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案(精選2篇)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案 篇1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秦統一的條件
能表述“皇帝”的由來、含義。
明確“三公”的具體職責。
評述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知道秦朝郡縣制度建立的史實,比較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異同。
【過程與方法】
運用教材的材料作為證據去理解過去,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應用有效信息去論證問題。
能夠輕松地在課本上做各種標記,以突出知識重點。
能對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如運用結構圖掌握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統。
通過質疑、解疑,培養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歷史學習有正確的認識,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勤于思考。
通過古代贊頌秦始皇的詩歌和圖片,感受秦朝初步實現統一的宏大氣象。
通過秦朝始創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等內容,體會制度建設對國家穩定和統一的重要意義。
重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難點: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教具:多媒體課件
導入 china的由來:瓷器、支那、秦朝等含義。那么秦朝有哪些成就著稱于世呢?學生回答后,強調兩點:秦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就是本課學習的內容。中央集權制度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建立的?
利用三幅地圖引出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案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秦統一的條件
能表述“皇帝”的由來、含義。
明確“三公”的具體職責。
評述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知道秦朝郡縣制度建立的史實,比較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異同。
【過程與方法】
運用教材的材料作為證據去理解過去,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應用有效信息去論證問題。
能夠輕松地在課本上做各種標記,以突出知識重點。
能對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如運用結構圖掌握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統。
通過質疑、解疑,培養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歷史學習有正確的認識,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勤于思考。
通過古代贊頌秦始皇的詩歌和圖片,感受秦朝初步實現統一的宏大氣象。
通過秦朝始創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等內容,體會制度建設對國家穩定和統一的重要意義。
重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難點: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教具:多媒體課件
導入 china的由來:瓷器、支那、秦朝等含義。那么秦朝有哪些成就著稱于世呢?學生回答后,強調兩點:秦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就是本課學習的內容。中央集權制度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建立的?
利用三幅地圖引出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 分析統一的條件(經濟發展、民心所向、局部統一、秦國實力)
2、 地圖展示滅六國、統一秦王朝的建立
以結構圖探究秦怎樣來鞏固統一?分析割據爭霸的原因,由分封制的弊端——制度問題造成,那么為防止割據,鞏固統一就必須進行制度的創新,引出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要確立這套制度首先從何做起?以音樂、圖片烘托秦始皇——中國第一位皇帝出現,他首創了
1、皇帝制度
問題導學(投影問題)
(1)“皇帝”這一名稱是怎樣而來?
秦王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皇”字和一“帝”字,組成了“皇帝”這一名號。
(2)贏政為什么重定尊號?
自認為功德無量,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自己的權勢和地位。
(3)秦始皇還采取了哪些尊君的做法?
要點:朕、制、詔、璽;強調皇帝的與眾不同,皇帝獨尊。
(4)閱讀材料,指出皇帝制度的重要特征。
材料1:“制曰:……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2: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軍隊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要點: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這樣的皇帝制度有無弊端?學生發言后,如決策失誤、政務繁忙等,以材料輔證。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政務十分繁忙,《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石”是120斤,這是說秦始皇每天要看120斤(相當于今天的60斤)竹木簡寫成的官文。皇帝看的公文是經過篩選的,每天要往宮廷送的公文則難以勝數。
秦始皇勢必需要助手輔助,引出
2、中央官制。
(1) 中央官制的設置及職能
提出要求,明確中央官制的設置及職能,學生自學。
接下來幫秦始皇解決三件事情。
a秦始皇要在全國征發民工修筑長城,誰應來協助:丞相。
b秦始皇要下達一道“焚書”的詔令,有權下達者應是:御史大夫。
c秦朝軍權由何人掌管:?(由歧義起疑,使學生發現、解決問題)
展示中央官制圖、同心圓圖,分析其最顯著的特點:皇權為中心。以此引出
(2)中央官制的作用。
a 維護君主專制
b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
兩個作用中最主要的是第一點。分析“學思之窗”,反映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相權與皇權這一矛盾,那還有一個什么矛盾?中央與地方。
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回到四千多年前的秦朝群臣的一場大辯論。分析本課引言,秦統一之初,群臣圍繞什么展開一場討論?秦始皇最終同意哪一種觀點?
3、郡縣制:
以官制圖講解本目
(1) 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為何說全面推行?)
秦始皇設多少郡?郡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郡下又設縣,縣以下設置哪些主要行政機構?(歷史縱橫)結合沛縣、江陰縣級市例子談談。
秦朝在郡縣設置的主要官員有哪些?各負何責?
(2)地方官制及職能(舉例老百姓到衙門告狀先找誰?)
(2) 郡縣制的作用 (由官制圖: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入手)地方服從中央,地方主要官員的任免權最終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從而實現了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效的防止出現割據。這顯然不同與哪種制度?
