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教案
知識與能力
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總結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掌握概括歷史事物發展過程的方法。學會運用各種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地圖、文物圖像來分析歷史現象,認識歷史事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知道我國古代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技能和完備的手工業部門,中國的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從而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我們偉大祖國與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
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地區,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訪談,增加對古代手工業成就的切身感受。通過書中文獻、歷史圖片和地圖對中國古代的手工業文明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崇尚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掌握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教學難點
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一、紡織業
古代手工業的發展突出表現在哪三個部門?紡織業—冶金業—陶瓷業
1、紡織原料
我國紡織原料出現的先后順序:麻、葛→絲→棉
我國古代最早的紡織原料是麻、葛,其次是蠶絲,而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技術在宋朝已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明朝時期,棉花的種植面積普遍擴大,棉布已成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
2、發展歷程
距今四五千年前:最初的紡織品是麻和葛,后來出現蠶繭和絲織品。
商代:有負責指導桑蠶生產的專職官員,婦女紡織生產為“國有六職”之一。
西周時期: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戰國時期:棉、絹、羅、紗等品種多,產量大,質量高
漢代:紡織品的花色達20多種,絲織品輕柔優美,通過絲綢之路行銷到歐洲。
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北方以來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吳越、宣州出名;另外絲織品種類增多。
宋代:棉花種植及棉紡織技術推廣到閩粵等地,絲織工藝水平有所提高。
明清:進入鼎盛時期。(1)絲織中心—蘇州、杭州(2)民營絲織業興盛(3)絲織品工藝精巧,妝花緞、金寶地棉紡織業成為農民的主要副業,棉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興使用新式“紗綢機”;雙色套印技術得以廣泛傳播,出現許多顏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興起,蘇州等地絲織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為什么紡織業能夠持續不斷地得到發展?
1、政府的重視
2、織女地位較高
3、技術水平不斷進步和發展
4、絲織品遠銷海外,深受歡迎
5、民間私營作坊興盛
6、紡織業部門出現工場手工業,規模日益擴大
二、冶金業
我國古代的冶金業主要包括哪兩個大的部門?分別出現在什么時期?
1、青銅器
★什么叫青銅器?
青銅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時期的青銅器物,這些器物以銅質為主,加入少量錫和鉛澆鑄而成,器物顏色呈青灰而得名。
2、冶鐵業
冶鐵業也是我國冶金業一個重要部門,正由于冶鐵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社會的進步。
★冶鐵技術進步和發展:
(1)由塊煉鐵到生鐵的進步;
(2)淬火工藝的出現;
(3)煤的使用;
(4)供風形式有了革命性的變化:自然通風→人力皮囊鼓風→畜力馬排鼓風→東漢杜詩發明用水力作為動力鼓風。
三、陶瓷業
1、新石器時代:開始燒制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