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整體的世界(精選2篇)
走向整體的世界 篇1
(教學案+試題試卷)
教案部分
課題名稱:走向整體的世界(課本詳案)
教學目標: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形成正確的世界意識,尊重經濟文化發展的多樣性。
重點難點:重點——電氣時代到來促進世界聯系更緊密;世界連接成為一體。難點——整體世界到來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積極影響和導致世界動蕩。
教學方法:比較觀察法;個人學習檔案法;辯證評價法。
教學過程及板書要點:
新課引入:
本課首先列舉了電氣時代到來的重大科技發明以及它們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大影響,用地圖和表格標出列強瓜分世界的焦點和斗爭,分析了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世界走向整體世界的表現,揭示了世界市場聯系的物質條件、殖民運行機制和整體世界形成的內涵。
教學過程:
專題五第4課 走向整體的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影響)
一.電氣時代的來臨(第二次工業革命)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條件
(1)政治: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主要國家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2)經濟: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歐美國家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大量積累的資本為新工業部門的創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3)科技:科學技術的突破性成果和創新(如電磁感應原理),直接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
2.第二次工業革命最主要的成就——電力的廣泛應用(參見課本p102“成果表”)
(1)美國和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兩個發源地和中心。
(2)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大功率發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
(3)美國人愛迪生發明了鎢絲燈泡,改進了貝爾發明的電話,試驗電車成功,發明了留聲機,并與喬治•伊斯曼共同發明了電影放映機。
(4)電力廣泛使用的影響:①電作為高效率的新能源逐步應用于工業、照明及城市公用事業等領域,促進了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大大提高了生產力。②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③電力的廣泛使用,推動了鋼鐵工業的發展(鋼作為制造業和建筑業等方面的新材料風行全球)。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工業結構變化:鋼鐵工業、汽車工業、石油工業、化學工業等重工業發展起來并占據工業主導地位,塑料、絕緣材料、人造纖維開始使用。
(2)傳統農業變化:新興產業的興起,為農業提供了先進的電力設施、機械設備、化學肥料、農藥,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準備了物質技術條件。
(3)生產組織變化——壟斷組織產生
①伴隨著工業的大發展,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組織。②19世紀中期以來,現代意義上的公司日漸成為工商業組織的支配形式。③股票交易市場的形成,為企業兼并創造了條件。④資本家紛紛通過兼并或聯合的方式組成壟斷組織。⑤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性質)。⑥壟斷組織能夠減少單個資本家生產的無計劃性,推進了大工業發展的進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作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1)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2)速度快,范圍廣,規模大,多國同時進行。(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4)從重工業開始。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2)社會關系: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3)國際關系:①殖民擴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②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連接為一體)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
1.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條件
(1)隨著壟斷組織的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
(2)列強的經濟實力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進一步拉大了與亞非拉落后國家和地區的差距。
(3)壟斷加劇了對市場的爭奪,西方大國的壟斷資本集團大規模向海外擴張,尋求和擴大投資場所,引發了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爭。
2.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概況
(1)到19xx年為止,世界殖民地面積共計7300萬平方公里,英法俄在殖民地占有量中排前三位。
(2)到19世紀末,德美日等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呼聲最高。
(3)(結合課本圖表)到19xx年(一戰爆發前):英國的殖民地有北美的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亞洲的印度、緬甸、阿富汗、也門等,非洲的埃及、蘇丹、南非等。法國占有非洲的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馬達加斯加等。意大利占有非洲的利比亞、索馬里等。德國占有西南非洲、多哥、喀麥隆、坦噶尼喀(莫桑比克)等。
3.美國的新殖民主義(由控制美洲到走向全球)
(1)“門羅主義”的提出和演變:①美國早期對外政策的重點是建立美洲體系。②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提出“門羅主義”,拒絕歐洲對美洲事務的干涉。③1889年,美國召集了第一次泛美會議,成立了“泛美同盟”,美國在“泛美主義”的旗號下,一步步把拉丁美洲變成了自己的后院。④19世紀90年代,美國海軍軍官馬漢提出“海權論”。⑤1898年,美國發動了美西戰爭。⑥20世紀初,美國建立了西半球霸權。
(2)“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①美國是新殖民主義的倡導者和設計者。②19世紀中期美國提出新殖民主義的“太平洋商業帝國”構想(“三不”:不壟斷、不分割、不直接)。③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在1899年提出“自由貿易”原則,在19xx年重申“公平貿易”原則,這就是“門戶開放”政策。
歸納:美國的擴張政策及擴張結果:孤立主義→門羅主義→泛美主義→“海權論”→“門戶開放”政策;確立了西半球的霸主地位(20世紀初)。
三.世界連接為一體(世界一體化/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1.概念:世界一體化,是指局部性的國際交流發展為全球性的溝通,分散性、局部性的世界變成互動的,連成一個整體性世界。
2.原因:(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2)交通運輸工具的變革。
2.標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3.手段:國際貿易和殖民主義。
