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整體的世界
(教學案+試題試卷)
教案部分
課題名稱:走向整體的世界(課本詳案)
教學目標: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形成正確的世界意識,尊重經濟文化發展的多樣性。
重點難點:重點——電氣時代到來促進世界聯系更緊密;世界連接成為一體。難點——整體世界到來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積極影響和導致世界動蕩。
教學方法:比較觀察法;個人學習檔案法;辯證評價法。
教學過程及板書要點:
新課引入:
本課首先列舉了電氣時代到來的重大科技發明以及它們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大影響,用地圖和表格標出列強瓜分世界的焦點和斗爭,分析了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世界走向整體世界的表現,揭示了世界市場聯系的物質條件、殖民運行機制和整體世界形成的內涵。
教學過程:
專題五第4課 走向整體的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影響)
一.電氣時代的來臨(第二次工業革命)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條件
(1)政治: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主要國家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2)經濟: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歐美國家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大量積累的資本為新工業部門的創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3)科技:科學技術的突破性成果和創新(如電磁感應原理),直接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
2.第二次工業革命最主要的成就——電力的廣泛應用(參見課本p102“成果表”)
(1)美國和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兩個發源地和中心。
(2)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大功率發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
(3)美國人愛迪生發明了鎢絲燈泡,改進了貝爾發明的電話,試驗電車成功,發明了留聲機,并與喬治•伊斯曼共同發明了電影放映機。
(4)電力廣泛使用的影響:①電作為高效率的新能源逐步應用于工業、照明及城市公用事業等領域,促進了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大大提高了生產力。②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③電力的廣泛使用,推動了鋼鐵工業的發展(鋼作為制造業和建筑業等方面的新材料風行全球)。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工業結構變化:鋼鐵工業、汽車工業、石油工業、化學工業等重工業發展起來并占據工業主導地位,塑料、絕緣材料、人造纖維開始使用。
(2)傳統農業變化:新興產業的興起,為農業提供了先進的電力設施、機械設備、化學肥料、農藥,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準備了物質技術條件。
(3)生產組織變化——壟斷組織產生
①伴隨著工業的大發展,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組織。②19世紀中期以來,現代意義上的公司日漸成為工商業組織的支配形式。③股票交易市場的形成,為企業兼并創造了條件。④資本家紛紛通過兼并或聯合的方式組成壟斷組織。⑤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性質)。⑥壟斷組織能夠減少單個資本家生產的無計劃性,推進了大工業發展的進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作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1)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2)速度快,范圍廣,規模大,多國同時進行。(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4)從重工業開始。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2)社會關系: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3)國際關系:①殖民擴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②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連接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