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變化(精選3篇)
第三單元 變化 篇1
第七課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
一、拼音寫詞語
mú yàng kùn rǎo miǎo máng chēn xī zào páng
模 樣 困 擾 渺 茫 晨 曦 灶 旁
miàn páng huàn rán yìxīn biān chuí piān piān qǐ wǔ
面 龐 煥 然 一 新 邊 陲 翩 翩 起 舞
二、給加橫線的選音
模樣(mú mó) 搖晃(huàng huǎng) 噴泉(pēn pèn)
廠房幢幢(zhuàng zhàng) 和著樂曲(hè hé huò)
三、組詞 (阻撓)
錘( 錘子 ) 撓(撓頭) 龐(龐大) 換(換上)
陲(邊陲 ) 燒(發燒) 寵(寵愛 受寵 寵物) 煥(煥然一新)
第七課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 小測驗
一、拼音寫詞語
mú yàng kùn rǎo miǎo máng chēn xī zào páng
( ) ( ) ( ) ( ) ( )
miàn páng huàn rán yìxīn biān chuí piān piān qǐ wǔ
( ) ( ) ( ) ( )
二、給加橫線的字注音
模樣(mú mó) 搖晃(huàng huǎng) 噴泉(pēn pèn)
廠房幢幢(zhuàng zhàng) 和著樂曲(hè hé huò)
三、組詞
錘( ) 撓( ) 龐( ) 換( )
陲( ) 燒( ) 寵( ) 煥( )
第八課 黃河象
一、拼音寫詞語
gǔ gé wěi zhuū hāo cǎo líng yáng yícù
骨 骼 尾 椎 蒿 草 羚 羊 一 簇
cù yōng tuǒ yuán shī tǐ zhì kǎo lì shí
簇 擁 橢 圓 尸 體 炙 烤 礫 石
wā jué áng shǒu kuòbù zhēng zhá yū ní
挖 掘 昂 首 闊 步 掙 扎 淤 泥
二、填適當的量詞。
一(具)骨架 一(塊)趾骨 一(頭)大象 一(條)小河
飽餐一(頓) 一(座)山嶺 一(段)象牙 幾(棵)松樹
四、組詞
錐(錐子) 蒿(蒿草 蘆蒿) 簇(簇擁) 橢(橢圓) 鈴(鈴鐺)
椎(尾椎 圓錐) 稿(投稿 草稿) 族(民族) 隨(跟隨) 羚(羚羊)
第八課 黃河象 小測驗
一、拼音寫詞語
gǔ gé wěi zhuū hāo cǎo líng yáng yícù
( ) ( ) ( ) ( ) ( )
cù yōng tuǒ yuán shī tǐ zhì kǎo lì shí
( ) ( ) ( ) ( ) ( )
wā jué áng shǒu kuòbù zhēng zhá yū ní
( ) ( ) ( ) ( )
二、填適當的量詞。
一( )骨架 一( )趾骨 一( )大象 一( )小河
飽餐一( ) 一( )山嶺 一( )象牙 幾( )松樹
五、組詞
錐( ) 蒿( ) 簇( ) 橢( ) 鈴( )
椎( ) 稿( ) 族( ) 隨( ) 羚( )
第三單元 變化 篇2
一、 周學習內容:第三單元《變化 》 二、 周學習重難點: 1. 生字:生字十一個,多音字六個。 2. 積累:背誦《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設問句在文章中的用法,給課文分段的方法。 3. 作文:一、詩歌《變化》,仿照第一篇課文寫。 二、變化(電視、筆、書包、住房……) 三、 周學科融合:語文與省情、科學及美術的融合 四、 周學情分析:第一篇課文十首詩歌,淺顯易懂,讀中求通并不難。《黃河象》一課,學生對化石的形成理解有一定的難度。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
授課時間:周﹍1、2﹍
整 體 設 計
個 性 設 計 教 材 分析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是一首敘事性詩歌,以深圳特區這樣一個“小村莊”作為中國大社會的縮影,用“我”的口吻,通過村莊昨天與今天的對比,謳歌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抒發了詩人對家鄉變化的驚喜,對中國改革開放以后變化的贊嘆之情。 學法 教師導法 激情導練 學生學法 讀中求悟 學習目標 1.理解目標: (1)找對比的句子,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2)了解詩中描繪的人民生活的變化,理解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可喜變化。 2.積累目標: (1)掌握并會寫“灶、龐、煥”等生字; (2)掌握多音字:挑 作 和 處 (3)生字目標:換、煥 灶、杜 學習重點 1.初讀感知點: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可以分為幾部分? 2.細讀感悟點: (1)這座村莊原來是什么樣?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現在的村莊是什么樣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3)詩人怎樣將村莊的變化寫出來的? 3.能力訓練點: (1)區分形近字。(2)背誦課文 4.拓展延伸點:深圳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變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從中讓學生了解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 板書設計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
翻天覆地、煥然一新 昨天---------------現在 改革開放 課后反思
