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通用7篇)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篇1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一篇說明體裁的略讀課文,學生對課文內容感興趣,但對于黃河還是比較陌生的,課文中關于河流方面的專業術語較多,不容易理解。課文的重難點是了解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從中受到啟示。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中難理解的詞語,突出重難點,我精心設計了字詞訓練,選擇了黃河昔日的圖片及變化后的圖片。但由于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出現了許多問題,導致教學內容沒有完成。
1.檢查會認的生字時,可以直接去掉拼音讀,然后注音。這樣可以節省時間。
2.檢查詞語理解時,可以挑一些有代表性的詞語,比如“流域、懸河”,沒有必要出示所有的詞語。
3.在引導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逐段說,這樣再引導學生將各部分內容連起來,學生易于理解。還可以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質疑課題,教師進行梳理,最后提出三個問題:黃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黃河?這樣學生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就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一環節可以略去,就可以省不少時間。
4.引導學生體會黃河的變化時,讓學生在指定的段落尋找句子,體會。學生不至于再從頭到尾讀一遍課文。
5.在學生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以后,讓學生分組學習,一個小組學習黃河發生的變化,一個小組學習黃河產生變化的原因,另一個小組學習科學家如何治理黃河,最后再匯報交流。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更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以后設計教學時一定要深入鉆研教材,了解學生。避免出現類似的問題。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篇2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首先,我讓學生閱讀閱讀提示的內容,看看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兩個問題:說說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導學生總結那就是“變化”:變化前是什么樣的?變化后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而變化?帶著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閱讀時間后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后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同時,我又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通過播放有關黃河不用時段,不用現狀的圖片,加上教師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進行感受黃河為什么會由母親河變成禍河,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還讓學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其次,再讓學生再去細細讀文:課文中例舉了很多的數目字,讓學生關注到這些數目字,談談體會。學生通過讀書發現:黃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近 2000年間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站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險性極大——4億噸泥沙沉積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兩岸農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嚴重的侵蝕——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相當于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這一系列的數字表明:治理黃河勢在必行。課件補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帶的作用,使學生加深了對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的認識,再讓學生說說自己怎樣保護母親河。在 “保護母親河行動”中準備做些什么?有的說把自己的零用錢捐出去,有人說我要好好學習,將來去治理黃河。學生們回答積極,認識到環保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提高了環保的意識。完成了本課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教學目標。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九冊語文最后一篇選學文章,自古以來,黃河具有“中華民族的搖籃”、“母親河”之稱,然而,本文卻一字未提它的益處,反而將其在近兩千年間的“禍害”以數據的形式展現在文中(如“決口一千五百多次”、“改道二十六次”),為什么呢?文章以此為切口,展開分析,查找原因,最終得出是人們的亂墾濫伐使得黃河變成了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其意無非在告誡人們:要珍惜水土、愛惜家園,同時,也以此來鞭策學生,使他們從小懂得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從而培養他們從小養成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下邊,本人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程序以及文章小結等方面進行說課:
目標方面:
針對本文的內容實際,本人以“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治理黃河的方案——培養學生從小懂得珍惜水土資源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意識”為主線作出目標教學,此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目標展示,明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范圍;
教法方面:
對本文的教學我采用的是目標教學法,即:課前先給出教學目標,繼而按所定目標進行逐步漸進;
程序方面:
