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席卷全球的工業文明浪潮第三課《匯入工業文明大潮的中國》教案
第六單元 席卷全球的工業文明浪潮第三課《匯入工業文明大潮的中國》教案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依據課標準4-3 列舉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明它(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突出作用,教學中要求學生分析這些歷史事件對中國歷史進程的深遠影響,看清殖民主義的侵略本質,揭露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重點及難點是根據條約內容分析,比較鴉片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教學建議:導入
案例1:鴉片的危害。
讀讀,說說鴉片的危害
民謠的閱讀,能提高學生的興趣;毒品問題又是現實問題,學生能聯系實際,有話可說,有感而發。
民謠《炮子謠》“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里。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君知炮打肢體裂,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產業,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
案例2:禁煙運動。
辯論:要不要嚴禁鴉片。
辯論雙方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也可以是學生與老師。一方為嚴禁派,一方為弛禁派。學生由于不了解當時社會情況,從生活經驗出發,一般主張嚴禁鴉片,與老師的對陣,更挑起學生的戰斗熱情,增加知識,又培養能力。
嚴禁派主要從鴉片的危害闡明立場,弛禁派則提出“變通辦理”的主張,針對走私,提出“準令夷商將鴉片照藥材納稅”,即讓鴉片貿易合法化,使賄賂變成國家稅收;針對身體傷害,提出嗜煙者都是“游惰無志、不足輕重之輩”,除“文武員弁士子兵丁”以外,可聽任民間吸食;針對銀元外流,提出“只準以貨易貨,不得用銀購買”。
案例3:中英雙方關于戰爭名稱的不同提法。
讀漫畫《英國用武力強迫中國購買鴉片》及材料,說明中英雙方為什么對戰爭名稱有不同提法。
課文中只介紹中英雙方關于戰爭名稱的不同說法,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通過漫畫和材料,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在分析中感受英國列強的強盜邏輯,并理解英國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
1840年2月,英國下議院以9票之差通過了對華開戰議案。內務大臣羅素如此表明開戰目的:“為商務監督及女王陛下的臣民所忍受的暴行與虐待要求賠償,為英國商人們在恐嚇與暴力之下所受到的損失要求賠償,為英國商人們的人身和財產獲得保證,使今后免受暴虐與殘忍的待遇,并能夠在正常的情況之下經商”。許多英國資產階級的歷史著作力圖證明,英國當時對中國作戰不是為了保護鴉片貿易,而是為了要求在“平等”地位上進行正常的貿易。
案例4:《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危害。
討論:《南京條約》的影響(結合地圖)。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的影響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習不平等條約,關鍵是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分析其影響。這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分析能力,可用討論方式,以集體力量解決問題。教師作適當指導,根據學生實際水平,提出問題 ,步步深入。問題如“中國喪失了哪些方面的主權”、“哪些條款反映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 “你認為哪一條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最大”、“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你認為半殖民地半封建體現在哪里”。
案例5:《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危害。
比較分析:《馬關條約》的影響。
對《南京條約》的分析,學生學會了分析條約內容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教學中將《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進行比較,提高學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