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教案(精選2篇)
6.3 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教案 篇1
6.3 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教案)
導入: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資本主義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美國資本主義也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首先開始進行國家干預經濟的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何發展?在不同時期,美國經濟政策是如何變化的?所謂的“新經濟”是什么?
一、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1、二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
。1)二戰后,美國經濟實力在世界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
戰后初期,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美國工業生產占2/3,黃金儲備占3/4;小麥、玉米占1/3,棉花占1/2;煤、石油和鋼占60%多,汽車占84%;并擁有全世界民用飛機的84%,為資本主義世界之首。
(2)二戰期間,美國聯邦政府建立起龐大的經濟調節機構統管經濟,并興建了大批企業,其調節和管理職能深入到主要經濟部門,保證了戰時經濟的迅速增長,也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鞏固和發展。
1941---1945年,聯邦政府在美國基本建設費總額中出資三分之二,在軍事工業總投資中占三分之二。戰爭中,聯邦政府采購了80%的重工業產品和50%的一般工業產品。二戰結束時,聯邦政府擁有全部原子能工業、96%的橡膠企業、71%的飛機和引擎企業,經濟實力在世界經濟中占絕對優勢。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1)表現:政府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產和消費,干預資本主義的再生產;政府補貼出口產品,維持高出口水平;政府大力投資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義政策。
。2)特點:
、倜绹鴫艛噘Y本實力雄厚,建立現代企業所需的巨額投資與私人資本積累有限的矛盾不像西歐國家那么尖銳;政府干預經濟不是實行工業國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開支和大量軍事訂貨、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和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造成美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大發展。
②雖然美國政府建立了國有企業,但美國的經濟體制仍然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
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影響
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伴隨政府對經濟的調節和干預,美國快速完成從戰時經濟向和平經濟的轉變。從20世紀50年代起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
二、不斷調整的經濟政策
1、二戰后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經濟的發展
(1)背景: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末,凱恩斯主義風靡美國。
按照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避免經濟危機的關鍵在于實現充分就業。在戰后很長一段時期內,美國政府都把充分就業作為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
。2)政策:
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政府注重解決就業問題來促進生產和消費,并保持財政預算平衡。
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分別提出“新邊疆”和“偉大社會”施政綱領,把大規模赤字財政作為經常性政策,以降低失業率、促進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每當經濟危機發生,政府便動用財政、通貨膨脹等反危機手段,減輕危機的破壞程度。這些手段雖然有效,卻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赤字、高額國債和嚴重的通貨膨脹。
2、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經濟政策
。1)20世紀70年代,受石油危機等方面的影響,美國經濟陷入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并存的困境。
(2)政府降低利率、放寬信貸,卻加劇了通貨膨脹,政府提高利率、緊縮銀根,認為放慢經濟增長的步伐,卻又使生產停滯、經濟惡化。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緊縮財政政策和赤字財政政策,都只是一時見效。
。3)1979年4月到1982年12月,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11.8%,失業率達到10.8%,失業人口數達到1200萬。面對嚴重的“滯脹”問題,凱恩斯主義失靈。
