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簡案)
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
理解秦統一的條件
能表述“皇帝”的由來、含義。
明確“三公”的具體職責。
評述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知道秦朝郡縣制度建立的史實,比較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異同。
【過程與方法】
運用教材的材料作為證據去理解過去,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應用有效信息去論證問題。
能夠輕松地在課本上做各種標記,以突出知識重點。
能對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如運用結構圖掌握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統。
通過質疑、解疑,培養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歷史學習有正確的認識,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勤于思考。
通過古代贊頌秦始皇的詩歌和圖片,感受秦朝初步實現統一的宏大氣象。
通過秦朝始創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等內容,體會制度建設對國家穩定和統一的重要意義。
重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難點: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教具:多媒體課件
導入 china的由來:瓷器、支那、秦朝等含義。那么秦朝有哪些成就著稱于世呢?學生回答后,強調兩點:秦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就是本課學習的內容。中央集權制度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建立的?
利用三幅地圖引出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 分析統一的條件(經濟發展、民心所向、局部統一、秦國實力)
2、 地圖展示滅六國、統一秦王朝的建立
以結構圖探究秦怎樣來鞏固統一?分析割據爭霸的原因,由分封制的弊端——制度問題造成,那么為防止割據,鞏固統一就必須進行制度的創新,引出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要確立這套制度首先從何做起?以音樂、圖片烘托秦始皇——中國第一位皇帝出現,他首創了
1、皇帝制度
問題導學(投影問題)
(1)“皇帝”這一名稱是怎樣而來?
秦王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皇”字和一“帝”字,組成了“皇帝”這一名號。
(2)贏政為什么重定尊號?
自認為功德無量,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自己的權勢和地位。
(3)秦始皇還采取了哪些尊君的做法?
要點:朕、制、詔、璽;強調皇帝的與眾不同,皇帝獨尊。
(4)閱讀材料,指出皇帝制度的重要特征。
材料1:“制曰:……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2: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軍隊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要點: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這樣的皇帝制度有無弊端?學生發言后,如決策失誤、政務繁忙等,以材料輔證。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政務十分繁忙,《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石”是120斤,這是說秦始皇每天要看120斤(相當于今天的60斤)竹木簡寫成的官文。皇帝看的公文是經過篩選的,每天要往宮廷送的公文則難以勝數。
秦始皇勢必需要助手輔助,引出
2、中央官制。
(1) 中央官制的設置及職能
提出要求,明確中央官制的設置及職能,學生自學。
接下來幫秦始皇解決三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