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的發展 ,(精選12篇)
工業的發展 , 篇1
教案示例1
——“工業的發展”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中國工業的巨大發展
【教學難點】中國的工業布局
【教學用具】中國工業分布變化圖,中國工業發展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講述)上節我們了解了我國基礎工業及其分布與全國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那么,我們的工業到底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中國工業的發展狀況。
(板書)第2節 工業的發展
(講述)首先讓我們從縱向上來看一看我國工業的發展情況。請同學們看下面一組數字:
1949年的數字——
工業總產值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7%。
機器設備的進口率為80%。
在全部社會勞動者中,工業職工只占2%左右。
這三個數字說明,舊中國工業水平很低,規模小,產品少,對外依賴性強。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工業發展十分迅速。
(提問)請同學們看“我國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增長”圖,對比1949年的數字,計算1999年的產量是1949年的多少倍。
學生讀圖、計算,并回答:增長倍數:原煤超過30倍,原油超過1000倍,鋼超過500倍,水泥超過800倍,化肥5000多倍,棉布10倍以上。
(提問)從計算結果可得出什么結論?
(新中國工業生產增長速度很快)
(板書)一、較高的增長速度
(講述)舊中國的工業不但工業產量低,而且工業部門殘缺不全,主要是采礦業、紡織業和簡單的加工業,因此許多工業產品不能自己生產,完全依賴進口。車是“洋車”,收音機是“洋匣子”,就連一些最普遍的日用品像鐵釘、火柴、煤油也需要進口,都稱“洋釘”、“洋火”、“洋油”。
也正是因為舊中國工業如此落后,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西方工業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想以此來卡住中國人民的脖子。但新中國并沒有被卡死,自己當家作主的中國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創業,使中國工業迅速發展,工業產值突飛猛進,工業部門也由少到多,并最終形成了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現在我國已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我國的工業產品不但能滿足國內生產和消費的基本需要,而且許多工業產品大量出口。更值得驕傲的是,在一些高科技領域如航天、衛星、核工業等,中國已經開始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板書)二、獨立的工業體系
(展示圖片)引導學生看工業發展的圖片,直觀感受一下中國的工業。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2節 工業的發展
較高的增長速度
工業的發展 , 篇2
教案示例2
——“工業的發展”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中國工業的巨大發展
【教學難點】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上一節我們從兩個方面回顧了新中國工業的發展,提問:與舊中國相比,新中國工業在哪兩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總結)一是取得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二是建成了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講述)新中國的工業,除了在工業門類和工業產值上取得了巨大發展以外,在工業的分布上也日趨合理。
(板書)三、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工業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布局問題,也就是在什么地方建設什么工業的問題。在選擇工業位置時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如原料供應、產品銷售、交通運輸、市場、區域發展,甚至地形、氣候等等,而且不同的工業對這些因素又有不同的要求。由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工業布局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工業布局合理,工業分布保持平衡就十分重要。
(展示)動畫“我國工業布局的變化”。請同學們注意分清兩類工業中心:舊中國原有的和新中國新建的和兩類重點建設地區: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和現在工業建設地區。
(提問)舊中國原有的工業中心有哪幾個?
(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廣州、沈陽、武漢、重慶)
(展示)各舊工業中心的圖片
(提問)這樣的布局是否合理,為什么?
(不合理,只集中于少數城市,而且太偏重沿海地區,對全國特別是內地和農村發展不利。)
(展示)各新建工業中心和鄉鎮企業的圖片
(展示)圖片:中國工業布局的變化
(提問)新中國工業發展有什么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總結)工業中心大量增加,遍布全國各省區;工業發展由沿海指向內地;在一些工業集中分布地區形成區域性工業基地。這些變化,在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的基礎上,促進了全國工業的發展,由沿海到內地,由城市到農村,使我國的工業布局日趨合理。
引導學生讀教材“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部分內容,加深學生對我國工業布局的了解,并轉入對我國工業前景的展望。
(展示)錄像“主要的工業中心和鄉鎮企業的發展”
(板書)四、迅速發展中的中國高新技術產業
我國的高新技術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
(板書)1.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經濟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快,是構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因素。
(板書)2.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
(講述)高新技術產業要求布局在技術發達、知識密集、人才聚集的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傾向于依附大城市,呈點狀分布。因其受經濟基礎及國家政策傾斜的影響。
(展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布圖
(展示)重慶市高新技術開發區
教師引導學生讀閱讀材料“中國硅谷——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并回答問題: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什么選擇珠江三角洲、京津唐、滬寧杭等地區?
因為這些地區工業基礎好、科技力量雄厚、高層次知識性人才聚集、交通便利等因素。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板書)五、中國工業的前景
我國的工業是在一個很低的水平上發展起來的,盡管我國的工業發展成就十分巨大,但是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教師引導學生讀表格,并回答提出的問題。
(展示)表格:1999年中國、美國和世界部分工業產品的產量和人均產量的對比
鋼 發電量 水泥 電視機 糖 總量(萬噸) 人均(千克) 總量(億千瓦時) 人均(千瓦時) 總量(萬噸) 人均(千克) 總量(萬臺) 人均(臺/千人) 總量(萬噸) 人均(千克) 中國 11559 92 11670 935 53600 429 3637 29 826 6 美國 10764 397 32122 11872 9481 350 1144 42 756 28 世界 72755 123 137457 2329 150760 255 13714 22 13308 22
問題:
1.把上表所列的我國的工業產品的總量和人均量與美國比較,哪些差距較大,哪些比較接近或已超過?
2.把上表所列的我國工業產品的人均量與世界人均量比較,哪些差距較大,哪些比較接近或已超過?
學生回答問題。
(講述并提問)由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從工業產品的生產總量來看,除發電量一項外,其他幾項我國與美國并無太大差距,有些項目,如水泥產量還遠遠高于美國,可以說,我國許多工業產品產量都居世界前列。但是,若按人均量來計算,則各項均與美國有較大差距,與全世界平均狀況相比,也只有電視機和水泥兩項較為接近。
那么,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呢?
