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輔導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靈渠
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一稱湘桂運河或興安運河。秦派兵進入越族地區時開鑿。靈渠長34千米,其中4.5千米為人工開鑿,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它溝通湘、漓二水,聯系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成為聯絡中原與嶺南地區的水路通道,是保證秦始皇統一嶺南的一項戰略工程。靈渠初名秦鑿渠,或僅稱渠。后因漓水上游為零水,亦稱零渠、渠,唐以后始稱靈渠。
靈渠的渠道工程非常艱巨復雜。靈渠渠道穿行于丘陵地帶,坡度大,水流急,行船困難。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意將河道開鑿得迂回曲折,以便延伸流程,殺緩流速,利于平穩行船。同時,每隔一段路程,設置一個“陡門”,又叫“斗門”,就是簡單的船閘,可以啟閉,以便分段攔蓄渠流,使水位逐段抬升或降下,船只節節前進,安然過山。這實際上就是現代的梯級船閘的設計方法。我國用這個方法開鑿靈渠,比美國所修的巴拿馬梯級運河早兩千多年,它充分說明了靈渠設計者的匠心和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才能。
◆秦長城
秦統一以后,保留了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方的長城,加以修繕和連接,建成一條西起隴西郡臨洮,東至遼東郡的長城,長五千多公里。秦長城北邊的一段,沿陰山山脈的狼山、烏拉山、大青山往東,經灤河上游直至遼東,位置在現在明長城的北邊。秦長城遺跡,至今仍有殘存,如山西大同北的“紫塞”,甘肅岷縣城西,開城縣北均有長城的遺址。這些遺跡有的是用土摻碎石子夯筑,寬窄高厚因地形而異,一般下寬5米,高約1~4米,夯層8~10厘米;有的用石塊砌成內外整齊的城墻,保存完好的地段,有的高5~6米,下寬5米,上寬3米。長城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起到一定的防衛作用,但其作為偉大的建筑工程遺留后世,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富于智慧和獨創性的見證。
★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秦始皇為什么對丞相車騎的多少如此在意?這則小故事反映了什么問題?
解題關鍵:本題是一道依據材料設計的問答題,旨在培養和考查學生解讀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時,一要理解材料的歷史內涵,從中獲取有效信息;二要分析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答。
思路引領:本題有兩問,審題后要逐問作答。后一問貴在獨立思考,運用發散思維多角度分析問題。
答案提示:原因:秦始皇認為皇帝獨尊、皇權至上;丞相作為百官之首,排場過大,有損皇帝的權威。
反映了:①皇權與相權的矛盾;②事無巨細,皇帝獨裁;③秦始皇猜忌、殘暴的個性。(此問答案具有開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即可。)
◆本課測評
比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縣制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解題關鍵:這是一道比較分析題,解答好此題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即準確理解分封制和郡縣制這兩個歷史概念,以及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知識。解題關鍵在于精心審題,明確試題的考查范圍和重點,以及答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