒歌,限制不能太多。開始教師在課上要求學生每句說三字,學生即多數不敢發言。教師轉而放寬要求,讓學生大膽說,再稍加指點即成。孩子對自己編的兒歌學起來更感興趣。如:“陰天出烏云,轟隆打閃電,大風呼呼刮,大雨嘩嘩下。”
2.這八個漢字,很多學生已經認識,所以課中有浮躁情緒。教師在課堂上善于發現,調動學生爭當“好老師”的積極性,效果很好。教師還應設法使這類學生“吃得飽”,多給一點有難度的問題;或讓他們講講多多識字的方法,也能帶動其他學生的學習氣氛。
3.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動物有本質的區別。正是這主動性,使人能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