本文是一篇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說理文章,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從小懂得盲目開荒毀林給水土資源帶來的嚴重破壞以及對人們生活環境的惡劣影響,以此熏陶學生,使他們從小產生保護水土、保護大自然、保護家園的意識,根據這一主題,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程序的: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讓學生上臺抽名稱卡,將所抽到的卡片介紹給大家,這幾位同學介紹得真棒,大家掌聲送給他們,下邊,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黃河近期以來的變化,(板書課題)
二、進行目標教學:
(一)讓學生上臺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教師進行指導(更正);
(二)引領學生學習重點段落:
1、帶著“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方面原因是指哪兩個方面”的問題幫助學生學習第六自然段;
2、帶著“科學家如何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的問題幫助學生學習第七自然段;
3、拓展引申:從“科學家治理黃河的方案”中我們懂得了要保護水土、保護( )、保護( )、保護我們賴以生活的( ),
在學校里,我們要愛護( )、愛護( )、愛護( )……一句話:要愛護我們的校園。
三、小結本課內容: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篇文章,現在,請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本文主要講的是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方面原因以及治理黃河的方案,兩個方面原因分別指的是:第一個原因是( )、第二個原因是( );治理方案是( )。
四、相關作業布置:
1、從圖書室中看看有關寫黃河變化這方面的書;
2、用一兩段話寫寫如何愛護我們的校園和家園。
四語下冊10《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第九冊新入選的一篇課文。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及演變的過程,告訴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新課標小學四年級語文階段目標中指出:“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根據這一課的內容特點,我設計的目標是:
1、認識8個生字。
2、朗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了解黃河發生變化的過程和原因,從中受到啟示,增強環保意識。
3、搜集有關黃河的資料,激發保護母親河的社會責任感。
4.數字說明方法的作用
重難點:
1.了解黃河的變化、變化的原因及防治的方法。
2.樹立環保的觀念
課后反思,我覺得這一課的教學,成功之處在于
(1)目標落實比較到位。
一.識字教學。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讀準字音,畫出書中的生字組詞。并要求讀給家長聽,家長聽后給出等級評分。以此來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課中學習就以學生的展示為主,個人讀,指名讀,比賽讀,堂上注意正音,充分調動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課文內容的理解。設計了三大教學環節:a初步感知大意;b探究變化、原因;c拓展。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第二大點——探究變化。學生自主思考后再與大家交流:以前的黃河為什么被稱為搖籃?黃河今天的表現?為什么說是“憂患”呢?對兩個問題的探討后,學生很容易發現作者用了對比的方法和數字說明等方法寫出了黃河的變化。充分理解黃河由“搖籃”變成了“禍河”這一問題。接下來,引導學生探究變化的原因,最后是治理黃河的方案。在討論治理方案的時候,拓寬學生的思路,先讀懂書中所講到的方案,再講講自己想到的治理黃河的方案。學生既讀書、思考,又暢所欲言,積極性很高。這樣下來,2、3、4點目標也較好落實了。
(2)重視課前預習,課堂教學效果好
課前,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一份預習卡,學習根據預習卡的要求預習課文,此預習卡起到引導學生知道預習課文方向(目標)的作用。由于課前預習不是“走過場”,而是有實在內容的讀、思、畫的個體學習,學生得到的也是實實在在的收獲。較好地達到了“課前預習,課中精彩”的教學效果。
這課的不足之處:a學生對黃河的課外知識知道不夠,看來搜集資料,廣泛閱讀欠缺;b預習卡寫的要求多了點,加重了學生的作業負擔。設想:可多點讀、畫、批、思方面的預習。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及演變的過程,告訴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一開始我就介紹黃河與河南以及鄭州的關系,引導學生看黃河這條懸河與開封、鄭州的位置,拉進學生與黃河,引起關注,這一點為這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這是一篇屬半獨立閱讀性質的課文,所以我放手讓學生自學,引導學生把在講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進一步實踐和運用。把握住課文導讀的問題“根據課文內容,歸納一下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方面的原因,再說說這兩方面原因之間的關系”細讀課文第三部分重點段落,用筆勾畫出能說明以上問題的有關詞句。分成四人小組議一議自己對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最后一段,并歸納出科學家設計的治黃方案的要點。通過抓重點詞、句的讀議,使學生加深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黃河的變化給我們的教育是慘重的,給我們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導學生舉出人類破壞大自然而受到懲罰的例子,說說怎樣才能保護好大自然,激起同學們強烈的、自覺的環保意識,以及民族的憂患意識。
板塊的設計是這節課的亮點,如“黃河在咆哮----走進黃河,黃河知識知多少”“到底是誰惹得禍----自學課文,自讀自悟”“黃河,想說愛你真的好難 -----圍繞重點,全班交流”“黃河,你牽動我的心----總結課文,感情朗讀”“別說你的眼淚我無所謂----拓展延伸,課外探究”,層層層深入的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結合課外知識學生學得較好。
不足是本文中關于河流方面的專業術語較多,如:流域、河道、懸河、水土流失等對這些詞語的關注不夠,沒有能引導學生課后通過查閱、請教等方法解決。關于讀寫結合,由于節奏不夠快,沒有按預想的那樣讓學生在課堂進行。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時講完。課前,小劉把教案拿給我,一切都按我要求的步驟——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詳細地寫出來了。教學過程縝密,重點難點突出,一定經過了深入的研究。可能是研究得太透徹了吧,教學內容比較多。課文越讀越長,教案越寫越短,這就是備課的境界吧。我把教案和課件進行了修改并告訴她怎樣把握重點、如何上好這堂課等等。小劉第二次上課了,領會得很快,講課也沒有了緊張感,課堂上表現得更優秀。
本堂課值得借鑒的優點:
1、每一次學生的自主學習都有任務,展示在課件上,使學生有目標的去自主學習。例如:注意正確的讀書姿勢,這點做的很好,可以看出學生刻意去改變自己的讀書姿勢了。
2、對學生評價及時,更有針對性。在以后評價的時候可以更加具體的針對:“你讀書這么好一定下了很大功夫。”如果學生說:“老師,我才讀了一遍。”老師可以說:“才讀一遍就這么好了,說明你很有基礎,可見平時做的很好,下了很大功夫,也是很值得贊揚的。”這時學生就會產生自信,從而會更加努力。
