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精選2篇)
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 篇1
第三節
說課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繼農業之后,就是工業,它不單是一場生產的變革,而且給社會帶來了空前無比的變化,所以人們稱現今工業生產為主導的社會為工業社會。工業社會的出現至今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使物質生產、社會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觀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其速度之快、擴散之廣、影響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工業生產是利用物理的、化學的或者微生物變化來獲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一般來說,只要具備土地、勞動力、資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設備等即可進行工業生產。運輸、土地和集聚是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三大主要因素。工業生產的投入——產出關系決定了工業內部的聯系,工業聯系又為工業區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影響工業發展的各個區位因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如資源的日趨枯竭,使開采成本提高,“三廢”的排放導致環境的嚴重污染,某種產品出現世界性生產過剩、市場疲軟、價格下跌等等,都會導致工業轉移,在新的合適地區產生集聚,這種集聚往往是同類產業的大匯總,為了降低成本,開發新技術,形成了專業化產業區,又為了共同生存,加強環保,所以著力改善整治周邊環境。教學重點1.工業區位因素。2.工業聯系。教學難點 工業聯系。教具準備工業區、居民區布局與風頻圖,工業聯系和產業鏈、某大企業景觀圖。課時安排 2課時
三維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理解并掌握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三大主要因素。2.從工業生產的“投入-產出”關系看工業聯系。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預習和師生共同學習,理解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2.聯系當地工業發展和布局的現狀,理解工業聯系的必要性。3.學會應用列表、循環圖分析法解決實際問題。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使用辯證的、全面的、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逐步樹立人地和諧發展的思想。
教學過程
第1課時導入新課師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后工業化階段,發達國家擁有了世界上80%的工業和90%的財富,人口卻只占20%,而占世界人口80%的發展中國家僅擁有20%的工業,10%的財富。這種差距還在拉大,發展中國家要想擺脫受控制地位,必須優先發展現代工業,盡快過渡到工業社會,實現強國富民。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正是為這一目的而服務的,要想發展工業必須首先了解影響工業發展的主要區位因素。板 書:第三節 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一、工業區位因素推進新課師 工業區位是指工業企業的經濟地理位置,以及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與相關事物的聯系。影響工業區位的三大主要因素是:生 (齊答)運輸、土地、集聚。生 閱讀教材p67頁第二、三、四自然段,自主學習。課件展示:材料:19xx年,德國經濟學家韋伯在《工業區位理論:論工業區位》一書中,曾以“原料指數”分析最低運費點,原料指數是指工業生產中所有消耗原料、燃料重量與產品重量之比。如果原料指數大于1,則為原料指向型工業,企業應接近原料產地;如果原料指數小于1,則為產品指向型工業,企業應在產品消費地;如果原料指數等于1,則企業區位可在原料產地或產品消費地。如下圖,o點到原料m1、m2產地和市場n的距離相等,據此完成1~2題。 1.如果工廠選址在o點最合理,那么( )a.m1的原料指數大于m2的原料指數b.m1、m2的原料指數都大于1c.生產1個單位重量的產品分別約需要0.5個單位重量的m1、m2d.生產1個單位重量的產品分別需要1個單位重量的m1、m22.若生產兩個單位重量的產品需要3個單位重量的原料m1,2個單位重量的m2,那么工廠區位最好接近以下四點中的( )a.n b.p c.q d.r參考答案:1.d 2.c生 審題得知,m1o=m2o=no,且工廠選在o點最合理,在工廠選址只考慮運費,且運費僅與所運貨物的重量和運距成正比的條件下,說明從m1和m2運來的原料重量相等,且等于從o點運到n市場的產品重量,即可知第1題正確選項為d。同理可證,第2題正確選項為c。師 (精講命題立意)工業區位的選擇事關企業的生存,利益相關,務必慎重。決定工業區位的因素當然很多,如社會協作條件、稅收政策、勞動力素質、工資水平、交通條件等。但運費無疑是一重要因素(有時是主要因素)。因為運輸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工廠的生產效率和經濟利益,減少運費可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本題正是立意于這一因素,來考查考生的分析思維、邏輯推理能力的。