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整體的世界
時 間 1765--19世紀中期英法美;19世紀中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俄日 1870--19世紀末20世紀初
范 圍 英國—法美—德俄日 同時開始于幾國
重要標志 改良蒸汽機-蒸汽時代 電力廣泛應用-電氣時代
開始部門 棉紡織---輕工業 電力---重工業
學案部分
第17課 走向整體的世界
基礎導學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
1.條件
(1)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在歐美主要國家的確立和歐美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前提。
(2)科學技術的突破性成果和創新,直接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
(3)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歐美國家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大量積累的資本為新工業部門的創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1)電的發明和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世界上第一臺大功率發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改進了貝爾發明的電話,試驗電車成功,發明了留聲機,并與他人合作發明了電影放映機。
(2)新興產業的興起:近代汽車工業、石油工業、化工技術和化學工業得到發展,塑料、絕緣材料、人造纖維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
(3)傳統產業改造
①工業方面,電氣時代到來,推動了鋼的產量和質量大幅度提高,鋼鐵工業的發展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的時代,史稱“鋼鐵時代”。
②新興產業的興起,為農業提供了先進的機械設備、化學肥料、農藥和電力,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準備了物質技術條件。
3.影響
(1)生產力方面:電的廣泛應用,解放了生產力,促進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開辟了“電氣時代”。
(2)生產關系方面:壟斷組織出現
①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組織。
②概況:現代公司成為工商業組織的支配形式;股票交易市場形成,為企業兼并創造了條件,推動“巨型企業”的出現。
③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④影響: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壟斷資本家控制著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命脈。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
1.原因
(1)隨著壟斷組織的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
(2)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列強的經濟實力上升到一個新水平,拉大了與亞非拉國家的差距。
(3)壟斷資本集團大規模向海外擴張,尋求和擴大投資場所。
2.概況
(1)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畢,德、美、日等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美國的對外擴張。
①擴張目的:早期擴張的目的是建立美洲體系;19世紀末擴張的目的是謀求太平洋利益。
②指導思想:1823年,提出“門羅主義”,拒絕歐洲對美洲事務的干涉;19世紀中期倡導新殖民主義。
③擴張過程:1823年,提出“門羅主義”;1889年,成立“泛美同盟”,拉丁美洲成為美國的“后院”;1898年,發動美西戰爭,戰勝西班牙;1898年對中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包括“自由貿易”原則和“公平貿易”原則。
④擴張結果:20世紀初,確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3.影響
(1)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建立,世界市場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