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極世界的形成學案(精選2篇)
兩極世界的形成學案 篇1
第25課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識點: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互會;華沙條約組織。德國的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古巴導彈危機
2、技能: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
分析: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激化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系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提供圖片、文字、視頻等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掘學生學習的動力。
2、通過問題探究、史料研習、歷史比較、圖表分析等方法與手段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由于二戰后美、蘇雙方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特別是國家利益方面的尖銳對立,特別由于美國“遏制共產主義的”戰略,造成兩極格局下的“冷戰”對峙。
2、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加強政治、經濟、軍事聯系與合作對抵制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進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也因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政策使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矛盾不斷加劇。
3、“冷戰”背景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學習重點】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
【學習難點】“冷戰”狀態下的美、蘇關系
【課時安排】
1課時
【思考感悟】二戰期間美蘇兩國是什么關系?為何曾現這樣的關系?“丘吉爾的演說表明了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態度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變化?”,這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知識梳理】
一、從盟友到對手
1.戰后以美、蘇為主導的新的國際關系體系──雅爾塔體系的確立;雙方聯盟基礎的消失;蘇聯實力的加強及對美造成的威脅。
美國與蘇聯對抗的本質原因是美國在妄圖依靠本國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稱霸世界的道路上遭遇到蘇聯這樣一個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國家利益和軍事實力上的勁敵。
二、美蘇的“冷戰”
1、概念:
【合作探究】冷戰政策的含義是什么?
2、標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3、表現:
【合作探究】美國冷戰政策包含哪些內容?
政治表現的杜魯門主義
經濟表現為馬歇爾計劃
軍事表現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合作探究】馬歇爾計劃是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如何看待美國的目的?
它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帶有政治目的。美國之所以對歐洲實施援助計劃是因為要復興經濟以穩定資本主義制度。它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利益的關注,即美國幫助歐洲恢復正常的資本主義經濟秩序,從而在政治上穩固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在穩定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政治秩序的基礎上,美國還進一步加強對西歐各國的政治控制,將西歐納入美國對蘇聯實施“冷戰”的戰略步驟上來,從而達到遏制共產主義的目的。
【合作探究】蘇聯應對措施有哪些?
(1)政治:蘇聯幫助東歐各國發展黨組織,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2)經濟:經互會成立:1949
(3)軍事: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1955,從此在歐洲出現了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
【合作探究】如何看待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支持與援助?
蘇聯對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政黨和政權建立過程中的幫助、建立經互會以加強經濟合作、成立華約以抗衡北約的措施體現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資本主義陣營全方位的對抗。
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合作探究】冷戰局面的形成對世界政治產生了哪些影響?
1、德國的分裂:1949。
【合作探究】
你能從柏林墻的修建和拆除,認識“冷戰”的影響嗎?
柏林墻的修筑以及德國的分裂都是冷戰的產物。它人為地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一個城市分為相互隔絕的兩部分,這是冷戰背景下東西方關系的真實寫照。然而,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交流與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冷戰的結束以及柏林墻的拆除都是必然的。
2、朝鮮的分裂:1948。
3、美國侵略越南:1961
4、古巴導彈危機:1962
【合作探究】美蘇冷戰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消極影響:形成國際局勢一次又一次的緊張。
表現為:
(1)造成國家分裂:兩個朝鮮和德國的形成;
(2)引發局部戰爭:朝鮮戰爭:1950—1953年,這是二戰后,以美蘇冷戰為背景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越南戰爭: 1961年—1973年,二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大規模局部戰爭;
(3)引發軍備競賽: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最后蘇聯撤走導彈。
積極影響:
(1)蘇美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2)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相互借鑒,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3)亞非拉結成不結盟運動,逐步發展壯大,第三次世界崛起。