(中國人口太多,與人口數量相比,工業規模還很不夠。)
(講述)同學們分析得很好。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工業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總體水平低,現代化程度差,科學技術上明顯滯后,工業生產效率也較低,這里面除了技術和設備的原因以外,經營管理水平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些基礎工業,如能源工業相對薄弱也成為制約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板書)差距:現代化技術、經營管理、人均產量
(講述)不過還應當看到,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是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當今世界正進人知識經濟時代,這也是我國工業發展的大好時機,那么,要進一步發展我國工業,盡快趕上世界發達國家,我們應如何努力呢?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學生一般都能談到發展高科技,也有的同學會針對前面提到的差距提出加強經營管理,控制人口,加強能源建設等。
(講述)同學們討論得很好,你們有很多非常好的想法,許多都與國家政策是不謀而合的。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教材上提出的幾個方面的發展方向。
(展示)錄像:工業前景
(總結并板書)
(講述)對于我們整個國家來講,以上三個方面是要努力做的。那么做為一個學生,我們又應當如何做呢?
(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
【板書設計】
三、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四、迅速發展中的中國高新技術產業
1.高新技術產業
2.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
五、中國工業的前景
差距:現代化技術、經營管理、人均產量
教案點評:
本教案采用了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較好貫徹了教學目標的實施,--結構嚴謹。在教學中,通過各種媒體手段運用,逐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我國工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面臨的問題,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針對我國工業發展方向的思考,很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
從整個教學環節看注重對本節內容與前后節的聯系、本課的重點、難點及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分析,根據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教學目標,教法、學法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教學過程及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是成功的。充分培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工業的發展 , 篇3
教案示例2
——“工業的發展”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中國工業的巨大發展
【教學難點】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上一節我們從兩個方面回顧了新中國工業的發展,提問:與舊中國相比,新中國工業在哪兩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總結)一是取得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二是建成了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講述)新中國的工業,除了在工業門類和工業產值上取得了巨大發展以外,在工業的分布上也日趨合理。
(板書)三、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工業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布局問題,也就是在什么地方建設什么工業的問題。在選擇工業位置時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如原料供應、產品銷售、交通運輸、市場、區域發展,甚至地形、氣候等等,而且不同的工業對這些因素又有不同的要求。由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工業布局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工業布局合理,工業分布保持平衡就十分重要。
(展示)動畫“我國工業布局的變化”。請同學們注意分清兩類工業中心:舊中國原有的和新中國新建的和兩類重點建設地區: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和現在工業建設地區。
(提問)舊中國原有的工業中心有哪幾個?
(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廣州、沈陽、武漢、重慶)
(展示)各舊工業中心的圖片
(提問)這樣的布局是否合理,為什么?
(不合理,只集中于少數城市,而且太偏重沿海地區,對全國特別是內地和農村發展不利。)
(展示)各新建工業中心和鄉鎮企業的圖片
(展示)圖片:中國工業布局的變化
(提問)新中國工業發展有什么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總結)工業中心大量增加,遍布全國各省區;工業發展由沿海指向內地;在一些工業集中分布地區形成區域性工業基地。這些變化,在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的基礎上,促進了全國工業的發展,由沿海到內地,由城市到農村,使我國的工業布局日趨合理。
引導學生讀教材“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部分內容,加深學生對我國工業布局的了解,并轉入對我國工業前景的展望。
(展示)錄像“主要的工業中心和鄉鎮企業的發展”
(板書)四、迅速發展中的中國高新技術產業
我國的高新技術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
(板書)1.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經濟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快,是構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因素。
(板書)2.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
(講述)高新技術產業要求布局在技術發達、知識密集、人才聚集的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傾向于依附大城市,呈點狀分布。因其受經濟基礎及國家政策傾斜的影響。
(展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布圖
(展示)重慶市高新技術開發區
教師引導學生讀閱讀材料“中國硅谷——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并回答問題: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什么選擇珠江三角洲、京津唐、滬寧杭等地區?
因為這些地區工業基礎好、科技力量雄厚、高層次知識性人才聚集、交通便利等因素。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板書)五、中國工業的前景
我國的工業是在一個很低的水平上發展起來的,盡管我國的工業發展成就十分巨大,但是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教師引導學生讀表格,并回答提出的問題。
(展示)表格:1999年中國、美國和世界部分工業產品的產量和人均產量的對比
鋼 發電量 水泥 電視機 糖 總量(萬噸) 人均(千克) 總量(億千瓦時) 人均(千瓦時) 總量(萬噸) 人均(千克) 總量(萬臺) 人均(臺/千人) 總量(萬噸) 人均(千克) 中國 11559 92 11670 935 53600 429 3637 29 826 6 美國 10764 397 32122 11872 9481 350 1144 42 756 28 世界 72755 123 137457 2329 150760 255 13714 22 13308 22
問題:
1.把上表所列的我國的工業產品的總量和人均量與美國比較,哪些差距較大,哪些比較接近或已超過?
2.把上表所列的我國工業產品的人均量與世界人均量比較,哪些差距較大,哪些比較接近或已超過?
學生回答問題。
(講述并提問)由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從工業產品的生產總量來看,除發電量一項外,其他幾項我國與美國并無太大差距,有些項目,如水泥產量還遠遠高于美國,可以說,我國許多工業產品產量都居世界前列。但是,若按人均量來計算,則各項均與美國有較大差距,與全世界平均狀況相比,也只有電視機和水泥兩項較為接近。
那么,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呢?