3、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政策
(1)背景:反凱恩斯主義的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理論日漸受到重視。
貨幣學派認為,影響經濟的是貨幣發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張控制貨幣發行量,反對用擴大政府開支、增加預算赤字手段來對付經濟衰退和擴大就業,反對國家過多地干預經濟;
供給學派認為發展經濟的重點在于擴大供給而不是需求,主張減稅和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管制,認為減稅能刺激人們的投資和工作積極性,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管制能加強市場機制的作用,減少政府度對經濟的過度干預。
。2)里根政府的政策及效果:
里根采用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主張,用大規模消減政府開支和緊縮貨幣來抑制通貨膨脹;用大規模減稅和加大國防開支來醫治生產停滯。這一對策終于見效。1982年底,美國經濟回升,并持續增長,通貨膨脹和失業得到了緩解。但是,在上述政策的指導下,里根政府大幅度增加國防開支,造成高赤字、高國債、高利率和高貿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1980----1989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
年份
項目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 ) -0.3 1.9 -2.5 3.6 6.8 3.4 2.8 3.4 4,6 3.0
表中的數字說明了什么?里根政府時期實行的政策使經濟開始回升并持續增長
三、美國的“新經濟”
1、美國的“新經濟”出現的背景
(1)克林頓執政期間,美國迎來了新一輪的經濟擴張
。2)1997年,美國經濟增長率達到3. 7%,此后,美國經濟持續以超過4%的速度增長。一直困擾美國的通貨膨脹問題也被化解,美國的巨額財政赤字消失。經濟強勢發展的同時,失業率出現下降。經濟的發展使美國企業利潤大幅增加,個人消費市場繁榮,出口增加迅猛,股指扶搖直上。
2、美國的“新經濟”
(1)出現:20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扶持高新技術產業,通過增加供應來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來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取得成功。
這輪經濟增長反映出美國經濟 運行機制發生了某些深刻變化。美國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增長、失業率和通貨膨脹聯動的關系被打破,美國進入了一個“新經濟”時代。
。2)特點:美國“新經濟”的局限性
討論探研:
克林頓政府的確創造了經濟 擴張的奇跡,但是美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沒有因此改變,壟斷資本在國民經濟中依然占據支配地位,左右著國家政策,美國社會依然是一個富裕與貧困、競爭與壟斷并存的兩極社會。
從1962年到90年代,美國家庭財產最少的20% 的家庭平均凈價值實際上在縮小,但是最富有的20% 的家庭平均凈價值卻增加了88% ,而這20% 中排在最前面的0.5% 的家庭平均凈價值卻增加了188% 。到1976年,占美國人口1% 的美國最富有的人所擁有的財產總和占全國總財富的20% ;但到了90年代中期,這1% 的最有錢人已占有了49%的國家總財富。這一切對一個國家來說并不是什么好消息;至少,它埋下了使社會兩極分化的種子。假如照這一趨勢發展下去,這個國家勢必被分成有錢與缺錢人兩大陣營,而這一現象正是美國建國2xx年來一直要避免的。
——《現代資本主義三次工業革命中的成功者》
請回答:
為什么美國的財富總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美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是誰?
、僖驗樯a資料掌握在少數壟斷資本家手中
、趬艛噘Y本家
閱讀思考
1992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民主黨候選人克林頓已絕對優勢當選為美國總統,克林頓時期,克林頓通過實施所謂的“第三條道路”……推行改革,促進了美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的發展。在克林頓的第一個總統任期(1993——1996年)四年內,美國經濟的平均年增長率達到2.6% ,通貨膨脹率控制在3%的水平,財政赤字連續四年下降,由1993年的2900多億美元降至1886年的1160億美元,總共減少了60%左右。失業率則從上臺時的7.1%降到1996年的5.1%,還創造了1000萬個就業機會。在他的第二個總統任期內,美國經濟繼續穩定發展。1997年,美國經濟增長率達到近4%,通貨膨脹率還不到2%,失業率一直在4.6%~4.9%,創24年來最低紀錄。同時,財政赤字大幅度降低……再此期間,美國的高科技產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請回答:
。1)克林頓政府所謂的“第三條道路”主要是指什么政策?其宗旨是什么?
宏觀調控、微觀自主
既反對完全的自由放任,有反對過度的干預
。2)克林頓政府的這一措施為什么被稱為“第三條道路”?
這一政策介于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道路
。3)材料中提到克林頓總統在位時,美國經濟發脹的主要特點是什么?這一特點的出現說明美國經濟進入什么時期?
經濟增長伴隨著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
新經濟時代
(4)美國經濟發展出現這一現象是否意味著美國經濟將保持永久的繁榮?為什么?