3、把需要注意的生字生詞標亮,比較醒目,也引起學生們的注意。
4、無論什么時候,在上課前都說一聲“上課”,這樣做會使學生盡快從課堂外走進課堂內,集中注意力上課;上課前主動和學生們互動交流,夸學生們有精神,精氣神很足等使得學生會更加充滿精神。
5、本堂課的生字生詞處理得較好,能準確把握住學生的學習特點來進行教學,對難理解的字多加學習和重復,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生字詞并在課件上用田字格呈現生字,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字的結構等。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篇4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說明文體裁的獨立閱讀課文,也是中年級學生新接觸的一種新的寫作體裁。從敘寫的內容上看,文字淺顯,易懂,但是黃河對于我們學校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從沒有親眼看見過黃河那雄偉的氣勢,也從沒有親耳聽到過那波濤澎湃的浪濤聲,只有從電視或課本中了解一點點有關黃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枯燥、乏味的文字變成學生愿學、樂學的素材,而且要讓學生了解它的歷史和現狀,喚起他們保護大自然、保護母親河的愛心。
課初,我讓學生閱讀閱讀提示的內容,看看對我們的學習有哪些幫助。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兩個問題:說說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導學生總結那就是“變化”:變化前是什么樣的?變化后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而變化?帶著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閱讀時間后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后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課文理解到這已經很好了,但我沒有就此停止,而是讓學生再去細細讀文:課文中例舉了很多的數目字,請同學們關注到這些數目字,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通過讀書,學生發現:黃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近2000年間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站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險性極大——4億噸泥沙沉積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兩岸農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嚴重的侵蝕——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相當于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這一系列的數字表明:治理黃河勢在必行。在講“治理措施”時,我重點補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帶的作用,使學生加深了對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的認識,還讓學生說說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然后鏈接資料袋的內容。通過以上的教學,學生了解了黃河的現狀,知道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時也調動了他們參與到“保護母親河的行動”中來,獻計獻策,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我讓學生談談你在“保護母親河行動”中準備做些什么?有的說把自己的零用錢捐出去,有人說我要好好學習,將來去治理黃河。
另外,我還結合我們所在市區的情況,提出“如何保護樂成河”的問題,讓學生自由暢談,讓學生認識到環保就在自己身邊,要從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環保意識。
語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語文就在生活當中。在語文課上,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教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綜合能力,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網絡探究教學過程實際上是教師、學生共同參與“黃河”專題學習網站建設和對“黃河”變化這一專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整個過程真正體現了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的新型師生關系;體現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學習開放性、問題性、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等特點。
具體說來,整個系列探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搜集專題資料。師生在初步學習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以后,圍繞“黃河的變化過程”、“黃河變化的原因”、“如何治理黃河”、“黃河相關文化”等專題,課后多途徑廣泛搜集資料(包括文本、圖片、視頻、動畫等)。第二階段是建設專題網站。教師根據學生搜集到的各種資料,和信息技術專業教師一道,共同設計、開發、建設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專題學習網站。其專題網包括:①黃河概況;②黃河變化的原因;③黃河治理;④黃河文化;⑤探究目標;⑥bbs論談等板塊。每個部分又包括圖片、文本、視頻、動畫等豐富的并經過篩選加工過的相關專題資料,供學生網上閱讀了解。第三階段是網絡深化探究。這個階段是網絡主體探究階段,其過程為:(一)激趣導入創境激qing;(二)根據興趣確定專題;(三)網上閱讀自主探究;(四)匯報展示交流研討;(五)自主反思深化探究;(六)學習小結課外延伸。經過這三個階段探究學習,使學生對黃河的變化和黃河的治理等內容有了深入的了解,從而增強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培養了學生拓展閱讀、自主探究、搜集、處理、運用相關信息和學會與人合作的綜合素養。
在與學生共同經歷系列探究學習過程之后,師生收獲很多,但留給我們的思考也不少。
一是網絡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但由于小學生搜集、判斷、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大多是從互聯網上直接下載的原始資料,具有多而雜,學生可讀性不強之不足,因此,需要教師為專題網站的建設作一定的信息代理工作。代理的程度如何把握,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問題。另外,專題學習網站的建設需要有一定的網絡專業技術的教師參與,并需要大量的時間。因此,僅一個實驗教師和信息技術教師來開發,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這就需要一批教師共同參與研制,尤其是提倡校際之間共同開發,實現網絡資源共享才是可行的。