(中國人口太多,與人口數量相比,工業規模還很不夠。)
(講述)同學們分析得很好。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工業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總體水平低,現代化程度差,科學技術上明顯滯后,工業生產效率也較低,這里面除了技術和設備的原因以外,經營管理水平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些基礎工業,如能源工業相對薄弱也成為制約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板書)差距:現代化技術、經營管理、人均產量
(講述)不過還應當看到,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是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當今世界正進人知識經濟時代,這也是我國工業發展的大好時機,那么,要進一步發展我國工業,盡快趕上世界發達國家,我們應如何努力呢?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學生一般都能談到發展高科技,也有的同學會針對前面提到的差距提出加強經營管理,控制人口,加強能源建設等。
(講述)同學們討論得很好,你們有很多非常好的想法,許多都與國家政策是不謀而合的。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教材上提出的幾個方面的發展方向。
(展示)錄像:工業前景
(總結并板書)
(講述)對于我們整個國家來講,以上三個方面是要努力做的。那么做為一個學生,我們又應當如何做呢?
(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
【板書設計】
三、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四、迅速發展中的中國高新技術產業
1.高新技術產業
2.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
五、中國工業的前景
差距:現代化技術、經營管理、人均產量
教案點評:
本教案采用了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較好貫徹了教學目標的實施,--結構嚴謹。在教學中,通過各種媒體手段運用,逐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我國工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面臨的問題,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針對我國工業發展方向的思考,很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
從整個教學環節看注重對本節內容與前后節的聯系、本課的重點、難點及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分析,根據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教學目標,教法、學法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教學過程及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是成功的。充分培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工業的發展 , 篇4
教案示例1
——“工業的發展”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中國工業的巨大發展
【教學難點】中國的工業布局
【教學用具】中國工業分布變化圖,中國工業發展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講述)上節我們了解了我國基礎工業及其分布與全國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那么,我們的工業到底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中國工業的發展狀況。
(板書)第2節 工業的發展
(講述)首先讓我們從縱向上來看一看我國工業的發展情況。請同學們看下面一組數字:
1949年的數字——
工業總產值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7%。
機器設備的進口率為80%。
在全部社會勞動者中,工業職工只占2%左右。
這三個數字說明,舊中國工業水平很低,規模小,產品少,對外依賴性強。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工業發展十分迅速。
(提問)請同學們看“我國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增長”圖,對比1949年的數字,計算1999年的產量是1949年的多少倍。
學生讀圖、計算,并回答:增長倍數:原煤超過30倍,原油超過1000倍,鋼超過500倍,水泥超過800倍,化肥5000多倍,棉布10倍以上。
(提問)從計算結果可得出什么結論?
(新中國工業生產增長速度很快)
(板書)一、較高的增長速度
(講述)舊中國的工業不但工業產量低,而且工業部門殘缺不全,主要是采礦業、紡織業和簡單的加工業,因此許多工業產品不能自己生產,完全依賴進口。車是“洋車”,收音機是“洋匣子”,就連一些最普遍的日用品像鐵釘、火柴、煤油也需要進口,都稱“洋釘”、“洋火”、“洋油”。
也正是因為舊中國工業如此落后,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西方工業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想以此來卡住中國人民的脖子。但新中國并沒有被卡死,自己當家作主的中國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創業,使中國工業迅速發展,工業產值突飛猛進,工業部門也由少到多,并最終形成了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現在我國已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我國的工業產品不但能滿足國內生產和消費的基本需要,而且許多工業產品大量出口。更值得驕傲的是,在一些高科技領域如航天、衛星、核工業等,中國已經開始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板書)二、獨立的工業體系
(展示圖片)引導學生看工業發展的圖片,直觀感受一下中國的工業。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2節 工業的發展
較高的增長速度
工業的發展 , 篇5
點擊下載: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講述張謇辦實業的故事,說出張謇辦實業的背景、影響和結局。
2、能概括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幾個階段、發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時期發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張謇辦實業的了解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原因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艱難歷程,感受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形成振興祖國、自強自立的民族認同感。被張謇等施己所長、報效國家的愛國操行所感染,樹立勤奮學習、振興中華的遠大志向。
重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難點:正確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
教法:以導學式為主
學法: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聽說過老年人把鐵釘、火柴分別叫什么嗎?為什么那時的中國人要在這些日用品前加一個“洋”字?這表明了什么?今天我國的民族工業品牌已走向國際市場,你能舉個例子嗎?這又說明了什么?
生:老年人叫鐵釘為洋釘,叫火柴為洋火。說明近代中國技術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場的民族工業品牌有海爾、康佳、tcl等。這說明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品出口大大增加。
師:民族工業的過去和現在形成強烈反差,這其中的歷史值得我們去探究,回味!本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板書題目)
體驗新知:
師: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業”(展示課件)
生:讀出課件內容
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又是怎樣起步的呢?(展示課件)
生:讀出課件內容
師:張謇為什么要舍本逐末創辦實業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狀元實業家張謇”一目,并圈點你所獲得的信息,稍后我們一起來交流。
生:閱讀教材,自主學習。
生:交流信息:1、張謇是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2、《馬關條約》簽訂后,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利用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3、張謇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并創辦了大生紗廠。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松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張謇的大生紗廠等企業獲得了進一步發展。5、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又一次在中國大量傾銷棉花和棉織品,紗廠的產品被迫削價銷售,收不抵支,負債累累,最后被吞并。
師:張謇創辦了哪些實業呢?(展示課件)
生:講述狀元實業家張謇的事跡。
師:由張謇創辦實業你感受到了什么?請同學們每4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稍后由小組中心發言人發表本小組的討論意見。
生:討論。
生:答案1、外國人在中國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對中國人民剝削很嚴重。
答案2、張謇非常愛國,希望通過辦實業抵御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
答案3、張謇舍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氣。
答案4、張謇有較高的經營管理才能。
答案5、張謇非常有遠見。
答案6、張謇有不屈不撓的精神。……
師:大生紗廠的結局說明了什么?
生:答案1、民族工業的發展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
答案2、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民族工業的壓迫迫使它無生存空間,勢必倒閉。
答案3、封建勢力對民族工業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進行壓制。
師: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榨下,民族工業的最終歸宿注定是悲慘的。那么,民族工業究竟有怎樣曲折的發展過程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閱讀教材,完成表格。
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生:三個階段:洋務運動到清末、“一戰”期間、“一戰”后到解放前夕。
師:洋務運動到清末,民族工業的發展特征是什么?