黃河象 授課時間:周﹍3、4、5﹍ 整 體 設 計
個 性 設 計 教 材 分析 文章介紹了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黃河象的骨架的形態及這具大象化石的發掘過程,并從科學家假想的角度說明了黃河象化石的來歷。 學法 教師導法 分析段意入手,深入了解內容 學生學法 讀—想---議—練 學習目標 1.理解目標:朗讀課文,了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變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據。
2.積累目標: (1)簡要復述課文重點段。 (2)學習按一定的順序寫的方法。 (3)練習編寫提綱。 3.生字目標: 多音字: 假 辨字:掘 倔 歷 厲 學習重點 1.初讀感知點: 討論課文的敘述順序,這篇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給課文分段。 2.細讀感悟點: (1)看著這具大象的骨架樣子,你覺得它有什么特點? (2)這高大、完整的化石是怎樣來的? (3)用自己的話概括地說說化石的由來。
(4)假想的依據是什么 ? 3.能力訓練點:分段、復述 4.拓展延伸點: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黃 河 象
骨架的樣子--假想來歷--發掘化石
高大 ↓ 炙烤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腳踩石頭
第三單元 變化 篇3
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題為“變化”,兩篇主題課文《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黃河象》,兩篇拓展閱讀《樓蘭之死》和《中國一日》,一個語文天地。《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以現代詩歌的形式,用簡潔優美的語言敘述了原來貧窮落后的深圳,奇跡般地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充分反映了偉大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黃河象》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黃河象的形態、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來歷及它的挖掘過程。《樓蘭之死》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分析了樓蘭古城消失的原因,也從保護生存環境方面留給人類無窮的思考。《中國一日》說明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變化,讓世人矚目。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本單元旨在引導學生感受時間給我們帶來的巨大變化。體會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巨大變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通過學習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來歷,體會科學家推理的條理和嚴密,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
課時分配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 2課時
《黃河象》 2課時
《樓蘭之死》 1課時
《中國一日》 1課時
語文天地 3課時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
教材分析 本文以現代詩歌的形式,用簡潔優美的語言敘述了原來貧窮落后的深圳,奇跡般地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充分反映了偉大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學目標 理解詩歌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中的難句,積累喜歡的詞句。朗讀詩歌,體會特區從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莊到現代化新城的巨大變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借助網絡,讓學生體會深圳的變化有多大,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能迅速瀏覽與課文相關的網頁,并概括復述一篇。
教學構想
教學時,先通過歌曲《春天的故事》,激發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直奔重點段,通過上網,了解現代大都市――深圳,感受現在深圳的繁華,通過與過去貧窮落后的深圳對比,使學生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抓住重點段閱讀,了解深圳的變化。
學生學習過程
一、激發興趣
播放《春天的故事》影視插曲后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歌歌頌的這位老人是誰嗎?這首歌唱的是哪里發生的巨大變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昨天,這兒是一座村莊”寫的就是深圳改革開放后發生的巨變。
二、揭題解題
1、“原來”指的是什么?“這兒”指的是哪里?