不是
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周期性仍然存在
6.3 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教案 篇2
【重點講解】
淺談戰后資本主義經濟方式新變化的原因、表現、本質特征及其認識
1.影響二戰后經濟發展的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開,成為最強有力的推動因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采用多種形式干預經濟生活;二戰后確立的雅爾塔體系,有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國家調整內外政策,擴大國內和國際貿易;資本主義國家廣大民眾積極的勞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2.戰后資本主義經濟方式新變化的主要表現
(1)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主要包括實行國有化、制定經濟計劃、利用稅收(通過抑制過高收入和收入的持續繼承性,以減弱國內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公,使資本主義統治下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也有一定的緩和)等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生產等,用國家力量調節經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資本生產的盲目性,保證了生產的社會性。
。2)實行“人民資本主義”和“經營者革命”,二戰后股票分散化(雇員持股)和經營人員的專業化,出現資本社會化的趨向,是企業經營戰略的重大調整。
(3)建立社會福利制度:①“福利國家”的實質:國家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服務開支,來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并保證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較好的社會服務。②社會福利的資金由個人繳納、企業繳納和國家補貼三部分組成。福利制度成為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反映了分配領域社會化的趨勢。③評價:福利國家的出現使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緩解了社會矛盾,也擴大了社會消費。但是發達國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國家財政支出擴大,造成財政赤字,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④發展:20世紀六七十年代,“福利國家”的發展日漸完備。1973年經濟危機后,“福利國家”的發展在一些國家受挫,但仍在繼續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國在不同程度上減少政府的公共開支,縮小“福利國家”的規模。
(4)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提高了經濟競爭力,拓展了經濟活動領域,增加了就業,擴大了市場,改善了資源配置。高科技產業部門發展迅速,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代表高新科技第三次工業革命蓬勃發展。
(5)首先在美國出現“新經濟”的新趨勢。“新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美國經濟的長達十年的持續增長。
3.本質特征:這些新變化,主要表現在經濟體制、經濟運行方式、產業結構等方面。當代資本主義出現的新變化是資本主義主動地尋求自我調節和調整的結果,它促進并帶領了世界經濟的向前發展。國家大規模干預社會經濟生活;或調整生產關系,緩和階級矛盾;或國家計劃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或普遍強化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4.對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認識
(1)變化:① 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相結合)② 出現了所謂“人民資本主義”(普通職工也擁有股票)③“經營者革命”的新趨勢出現。(企業所有者退出經營第一線,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④福利國家的出現(普遍和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國家干預社會財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實踐。⑤ 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產業結構因科技進步和需求結構變化而變化)⑥20世紀90年代知識經濟首先在美國興起(美國出現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經濟增長模式)
。2)評價:①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增強了計劃調節的能力,但不能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缺陷,不可能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周期危機?萍歼M步和政府干預只能使周期擴展期延長,衰退期縮短,衰退程度也相對溫和;②周期性問題與結構性問題結合,生產問題與金融問題結合,使衰退問題更趨復雜化。資本主義的發展伴隨著各種失衡、失調、動蕩和衰退同步進行。
。3)認識:首先要實事求是地看待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較過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戰后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的事實表明,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并非只有對立,還有相互適應和可協調的一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現階段生產力的發展還具有相當的容納能力,還有發展潛力和生命力。其次,要辯證地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既要看到它發生深刻變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沒有變化的一面,在諸多的發展變化中有一些實質性的東西沒變,資本主義進行自我調整的最低限度是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這些調整只能暫時緩解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社會面臨著新的矛盾沖突和問題。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出現"滯脹"現象就是突出反映。同時也應該認識到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是否加強或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上左右搖擺。具體表現在:①這些新變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的自我揚棄,是在資本主義內部的自我改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②這些新變化并沒有解決它固有的矛盾和問題。③這些新變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發展,提高了實力,同時也帶來與自身相否定的因素④這些新變化是資本主義主動地尋求自我調節和調整的結果。資本主義之所以要主動地變化,既是利潤最大化的需要,同時也是在與社會主義制度較量的過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鑒社會主義的一些良好的經驗
【難點分析】
一、二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末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是私人壟斷組織與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相結合的資本主義。理論來源是凱恩斯主義,目的是避免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性。20世紀30年代,在經濟大危機的影響下,各國為了盡快結束危機,紛紛以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產生。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發展新模式,是凱恩斯主義的第一次成功的應用。二戰后,達國家普遍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利用國家權力對經濟進行大力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了新發展,其主要原因是:①生產力的發展使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必然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②戰爭的特殊作用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③經濟危機呼喚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揮干預和調節作用。④戰后出現的高科技產業需要國家投巨資并進行有效管理。