二是運用網絡技術開展網絡探究學習,對網絡交互性的要求更高,已不局限于僅僅應用網絡作為信息搜集的工具,特別是實現網絡共享交流與自我展示功能在探究性學習中日益明顯。原來學校所建的網絡教室設備和網絡資源難以滿足探究學習的要求。這就急需要求更新設備和開發專題學習網站。
三是在小學階段開展網絡探究學習,特別要強調教師在專題網站建設和網絡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主研和導航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廣博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網絡專業技術(包括網站設計、開發,網絡技術運用和指導等)。然而,目前我們教師網上教學導航能力還非常有限,信息技術、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觀念等等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這樣,教師才能在網絡探究學習中起到組織、指導和引領作用。
四是在網絡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判斷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學生對信息技術掌握不夠(如文字輸入、編輯制作演示文稿和通過bbs發貼子等),造成對網絡探究學習有礙,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能力的訓練和提高,使之在網絡探究學習過程中運用自如。
五是走出過分強調網絡探究學習作用的誤區。網絡探究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有其不可取代的優越性,但它并不是適合于所有的學習內容,更不能代替具體實驗、社會實踐體驗和師生人格之魅力對學生的影響。
總之,通過網絡探究教學,使我們找到了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切入點,找到了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新途徑,使我們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成為可能,使素質教育真正實現已為期不遠了。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說明文體裁的獨立閱讀課文,也是中年級學生新接觸的一種新的寫作體裁。從敘寫的內容上看,文字淺顯,易懂,但是黃河對于北方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從沒有親眼看見過黃河那雄偉的氣勢,也從沒有親耳聽到過那波濤澎湃的浪濤聲,只有從電視或課本中了解一點點有關黃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枯燥、乏味的文字變成學生愿學、樂學的素材,而且要讓學生了解它的歷史和現狀,喚起他們保大自然、保護母親河的愛心。
一、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本教學設計中,通過播放有關黃河不用時段,不用現狀的圖片,加上教師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進行感受黃河的為什么會由母親河變成禍河呢?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課文的意境之中,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還讓學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二、立足評文,合理開發課標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教學中,主要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將自己收集的有關黃河的歷史資料進行整理,通過配樂以圖并茂形式提供給學生既豐富了課文內容,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三、鼓勵學生在發現,探究中學會學習
每個學生都有發現探究的天性,培養學生發現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方面,發現探究源于對事物的好奇,源于問題,在教學設計注意把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上課伊始,教師通過課題引導學生置疑,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文,在引導學生理解黃河變化的兩個原因時,進行自主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課堂延伸環節,讓學生運用本學到的觀察、思考的方法,自主探究閱讀,自主練筆,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滲透寫作方法,培養寫作能力
“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是說明文常用的幾種表達方法,由于學生說明文載體的文章是剛剛接觸,所以教師在講解知識的同時,應該強調作者的寫作方法,說明這種寫作方法的優點,以使今后學生在寫說明文時也能夠會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這樣教師才能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大語觀。
雖然在教學中力求用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由于本人對信息技術掌握不好,在課件應用上有些遺憾,這也是今后在教學中盡快提高的。這也正是前輩所手的,教學一門遺憾的藝術。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篇5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及演變的過程,告訴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在教授本課時讓學生帶著課后問題“根據課文內容,歸納一下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方面的原因,再說說這兩方面原因之間的`關系”細讀課文第三部分重點段落,用筆勾畫出能說明以上問題的有關詞句。然后分成四人小組議一議自己對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最后一段,并歸納出科學家設計的治黃方案的要點。
通過抓重點詞、句的讀議,使學生加深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黃河的變化給我們的教育是慘重的,給我們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導學生舉出人類破壞大自然而受到懲罰的例子,說說怎樣才能保護好大自然,激起同學們強烈的、自覺的環保意識,以及民族的憂患意識。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篇6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及演變的過程,告訴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這是一篇屬半獨立閱讀性質的課文,放手讓學生自學,引導學生把在講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進一步實踐和運用。