在材料限定的范疇內,這兩題幾乎是一個純數學問題。所扣考點是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師 (提問)相關產業的集聚有什么好處?生 ①節約運輸成本,降低能耗,集中相互利用或處理副產品。②開展生產協作,促進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建立節能型企業。師 (指導學生閱讀,提問)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列舉出主要因素。生 (閱讀教材,并總結歸納)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因素、生產技術因素、市場因素、環境生態因素。(承轉)除上述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外,信息化在工業布局中有何影響呢? 板 書:信息化與工業布局思考:在一定的區域或某一行業構筑信息化平臺的作用是什么?生 (自主學習,討論后回答)①利于整合工業資源、協調專業化生產;②有利于產業集聚和功能互補,加強協作交流,促進技術創新,形成區域競爭優勢。[合作探究]師生雙邊活動:(1)繪制工業區、居住區簡易布局圖,注意圖例和風向的標示。(2)理解風向頻率圖(即風玫瑰圖)的意義,可確定該地區一年中的主導風向,并依此布局城市功能用地,協調工業區與居住區的關系。生 (自主探究活動)了解一個工廠,分析其發展優勢,限制性因素和改進措施。生 (舉例)某熱電廠,發展優勢是:某城區唯一集中供熱單位,在政府“取消小鍋爐,實現集中供熱,還城市一片藍天”的政策下,具有顯著的優勢,其產品具有不可取代性。限制性因素是:已被新發展的市區包圍,粉煤灰、廢渣、廢氣對市區有污染,煤炭價格持續上升,暖氣價格較高,缺乏鐵路專用運煤干線,公路運輸量小,污染重,價格高。改進措施:搬遷至城區西寺火車站附近,既解決了市區污染問題,又靠近鐵路,可降低成本。(承轉)上述事例說明,工業企業要想取得最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必須注重與其他工業部門、交通等方面的密切聯系。 板 書:二、工業聯系和工業區域(一)工業聯系師 先請同學們看一個實例:課件展示:工業聯系和工業鏈(以襪子生產為例)思考:(1)如何理解“在生產鏈中,許多中間環節的承擔者既是供應商,又是消費者”?(2)從產業鏈的“投入-產出”關系來看,海爾冰箱的上游工業是什么?下游產業呢?(3)美國福特汽車在本土僅生產閥門、螺母,其余零部件的生產遍及瑞典、德國、日本、挪威、法國等15個發達國家,以此例說明有些技術含量高的深加工工業制成品的生產鏈是跨區域,甚至是跨國家的,分散到世界各地,形成全球生產系統。有些粗加工工業或生產過程較單一的產品生產鏈可在同一個地方,即相關工業部門的企業聚集到一個具體區域,形成地方生產系統。 課件展示:課堂訓練從“投入—產出”的工業聯系看,在下列工廠中,宜靠近鋼鐵廠布局的是。①汽車廠 ②化纖廠 ③電視機廠 ④有色金屬冶煉廠 ⑤機床廠參考答案:①⑤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探究了影響工業生產的區位因素和工業聯系兩大問題,從宏觀上指明了工業發展的必要條件,這些條件是工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這些條件又在不斷變化著、發展著、聯系著,任一因素的改變都會導致企業內部的調整,甚至整體的轉移、集聚,實行專業化生產,以適應周圍的環境,這正是我們下一節課所要探討的內容。
板書設計
第1課時
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 篇2
說課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繼農業之后,就是工業,它不單是一場生產的變革,而且給社會帶來了空前無比的變化,所以人們稱現今工業生產為主導的社會為工業社會。工業社會的出現至今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使物質生產、社會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觀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其速度之快、擴散之廣、影響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工業生產是利用物理的、化學的或者微生物變化來獲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一般來說,只要具備土地、勞動力、資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設備等即可進行工業生產。運輸、土地和集聚是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三大主要因素。工業生產的投入——產出關系決定了工業內部的聯系,工業聯系又為工業區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影響工業發展的各個區位因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如資源的日趨枯竭,使開采成本提高,“三廢”的排放導致環境的嚴重污染,某種產品出現世界性生產過剩、市場疲軟、價格下跌等等,都會導致工業轉移,在新的合適地區產生集聚,這種集聚往往是同類產業的大匯總,為了降低成本,開發新技術,形成了專業化產業區,又為了共同生存,加強環保,所以著力改善整治周邊環境。
教學重點
1.工業區位因素。
2.工業聯系。
教學難點 工業聯系。
教具準備工業區、居民區布局與風頻圖,工業聯系和產業鏈、某大企業景觀圖。
課時安排 2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并掌握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三大主要因素。
