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輔導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學習輔導
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圖片說明
◆秦朝疆域圖
史載:秦朝的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又經過了多次擴張,至公元前2xx年秦始皇去世時,秦朝的疆域達到了空前的范圍。秦朝的疆域包括了戰國后期七國舊地的全部,但一部分是新從其他民族手中奪取的。
大約在公元前222 年至221年間,秦軍在平定楚國的江南和越國舊地后,就進入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當地的越人政權,設置了閩中郡。
秦朝的新疆域包括嶺南地區,即南嶺以南今廣東、廣西和越南的東北部,是百越諸族的聚居地,戰國時還不是楚國的領土。根據《淮南子·人間訓》的記載,秦始皇的動機是“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因此命尉屠睢率五十萬軍隊分五路南征。由于越人以叢林為依托奮勇抵抗,三年中秦軍死傷數十萬,連尉屠睢也在越人夜襲中喪生。所以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xx年)才又征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同年設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基本結束了軍事行動。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為基地,向西、北兩方面擴張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上游,占據了邛、笮、冉、駹等部族地區。向南又整治開通了一條“五尺道”,從今四川宜賓延伸到云南曲靖,并在沿線控制了不少據點,設置了一些行政機構。但由于投入的兵力和派駐的人員有限,統治并不鞏固,所以在秦亡后就都已經放棄了
在西北,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xx年)派蒙恬率三十萬軍隊趕走了河套一帶的匈奴人,第二年在陰山以南、黃河以東設置了九原郡,管轄新設的34個(一說44個)縣。但這些地方本是戰國時趙國的舊地,連秦始皇令蒙恬筑起的萬里長城,實際上也是以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已筑過的長城為基礎的。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以往曾不時侵入內地,秦朝的措施主要還是出于軍事上的防衛目的。
秦始皇時代的人口總數在-3000萬之間,但在經過戰國末年長期的戰爭之后,人口數量已經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所以當時普遍存在的是勞動力的不足,而不是人口壓力。
◆秦始皇像
秦始皇畫像是著名畫家劉旦宅于1959年參考《歷代帝王像》的古畫風格創作的。秦始皇頭上戴的叫冕或旒冕。冕是古代帝王和諸侯所戴的禮帽,旒是冕前后垂掛的玉串。按規定,帝王的旒應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板,在冕冠兩側,還對穿一個孔,用來穿插玉簪,將冕冠與發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絲帶,戴冕冠時,帶從頜下繞過,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絲帶經過兩耳的位置時,各垂一顆黃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掛在耳邊,走起路來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聽信讒言。“充耳不聞”一語,就是由此而來。與此相稱,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來,正好擋住眼睛的視線,叫“視而不見”,意思是說,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該看的東西。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規定冕服上有12種圖案,如日、月、星辰(取其照臨意);山(表示穩重);龍(表示應變);華蟲(一種雉鳥,表示文麗);宗彝(一種祭祀品,表示忠孝);藻(水草,表示潔凈);火(象征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fǔ)(斧形,象征決斷);黻(fú,亜形,象征明辨)。鞋是紅色的,叫赤舄(xì)。腰系黃赤大佩,長二丈九尺九寸。秦始皇腰間左側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制成。當時的制度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另外,還佩戴一柄長劍。他目光炯炯,虎視眈眈,一副威嚴而傲慢的神態。流露出了當年他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勃勃雄心。秦始皇畫像現陳列在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