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說課(精選2篇)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說課 篇1
一、把握課標,說教材
v《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人教版教材小學語文第八冊的選讀課文。
v課文先寫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后寫科學家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教學重點
了解黃河變化的過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從中受到啟示,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難點
基本理解科學家設計的治理黃河的方案。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
本課的學習目標
教材中編選本篇選讀課文的意圖一是適當增加學生的課內閱讀量,為學生閱讀的自我檢測提供材料,二是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綜合選讀課文的特點和本篇課文內容實際,我將本課安排一課時教學,教學目標定位為:
v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黃河變化的過程,明確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科學治理黃河的方案。
v能力目標:通過多媒體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引導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在獲取、過濾、分析、處理、重組信息的過程中實現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v情感目標:通過組織學生討論黃河發生變化給人類的教訓和學習課文后受到的啟發,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滲透科學的自然觀,激發學生熱愛母親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以生為本,說學情
v為了符合新課程的改革,提高學生的基本語文素養,順應教育人本化的趨勢,必須把教育過程本身建構成學生主體性的開發、培養、提高的過程。讓學生在民主、寬松、自主的教學氛圍中全員、全程、全面地參與學習活動,主動地得到全面發展。我班學生雖沒見過黃河,但他們求知欲強,思維比較活躍,善于小組討論問題。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他們的特點,采用了電教化教學手段、激趣設疑和小組討論等多種生動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突出主體,說教法
v本課教學,我以“導與學”課題研究的思想為指導,教學中,運用“導放結合,自學為主”的方法指導學生獨立閱讀文本,探究問題,感悟思想內容,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v情景導入法:通過播放黃河的美麗風光及黃河洪水泛濫的片斷對比,引出課題。
v任務驅動法:通過呈現任務的方式明確學習目標。
v演示法:通過“地上懸河”形成過程的演示,加深對黃河變化過程的理解。
v討論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調動全體學生參與。
四、關注發展,說學法
v“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新課標語),肯定了閱讀中應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內容。更由于本課的課型特點,突出強調了學生的獨立閱讀,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采用“獨立閱讀,自我檢測”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活動。
v協作式學習方法: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由組長組織,便于交流合作,協作學習。
v探究性學習方法:提出要求,由學生采用探究性學習方法,自己設計、解決,從而達到復習鞏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v討論、總結學習法:通過討論、總結歸納和思考練習,讓學生對已有的知識活學活用。
v
這樣,學生在閱讀實踐與自我檢測的過程中,鍛煉了能力,發展了思維。
五、重視實踐,說過程
v(一)情景導入,明確學法
v首先,展示黃河及黃河流域的圖片,同時配以背景音樂。這組圖片的展示及音樂所起的作用,使學生對黃河產生直觀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過字幕介紹“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黃河流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激發學生對黃河的熱愛。
v當學生還沉浸在黃河的美麗風光時,再出現一組黃河洪水泛濫的圖片。
v兩組圖片的對比,引出“黃河變了,它是怎樣變的呢?”學生頭腦中充滿了疑惑,激發起強烈閱讀課文的欲望,板書課題,讓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v2、明確學法。告訴學生這節課仍采用“獨立閱讀,自我檢測”為主要學習方式,訓練和檢測大家的閱讀能力。
v本層次的教學采用創設情景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達到興奮點,補充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v(二)、讀通課文,感知內容。
v1、引導學生自由讀文,讀通課文,感知內容。
v2、檢測學生的自學情況。(抽讀生詞)
v(三)、獨立閱讀,自我檢測。
v1、展示提綱,引導學生閱讀,小組合作交流
v自學提綱:一、黃河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二、黃河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歸納出兩點原因)三、科學家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是什么?