把握重點時讓學生帶著課后問題“根據課文內容,歸納一下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方面的原因,再說說這兩方面原因之間的關系”細讀課文第三部分重點段落,用筆勾畫出能說明以上問題的有關詞句。然后分成四人小組議一議自己對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最后一段,并歸納出科學家設計的治黃方案的要點。通過抓重點詞、句的讀議,使學生加深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黃河的變化給我們的教育是慘重的,給我們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導學生舉出人類破壞大自然而受到懲罰的例子,說說怎樣才能保護好大自然,激起同學們強烈的、自覺的環保意識,以及民族的憂患意識。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按要求是一課時完成,但本課比較難理解,如果光靠課前預習是不夠的,學生在沒有讀懂課文的情況下老師很難教學,所以我安排了兩個課時。在教學前,我預想男孩子會比較感興趣,女孩子可能積極性不高,所以我盡量設計更多有趣的情景讓學生融入到課本中。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下,學生大致已經對課文比較了解,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黃河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或句子,找出后讀一讀,說說你的理解。學生雖然對黃河比較陌生,可是如果能將學生身邊的河湖以及生存條件聯系起來,引發生活的體驗,激發起內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環保意識轉變為實在的環保行為。
另外,本課關于河流方面的專業術語較多,教師要準確理解,如:流域(一個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過的所有地區)、河道(河水流經的路線)、懸河(河床高于地面,遠遠看去就像懸掛在半空中)學生如果存在疑問,可以與老師、同學交流,在理解了這些專業術語后,學生學起來就會容易許多。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說明文體裁的獨立閱讀課文,也是中年級學生新接觸的一種寫作體裁.
課初,我讓學生閱讀閱讀提示的內容,看看對我們的學習有哪些幫助.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兩個問題:說說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導學生總結那就是"變化":變化前是什么樣的 變化后是什么樣的 為什么而變化帶著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閱讀時間后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后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課文理解到這已經很好了,但我沒有就此停止,而是讓學生再去細細讀文:課文中例舉了很多的數字,請同學們關注到這些數字,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通過讀書,學生發現:黃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近2000年間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站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險性極大——4億噸泥沙沉積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兩岸農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嚴重的侵蝕——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相當于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這一系列的數字表明:治理黃河勢在必行.在講"治理措施"時,我重點補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帶的作用,使學生加深了對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的認識,還讓學生說說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然后鏈接資料袋的內容.通過以上的教學,學生了解了黃河的現狀,使學生知道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時也調動了他們參與到"保護母親河的行動"中來,獻計獻策,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我讓學生談談你在"保護母親河行動"中準備做些什么 有的說把自己的零用錢捐出去,有人說我要好好學習,將來去治理黃河.
另外,我還結合品德課讓學生調查家鄉的湘江的水質情況,并作為日記記下來.讓學生認識到環保就在自己身邊,要從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環保意識.
在語文課上,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教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綜合能力,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 語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語文就在生活當中.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篇7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體裁的略讀課文,文章較長,但是說明性強,課文介紹了黃河的變化,變化的原因,還有科學家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怎樣的方案,使人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我們人類要保護大自然,愛護環境。
在教授此課時,想讓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之后拋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解答。
1、黃河原來什么樣?
2、黃河后來變成什么樣子了?3、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氣溫轉寒,暴雨集中,黃土松散,造成水土流失。
②人的因素:人口迅速增長,無限開墾放牧,綠色植被被破壞,失去天然保護后,發生水土流失。
以上問題學生們能輕而易舉的從文中找到答案進行解答。可是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學生的課文只是貯備量不多,一些自然知識不了解。比如說:“懸河”一詞落實的不到位,學生對于這樣的一個地理概念不理解。在此問題上我在黑板上繪制了關于懸河的示意圖給學生看,這樣學生們在讀課文時就不難理解懸河帶來的災難了。解決玩以上的問題后,引導學生深入研究,科學家們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怎樣的方案?黃河發生變化給人們帶來怎樣的教訓?學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什么啟發?這樣通過一系列的問題解答,進而學生了解黃河的變化。
課后對這篇文章的反思覺得學生們的課文知識量貯備不足,由于鄉村學校教學條件的'限制,課堂上無法給學生們展示拓寬材料,一些有益的知識得不到積累,能力有限,導致理解課文造成障礙。對與這,每次有關的一些課外知識隔段時間我就讓孩子們利用電腦查閱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