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不同,表格展示。
由兩制的影響比較,引出一個問題,歷史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秦二世而亡。投影材料:“夏商西周封建而延,秦郡專權而促。”秦的短命是不是郡縣制惹的禍?學生發言。
最后,以柳宗元話“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展示)秦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權力結構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集權,但最終受制于皇帝——專制主義,這就是秦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秦開創的這套政治制度對后世有何影響?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補充:也鞏固了統一,推動經濟文化的發展。秦鞏固統一的措施除了以上政治方面,還有哪些?歷史縱橫
強調本課要旨。練習。
1、 分析統一的條件(經濟發展、民心所向、局部統一、秦國實力)
2、 地圖展示滅六國、統一秦王朝的建立
以結構圖探究秦怎樣來鞏固統一?分析割據爭霸的原因,由分封制的弊端——制度問題造成,那么為防止割據,鞏固統一就必須進行制度的創新,引出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要確立這套制度首先從何做起?以音樂、圖片烘托秦始皇——中國第一位皇帝出現,他首創了
1、皇帝制度
問題導學(投影問題)
(1)“皇帝”這一名稱是怎樣而來?
秦王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皇”字和一“帝”字,組成了“皇帝”這一名號。
(2)贏政為什么重定尊號?
自認為功德無量,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自己的權勢和地位。
(3)秦始皇還采取了哪些尊君的做法?
要點:朕、制、詔、璽;強調皇帝的與眾不同,皇帝獨尊。
(4)閱讀材料,指出皇帝制度的重要特征。
材料1:“制曰:……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2: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軍隊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要點: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這樣的皇帝制度有無弊端?學生發言后,如決策失誤、政務繁忙等,以材料輔證。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政務十分繁忙,《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石”是120斤,這是說秦始皇每天要看120斤(相當于今天的60斤)竹木簡寫成的官文。皇帝看的公文是經過篩選的,每天要往宮廷送的公文則難以勝數。
秦始皇勢必需要助手輔助,引出
2、中央官制。
(1) 中央官制的設置及職能
提出要求,明確中央官制的設置及職能,學生自學。
接下來幫秦始皇解決三件事情。
a秦始皇要在全國征發民工修筑長城,誰應來協助:丞相。
b秦始皇要下達一道“焚書”的詔令,有權下達者應是:御史大夫。
c秦朝軍權由何人掌管:?(由歧義起疑,使學生發現、解決問題)
展示中央官制圖、同心圓圖,分析其最顯著的特點:皇權為中心。以此引出
(2)中央官制的作用。
a 維護君主專制
b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
兩個作用中最主要的是第一點。分析“學思之窗”,反映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相權與皇權這一矛盾,那還有一個什么矛盾?中央與地方。
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回到四千多年前的秦朝群臣的一場大辯論。分析本課引言,秦統一之初,群臣圍繞什么展開一場討論?秦始皇最終同意哪一種觀點?
3、郡縣制:
以官制圖講解本目
(1) 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為何說全面推行?)
秦始皇設多少郡?郡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郡下又設縣,縣以下設置哪些主要行政機構?(歷史縱橫)結合沛縣、江陰縣級市例子談談。
秦朝在郡縣設置的主要官員有哪些?各負何責?
(2)地方官制及職能(舉例老百姓到衙門告狀先找誰?)
(2) 郡縣制的作用 (由官制圖: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入手)地方服從中央,地方主要官員的任免權最終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從而實現了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效的防止出現割據。這顯然不同與哪種制度?
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不同,表格展示。
由兩制的影響比較,引出一個問題,歷史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秦二世而亡。投影材料:“夏商西周封建而延,秦郡專權而促。”秦的短命是不是郡縣制惹的禍?學生發言。
最后,以柳宗元話“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展示)秦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權力結構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集權,但最終受制于皇帝——專制主義,這就是秦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秦開創的這套政治制度對后世有何影響?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補充:也鞏固了統一,推動經濟文化的發展。秦鞏固統一的措施除了以上政治方面,還有哪些?歷史縱橫
強調本課要旨。練習。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案 篇2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案
△課標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諸侯爭霸(春秋戰國時期):
①背景:宗法制、分封制 遭到破壞
②目的:爭奪 土地 和 人民
③方式:兼并戰爭
2、秦朝統一: 前221 年
①秦國先后滅掉了哪六國?
韓、趙、魏、楚、燕、齊
②秦國能統一全國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實力 日益強大
③秦朝在我國歷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統一 的 中央集權 的 封建 王朝
二、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
①始皇帝的來歷:
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便從“ 三皇”、“ 五帝 ”中各取一字合為“皇帝”,自稱
“ 始皇帝 ”,希望從自己開始,皇位能傳承 千萬世 。
②皇帝制的特點:皇位世襲,皇權至上
③皇帝制的影響: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九卿及其職責
丞相:為百官之 首 ,幫助皇帝處理全國 政 事。
三公 御史大夫:是副 丞相 ,執掌群臣 奏章 ,下達皇帝 詔令 ,負責監察 百官 。
太尉:負責管理全國 軍事
三公九卿都由 皇帝 直接任免
②三公九卿的相互關系:相互配合,彼此牽制
3、決策程序及其作用:
①程序:丞相、御史大夫、諸卿朝議 → 皇帝裁決
②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
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過程:開始產生(春秋戰國)→ 全面推行(秦朝)
2、郡縣長官及其產生:
①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
②縣的最高行政長官:縣令或縣長
3、影響:
①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權 直接有效 的控制
②形成了中央集權制度,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 政治 制度的基本格局, 為歷代王朝所 沿用 , 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郡縣制與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郡縣長官由 皇帝 任免,有利于加強 中央集權 和鞏固 國家統一 。
△隨堂練習:《全品》第1課“典題探究”(見《全品》第1課,略) △作業:《全品》課時作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