2、網上查詢。進入深圳政府網站,點擊“歷史沿革——地點由來”,了解深圳地名的來歷。
三、整體感知
1、播放深圳風景圖課件。教師一邊播放,一邊向學生簡介深圳。
2、說說你看了深圳的風景圖后,心里是怎樣想的?
3、朗讀全文。
四、閱讀重點段:學習第二部分(第三至七小節)——深圳的今天
1、自主學習:快速朗讀這一部分,想一想,你讀懂了什么?把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2、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并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
3、全班探究理解。
4、進入深圳政府網站,了解一下深圳如今的基本情況。
為了減少查詢時間,可提供如下網頁供學生查詢:六區十九鎮-經濟特區范圍—面積-人口構成—港口航運-鐵路運輸-公路運輸—經濟實力-居民收入—基本建設-國際花園城市—文化設施-國民教育—旅游景區。
5、把你從網上查詢到的,你認為與課文最有直接關聯的內容,讀一讀,與全班同學共同分享(能抓住重點更好)。
6、說說深圳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
7、指導朗讀:深圳的今天是如此的美好,我們應懷著這樣的感情來讀。
五、小結。
作業設計 收集深圳及自己家鄉改革開放前的一些資料,以備下節課拿出來和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
原來 是 村莊 貧窮落后
現在 是 城市 現代繁華 改革開放
未來 更加美好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進一步閱讀課文,了解深圳變化的原因,體會祖國改革開放的變化,展望祖國和家鄉的明天。
學生學習過程
一、復習導入
談一談,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些什么?
二、回憶過去:學習第一部分——深圳的昨天
改革開放后,深圳是如此的美好。改革開放前,深圳又是怎么樣的呢?看一看第一部分(課文的第一、二小節)是怎么寫的。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一、二小節)
2、談談讀了這一段,你讀懂了什么?
3、交流學習信息:把你在課外了解到的有關深圳的過去的資料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可以是網上了解的,也可以是從課外讀物中了解到的)
(1)建市前的人口、土地面積。
(2)建市前的生活狀況。
(3)中共中央關于建市的時間和決定(網絡查詢)。
4、朗讀指導:深圳的過去是那樣的貧窮。想一想,這一部分,應這樣讀。
三、學習第三部分(最后一節)——想象深圳的未來。
1、默讀這一段,談談你的理解。
2、點擊“遠景目標”——“十五”計劃預期目標,抓住重點復述一遍。
四、展望祖國和家鄉的明天。
1、黨的“xx大”提出的目標。
2、談感想。
3、小結。
作業設計
以“家鄉的變化”為題,寫一篇作文。
板書設計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
改革開放
課后反思
黃河象
教材分析 這篇精讀課文介紹了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黃河象的骨架的形態及這具大象化石的發掘過程,并從科學家假想的角度說明了黃河想化石的來歷。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12個生字、新詞,通過朗讀課文,了解大象化石的來歷,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想象能力。并能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學家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經過,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理解科學家假想的根據。
教學構想 教學本課,教師在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借助課前搜集的資料,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學生自學、自悟、討論、交流,并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內容,提高想象能力,增長科學知識。
學生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自然博物館嗎?那里有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發現的?它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學習《黃河象》。板書課題
二、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
(1)讀準字音,拿不準的可查字典或請教同學和老師。
(2)畫出帶有生字的生詞;反復讀一讀并試著理解。
(3)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2.小組內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資源共享。
(1)拿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可由學生提出,其他學生幫助,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2)課文的主要內容可先由一小組回答,其他小組作補充。
(這篇課文講的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肅省發現的。科學家依據象化石假想了它的來歷。)
三、練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1.合作學習第1自然段。
