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整體的世界
(2)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劇,加速了一戰的爆發。
(3)給亞非拉地區帶來災難,加深了各地的民族危機,推動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三、世界一體化
1.原因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
(2)直接原因:交通運輸工具的變革、電信工具的創新,使世界各地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緊緊地聯結在一起,人類朝著世界一體化的進程邁出關鍵性的一步。
2.內容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資本主義市場為框架,以國際貿易和殖民主義為手段,以物資和物種交流、人口遷徙與種族融合、各種文化的交流與撞擊、各種社會形態的沖突與選擇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過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3.影響
(1)世界一體化促進了人群的大規模流動與融合,帶來世界動植物物種的廣泛交流,極大地促進了世界農業經濟的發展。
(2)世界一體化使國際勞動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提高,人類第一次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勞動分工的基本格局,資本主義國家成為世界貿易和國際分工的最大的受益者。
(3)世界一體化促進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擴大。
(4)世界一體化擴大了資本主義世界與亞非拉國家之間以及資本主義工業國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 致亞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高漲,也加劇了資本主義列強間的矛盾和沖突。
問題研討
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條件主要有哪些?
(1)政治上歐美主要國家在19世紀下半葉相繼確立了資本主義政體,政局穩定。
(2)工業革命后歐美國家初步實現工業化,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資本不斷積累為第二次科技革命準備了經濟條件。
(3)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
2.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何突出的特點?
(1)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得到生動體現。
(2)側重于基礎工業、重工業、能源工業部門。
(3)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
(4)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3.第二次科技革命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1)電作為新能源應用于工業、照明及城市公用事業領域,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開辟了電氣時代。
(2)新交通工具的創新和電信技術的發明、應用便利了人口交流、信息傳播。
(3)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4.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1)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
(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3)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知識網絡
互動探究
問題
閱讀下列材料:
火車、輪船、電報等新式交通工具和電訊器材的出現,把世界各地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緊緊聯結在一起。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使歐洲到印度的航路縮短了4 000英里。19xx年竣工的巴拿馬運河則使舊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 666英里。輪船的不斷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歐美航程從42天縮短為5天,從倫敦到加爾各答也由3個月減為18天。此外海底電纜的鋪設、跨洲鐵路的修建,加強了洲際聯系;有線電報、電話和無線電報的普及,使世界通訊網絡得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