2.從工業生產的“投入-產出”關系看工業聯系。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預習和師生共同學習,理解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2.聯系當地工業發展和布局的現狀,理解工業聯系的必要性。
3.學會應用列表、循環圖分析法解決實際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使用辯證的、全面的、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逐步樹立人地和諧發展的思想。
教學過程
第2課時
導入新課
師 上節課的學習使我們知道了工業是相互聯系的,具體到某一企業,則受到資源供給、勞動力素質、工資水平、市場需求和環境容量的制約,而這些因素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經營者為了降低成本,獲取最大利潤,必然會依據條件的改變尋找最低運費點布局工業,這就會引起工業的遷移和工業集聚。
推進新課
師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71內容后,自主學習并思考:
1.世界制造業重心轉移的軌跡如何?
2.為什么勞動密集型產業會由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質量高、迅速創新的產品和高度專業化的服務,為什么仍由少數發達國家控制?
生 閱讀教材,思考討論后回答。
問題1:世界制造業重心轉移的軌跡:1851~19xx年,英國→德國。1879~1930年,德國→美國。1950~1990年,美國→日本。20世紀七、八十年代~現在,發達國家→東亞、拉丁美洲。20世紀80年代,→中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
問題2:①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多屬于傳統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②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不斷提高,環境壓力日益沉重。③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低,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所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由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
師 (強調)提醒一個問題:發展中國家在引進外資企業的同時,要嚴格審核工業的“三廢”排放量和其他污染問題,防止盲目引進,以防發達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的機會轉移污染工業。
問題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質量高、迅速創新的產品和高度專業化的服務,因其產品性質特異、利潤豐厚、經濟效益好,不僅具有廣泛的品牌效應,有些產品還涉及到國家機密和安全問題,因此,發達國家一直維持著高端產品的壟斷地位。
師 這是造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文化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合作探究]
學生閱讀教材p72材料,小組討論,完成1~2題。
問題1:(1)原因:①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機的市場需求量大增。②相比于高端產品而言,電視機生產已不屬于高新技術,再加上日、美兩國國內市場的飽和,這類工業也逐漸向中國遷移。③中國三大品牌電視(長虹、tcl、康佳)生產技術日臻完善,產銷兩旺,所以在世界所占的比重上升。
(2)影響電視機制造業轉移的主要因素是:①市場;②知識和技術。
問題2:原因:①資源供給方面,美國內地、墨西哥、東南亞等地資源豐富,材料供應充足;②以上三地勞動力素質水平在不斷提高,工資水平卻低于美國硅谷;③市場需求量和環境容量都很大。
師 (總結歸納)同學們的評點精確到位。近年來,地理高考中簡答題比重逐步提高,要學會運用地理原理、規律審視具體問題,總結要點要逐條、有重點地列出,同時要注意語言簡潔、書寫工整。
(展示“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專業鎮分布”圖)
師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由于實行了開發區在稅收、地價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這里獨資引進或合資合作建設了為數眾多的工業企業,憑著技術先進,依托國際市場,經過20多年的建設,珠江三角洲地區已成為我國四大工業基地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其國內生產總值僅次于長江三角洲地區,其中廣州市、深圳市國內gdp分別居我國計劃單列城市的第3、4位。
板 書:
三、開發區和專業化產業區
思考:我國的珠三角、長三角、浙江溫州等地區專業化生產程度很高,已形成了“一縣一品”“一鎮(鄉)一品”的生產格局。試分析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生 專業化生產,使同一個工業部門的企業相對集聚、分享了專業化協作、專業化商場營銷網絡、社會化服務等好處,上下游配套工業得以健康發展。專業化服務部門也隨之興起,所在區域呈現出該種工業的文化氛圍。
[合作探究]
討論: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專業鎮興起的原因是什么?它們有什么發展特色?