(l)靜靜地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點?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詞句標出來。
(2)小組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
討論的重點句子: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
c.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
(4)出示投影,進一步體會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
(5)朗讀體會特點。
(6)小結并被書。這樣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為科學家假想它的來歷提供了依據。
板書:完整(特點)
2.以瀏覽方式學習第2-6自然段。
(1)采取瀏覽方式閱讀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閱讀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聲地說一說。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動交流,匯報學習收獲,相機進行板書朗讀指導。
板書:一群黃河象來到河邊→老象陷進淤泥→變成化石(來歷)
指導朗讀時可以讓學生先自由練讀,然后以行或組分段讀,舉行朗讀比賽,然后讓學生評議。
3.學習第7、8自然段。
(l)默讀思考:這具象化石是如何發現并挖掘的?科學家想象了它的來歷,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有哪些?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其他小組補充,教師適時點撥并相機板書。
板書:1973年甘肅(發現挖掘)
關于假想的根據,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著重肯定兩點: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后一直沒被移動過。
(4)指導朗讀。
四、總結全文。
作業設計 熟讀課文,準備復述。
板書設計
黃河象
完整(特點)
一群黃河象來到河邊
老象陷進淤泥 來歷
變成化石
1973年 甘肅(發現、挖掘)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課文,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并按要求復述課文。
學生學習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思考:
這篇課文從哪幾方面描寫了黃河象的骨骼化石?
2、指名回答。
3、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他們這樣假想有什么依據?
4、黃河象骨骼化石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二、指名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瀏覽全文,想一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復述
1.教師講清復述方法。
2.學生對照板書,抓重點內容默記練說。
3.同組相互復述。
4.各組推薦人選在班上復述,鼓勵學生評議。
5、還可以按什么順序復述?
(1)黃河象骨骼化石的發現和挖掘——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科學家假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
(2)科學家假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黃河象骨骼化石的發現和挖掘——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
五、暢談收獲 可以談寫法,可以談啟發,只要談得合理,教師都應給予鼓勵。
作業設計
復述課文。
板書設計
黃河象
推想 發現 發掘 命名
課后反思
樓蘭之死
教材分析 樓蘭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課文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分析了樓蘭古城消失的原因,也從保護生存環境方面留給人類無窮的思考。
教學目標 朗讀課文,了解“樓蘭死了”的原因。使學生受到保護環境的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樓蘭古城消失的原因。
教學構想 在教學時,先帶領學生把課文讀熟,再引導學生了解“樓蘭死了”的原因。
教學準備 搜集樓蘭的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是——《樓蘭之死》。齊讀課題。
2、由課題,你想了解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3、看來同學們對這篇課文非常感興趣,那讓我們趕緊進入今天的學習吧!
二、講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讀通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認識生字。
(2)思考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2、交流,討論。
(1)樓蘭在哪兒?
(2)以前的樓蘭是什么樣?
(3)現在的樓蘭是什么樣?
(4)樓蘭為什么死了?(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原因:天然植物被破壞,土地沙化。)
三、討論
(1)樓蘭之死給人類什么教訓?