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內容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①國有企業的發展;②國家財政收支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升高;③實行中央銀行國有化,加強中央銀行對國家金融的干預和調節作用;④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的管理和調節作用。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壟斷的一種新形式,它和私人壟斷沒有本質區別。但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性:第一,它突破了私人壟斷的局限性,使生產、技術改造以及勞動力再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從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納生產力的發展。第二,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壟斷資本局限性以及它同現代化巨額投資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從而在一定時期內緩和經濟危機,促進生產的發展。
但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可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并且在發展過程中會使矛盾進一步加劇,最終加深資本主義經濟的停滯趨勢。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里根政府開始采取減少國家對經濟干預的政策。
二、市場經濟中的“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
當今世界各國普遍具有混合經濟的特征,即一方面依賴市場機制作為經濟活動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政府通過計劃、管制、財政貨幣政策等促進宏觀經濟的增長和穩定,調節市場的不足,各類主要市場的演化軌跡通常是兩只手共同努力的結果,一只是“看不見的手”,現代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亞當•斯密用這只手概括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另一只“看得見的手”,主要指政府主管部門對市場的調控和干預,代表人物凱恩斯。面對著迅速發展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希望一種新經濟學,要反對自由放任主義,主張國家干預主義;凱恩斯適應這一趨勢,他主張政府對經濟的積極干預,突出了政府赤字支出對總需求的擴張作用,認為在總需求不足,即經濟陷入產出水平遠遠低于潛在產出水平的狀況下,如果政府增加其購買量,總需求就會增加。在現代經濟中這兩者都占據重要地位,兩只手的痕跡更是所在皆是。1929年,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來臨,美國損失慘重。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開創了看得見的手(政府)和看不見的手(市場)共同作用于經濟的混合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
【學法導航】
1.資本主義經濟的問題應當立足于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的實際運行狀況去尋找原因。
2.“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對戰后乃至當今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體制調整的一個總結。20世紀3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突破自身的發展困境,在保持資本主義根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對經濟運行機制的調節,經濟獲得了迅速和長足的發展。
3.資本主義國家三大領域的調整與經濟發展:(1)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協調勞資關系,緩和社會矛盾;(2)不斷調整經濟政策,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以保障經濟高速發展;(3)不斷調整國家間的矛盾,實現國際領域的經濟合作。
4.應當運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其運行機制是隨著客觀條件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理解資本主義經濟的新變化和新特點。
5.人類社會發展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努力學習、吸收其他民族和國家發展經濟的經驗,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小資料】
瑞典“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
瑞典“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是瑞典社民黨政府上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在消除貧富差距和穩定社會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為低收入家庭支起了保護傘。瑞典有兩大類低收入家庭。一類是單親家庭。由于離婚率高,全國有15%的18歲以下兒童生活在主要由母親維系的單親家庭中。而瑞典婦女從事的又大多是商業零售和衛生看護等低收入工作。工資本來就不高,再由其單獨維持家庭,負擔自然不輕。瑞典另一類低收入家庭是養老金不高的單身老人家庭。瑞典是長壽國家,社會老齡化問題較嚴重。在瑞典,子女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老人的一切由社會負責。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克里斯蒂娜老人便是許許多多單身老人中的普通一員。她每月經濟來源主要有保證養老金和住房補貼兩項,支付房租、飲食、服裝、衛生用品以及其他雜支之外,也有所結余。對于這些低收入家庭來說,兒童補貼和住房補貼對維持收支平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僅如此,低收入家庭還與其他家庭一樣,享受著免費教育和醫療等其他一系列社會保障。
瑞典實行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其最大特點就是強制性的社會化,人人都必須參加統一的社會保障系統,并能享受由國家統一提供的各種社會保障。這些保障主要有六大類:一是兒童保障,每個孩子出生前后,父母可以累計享受450天補貼產假,而且每一個1歲至16歲兒童每個月都可領取到相應的兒童補貼;二是教育保障,除從小學到大學一律實行免費教育外,一到九年級學生可以在學校享受免費午餐,高中學生每個月可以領取一定數額的助學金,大學生每個月可獲得助學金和低息學習貸款;三是醫療與病休保障,人們在生病期間不僅可以享受近乎免費的治療,而且還能從病休的第二天起領取到80%的病休補貼;四是失業保障,失業者從失業的第六天起從國家到80%的失業救濟;五是住房保障,這主要是一種向低收入的有孩子家庭和低收入的退休者家庭提供的社會保障;六是養老保障,全國所有人無論有沒有工作過都可以在年滿65歲后領取到最低限額的養老金。
“羊毛出在羊身上”,瑞典人所享受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全是由自己所交納的各種稅費支撐起來的。據計算,瑞典人平均要拿出60%以上的收入交納各種稅費。近二十年來,為減輕稅收壓力和增強瑞典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瑞典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改革任重而道遠。
【體驗高考】
(•上海卷)1945年英國工黨上臺執政后,大力推行社會福利等政策,目的是為了
a.強化自由放任主義 b.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c.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d.改變資本主義性質
【解析】自由放任是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征,首先可以排除。社會福利正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積極干預經濟和社會生活,這是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的。這種干預沒有減輕負擔,反而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沉重負擔。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