【難點突破】 雅爾塔體系的確立
(1)含義:二戰結束后,世界大國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了新的國際關系格局。
(2)具體內容:a.處置戰敗國b.重新確定戰后歐亞政治格局c.成立聯合國(3)實質:是美蘇兩國根據自己的戰略需要對世界格局做出的重新劃分,深深地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4)評價:a.積極性:原則上倡導和平、民主,承認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主張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等b.局限性:體現出大國強權政治的特征。如對朝鮮和德國。c它的確立標志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關系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一個新時代。
[例1]決定雅爾塔體系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a.聯合國的成立 b.美蘇兩國的軍事經濟實力
c.雅爾塔會議的基本原則 d.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雅爾塔體系的形成條件的把握。應明確雅爾塔體系是在世界大國按照雅爾塔會議的原則,在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的基礎上建立的國際關系新格局。a選項是體系的內容之一;c選項是體系形成的原因之一;d選項在雅爾塔體系形成時并不突出。形成國際關系或國際格局的決定性因素是大國的實力,且雅爾塔體系帶有的大國強權政治的特點也可以通過b選項反映出來。
[答案]b
兩極世界的形成學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基本史實,理解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背景及實施步驟。
(2)掌握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各國內部的民主改革,華沙條約組織,經互會等史實;歸納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國分裂,朝鮮半島分裂,古巴導彈危機等史實;正確分析“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重點: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經濟互助委員會;《華沙條約》
難點:冷戰與雅爾塔體制形成與評價。
課前自主學習
一、雅爾塔體系
1.含義: 。
2.影響: 。
二、美蘇冷戰
1.“冷戰”的含義: 。
2.美國“冷戰"政策出臺的背景
(1)二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 的對比: 和 衰落, 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 實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影響日益增大。
(2)美蘇兩國戰時同盟基礎不復存在,兩國在 和 上的矛盾加劇,蘇聯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
( 3)1946年,丘吉爾的“ 演說”發出了“冷戰”的信號.
3. 美國的表現
(1)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以 “ ”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些綱領后來被稱為 .
(2)為了幫助西歐 ,以 西歐,美國開始實施對歐洲的 ,即馬歇爾計劃.
(3)1949年,美 、英、法等國簽訂了《 》,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一個反對 和 的軍事政治集團。
4.蘇聯的對策
(1)拒絕加入馬歇爾計劃。
(2)1949年,蘇、保等國成立 。
(3) 年,蘇、波、阿、保等國簽署《 》,組成華沙條約組織。
5. 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形 成.
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1.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
(1)導致一些國家分裂:德國分裂為 和 。朝鮮分裂為 和 。
(2)局部戰爭: 年,朝鮮戰爭爆發。 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
( 3)美蘇軍備競賽加劇,國際局勢緊張:1962年,發生了 。
2.美蘇未發生大規模的直接武裝沖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課堂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從盟友到對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蘇兩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中最重要的兩股力量,團結合作,共同為打敗德、意、日法西斯做煳巨大貢獻。但是在戰后,兩國的合作關系逐漸發生變化。
知識歸納
1.美國“冷戰"政策出臺的背景
(1)二戰后期形成的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的框架。
①二戰后期,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就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后和平等問題達成了若干協議。
②這些協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即雅爾塔體系。
(2)二戰結束后,美蘇反法西斯聯盟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同盟關系破裂。
(3)戰后蘇聯實力的不斷增強及在世界上影響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敵視。
(4)二戰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企圖稱霸世界。 (5)1946年3月,前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發出“冷戰”的信號。
(6)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對比。
2.“冷戰”的含義
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這就是所謂的“冷戰”。
3.美蘇“冷戰”的開始
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要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些政策和綱領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美蘇“冷戰”從此開始。
典例剖析 【例l】“冷戰”局面的形成是由于 ( )
①美國試圖稱霸世界 ②蘇聯政治軍事力量增強
③歐亞社會主義陣營形成 ④美蘇展開核軍備競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變式題1】 “二戰”后,美國“冷戰”政策最顯著的特點是( )