生:民族工業出現了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進了實業集團的紛紛出現。
師:民族工業出現萌芽的原因是什么?
生: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的促進作用。
師:“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展示課件)
(出示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面粉出口增長說明什么?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會出現“黃金時代”?“一戰”后到解放前夕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
生:講述榮氏家族企業的興衰。
師:這一時期為什么民族工業又呈現萎靡不振的狀態呢?
師:以上通過表格,我們了解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過程,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征是什么?
生:學生討論,交流。
師:老師將你們的討論總結如下:發展階段艱難曲折,發展程度極不平衡,發展水平整體落后。
師: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沒能完成救國的愿望,除了受到客觀原因影響外,還有主觀原因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舊中國民族工業盡管發展艱難曲折,但對于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哪些影響呢?
明確:給中國帶來了重大的經濟、政治變化,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生活。
暢談收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展示課件)
<
工業的發展 , 篇6
第4課 工業的發展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工業發展的成就。
2、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產業特點、分布及發展方向;收集資料加深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能,讀圖、析圖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分布特點的技能。
3、通過感知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形成地理表象,根據收集到的信息,通過抽象、概括思維過程,形成、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進而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及分布特點;舉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分布特點及發展方向。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制作。
學生:收集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的圖片,“武漢•光谷”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一些特殊的帶“洋”的稱號,引入我國工業的發展。
讀圖課本找出我國解放前后工業產品的增長,了解我國工業品產量的增長和布局的變化。
板書:一、我國工業的發展
講解:舊中國的工業非常落后,產量少,部門不全,只有幾個大城市工業相對發達。如上海、廣州,重慶、武漢等。
轉承:課前,同學們通過報紙雜志或上網收集了有關高新技術產業成果的資料,對高新技術產業有了初步的了解,請同學們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所收集的資料并作簡要解釋。
學生活動:學生在投影儀上展示資料。
(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對高新技術產業有了初步的認識,展示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獲得成就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教師引導:其實,我們從互聯網上收集資料就是高新技術產業改變了我們收集資料的方式,體會到互聯網帶來了一場新的學習革命。那么什么是高新技術產業呢?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工業相比有什么特點?分布如何呢?發展方向怎樣呢?這就是我們要一起來了解的內容。
板書: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出示課件、提問:“北京高新技術園區”,介紹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條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術產業?
[學生搶答]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
[出示板書]1.高新技術產業
[出示課件、教師承轉]通過觀看中關村的視頻材料,與傳統工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有什么特點呢?填寫下表。
項目 高新技術產業 傳統工業
科技人員比例
產品增加值
生產增長速度
產品更新換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
[學生活動](加深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及特點的理解。)
[出示板書]2.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
[教師承轉]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生物技術類、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正在形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分布情況是怎樣的呢?
[出示課件、提問]對照“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說出高新技術開發區分布的特點。
(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學生搶答]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出示板書]3.高新技術產業分布的特點:大分散、小集中。
[教師承轉]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開發重點。沿海、沿邊、內地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重點有什么不同?
[學生搶答]
──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托,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地區以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開發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
──內地以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教師承轉]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請閱讀p115活動1的三則短文,然后回答活動2的(1)(2)(3)小題。
[學生討論]
[教師指導]問題(1)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問題(2)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問題(3)國際互聯網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將會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
[實例分析討論]最近幾年,電子通訊、生物工程、軟件行業成了各路求職人員眼中的“香餑餑”,相比之下,鋼鐵、紡織、機械制造等傳統工業的吸引力就小多了。在不少人眼中,傳統工業“老氣橫秋”,不如所謂“朝陽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有前途。你有什么看法?
[學生探討、教師提示點撥]運用信息技術能有效縮短一個產品從開發、生產到銷售的周期,保證企業產品能緊跟市場需求。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使工業生產擺脫了“找米下鍋”的局面。納米技術在材料、醫藥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帶動了新產品的開發;環境技術使工業發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為其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創造了條件;各國政府積極推動用生物技術、生物醫學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促進社會產業結構越來越多元化、高效化,為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讓學生在思考中掌握學習方法,在交流中展現個性才能。)
[學以致用]1992年,經山東省政府批準設立的臨沂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將對臨沂市的經濟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借鑒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你有什么建議呢?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結]傳統工業與高新技術相結合,將闖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憑借高新技術,傳統工業重振雄風指日可待。
【作業設計】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分布特點
工業的發展 , 篇7
第21課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教學案
一、 學習目標:
1.掌握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2.學會歸納分析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原因、特征。
3.通 過對張謇、榮氏兄弟興辦的實業興與衰的了解,使我們感受到張謇等興辦企業、實業救國的愛國情懷;也使我們認識到舊中國 民族工業發展的艱辛,從而激發我們強烈的愛國、強國的情感。
學習重點: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原因、影響)
學習難點: 理解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
二、前置自學:(自主學習,充分準備,牢固記憶)
1.開始萌芽 19世紀 年代,在洋務運動的影響下,一些商人、地主和官 僚開始投資于近代企業,這是近代民族工業的萌芽。
① 甲午中日戰爭以后,清政府允許民間 ,民族工業得到了初步發展。
中 2.初步發展 ② 如:清末狀元張騫提出了 口號,并創辦了 廠等一系列企業。
國 ① 以后,封建制度遭受沖擊,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部分障礙,特別是
近 3.短暫發展 期間,帝國主義忙于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中國民
代 族工業得到一個短暫發展的機會,進入了 時代。
民 ②如: 張騫的大生紗廠等企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族 ① 以后, 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在外國資本主義的排擠下,近代中國
工 4.凋敝萎縮 的民族工業凋敝、萎縮。
業 ②如:張騫的大生紗廠被 。
發 ①近代中國民族工業是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排擠中生存和發展。
5.總體特征 ②其特點是:發展過程 ;發展程度 ;發展水平總體 。
三、展示交流(對桌相互檢查)
四、合作探究
1.讀120頁引言及“狀元實業家張謇”、121—122頁紅 色小字關于榮氏企 業介紹,
請思考(1)從張謇等人的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可貴的精神?