學生分四個小組討論后,選派代表發言,教師總結歸納要點。
原因:①歷史基礎較好,廣州自清朝起就是對外開放的商埠,對外聯系較密切。②改革開放的政策惠及該地。③毗鄰港澳,經濟輻射作用強。④著名僑鄉,華僑、港澳同胞回鄉投資建設,帶動了珠三角地區的發展。⑤企業發展方向明確,技術先進,國際市場把握較準確。
發展特色:專業化生產,同一工業部門的企業相對集聚,“一縣一品”,“一鎮一品”。
(承轉)幾乎所有的工廠都產生廢棄物,不同的工廠所產生的廢棄物,在性狀上有很大不同。環境質量是投資環境和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污染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工廠的生產成本和經營效率,因而成為工廠的區位因素之一。
板 書:
(四)工業與環境
課件展示:
“工業與環境協調發展”“單位產量污染控制費用示意”圖。
工業與環境協調發展 單位產量污染控制費用示意
師
讀圖思考:
1.污染物排放量與單位產量的污染控制費用之間有什么關系?
2.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污染工業正在由城市向農村轉移,是否合理?為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
問題1:污染物排放量少,單位產量的污染控制費用較高。隨著處理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單位產量的污染控制費用在逐漸變小。
問題2:不合理。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企業行為。地區之間的有關環保法規,污染治理費用、對污染治理的要求差別很大,農村地區治污費用少,治理要求低,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追逐利潤,將污染企業轉移到農村,應該受到環保法規和部門的有效制止。
生閱讀教材p74“循環經濟與環保產業”。
師 (1)為了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生產過程必須從“資源-產品-污染排放”轉變到“資源-產品-再生資源”模式。
(2)開發清潔技術,推廣使用無磷洗衣粉、無氯紙,可降解包裝材料的國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國。
課件展示:
課堂訓練
1.以保護環境和垃圾資源化為目的,將城市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屬于同一類的是( )
a.玻璃瓶、塑料袋
b.廢銅爛鐵、破布料
c.舊報紙、易拉罐
d.爛菜葉、果皮
2.1996年6月5日以“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為主題的活動日是 …( )
a.世界環境日 b.世界地球日
c.世界氣象日 d.世界糧食日
答案:1.d 2.a
師 要求學生做p74~p75兩個活動,完成問答及填空。
生 活動1:(1)①水泥廠、釀造廠對大氣都有污染,其區位選擇條件應是當地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說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其中釀造廠對水源也有污染,還要考慮布局在河流下游區。②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均對水源產生污染,其區位選擇條件應是市區河流下游。③化工廠、煉油廠均對大氣有污染,其區位條件也應該是市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向。④發電廠、鋼鐵廠的主要污染物有廢氣、廢渣,所以應選擇在當地主導風向的下風向的遠郊。
(2)在淮河流域陸續關閉一大批污染嚴重的造紙廠,雖然會給當地經濟造成一定損失,犧牲一點局部利益,但是還淮河以本來面目,一條清澈的淮河,卻保全了淮河流域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
活動2:(學生填寫)(1)墨西哥、捷克、匈牙利。
(2)江蘇、浙江、廣東 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課堂小結