4.影響:(1)促進了世界農業的發展(人口流動、物種交流)。(2)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提高(國際勞動分工、生產社會化)。(3)世界一體化促進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擴大。(4)世界一體化導致了國際關系的緊張。
課后探究:歐洲工業革命對我國工業化的啟示
(1)發展工業與注重保護環境并舉。(2)提高目前我國工業的科技含量。(3)注重培養科技人才。(4)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5)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不同點
內 容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不
[來源:高考資源網][來源:]
同[來源:ks5uk]
點 發明者 工匠、技師 [來源:ks5ks5u #k] 科學家、工程師[來源ksks5ux#k]
發明基礎 生產實踐的總結 自然科學成果
時 間 1765--19世紀中期英法美;19世紀中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俄日 1870--19世紀末20世紀初
范 圍 英國—法美—德俄日 同時開始于幾國
重要標志 改良蒸汽機-蒸汽時代 電力廣泛應用-電氣時代
開始部門 棉紡織---輕工業 電力---重工業
學案部分
第17課 走向整體的世界
基礎導學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
1.條件
(1)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在歐美主要國家的確立和歐美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前提。
(2)科學技術的突破性成果和創新,直接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
(3)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歐美國家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大量積累的資本為新工業部門的創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1)電的發明和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世界上第一臺大功率發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改進了貝爾發明的電話,試驗電車成功,發明了留聲機,并與他人合作發明了電影放映機。
(2)新興產業的興起:近代汽車工業、石油工業、化工技術和化學工業得到發展,塑料、絕緣材料、人造纖維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
(3)傳統產業改造
①工業方面,電氣時代到來,推動了鋼的產量和質量大幅度提高,鋼鐵工業的發展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的時代,史稱“鋼鐵時代”。
②新興產業的興起,為農業提供了先進的機械設備、化學肥料、農藥和電力,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準備了物質技術條件。
3.影響
(1)生產力方面:電的廣泛應用,解放了生產力,促進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開辟了“電氣時代”。
(2)生產關系方面:壟斷組織出現
①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組織。
②概況:現代公司成為工商業組織的支配形式;股票交易市場形成,為企業兼并創造了條件,推動“巨型企業”的出現。
③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④影響: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壟斷資本家控制著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命脈。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
1.原因
(1)隨著壟斷組織的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
(2)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列強的經濟實力上升到一個新水平,拉大了與亞非拉國家的差距。
(3)壟斷資本集團大規模向海外擴張,尋求和擴大投資場所。
2.概況
(1)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畢,德、美、日等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美國的對外擴張。
①擴張目的:早期擴張的目的是建立美洲體系;19世紀末擴張的目的是謀求太平洋利益。
②指導思想:1823年,提出“門羅主義”,拒絕歐洲對美洲事務的干涉;19世紀中期倡導新殖民主義。
③擴張過程:1823年,提出“門羅主義”;1889年,成立“泛美同盟”,拉丁美洲成為美國的“后院”;1898年,發動美西戰爭,戰勝西班牙;1898年對中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包括“自由貿易”原則和“公平貿易”原則。
④擴張結果:20世紀初,確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3.影響
(1)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建立,世界市場正式形成。
(2)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劇,加速了一戰的爆發。
(3)給亞非拉地區帶來災難,加深了各地的民族危機,推動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三、世界一體化
1.原因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
(2)直接原因:交通運輸工具的變革、電信工具的創新,使世界各地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緊緊地聯結在一起,人類朝著世界一體化的進程邁出關鍵性的一步。
2.內容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資本主義市場為框架,以國際貿易和殖民主義為手段,以物資和物種交流、人口遷徙與種族融合、各種文化的交流與撞擊、各種社會形態的沖突與選擇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過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3.影響
(1)世界一體化促進了人群的大規模流動與融合,帶來世界動植物物種的廣泛交流,極大地促進了世界農業經濟的發展。
(2)世界一體化使國際勞動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提高,人類第一次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勞動分工的基本格局,資本主義國家成為世界貿易和國際分工的最大的受益者。
(3)世界一體化促進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擴大。
(4)世界一體化擴大了資本主義世界與亞非拉國家之間以及資本主義工業國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 致亞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高漲,也加劇了資本主義列強間的矛盾和沖突。
問題研討
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條件主要有哪些?
(1)政治上歐美主要國家在19世紀下半葉相繼確立了資本主義政體,政局穩定。
(2)工業革命后歐美國家初步實現工業化,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資本不斷積累為第二次科技革命準備了經濟條件。
(3)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
2.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何突出的特點?