本層次的教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在質疑之后下位尋找伙伴,自由組合,分工合作解決疑難,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匯報合作成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團結協作、交流辯論、達成一致,既提高了學習效率,激發了學生思維,鍛煉了學生的說、辨、析等能力,同時這也打破了傳統,形成了開放式課堂。
v2、全班反饋,檢測自學情況。
v對于學生不易理解的內容,“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等含義深刻的句子,我再次出示一些圖片等資料,特別是對于懸河,我特意制作了一幅懸河形成的示意圖。通過欣賞視頻材料,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v在學生的匯報中介紹課文的一些說明方法。
v而對于黃河的人為污染,以及相關黃河的治理,通過圖片資料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了保護母親河,保護環境的緊迫性,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完成了本課的情感目標。
v本層次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師生共同評議大家的學習情況。在學生獨立閱讀,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只在問題的疑難處稍作提示與點撥。真正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v板書設計
v變化:搖籃——禍河
v原因:自然人為
v治理方案:一、牧林為主
v二、保護森林恢復植被
v三、明白道理
v通過以上的板書設計,我們可以理出文章的脈絡:科學家從黃河變化的過程、原因中,尋找出治理黃河的方案;中華民族的“搖籃”因為水土的流失、人為的破壞變成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禍河通過合理規劃、興修水利,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由此激發學生“保護母親河”、“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v(四)、拓展延伸,談談感想
v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及身邊的環境問題談談讀后的感想。
v同時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出示小練筆: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為治理黃河提一條合理化的建議。
五、總結全文。
v簡單回顧本課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學習本篇課文所采取的方法。號召大家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建設成人類最美麗的家園。
六、實踐作業:
調查我們身邊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想一想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治理辦法。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說課 篇2
一、把握課標,說教材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一篇選讀課文,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案,告誡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課文先寫了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后寫科學家設計了治理黃河的方案。
教材中編選本篇選讀課文的意圖一是適當增加學生的課內閱讀量,為學生閱讀的自我檢測提供材料,二是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綜合選讀課文的特點和本篇課文內容實際,以及本冊重點訓練項目“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各方面原因,我將本課安排一課時教學,教學目標定位為:1、訓練與檢測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識字學詞;基本讀懂課文;閱讀的速度;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2、受到保護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教學重點確定為:引導學生基本讀懂課文;教學難點確定為:基本理解科學家設計的治理黃河的方案。
設計理念: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基于這一理念,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運用“導放結合,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學習,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墊定基礎。
二、突出主體,說教法
本課教學,我以“導與學”課題研究的思想為指導,教學中,運用“導放結合,自學為主”的方法指導學生獨立閱讀文本,探究問題,感悟思想內容,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一)巧妙地“導”
教學中要做到導而有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吃透教材,根據“放”的怦,根據學情需要進行適度的點撥、引導,著眼于理解的難度,知識的關鍵處,情感的共鳴處,把握“導”的時機,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更深的境地。
1、創設情境,設疑導學
開始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談一談對黃河的印象,談完之后設疑:“這樣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卻被人們稱作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是為什么呢?”學生便帶著這一問題饒有興致地展開閱讀,感知內容。
2、疑難處適時引導
教學中,學生可能會在理解“黃土高原……可與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一句時,多數人將該句中的“美”誤解為“風景優美”的意思。我便可適時引導學生讀讀課文,讓他們聯系上下文去理解這個詞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讀文后,很快便能得出答案:“美”指的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二)大膽地“放”。
新課標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體驗。”本課的中心環節,我先向學生展示自學提綱:1、說一說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2、黃河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歸納出兩方面原因)3、科學家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是什么(三項內容)?要求學生先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然后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探究問題,最后全班反饋,師生共同評議大家的學習情況。在學生獨立閱讀,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只在問題的疑難處稍作提示與點撥。真正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三、關注發展,說學法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新課標語),肯定了閱讀中應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內容。更由于本課的課型特點,突出強調了學生的獨立閱讀,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采用“獨立閱讀,自我檢測”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活動。如在導入新課之后,我便引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通課文,初步感知內容,然后以抽讀詞語的形式對他們的閱讀效果進行檢測。又如在學生感知課文內容之后,我讓他們根據教師設計的自學提綱,展開獨立閱讀活動,然后以全班反饋,師生評議的方式檢測他們的閱讀效果。這樣,學生在閱讀實踐與自我檢測的過程中,鍛煉了能力,發展了思維。
四、重視實踐,說過程
(一)、設境揭題,明確學法。
1、揭題。我先讓學生談談對黃河的印象,然后質疑:“這么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卻被人們稱作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是為什么呢?”
2、明確學法。告訴學生這節課仍采用“獨立閱讀,自我檢測”為主要學習方式,訓練和檢測大家的閱讀能力。
(二)、讀通課文,感知內容。
1、引導學生自由讀文,讀通課文,感知內容。
2、檢測學生的自學情況。(抽讀生詞)
(三)、獨立閱讀,自我檢測。
1、展示提綱,引導學生閱讀。
自學提綱:一、黃河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二、黃河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歸納出兩點原因)三、科學家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是什么?(三項內容)
2、全班反饋,檢測自學情況。(師生評議,比一比誰的自學效果好)
同時指導板書:
變 化:美——災
原 因:自然 人為
治理方案:一、牧林為主
二、保護森林 恢復植被
三、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談談感想。
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及身邊的環境問題談談讀后的感想。
五、總結全文。(簡單回顧本課主要內容,號召大家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建設成人類最美麗的家園。)
六、實踐作業:調查我們身邊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想一想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治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