現代的文明社會,幾乎無時無處不與工業生產有關系,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現代工業,就沒有現代文明。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工業在創造現代文明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污染,產生了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因為污染最終還是要靠發展來解決的,綠色gdp概念、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正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出現的。
板書設計
第2課時
活動與探究
活動與探究一
活動與探究的課題題目: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的新變化
活動與探究的內容: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是因時、因地、因條件而不斷發生著新的變化,分別如下:
(一)自然條件,主要是地形、氣候和水文。因工業需要建造廠房、安裝設備、建造職工宿舍,一般是需較平坦的平原地區,但如果位置重要、海運方便,或者礦藏豐富,也可以“創造”合適的地形,如香港、日本太平洋沿岸,劈山填海造陸;再如中國攀枝花,劈山造地,都用人工方法創造了工業用地。
(二)資源條件。早期的工業企業受原料、燃料產地的影響十分顯著,但是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超高壓輸電技術、集裝箱和巨型運輸船的出現,使工業逐步擺脫了區域資源條件的束縛。以鋼鐵工業為例,市場、技術、勞動力素質、便利的海運條件已越來越成為鋼鐵工業布局的主要因素,如日本瀨戶內海沿岸的福山、上海的寶山、意大利的塔蘭托、魯爾區在萊茵河河口鹿特丹建立煉鐵廠等等就是實證。
(三)市場條件。商品經濟的特點,即一切為了消費者,所以市場決定工廠應該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早期那些易損壞、易腐爛變質的產品多接近市場,但隨著保鮮和冷藏技術的成熟化,這些產品也可以在原料地加工,遠銷海內外。例如蒙牛牛奶、伊利牛奶、三鹿牛奶保質期均可達8個月,暢銷全國各地。
(四)勞動力條件。采礦、冶煉、伐木、紡織、服裝、成衣,這些工業確實需要大量男女勞力。但是隨著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企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換言之,是勞動力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決定了企業的發展,這就是許多第三產業愿意在經濟發達地區、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周圍布局的原因。
(五)工業發展的環境條件。德國魯爾區從初期成長階段到轉型和再生階段的發展史,清楚地向我們展示了環境條件的重要性。當今世界,經濟上,人們追求的是“綠色gdp”的增長;生活上,人們追求的是高質量。所以,不光是一些拒絕污染的高新技術產業,如電子、感光器材廠、it產業,就是一些普通企業也追求環境潔凈的區域。
活動與探究的過程、方法:調查一個具體工廠的區位選擇因素。
活動與探究的結果:小論文,班級交流。
活動與探究二
活動與探究課題的題目:紡織工業和服裝制造業的發展
活動與探究的內容:精略估算自己穿過的服裝面料、款式、花色有多少種,再了解父母、祖父母像你這樣年齡時所穿的服裝面料、款式、花色有多少種。通過對比,談談你對紡織工業和服裝制造業發展的認識。
活動與探究的過程、方法:調查訪問,查閱材料,匯總成編,或上網查詢。
活動與探究的結果:寫一篇小論文,班級展覽評比。
●追蹤練習
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
1.廠商在選擇工廠區位時,運輸費用是其考慮的因素之一。據此回答(1)~(3)題。
(1)為了減少運費,最需要接近市場的是( )
a.制糖廠 b.造船廠
c.瓶裝飲料廠 d.高級時裝廠
(2)運費構成中對工業區位選擇影響最小的是( )
a.原材料重量輕,產品價值低 b.原材料重量大,產品價值高
c.原材料重量大,產品價值低 d.原材料重量輕,產品價值高
(3)工業區位受原料產地的制約越來越小,主要是因為( )
a.產品重量和體積增加
b.運輸條件和生產工藝的改進
c.產品質量和價格提高
d.勞動力價格和產品需要下降