(1)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得到生動體現。
(2)側重于基礎工業、重工業、能源工業部門。
(3)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
(4)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3.第二次科技革命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1)電作為新能源應用于工業、照明及城市公用事業領域,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開辟了電氣時代。
(2)新交通工具的創新和電信技術的發明、應用便利了人口交流、信息傳播。
(3)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4.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1)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
(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3)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知識網絡
互動探究
問題
閱讀下列材料:
火車、輪船、電報等新式交通工具和電訊器材的出現,把世界各地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緊緊聯結在一起。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使歐洲到印度的航路縮短了4 000英里。19xx年竣工的巴拿馬運河則使舊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 666英里。輪船的不斷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歐美航程從42天縮短為5天,從倫敦到加爾各答也由3個月減為18天。此外海底電纜的鋪設、跨洲鐵路的修建,加強了洲際聯系;有線電報、電話和無線電報的普及,使世界通訊網絡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內容,簡要概括科技進步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主要表現。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主要特征。
(3)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對亞非拉地區產生的主要影響。
點撥
本題圍繞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展開探究,分別涉及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原因、主要特征及影響,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所學知識的應用。
答案:(1)表現:新式交通工具和電訊器材的出現,把世界各地的生產、流通和消費聯結在一起;運河的修建和輪船的改進,縮短了世界各地區間的航行時間;海底電纜的鋪設和跨洲鐵路的修建,加強了洲際聯系;世界通訊網絡的形成,加強了世界各地區間的聯系。
(2)特征:以歐洲為中心;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起主導作用,亞非拉三大洲被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科技進步對世界市場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3)影響:促使列強瓜分世界,給亞非拉地區人民帶來災難;破壞了亞非拉地區傳統的經濟結構;推動了亞非拉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激化了亞非拉各國的民族矛盾,使這些地區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練案部分
選擇題
1.讓發電機原理走出實驗室,給人類帶來新的光明的“普羅米修斯”是 ( )
a.赫茲 b.法拉第 c.愛迪生 d.西門子
2.“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于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這里的“天才”所起的最突出作用是 ( )
a.開始發明和使用機器 b.推動蒸汽時代到來
c.促使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 d.標志著近代交通開始
3.19世紀末,“六大公司統治著德國化學工業市場,它們組成兩大集團……此后不久,又吞并了兩大獨立的公司。”上述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于 ( )
a.工業革命的開展 b.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c.世界市場的形成 d.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
4.1890年某國較早通過了反托拉斯法,指出妨礙州際或對外貿易,以及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出現的企業合并或陰謀,都是違法的。該國最可能是 ( )
a.英國 b.德國 c.日本 d.美國
5.“16世紀以后,世界貿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漸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歐,1890年前后的幾十年內世界工業品的集中產地又由西歐慢慢移向其他地區。這兩個例子都說明經濟力量的轉移預示著新大國的興起。”在這兩個歷史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國分別是 ( )
a.法國——德國 b.德國——日本
c.日本——英國 d.英國——美國
6.下表為美國工業統計表:
年份 1870 1900
企業總數(人) 808 669
工人總數(人) 78000 27
產量(噸) 3xx00 29500000
投資額(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上表所反映的19世紀后期美國工業發展變化的主要特征是 ( )
a.行業競爭激烈 b.生產和資本走向集中
c.企業規模保持穩定 d.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
7.右圖《12英尺的戰利品》是美國攝影家肯塞•達利尤斯于19xx年拍攝的。這張照片構圖精巧,下列對該照片的描述正確的是 ( )
①顯示出了大自然的偉大和人的渺小
②折射出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是以迅速消滅森林為代價的
③反映出作者對社會發展的深層次思考 ④表達了作者對工業文明的憎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動派怎樣惋惜,資產階級還是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這段話的正確含義是 ( )
a.資產階級革命是歷史的倒退 b.民族運動在世界范圍內趨于消亡
c.資本主義生產不需要民族基礎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非選擇題
9.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以科學發展與社會進步為主題開展了綜合探究活動,同學們各抒己見,討論激烈。請你幫助各小組完成下列問題。
(1)甲組同學認為:科學技術的重大發明可以引領一個嶄新的時代。請你以兩次工業革命中的重大發明為例說明這一觀點。
(2)乙組同學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一把雙刃劍,在推動工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消極作用。請你舉例說明科學技術的消極作用。
(3)丙組同學從網上查到了有關愛迪生的資料:
