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教學案例(通用2篇)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教學案例 篇1
師:如果說《自然之道》告訴我們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那么《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又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在預習的基礎上測覽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測覽后,教師先和學生總結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生::黃河的變化及變化的主要原因。
師::你是用什么方法抓出本篇文章主要內容的?
生::段意歸納法。我認為第一段是總說黃河在“變”;第三、四段分別向我們介紹是怎樣變的;第五段是說變化的原因;第六段是說針對變化的原因設計治理方案。所以我將幾段歸納概括為黃河的變化及變化的主要原因。
師::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我認為他那種方法太慢了。我用的是題目分析法。老師說了有一些文章的題目就是主要內容。這篇文章雖然不是,但語言變化一下就是了:“黃河是變化的” 不用動,“怎樣變化的”就是講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就要涉及變化的原因,讀完一遍后果然有這方面的內容,所以我認為題目分析法速度更快。
師::很好,不管是哪種方法,只要是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下面請學生們默讀課文,并自行完成練習題。
1、黃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聯系自己查找的資料、依據課文內容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
3、課文給我們的啟示是:—————————————。
(教師巡回指導)
師:在小組交流一下自己的筆記,并進行補充糾正。如果有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請舉手示意老師。(師生交流和點撥時,教師要把握住黃河變化原因的兩大點)
[點評]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啟示”。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對自然的觀察、了解、發現中受到有益的啟示。同時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等思維品質;提高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和默讀與自學能力 。
因為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學生粗知文章大意,課堂上只要抓住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語的理解不作為要求。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學習到的“抓主要內容的方法”來概括本篇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就是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不僅如此,課堂上教師還進一步放手讓學生以自學的方式、聯系自己查找的資料獨立完成“黃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等內容的梳理,充分體現了略讀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的要求,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可見教師是深刻把握住了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然后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學會討論、交流。從而達到葉圣陶老先生在《略讀教學舉偶》所說的“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的教學境界。真正體現了課堂上提高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也體現了學生的默讀與自學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機結合。
從這個案例中,使我明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把握語文學科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關系,而且我們還從教學過程中感受到了她胸中裝有學生,她在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都沒有用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學習,確實是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理念落在實處,真正達到了課堂教學效果。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教學案例 篇2
感知黃河
師:同學們,老師這有一段錄像,你們想看么?
生:想。
師:好,現在就讓我們來看這段錄像。同時請大家邊看邊想:“看了這段錄像,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課件)
生:我聽了錄像中的音樂,知道剛才錄像中播放的曲子是《黃河頌》,再加上我看到錄像中的場景,我想那條河流是黃河。
生:我以前看過黃河最險要的地方壺口瀑布的錄像,我判斷剛才錄像中那震撼人心,飛瀉之下的就是壺口瀑布。因此,我也知道了這條河流就是黃河。
生:通過預習我知道在中國的河流中,只有黃河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水的顏色是黃的,所以我看到錄像中湍急的水流是黃的,就知道這條河一定是黃河。
生:我看到錄像中的河水具有雷霆萬鈞之勢,奔騰而來,呼嘯而去,我就感到這一定是黃河了,因為在我的印象中黃河才具有這種雄渾的氣勢,正如李白詩中寫的那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生:剛才,我看到河道有寬有窄,看到岸邊的黃土高原想到兩岸的百姓,想到了黃河所蘊含的黃河精神,激勵著中華民族的一代又一代,它是我們的母親河。
(在上課伊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黃河的場景,使學生看到黃河既有奔騰而來,咆哮而去,雷霆萬鈞之勢,又有平靜、寬廣的胸懷,聽著《黃河魂》動人心魄的旋律,感知黃河,認識黃河。使學生初步體會黃河的雄壯氣勢,聯想到黃河精神。)
師:剛才,我們所看到的的確是黃河。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黃河,感受黃河,進一步的了解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板書)
二、自讀自悟
師:下面請大家選擇你喜歡的方式朗讀這篇文章,注意讀準字音,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可以通過查字典解決。然后想一想“你讀懂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生自讀思考問題。
師:剛才大家讀得都很認真,一定了解了許多內容。誰先說說?
生:我查字典知道“憂患”是擔心,災難的意思。課文說“黃河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是說黃河成了中華民族時刻擔心的災難。
生:從課文中我知道,黃河過去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現在變成了一條禍河。
生:我還知道人們已經認識到黃河帶來的災害,正在想辦法治理黃河。
生:通過查找資料,我知道:早在大禹治水時,人們就開始治理黃河,過去的人們談黃變色,黃河留給人們的是血,是淚。黃河成了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因此才有了“黃河寧,天下平”的說法。
師:你們了解了這么多內容,老師真為你們高興。你們在了解課文的同時遇到問題了嗎?現在請大家把你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老師通過電腦把大家提出的問題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來。
生: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為什么說它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師隨機板書)
生:我想知道黃河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黃河的變化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此,我想了解人們是用什么方法來治理黃河的?
生:黃河給兩岸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怎么還能說它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呢?
生:我想了解除了文中科學家提到的治理黃河的辦法之外,我們還有哪些治理黃河的方法?
