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輔導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
◆秦的中央集權制
韓非總結戰國諸子的學說,創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秦始皇根據韓非的政治理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集一切權力于皇帝,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下設中央政府,除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以外,還有將軍(掌征伐)、廷尉(掌刑罰)、治粟內史(掌財政經濟)、少府(掌山海池澤的稅收供皇室的費用)、博士(備顧問)等官。地方政府設郡、縣,郡有郡守(掌一郡政事)、郡尉(輔佐郡守并主軍事)、監御史(監視郡守);縣有縣令(萬戶以上稱縣令,不滿萬戶稱縣長,掌一縣政事);各級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集權制的職能,主要是統治百姓,此外還有抵御外部的侵擾和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利害沖突。中央集權制鞏固與否的關鍵在于皇帝對法(法律、法令)、術(權術)、勢(權勢)、度(限度)的掌握和運用。如果皇帝能駕馭權臣、控制地方、管轄百姓,中央集權就是強大的、鞏固的,否則就相反。秦末,中央集權運用失度,對農民的剝削壓迫超出農民所能負荷的限度,結果農民起來摧毀了秦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經濟基礎,是封建的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和農民階級的個體土地私有制。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經過歷代封建王朝的調整與補充,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統一車軌、馳道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主要干線有兩條:一條向東直通過去的齊、燕地區;一條向南直達過去的吳、楚地區。“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漢書·賈鄒枚路傳》)。公元前2xx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了一條由咸陽向北直通九原郡的“直道”。再加上修筑在西南邊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筑的“新道”,就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并設有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休息,更換馬匹的驛站。同時秦又規定車輪的間距為6尺,便利交通往來,促進了當時各地經濟、文化交流,也有利于政令的通達,軍隊的調遣,以維護國家的統一。
◆統一文字
漢朝人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敘》里說,戰國時期,各國“田疇異(畝,田畝大小不一樣),車涂(途)異軌(車輛的寬狹不一樣),律令異法(法令不一樣),衣冠異制(衣服帽子的式樣不一樣),言語異聲(說話口音不一樣),文字異形(文字寫法不一樣)。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于是把原來的史籀大篆簡化成小篆,由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這三部書既作為學童的識字課本,又是推行小篆的范本。那時候,因為“官獄職務繁”,迫切希望進一步簡化文字?h吏程邈因得罪始皇,關在獄中,他經過十年的悉心鉆研,造成了一種更為簡便的文字。秦始皇知道以后,很贊賞這種簡化的字體,免了他的罪,升了他的官,把他編造的簡便文字命名為隸書。隸書到西漢初年就通行全國了。隸書書寫簡便,跟現在的楷書已經很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