(2)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了解我國為保護植物采取的措施
作業設計
1 讀熟課文。
2 辦一期環保主題的手抄報。
板書設計
樓蘭之死
過去 現在
綠洲 土地沙漠化 沙漠
課后反思
中國一日
教材分析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短短十幾年的時間,中國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文章以大量的數字和比較的方法,說明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變化,讓世人矚目。
教學目標 朗讀課文,了解中國的一日。了解兩種說明方法:數字和比較。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變化,理解“崛起與沉重同步,希望與困頓同在”。
教學構想 在教學時,先帶領學生把課文讀熟,再引導學生通過數字了解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變化,理解“崛起與沉重同步,希望與困頓同在”。
教學準備 預習課文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你們知道中國一日是怎樣的嗎?齊讀課題。
2、由課題,你想了解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二、講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讀通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認識生字。
(2)思考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2、交流,討論。
(1)中國的發展令世人矚目,你從哪里看出來的?(教師引導學生從2-7自然段找答案。)
(2)課文是用什么方法來說明的?(數字和比較)
(3)用課文中的數字說明“崛起與沉重同步,希望與困頓同在”。
三、朗讀課文。
1 以小組為單位練讀。
2 小組派代表讀,學生評價。
作業設計 寫新聞:“我家的一日”或“班級一日”。
板書設計
中國一日
崛起與沉重同步,希望與困頓同在
課后反思
綜合活動
教材分析 本次“綜合活動”包括“看一看”“找一找”“寫一寫”“說一說”四部分的內容。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式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有條理的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資料的能力和鑒賞能力。學會如何傾聽別人的發言。
教學構想
“看一看” “找一找”環節,課前布置學生調查、訪問家人、鄰居、老師等人,了解周圍所發生的變化,搜集能顯示變化的數字、圖片、實物等資料,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課外積累的興趣,然后再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提高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這也是對課文學習的一種延伸。
教學準備 了解自己周圍一處的變化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指導學生相互交流,通過手抄報、圖片、照片等形式展示身邊的變化。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課
課前同學們調查、訪問了家人、鄰居、老師,了解周圍所發生的變化,搜集了一些表示變化的數字、圖片、實物等資料,今天,我們就來交流一下。
二、明確交流的要求
1、交流時條理要清楚,內容要充實。
2、可用數字、圖片、實物來說明。
三、看一看,說一說
1 小組交流:幾年來,自己、玩具、房屋、師長、學校都發生了怎樣的巨大的變化。
2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展示成果的手抄報。手抄報內容可以有統計表、調查報告、圖片、照片,也可以有實物展示等。
3 朗讀自己搜集的詩歌《烏衣巷》。
4 小結生活中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
四、找一找
用上所學的數字說明法和對比說明法。
1 用搜集到的一系列數字來說明生活的變化。
2 用搜集到的圖片資料,今昔對比說明生活的變化。
3 用實物,今昔對比。
4 小結: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我們能體會到社會日新月異的前進步伐。
五、課堂總結
通過同學們談周圍的變化,你感受到了什么?
作業設計 把自己搜集的圖片、照片、手抄報貼在板報上展示。
板書設計
變化
條理要清楚,內容要充實
可用數字、圖片、實物來說明
課后反思
第二、三課時
教學內容 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自己身邊的變化寫出來。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同學們交流了自己發現的身邊的許多變化。
這節課,我們就把這些變化寫一寫。
二、寫一寫
寫前引導學生將收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選擇一種表達形式,如記敘、說明的文體,小詩、新聞等,還可以以某一種物品自詡的口吻,寫一篇童話,反映其“變化”過程。
1 出示習作要求:
(1)自擬題目,寫一寫變化。
(2)參考《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寫一首詩。
(3)參考《中國一日》寫一篇新聞稿,寫《班級一日》或《我家一日》。
2 小組交流,互相啟發。
3 學生打草稿,教師巡視指導。
4 交流草稿,并修改。
5 謄寫習作。
三、評一評
引導學生從習作內容的真實、科學等方面入手評價習作,使習作內容表達意思清楚,明確,反映社會一定的變化,有一定的條例,語言通順。讓學生在自評的基礎上,小組內評價,教師參與評價。
要求:1 習作的評語應寫主要優點和不足,不必面面俱到。2 圈出錯別字,劃出不通或寫得不明白的句子,督促同學改正。3 評語的語言應該通順,有條理,不能有錯別字。
四、課堂總結。作業設計
修改自己的習作。
板書設計
變化
寫主要優點和不足,不必面面俱到
圈出錯別字,劃出不通或寫得不明白的句子
語句通順,有條理,不寫錯別字
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