師:大家提出了這么多問題,請大家看一看,有沒有相似的問題?
生:我覺得第一個問題和第四個問題,可以用課文中的一句話概括,“像這樣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怎么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呢?”
師: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生:第三個問題和第五個問題可以歸納為“我們應該怎樣治理黃河”?
師:可以嗎?
生:可以。
師:了解了這些問題,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下面讓我們再來仔細閱讀這篇文章,然后選擇一個或幾個你感興趣的問題,深入了解文章,遇到了困難,可以找合作伙伴共同學習。
(讓學生質疑問難,自主梳理出問題,把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來,師生共同討論,確定學習目標,從進一步的細讀深究中領悟有效的學習方法。在保證學生學習時間的前提下,引導學生一自學為主體,通過圈、劃、批、注等不同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自學,自動尋求答案,獲取知識的能力。)
生自讀思考后合作學習。
師:學完了么?
生:學完了。
師:誰愿意先說說你感興趣的是哪個問題,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我對第一個問題很感興趣,我讀了“像這樣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怎么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呢?”我了解到黃河過去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而后來卻成了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師:我知道“搖籃”是小孩在很小的時候休息、睡覺的地方。我感覺“搖籃”應該是溫馨、舒適的,讓人看了有一種幸福的感覺。這里把黃河比喻成搖籃,我想是為了告訴人們黃河是人類的發源地,我們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樣在黃河這個溫馨、舒適的搖籃里逐漸壯大起來的。
生:經過查找資料,我知道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經由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肅,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這些資料讓我感到黃河源遠流長,哺育了黃河兩岸的中華兒女。
生:我讀了“說來話長,在數千年到數萬年前,黃土高原乃至黃河流域,自然條件是好的,可與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媲美”就是比美的意思,就是說在數千年到數萬年前,黃土高原乃至黃河流域,自然條件良好,就像現在的江淮流域一樣美麗富足,是個人們心目中理想的居住地。
生:我讀了這句“那時候,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代自然條件更好。”這句話說明這里很適合動植物的生長活動,也一定會更適合人類的生存發展。“氣候溫暖,土地肥沃”,人們可以在這里自由耕種,老天爺照顧,還有良好的土地,人們的日子一定過得很快樂。
生:這句“因此,我們的祖先才選擇這里生息繁衍。”“因此”表示的是因果關系,正是有了前面這些條件,這些原因,我們聰明的、偉大的祖先才會選擇這里生息繁衍,生活養育后代,我想那時的人們一定生活得非常快樂。
生:剛才聽了話,我的眼前就好像出現了人們生活、耕作的景象,我想向大家描述一下:在氣候溫暖,土地肥沃的黃河流域,農民在田地里自由耕種,漁民在船只里滿載著捕魚的收獲,婦女們在家里紡織,老人們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閑談,孩子們快樂的玩耍,嬉戲。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們是那么幸福,無憂無慮。
師:把數千年前到數萬年前的黃河流域描述的這么美,這么好,那我們應該怎樣讀呢?
生:應帶著美好的感情讀。
生:讀的時候好像眼前就有這樣的景象。
生:“媲美”應該讀的重一些。
生:“生息繁衍”讀的慢一些,緩一些。
師:你們能讀出來么?
生:能。
師:誰試一試?
生試讀。
(3)師:讀出了美好的黃河流域,讓我們感到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可是后來它卻發生了變化,怎樣變化的呢?
生:課文中這樣寫的“人們都說……苦難”從這一段說明了黃河雖然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但它在近2000年來卻給人們帶來了苦難。
生:課文中列舉了數字,“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這些數字說明黃河發生了變化,給人們帶來了苦難。
生:這里用“深重”來描寫苦難,再加上前面的決口、改道,讓人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好像要透不過氣來了。
師:那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呢?
生讀文
師:你是怎樣把你的感受讀出來的?
生:“竟決口……26次”讀得稍快一些。“深重的苦難”讀的低、慢,表示我的心情很沉重。
生:老師,我不明白這里“表現”這個詞為什么要加引號?
師:誰能幫幫他?
生:這里是用“擬人”的手法,把黃河的決口、改道當成人所做的事,所以用引號。
生:這里把黃河當成人來寫,賦予人的情感,說明黃河雖然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但是人民并沒有忘記她是中華人民的搖籃,是中華人民的驕傲,作為黃河的兒女將永遠把它視為神圣的母親河。
師:我相信,黃河聽了你的話,也會為你對她的熱愛而高興的,你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大家要像一樣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問。大家鼓勵鼓勵他。
生鼓掌
(鼓勵學生敢于從教材中發現問題,主動、大膽的圍繞課文內容進行質疑,并做以適當引導,使學生不唯師,不唯書,真正做到自主學習。)
師:誰還想說?
生:讀了這一段“可是……憂患”我知道黃河由“搖籃”變成了“憂患”。
生:從“兇猛暴烈”這個詞能看出來她就像一個脾氣暴躁的老人一樣在發著脾氣,還有從“叫苦不迭”這個詞說明人們在不停的叫苦,也就是黃河一直折騰,不讓人們得到安逸。
生:老師,我從“憂患”這個詞中感到作者也在為黃河變化而深深的擔憂。
師:那你擔憂么?