答案:(1)c (2)d (3)b
2.下圖表示某些工業部門對區位因素(僅考慮原料、能源、勞動力)的依賴程度。判斷圖中①②③代表的工業部門分別可能是( )
a.煉鋁、服裝、家具制造
b.煉鋁、制糖、服裝
c.汽車、造船、水泥
d.煉銅、奶制品、制鞋
答案:bd
3.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很多,不同工業部門具有不同的區位指向。據此回答(1)~(2)題。
(1)區位宜接近原料產地的是( )
a.葡萄酒廠、羊毛加工廠、水果罐頭廠
b.服裝加工廠、羊毛加工廠、水果罐頭廠
c.造船廠、飛機制造廠、電子裝配廠
d.鋼鐵廠、時裝加工廠、家具廠
(2)啤酒廠、家具廠、面包加工廠的區位屬于( )
a.原材料指向型 b.技術指向型
c.勞動力指向型 d.市場指向型
答案:(1)a (2)d
下圖是“美國本土某種工業生產廠的分布圖”,讀圖并結合所學地理原理回答4~6題。
4.該工業的布局屬于( )
a.資源指向型 b.市場指向型
c.技術指向型 d.動力指向型
答案:b
5.該工業最有可能是( )
a.飛機制造工業 b.機車制造工業
c.瓶裝飲料工業 d.高檔時裝工業
答案:c
6.美國最大的電子工業中心位于圖中的( )
a.①地區 b.②地區
c.③地區 d.④地區
答案:c
7.下列各組食品,其加工廠靠近原料產地的是( )
a.鮮奶、蔗糖 b.面包、食鹽
c.魚干、餅干 d.豆漿、醬油
答案:a
8.下列屬于我國滬寧杭地區和德國魯爾區共同區域優勢的是( )
a.煤炭資源豐富 b.魚米之鄉,農業發達
c.水陸交通便利 d.城市密集,智力資源豐富
答案:cd
歐洲某企業在我國投資建立某個新廠,其產品主要出口歐洲,這一決策使得為其生產零部件的一些生產廠陸續遷至該廠附近。該企業設想:早晨接到訂單,立即組織生產,下午發貨,次日產品運到歐洲。據此回答9~13題。
9.該廠產品可能是( )
a.化工產品 b.電子產品
c.建筑陶瓷 d.生物藥品
答案:b
10.該工廠布局首先需考慮靠近( )
a.海港 b.航空港
c.公路樞紐 d.鐵路樞紐
答案:b
11.該企業還對我國為其生產零部件的廠家加以培育,這一過程稱為( )
a.本地化 b.全球化
c.城市化 d.工業化
答案:a
12.該產品的零部件生產廠與成品生產廠在地理上集聚,主要有利于企業( )
a.快速交貨,及時應變市場變化 b.降低生產成本,加快產品升級換代
c.集體快速轉移生產地點 d.降低產品銷售費用
答案:ab
13.要吸引該產品的生產企業以集群方式布局工廠的地方,應當( )
a.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 b.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c.提供廣闊的市場 d.營造優良的創新環境
答案:bd
二、綜合題
14.讀“東亞工業區域出口加工區、經濟特區的分布及污染工業遷移方向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從自然條件考慮,a國發展工業的有利與不利因素是__________。
(2)20世紀70年代以來,a國工業由__________密集型轉向__________密集型。圖中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是怎樣利用這種變化發展本國、本地區經濟的?
(3)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建立經濟特區。在圖中b處建立經濟特區有哪些優越的地理條件?
(4)圖中污染工業遷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有利:島國,多優良港灣;不利:能源資源不足
(2)勞動 技術 利用外資,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發展新興工業,并利用本國本地區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發展出口加工工業。
(3)毗鄰香港,水陸交通方便,背靠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是有名的僑鄉。
(4)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污染工業的法律約束較a國小,環境成本低,a國借助向這些國家和地區投資建廠之機將污染大的工業轉移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