愛迪生一生取得了1300多項發明專利,被稱為“發明大王”。研制電燈的關鍵是找燈絲材料。據說,愛迪生試驗了1 600種耐熱材料和6 000種植物纖維,但都沒有成功。1879年10月,愛迪生在一本雜志上看到斯旺用碳絲制成了白熾燈的報道,深受啟發。他把棉絲燒成碳絲,再將碳絲裝進燈泡,小心地抽成真空,當電燈通上電流時,燈絲發出明亮的光輝,持續了45小時。愛迪生終于成功了。
在談到自己的發明時,愛迪生說:“驚奇就是科學的種子;發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我生平從來沒有做過一次偶然的發明,我的一切發明都是深思熟慮和嚴格試驗的結果。”
依據上述材料,請你幫助丙組同學總結愛迪生取得多項重大發明的原因。
(4)參與了同學們的研究后,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走向整體的世界 篇2
課標要求: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認識電氣時代的到來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巨大影響。對比英國工業革命,認識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從世界交流的頻率、規模、聯系方式等方面認識整體世界到來的含義;總結世界市場形成的歷史階段及各階段的基本特點;科技革命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也促進了西方殖民手段的變化,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對各國影響的區別。
(2)過程與方法:學習通過搜集科學家為科學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的故事,在班級進行交流;總結電氣時代的科學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響我們的事例,認識科技進步對人類的巨大影響;比較兩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程;學會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整體化進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整體世界形成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和其中的罪惡活動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形成正確的世界意識,尊重經濟文化發展的多樣性;了解西門子、愛迪生等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學習他們為科學不斷探求的精神和執著追求的人生態度,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通過整體世界到來后世界經濟的互補性增強,認識開放地和獨立地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培養健康的人格;結合人類對世界的分割從暴力手段逐漸向和平方式過渡,樹立和平與發展并重的意識。
教學課時:2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電氣時代的到來促進世界聯系更加緊密;世界連接成為一體。
難點:整體世界到來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積極影響和導致世界動蕩。
教學建議:
(1)關于“電氣時代的來臨”一目,介紹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條件、成果、經濟結構和資本主義生產組織的變化四個問題。
①條件:可引導學生與第一次工業革命進行比較,從政治、經濟、科技和國際環境四方面分析。
②成果:19世紀70年代,以美國和德國為發源地和“中心”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科學出現突破,技術不斷創新,新發明涌現,直接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世界市場形成。1866年,德國科學家兼工程師西門子發明世界上第一臺大功率自激式發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開辟了“電力時代”。
③經濟結構變化:電氣時代的到來,推動了鋼鐵工業的發展,汽車工業、石油工業、近代化工技術和化學工業也發展起來的,塑料、絕緣物質、人造纖維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準備了物質技術條件。
④壟斷:伴隨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壟斷組織,現代意義上的公司日漸成為工業組織的支配形式。公司內部的生產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也發生變化,1917年在福特汽車公司建成自動生產流水線。1863年紐約股票交易所建立。股票交易市場的形成,為企業兼并創造了條件。
(2)關于“瓜分世界的狂潮”一目,講述了資本主義對外瓜分世界的條件、概況、爭奪的焦點和美國的新殖民主義四個問題。
①條件:壟斷組織的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
②概況:到19世紀末,德、美、日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成為英、法、俄所建立的殖民主義體系的強大競爭對手,它們重新瓜分世界的呼聲最高,奪取殖民地的欲望最為貪婪,侵略擴張活動最為瘋狂,世界絕大部分土地被瓜分。
③爭奪的焦點:伊朗、阿富汗、埃及、尼羅河、剛果、中國東北、朝鮮等地區成為爭奪的焦點。
④美國的新殖民主義:美國在建立美洲體系的基礎上,把拉美變成自己獨占的勢力范圍,成立了“泛美同盟”。90年代,提出“海上力量”論,即“海權論”;發動了“美西戰爭”,奪得菲律賓、關島和波多黎各,古巴淪為美國的保護國。20世紀初,美國確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美國倡導和設計新殖民主義。
(3)關于“世界連接為一體”一目,講述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使世界發展成為整體性世界的表現。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閱讀教科書,師生共同解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有何新發展?為什么?讓學生了解世界市場有了進一步發展。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工業的發展與交通通訊手段使之然。最后請學生思考世界怎樣從分散、孤立狀態連成一體的?大體經過了哪幾個階段?在世界連成一體的過程中,有哪些因素起了關鍵作用?以此作為本課的小結,也是對本單元的總結。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資本主義市場為框架,以國際貿易和殖民主義為手段,以物資和物種交流、人種遷徙與融合、各種文化的交流與撞擊、各種社會形態的沖突與選擇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過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交通運輸工具的革命性變革,人類朝著世界一體化的進程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國際勞動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提高。工業文明地區與非工業化地區的交流,不僅僅是物質的流動,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盡管這種交流是不平等、有時甚至是暴力強制的,但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是不可忽視的潮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沖擊與重組。世界的整體化到來,資本主義列強間的矛盾和沖突加劇。殖民地與列強的矛盾激化,并最終導致亞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