生:擔憂。
師:你能讀出你的擔憂嗎?
生:能。
師:你讀一讀。
生讀
師:他讀出來了嗎?
生:讀出來了。
(以文本為媒介,實現了師生、文本、作者之間的多元對話,從讀中感悟,從讀中引發思考。)
師:這有一段錄像是建國前1937年發大水的景象,請大家看一看。(課件播放錄像)
生看錄像
③師:看了這段錄像,你們想說點什么?
生:…… (45個同學)
(在學生認識到黃河近2000年來,由‘搖籃’變成了‘憂患’之后,用課件顯示資料建國前黃河發大水人民受災的場景,把幾十年前發生的水災延展到課堂,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再談一談感受、體悟,把畫面與情感融為一體,了解由于黃河的變化而給人們帶來深重的災難,人民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的場景,深深地為黃河擔憂,樹立了憂患意識,豐富了情感,從而激發要治理黃河的愿望。)
師:你們還對哪個問題感興趣?
生:我對黃河變化的原因比較感興趣。我從課文中“黃河……大水災“這一段知道了是由于泥沙多使黃河形成了懸河。而懸河的決口是使人們受到災難的直接原因。
生:從課文中列舉的數字能說明是懸河的形成給人類帶來了災難。
生:讀了這句“據……原因”我知道黃河變化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二是……。
生:自秦朝以后,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是黃河產生變化的自然原因。
生:黃土本身結構松散,容易受到侵蝕,產生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才是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也是黃河變化的原因。
生:大量泥沙進入黃河,才產生了懸河,造成決口,給人們帶來了災難。
生:人為的原因更加速了黃河的變化,人們不控制人口,使人口迅速增長,人多了就要吃飯,為了吃飽肚子就要開墾荒地,毀滅森林,破壞草原,更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生:人們越開墾,水土流失就越嚴重,肥力就要下降,農作物就要減產,人們就更要開墾耕地,水土流失就更嚴重。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長此以往,人為地造成了惡性循環,給母親河增加了負擔,使她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
師:供我們祖先生息繁衍的黃河,由于人為的因素而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讀一讀最后一段,看看科學家是怎樣治理的呢?
生:科學家主要采取數管齊下的發式進行治理,主要從四點進行治理。(略)
生:“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他隨心所欲流進黃河”,因此,科學家的前三項工作要說是治理黃河,不如說是治理泥沙。
師:你們誰還想說?
生結合資料匯報
師:老師這也有一些關于治理黃河的資料,情大家看一看。 (放錄像)
生看
師:無數的科學家為母親河的健康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那么,當這中華民族的驕傲,華夏兒女的母親河遇到困難,無法自拔時,我們作為黃河的兒女應該怎樣做呢?
生:老師,我長大了之后,會像“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那樣,培植出一種糧食作物,讓它在黃土高原安家落戶,既能給人們提供生命的糧食又能夠起到固定泥沙的作用,使它不再進入黃河,為母親河的改變起到根本作用。
生:我要在船下安一種裝置,把泥沙重新帶回中上游。
生:我會培養一種藻類植物,形成網狀結構,起到做過濾泥沙的作用,不再讓泥沙流到黃河中下游。
生:我想發明一種藥水,每當連降暴雨,黃河咆哮時,把它投入水中,使它遇到水產生化學反應,變得溫順、平緩、不給人們帶來災難。
生:我以后要發明一種儀器,能夠控制天氣,不讓他連降暴雨,不至于水量增大,水面升高,造成決口,破壞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在學生了解了文中科學家治理黃河的方法后,播放人們從古至今治理黃河的錄像,使學生了解到人們從古至今沒有放棄治理黃河,而且在建國后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從而激發學生為治理黃河,保護環境而貢獻力量的意識,使學生從學習中感悟,使本課不僅成為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人的意識,人的精神的培育過程。)
師:我們知道,人類與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破壞生態環境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那么,請大家想一想,在我們的周圍,小至我們的學校、街道,大到我們建華區、齊齊哈爾市、全省、全中國、全世界,還有哪些環境問題,你打算怎么解決呢?
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出周圍的環境問題,并積極思考,提出解決辦法。
(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看法。既認識到周圍的環境污染,同時又增強了環保意識,認識到許多污染都是由于人為因素才造成的,不僅要做到不破壞污染環境,還要積極做好宣傳,為解決環境污染而動腦筋想辦法,在想象創造中,提供合理化建議成為實踐者。)
師總結:這節課,我們讀懂了《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篇課文,了解了許多關于黃河的知識,也懂得了人類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讓我們每個人都能自覺的愛護大自然,為保護、改善、美化人類的生存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評價:本課教師能夠注意堅持“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人本、自由、多元和個性,突破了一切行動聽指揮的“集體性閱讀”,全方位解放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閱讀探索,自由思考,自由的表達交流,使學生心靈自由,思維自由,具有充分的自主權,主動、愉快、高效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