(2)看到張謇、榮氏兄弟等實業家興辦企業的曲折坎坷,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你有什么感悟?
(3)作為新時期的青少年,我們應該學習張謇等人什么樣可貴的精神?
五、當堂測試
(一) 選擇題
1. 提出“實業救國”口號 的 是( )
a.嚴復 b.魏源 c.張謇 d.詹天佑
2.中國民族工業進入“黃金時代”是在( )
a.辛亥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c.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d.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3.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發展 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是( )[來源:第一范文網]
a.辛亥革命的成功 b.帝國主義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 c. 民族資本家紛紛投資實業 d.北洋軍閥的分裂
4.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對中國民族工業危害最大的帝國主義國家是( )
a.美國 b.日本 c.英國 d.法國
5.下列發生在近代的歷史事件,有利于民族工業發展的是( )
①洋務運動 ②《馬關條約》的簽定 ③戊戌變法 ④辛亥革命 ⑤北洋政府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⑤
6.阻礙民族工業發展的三座大山是( )
① 小農經濟的廣泛存在 ②封建主義 ③帝國主義④官僚資本主義 ⑤狹小的國內市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7.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是( )
① 比較落后 ②主要集中于輕工業 ③集中與沿江沿海大城市 ④ 重工業比較發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 ④ d.①②④
二、 填空題
1.清末狀元實業家是_____ ____,他深感要挽回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于是他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口號,并身體力行,放棄高官厚祿,創辦了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企業。
2.中國的近代民族工業總的 說來是比較落后的。從行業看,著重____ _____的發展;從地區之間發 展看,著重__________________大城市的民族工業發展。
六、教(學)后記
工業的發展 , 篇8
【教材分析】
本課是從經濟方面縱向概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過程及特征,并介紹了晚清時代的狀元實業家──張謇及其創辦的大生紗廠的興衰。內容較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躍性強。
【學生分析】
對于近代的民族工業發展了解很少,但對當代的民族工業發展有一定了解。通過對近代政治史的學習,已經模糊地認識到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化有一定的聯系。
八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分析史料和歷史圖片的能力。
【設計理念】
1.關注學生的知識現狀,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從而做到溫故而知新。
2.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通過分析大量的史料得出歷史結論。
3.注重以歷史知識為載體,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4.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目標】
1.應掌握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開端、初步發展、黃金時期、凋敝破產的情況。
2.應培養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以及發展中的困難是什么?
應培養總結歷史知識的能力:總結近代民族工業發展中呈現的特征。
3.應認識到近代中國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所導致的,具體說是帝國義和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的結果。
應認識到以張謇為代表的一些實業家具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愛國精神,他們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
能深刻體會到沒有獨立的國家主權,沒有和平穩定的環境,經濟就不會發展。
【教學流程】
一、導入設計
教師活動:出示投影片:1.老年人口中所說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釘其實就是什么?為什么要加“洋”字?這表明了什么?2.今天我國的有些民族工業品牌也走向國際市場,你能舉個例子嗎 ?這又說明什么?
學生活動:探討、回答。
教師活動(引導):民族工業的過去和現在形成強烈反差,這其中的歷史很值得我們去探究、回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設計理念:【關注現實生活,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關注學生的興趣,激趣導學】
二、新課探究
1.民族工業的發展階段
(一)近代民族工業的開端
教師活動(出示投影片):近代民族工業的含義;引導學生體會含義;并鼓勵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大膽判斷: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開端是?為什么?
學生活動:體會近代民族工業的含義,并就老師的問題作出判斷,回答。
設計理念:【考察學生對已學過的歷史知識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的能力】
(二)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1.與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有關的歷史
教師活動(出示投影片):從我們學過的近代史中找一找還有哪些歷史事件對民族工業的發展有推動作用?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回答。
設計理念:【檢查學生頭腦中的感性認識,對學生認識現狀有所了解,以便加以引導。給學生創造參與課堂的機會】
2.甲午戰后民族工業初步發展及原因
教師活動(出示投影片):甲午戰爭前后企業發展表格
學生活動:分析表格,得出歷史結論,認識到甲午戰后民族工業初步發展,并探究其原因。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分析史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允許民間辦廠促進了民族企業的發展】
教師活動:布置閱讀教材導入框內容及第一段課文狀元實業家──張謇。探討:是什么因素促使張謇放棄高官厚祿,去開辦大生紗廠?他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學生活動:閱讀、分析、回答。
設計理念:【通過張謇創辦實業的典型例子讓學生認識到 “實業救國”思想也是甲午戰后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之一,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三)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
教師活動(置疑):大生紗廠發展最快是哪個時期?分析書中統計表,探討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快的原因?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回答。
設計理念:【注重通過歷史資料和統計數字直觀地認識歷史】
(四)受挫、破產時期
教師活動:(1)置疑:大生紗廠結局如何?為什么?
(2)布置閱讀課本小字材料:榮氏兄弟創辦企業的興衰。
(3)出示投影片:陳啟源辦廠風波;四大家族與榮氏企業。
學生活動:分析歷史資料,回答問題。
設計理念:【讓學生認識到民族工業發展中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民族資產階級必然有革命的一面】
教師活動(出示投影片):船頭掛英國旗,船尾掛龍旗,反映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有軟弱的一面。
小結:導致近代民族工業長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資產階級具有革命的一面,所以有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但由于軟弱、妥協,最終不能領導中國革命成功。
2.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征:
教師活動(置疑):我們已經縱向了解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你能一句話概括一下發展的特征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征。
設計理念:【承上啟下,帶出相關問題,激勵學生探究】
學生活動:分析書中所給的3幅照片,說說民族工業在行業發展上的特征。打開彩色地圖,分析民族工業分布的地域特點。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從圖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三、小結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民族工業發展的歷程,點出應掌握的知識點。
設計理念:【畫龍點睛,明確問題,理清學生思路】
四、出謀劃策活動
教師活動(出示投影片):分析課本上的材料,這段話反映了什么問題?