a.幫助歐洲復興,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b.支持希臘反動政權,阻止共產黨掌權
c.組織“北大西洋聯盟”,加強與蘇聯抗爭的實力
d.在遏制共產主義和 穩定資本主義過程中不訴諸武力
知識點二美蘇“冷戰”
1946年,丘吉爾訪問美國時在富 爾敦發表的題為《和平砥 柱》的演講中,以“鐵幕”一詞公開把矛頭指向蘇聯,聲稱蘇聯威脅了歐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聯盟對抗蘇聯,揭開了戰后“冷戰”的序幕。
知識歸納
1.冷戰政策的表現
(1)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杜魯門主義的核心思想是把“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
(2)馬歇爾計劃:國務卿馬歇爾提出的對歐洲援助計劃,把西歐納入美國對蘇聯“冷戰”的戰略軌道,
(3)支持東歐國家的反共勢力,企圖在東歐恢復資本主義制度。
(4)組建對付蘇聯和東歐的軍事集團——北約。
①1949年春,美、加、英、法等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規定進行集體防御。
②北約的建立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一個重要行動,加劇了“冷戰”的程度。[來源:]
2.兩極格局的形成
為了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蘇聯、 保加利亞等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1955年,蘇聯和波蘭、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組成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從此,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出現。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典例【例2】“馬歇爾計劃遠不止是一項經濟援助計劃”,這是因為該計劃實際上是
a.美蘇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產物 b.導致當代世界政局不穩定和戰爭的根源
c.以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定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d.美國蓄意分裂德國和扶植西德
知識點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1.柏林墻的建成
原因:雅爾塔體系確定了美蘇在德國東西部的勢力范圍;美國的“冷戰”政策加劇了其分裂進程;美蘇兩國意識形態的分歧。
分裂:1949年,在美蘇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1961年,民主德國政府為防止公民自由外流和西方勢力入侵,沿西柏林四周 筑起了一條由水泥墻、鋼絲網和嘹望塔組成的封鎖線,這條封鎖線被稱為“柏林墻”,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睫! 衛墻。該墻就成為德國分裂的象征。
2.朝鮮半島分裂
日本投降后,蘇美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在美國支持下,南部建立了大韓民國。同年9月,北部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處于分裂狀態。
3.美國發動越南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擊,迫使法國殖民者撤出。1961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在越南:軍民的英勇抗擊下,美軍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導彈危機
起因:1962年7月,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并建設中程導彈基地,以改善其在美蘇核均勢中的不利地位,結果被美國發現。
經過:10月,美國武裝封鎖古巴,美軍進入戒備狀態。
結果:經過美蘇兩國的談判,蘇聯被迫撤走導彈。
所謂雅爾塔體制(雅爾塔體系),就是美、英、蘇三國首腦主要通過雅爾塔會議所確定的戰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藍圖,其實質是美蘇兩分天下。兩極格局是以美蘇為中心,以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兩大陣營全面對抗為特點的格局。而冷戰是美蘇對抗的主要形式。三者的關系為:雅爾塔體制的建立是戰后兩極格局形成的基礎,即奠定了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制;雅爾塔體制下兩極格局對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戰,冷戰的加劇又促進了兩極格局的形成。一般來說,兩極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著冷戰局面的結束,雅爾塔體制的瓦解。
典例剖析 【例3】20世紀60~70年代美蘇爭霸的態勢可以概括為( )
a.美國取得壓倒性優勢 b.雙方互有攻守
c.蘇聯依靠絕對軍事軍事優勢迫使美國讓步 d.雙方不堪軍備競賽重負放慢爭霸步伐
鞏固測試
1.美國開始對歐洲實施馬歇爾計劃時,在亞洲的主要活動 是……………………… ( )
a.扶助蔣介石挑起內戰 b.發動朝鮮戰爭
c.發動侵略越南的戰爭 d.從亞洲撤退兵力充實歐洲
2.下列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是………………( )
①“杜魯門主義” ②柏林危機 ③馬歇爾計劃 ④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3.朝鮮戰爭爆發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朝鮮內戰爆發 b.中國人民志愿軍人朝
c蘇聯直接入朝協助北朝鮮軍作戰 d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干涉朝鮮,侵犯中國
4.二戰結束后,兩極格局得以長期維持的決定性因素是 ( )
a.第三世界力量弱小 b.聯合國作用軟弱c.美蘇綜合國力比較接近 d.多極化逐步發展
5.二戰后的美蘇爭霸不同于一戰前英德爭霸的特點是 ( )
①爭奪全世界的霸主地位 ②核武器作為爭霸的威懾力量
③以軍事集團為基礎 ④反映出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較量
a.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1947年,美國向希臘、土耳其提供4億美元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與此具有直接關系的是( )
a.《北大西洋公約》 b.馬歇爾計劃 c.經濟互助委員會 d.《華沙條約》
7、閱讀材料
我相信美國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之征服企圖。
——摘自杜魯門致國會的咨文
回答問題:材料中美國的“支持”意味著什么?為實現該目標,美國采取了什么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