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第4課 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課程標準解讀
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在江西饒州浮梁縣,位于昌江東南,處于昌江及其支流的匯合處,四面環山。景德鎮附近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瓷土資源。浮梁縣境內及附近地區,橫臥著懷玉山脈,盛產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運送物資,河水又可用于淘洗陶瓷,并安裝水碓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鎮的制瓷業出現于南朝,至五代時已經遠近聞名。北宋景德年間,朝廷派官員燒制瓷器充作貢品,遂改地名為景德鎮。入明以后,一些傳統瓷窯日益衰落,大批擁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紛紛向景德鎮集中,這里的制瓷業發展更加迅速。明清時期的景德鎮為什么能成為全國的“瓷都”呢?學習“農耕時代的手工業”,明確以下三維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2、過程與方法
●分析比較冶鑄、紡織及陶瓷業的演變過程。
●再現歷史情境,分析公私手工業的消長和經營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掌握中華先民高超的手工業技藝,以及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和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增強民族自豪感。
自主學習精要
一、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
1、青銅冶煉術
(1)青銅時代:從 二里頭文化時期到春秋末期,歷時約15個世紀。
(2)成熟期: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臻于成熟,在技藝和規模上都居于上古世界的前列,展示了燦爛輝煌的青銅文明。
2、鋼鐵冶煉技術
(1)產生:春秋時期人們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這是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鐵史上的奇跡。
(2)發展:
春秋時期的鋼是塊煉鋼。南北朝時發明了更先進的灌鋼法。即利用生鐵碳高、熟鐵碳低的特點,將熔化的生鐵液灌到熟鐵上以改變碳分,生產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鋼。鐵器的廣泛使用,特別是把鋼應用到農具和手工業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3)燃料:
冶煉金屬需要原料。早在漢代開始用煤作燃料冶鐵。北宋 時,用煤冶鐵已相當普遍,使煉出來的鋼鐵的硬度和質量大大提高。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使用煤的國家。南宋末年,我國開始用焦炭冶鐵,明朝流行開來。
思維激活
說一說 金屬冶煉技術在中國古代是怎樣發展的?有哪些史實?
做一做 下列金屬冶煉技術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青銅鑄造技術②灌鋼法③用煤作燃料冶鐵④焦炭煉鐵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答案:a
二、紡織技術演變
1、絲織技術
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早在上古時代,人們就已經學會養蠶繅絲了。
西周后,絲織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品種日益豐富,花色圖案精美。漢代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得了絲國稱號。
唐代出現緙死技藝,以本色生絲為經、彩絲為緯,以通經斷緯手法自由變換色彩,紋飾更加絢麗,極具藝術神韻。
2、棉紡技術
宋末元初以來,邊疆地區種植的棉花迅速向內地傳播。元代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捍、彈、紡、織之具,全面革新內地落后的棉紡織技術。她發明腳踏三錠紡車,取代手搖一錠紡車,能同時紡出三根紗。先進技術的推廣,使江蘇的松江在元明時期迅速崛起,成為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棉紡織業是新興的手工業部門。柔軟結實的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絲、麻、毛,成為廣大民眾的主要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