2.毋庸置疑,加入wto對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但我們更應該清楚地看到,大量優質價廉的進口品種沖斥我國市場,對我國民族工業無疑是個很大的挑戰。請你為我們民族工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學生活動:討論、分析、自由表達。
設計理念:【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在現實生活中培養學生歷史責任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1.民族工業的產生、初步發展(萌芽階段)──黃金時期──蕭條破產階段
洋務運動 甲午戰后 一戰期間 一戰后至新中國成立
發展原因 發展原因 發展的障礙
2.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征:艱難曲折、落后、不平衡
工業的發展 , 篇9
第4課 工業的發展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工業發展的成就。
2、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產業特點、分布及發展方向;收集資料加深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能,讀圖、析圖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分布特點的技能。[來源:第一范文網][來源:z。。]
3、通過感知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形成地理表象,根據收集到的信息,通過抽象、概括思維過程,形成、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進而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及分布特點;舉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分布特點及發展方向。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制作。
學生:收集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的圖片,“武漢•光谷”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一些特殊的帶“洋”的稱號,引入我國工業的發展。
讀圖課本找出我國解放前后工業產品的增 長,了解我國工業品產量的增長和布局的變化。
板書:一、我國工業的發 展
講解:舊中國的工業非常落后,產量少,部門不全,只有幾個大城市工業相對發達。如上海、廣州,重慶、武漢等。
轉承:課前, 同學們通過報紙雜志或上網收集了有關高新技術產業成果的資料,對高新技術產業有了初步的了解,請同學們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所收集的資料并作簡要解釋。
學生活動:學生在投影儀上展示資料。
(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對高新技術產業有了初步的認 識,展示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獲得成就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教師引導:其實,我們從互聯網上收集資料就是高新技術產業改變了我們收集資料的方式,體會到互聯網帶來了一場新的學習革命。那么什么是高新技術產業呢?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工業相比有什么特點?分布如何呢?發展方向怎樣呢?這就是我們要一起來了解的內容。
板書: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出示課件、提問:“北京高新技術園區”,介 紹我國 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條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術產業?
[學生搶答]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
[出示板書]1.高新技術產業[來源:學|科|網]
[出示課件、教師承轉]通過觀看中關村的視頻材料,與傳統工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有什么特點呢?填寫下表。
項目 高新技術產業 傳統工業
科技人員比例
產品增加值
生產增長速度
產品更新換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
[學生活動](加深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及特點的理解。)
[出示板書]2.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
[教師承轉]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生物技術類、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正在形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分布情況是怎樣的呢 ?[來源:學,科,網z,x,x,k]
[出示課件、提問]對照“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說出高新技術開發區分布的特點。
(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來源:z。。]
[學生搶答]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出示板書]3.高新 技術產業分布的特點:大分散、小集中。
[教師承轉]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開發重點。沿海、沿邊、內地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重點有什么不同?
[學生搶答]
──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托,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地區以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開發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
──內地以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教師承轉]高新技 術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請閱讀p115活動1的三則短文,然后回答活動2的(1)(2)(3)小題。
[學生討論]
[教師指導]問題(1)高新技術 產業對上海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問題(2)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問題(3)國際互聯網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將會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
[實例分析討論]最近幾年,電子通訊、生物工程、軟件行業成了各路求職人員眼中的“香餑餑”,相比之下,鋼鐵、紡織、機械制造等傳統工業的吸引力就小多了。在不少人眼中,傳統工業“老氣橫秋”,不如所謂“朝陽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有前途。你有什么看法?
[學生探討、教師提示點撥]運用信息技術能有效縮短一個產品從開發、 生產到銷售的周期,保證企業產品能緊跟市場需求。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使工業生產擺脫了“找米下鍋”的局面。納米技術在材料、醫藥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帶動了新產品的開發;環境技術使工業發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為其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創造了條件;各國政府積極推動用生物技術、生物醫學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促進 社會產業結構越來越多元化、高效化,為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讓學生在思考中掌握學習方法,在交流中展現個性才能。)
[學以致用]1992年,經山東省政府批準設立的臨沂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將對臨 沂市的經濟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借鑒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你有什么建議呢?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結]傳統工業與高新技術相結合,將闖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 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憑借高新技術,傳統工業重振雄風指日可待。
【作業設計】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分布特點
工業的發展 , 篇10
教案示例2
——“工業的發展”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中國工業的巨大發展
【教學難點 】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
【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導入 新課)
(復習提問)上一節我們從兩個方面回顧了新中國工業的發展,提問:與舊中國相比,新中國工業在哪兩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總結)一是取得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二是建成了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講述)新中國的工業,除了在工業門類和工業產值上取得了巨大發展以外,在工業的分布上也日趨合理。
(板書)三、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工業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布局問題,也就是在什么地方建設什么工業的問題。在選擇工業位置時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如原料供應、產品銷售、交通運輸、市場、區域發展,甚至地形、氣候等等,而且不同的工業對這些因素又有不同的要求。由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工業布局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工業布局合理,工業分布保持平衡就十分重要。
(展示)動畫“我國工業布局的變化”。請同學們注意分清兩類工業中心:舊中國原有的和新中國新建的和兩類重點建設地區: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和現在工業建設地區。
(提問)舊中國原有的工業中心有哪幾個?
(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廣州、沈陽、武漢、重慶)
(展示)各舊工業中心的圖片
(提問)這樣的布局是否合理,為什么?
(不合理,只集中于少數城市,而且太偏重沿海地區,對全國特別是內地和農村發展不利。)
(展示)各新建工業中心和鄉鎮企業的圖片
(展示)圖片:中國工業布局的變化
(提問)新中國工業發展有什么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總結)工業中心大量增加,遍布全國各省區;工業發展由沿海指向內地;在一些工業集中分布地區形成區域性工業基地。這些變化,在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的基礎上,促進了全國工業的發展,由沿海到內地,由城市到農村,使我國的工業布局日趨合理。
引導學生讀教材“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部分內容,加深學生對我國工業布局的了解,并轉入對我國工業前景的展望。
(展示)錄像“主要的工業中心和鄉鎮企業的發展”
(板書)四、迅速發展中的中國高新技術產業
我國的高新技術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
(板書)1.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經濟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快,是構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因素。
(板書)2.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
(講述)高新技術產業要求布局在技術發達、知識密集、人才聚集的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傾向于依附大城市,呈點狀分布。因其受經濟基礎及國家政策傾斜的影響。
(展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布圖
(展示)重慶市高新技術開發區
教師引導學生讀閱讀材料“中國硅谷——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并回答問題: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什么選擇珠江三角洲、京津唐、滬寧杭等地區?
因為這些地區工業基礎好、科技力量雄厚、高層次知識性人才聚集、交通便利等因素。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板書)五、中國工業的前景
我國的工業是在一個很低的水平上發展起來的,盡管我國的工業發展成就十分巨大,但是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教師引導學生讀表格,并回答提出的問題。
(展示)表格:1999年中國、美國和世界部分工業產品的產量和人均產量的對比
鋼 發電量 水泥 電視機 糖 總量(萬噸) 人均(千克) 總量(億千瓦時) 人均(千瓦時) 總量(萬噸) 人均(千克) 總量(萬臺) 人均(臺/千人) 總量(萬噸) 人均(千克) 中國 11559 92 11670 935 53600 429 3637 29 826 6 美國 10764 397 32122 11872 9481 350 1144 42 756 28 世界 72755 123 137457 2329 150760 255 13714 22 13308 22
問題:
1.把上表所列的我國的工業產品的總量和人均量與美國比較,哪些差距較大,哪些比較接近或已超過?
2.把上表所列的我國工業產品的人均量與世界人均量比較,哪些差距較大,哪些比較接近或已超過?
學生回答問題。
(講述并提問)由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從工業產品的生產總量來看,除發電量一項外,其他幾項我國與美國并無太大差距,有些項目,如水泥產量還遠遠高于美國,可以說,我國許多工業產品產量都居世界前列。但是,若按人均量來計算,則各項均與美國有較大差距,與全世界平均狀況相比,也只有電視機和水泥兩項較為接近。
那么,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呢?
(中國人口太多,與人口數量相比,工業規模還很不夠。)
(講述)同學們分析得很好。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工業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總體水平低,現代化程度差,科學技術上明顯滯后,工業生產效率也較低,這里面除了技術和設備的原因以外,經營管理水平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些基礎工業,如能源工業相對薄弱也成為制約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板書)差距:現代化技術、經營管理、人均產量
(講述)不過還應當看到,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是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當今世界正進人知識經濟時代,這也是我國工業發展的大好時機,那么,要進一步發展我國工業,盡快趕上世界發達國家,我們應如何努力呢?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學生一般都能談到發展高科技,也有的同學會針對前面提到的差距提出加強經營管理,控制人口,加強能源建設等。
(講述)同學們討論得很好,你們有很多非常好的想法,許多都與國家政策是不謀而合的。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教材上提出的幾個方面的發展方向。
(展示)錄像:工業前景
(總結并板書)
(講述)對于我們整個國家來講,以上三個方面是要努力做的。那么做為一個學生,我們又應當如何做呢?
(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
【板書設計 】
三、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四、迅速發展中的中國高新技術產業
1.高新技術產業
2.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
五、中國工業的前景
差距:現代化技術、經營管理、人均產量
教案點評:
本教案采用了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教案設計注重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較好貫徹了教學目標 的實施,教學設計結構嚴謹。在教學中,通過各種媒體手段運用,逐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我國工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面臨的問題,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針對我國工業發展方向的思考,很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
從整個教學環節看注重對本節內容與前后節的聯系、本課的重點、難點及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分析,根據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教學目標 ,教法、學法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教學過程 及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是成功的。充分培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工業的發展 , 篇11
教案示例2
——“工業的發展”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中國工業的巨大發展
【教學難點 】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
【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導入 新課)
(復習提問)上一節我們從兩個方面回顧了新中國工業的發展,提問:與舊中國相比,新中國工業在哪兩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總結)一是取得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二是建成了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講述)新中國的工業,除了在工業門類和工業產值上取得了巨大發展以外,在工業的分布上也日趨合理。
(板書)三、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工業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布局問題,也就是在什么地方建設什么工業的問題。在選擇工業位置時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如原料供應、產品銷售、交通運輸、市場、區域發展,甚至地形、氣候等等,而且不同的工業對這些因素又有不同的要求。由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工業布局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工業布局合理,工業分布保持平衡就十分重要。
(展示)動畫“我國工業布局的變化”。請同學們注意分清兩類工業中心:舊中國原有的和新中國新建的和兩類重點建設地區: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和現在工業建設地區。
(提問)舊中國原有的工業中心有哪幾個?
(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廣州、沈陽、武漢、重慶)
(展示)各舊工業中心的圖片
(提問)這樣的布局是否合理,為什么?
(不合理,只集中于少數城市,而且太偏重沿海地區,對全國特別是內地和農村發展不利。)
(展示)各新建工業中心和鄉鎮企業的圖片
(展示)圖片:中國工業布局的變化
(提問)新中國工業發展有什么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總結)工業中心大量增加,遍布全國各省區;工業發展由沿海指向內地;在一些工業集中分布地區形成區域性工業基地。這些變化,在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的基礎上,促進了全國工業的發展,由沿海到內地,由城市到農村,使我國的工業布局日趨合理。
引導學生讀教材“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部分內容,加深學生對我國工業布局的了解,并轉入對我國工業前景的展望。
(展示)錄像“主要的工業中心和鄉鎮企業的發展”
(板書)四、迅速發展中的中國高新技術產業
我國的高新技術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
(板書)1.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經濟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快,是構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因素。
(板書)2.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
(講述)高新技術產業要求布局在技術發達、知識密集、人才聚集的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傾向于依附大城市,呈點狀分布。因其受經濟基礎及國家政策傾斜的影響。
(展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布圖
(展示)重慶市高新技術開發區
教師引導學生讀閱讀材料“中國硅谷——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并回答問題: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什么選擇珠江三角洲、京津唐、滬寧杭等地區?
因為這些地區工業基礎好、科技力量雄厚、高層次知識性人才聚集、交通便利等因素。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板書)五、中國工業的前景
我國的工業是在一個很低的水平上發展起來的,盡管我國的工業發展成就十分巨大,但是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教師引導學生讀表格,并回答提出的問題。
(展示)表格:1999年中國、美國和世界部分工業產品的產量和人均產量的對比
鋼 發電量 水泥 電視機 糖 總量(萬噸) 人均(千克) 總量(億千瓦時) 人均(千瓦時) 總量(萬噸) 人均(千克) 總量(萬臺) 人均(臺/千人) 總量(萬噸) 人均(千克) 中國 11559 92 11670 935 53600 429 3637 29 826 6 美國 10764 397 32122 11872 9481 350 1144 42 756 28 世界 72755 123 137457 2329 150760 255 13714 22 13308 22
問題:
1.把上表所列的我國的工業產品的總量和人均量與美國比較,哪些差距較大,哪些比較接近或已超過?
2.把上表所列的我國工業產品的人均量與世界人均量比較,哪些差距較大,哪些比較接近或已超過?
學生回答問題。
(講述并提問)由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從工業產品的生產總量來看,除發電量一項外,其他幾項我國與美國并無太大差距,有些項目,如水泥產量還遠遠高于美國,可以說,我國許多工業產品產量都居世界前列。但是,若按人均量來計算,則各項均與美國有較大差距,與全世界平均狀況相比,也只有電視機和水泥兩項較為接近。
那么,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呢?
(中國人口太多,與人口數量相比,工業規模還很不夠。)
(講述)同學們分析得很好。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工業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總體水平低,現代化程度差,科學技術上明顯滯后,工業生產效率也較低,這里面除了技術和設備的原因以外,經營管理水平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些基礎工業,如能源工業相對薄弱也成為制約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板書)差距:現代化技術、經營管理、人均產量
(講述)不過還應當看到,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是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當今世界正進人知識經濟時代,這也是我國工業發展的大好時機,那么,要進一步發展我國工業,盡快趕上世界發達國家,我們應如何努力呢?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學生一般都能談到發展高科技,也有的同學會針對前面提到的差距提出加強經營管理,控制人口,加強能源建設等。
(講述)同學們討論得很好,你們有很多非常好的想法,許多都與國家政策是不謀而合的。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教材上提出的幾個方面的發展方向。
(展示)錄像:工業前景
(總結并板書)
(講述)對于我們整個國家來講,以上三個方面是要努力做的。那么做為一個學生,我們又應當如何做呢?
(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
【板書設計 】
三、日趨合理的工業布局
四、迅速發展中的中國高新技術產業
1.高新技術產業
2.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
五、中國工業的前景
差距:現代化技術、經營管理、人均產量
教案點評:
本教案采用了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教案設計注重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較好貫徹了教學目標 的實施,教學設計結構嚴謹。在教學中,通過各種媒體手段運用,逐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我國工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面臨的問題,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針對我國工業發展方向的思考,很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
從整個教學環節看注重對本節內容與前后節的聯系、本課的重點、難點及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分析,根據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教學目標 ,教法、學法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教學過程 及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是成功的。充分培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工業的發展 , 篇12
第19課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講述張謇辦實業的故事,說出張謇辦實業的背景、影響和結局。
能概括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幾個階段、發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時期發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張謇辦實業的了解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原因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艱難歷程,感受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形成振興祖國、自強自立的民族認同感。被張謇等施己所長、報效國家的愛國操行所感染,樹立勤奮學習、振興中華的遠大志向。
重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難點:正確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
學法指導:1、通過分析張謇紗廠的興衰與民族工業的發展這兩目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掌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分析方法。
2、結合歷史背景分析榮氏家族的興衰,使學生掌握分析方法。
3、在課堂上出示大量 信息,由學生總結提煉 、培養利用課程資源表達有效信息的能力。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知識點一:狀元實業家張謇
1、 簽訂后,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采礦山,直接剝削中國人民。
2、清末狀元 提出了“ ”的口號,毅然回鄉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
知識點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從 到 末年,我國雖然出現了一些民族工業的萌芽,但受到 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
2、 的成功,沖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級受到鼓舞。
3、 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機會,進入了“ ”。
4、中國近代的民族工業在 、 、 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總的說來是 。
5、從行業上看,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 部門。
(二)合作探究:
1、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民族工業能得到發展?
2、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
(三)知識梳理:
(四)達標檢測:
選擇題:
1、創辦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的是( )
a、林則徐 b、張謇 c 、郭沫若 d 、董必武
2、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采礦山,這種現象出現于下列哪一條約簽訂后?
a、《南京條約》 b 、《馬關條約》 c 、《辛丑條約》 d 、《北京條約》
3、海外華僑競相投資國內近代工業開始于( )
a、辛亥革命后 b、《馬關條約》簽訂后 c、洋務運動后 d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4、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是指( )
a、19世紀60-70年代 b、19世紀末20世紀初 c、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d 、解放戰爭時期
5、下列不屬于阻礙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三座大山的是( )
a、民族資本主義 b、封建主義 c 、官僚資本主義 d 、帝國主義
二、材料題
1899年5月23日,某紗廠開工試車,這件事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因為紗廠的創辦人是5年前奪魁的狀元。一個狀元竟然“舍本逐末”,這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的。更使人感到疑惑的是,當時投資辦廠的風險是非常大的,而他卻反其道而行之。
請回答:
1、材料中所說的狀元是指誰?他創辦的紗廠名稱是什么?
2、說出材料中人物的思想主張。
3、此人為何要去辦廠?通過他創辦實業,你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