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席卷全球的工業文明浪潮第三課《匯入工業文明大潮的中國》教案
案例6:八國聯軍和《辛丑條約》。
讀漫畫和條約內容,比較分析《辛丑條約》的影響。
閱讀卡介紹了《辛丑條約》的內容,它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都是近代中國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但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有很大的不同,漫畫能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條約的影響。這樣,對中國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的過程,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
課堂小結:略
第三課《匯入工業文明大潮的中國》第二課時
悲壯的抗爭
教學要求和:本目旨在學習和宏揚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搜集資料,并以多種形式展現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封建統治的斗爭。
重點難點:課程標準6-4 要求綜合多種因素,說出中華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漸落伍的原因,因此把教學難點放在分析為什么中國人民的抗爭卻不能贏來戰爭的勝利。
教學建議:導入
案例1:侵略者的暴行。
讀漫畫、資料,說明它們反映了什么樣的歷史事件?它發生在哪次侵華戰爭中?
侵略者的暴行,書本并未直接提及,可以說與知識和能力目標的達成無直接關系,但火燒圓明園這一事件是學生比較熟悉的,通過漫畫和侵略國的知名人士對本國侵略行為的譴責,更能激起學生反抗外來侵略的愛國情感,并為下一教學環節作鋪墊。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掠劫,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從他們的行為來看,勝利者也可能是強盜。一場對圓明園的空前洗劫開始了,兩個征服者平分贓物。真是豐功偉績,天賜的橫財!兩個勝利者一個裝滿了他的口袋,另一個看見了,就塞滿了他的箱子。然后,他們手挽著手,哈哈大笑著回到了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歷史。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雨果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譴責
案例2: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假如我們身處那個年代,面對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我們希望我們扮演怎樣的角色?戰地記者、軍官、戰士、普通百姓、文弱書生••••••
這一設問似乎與本課內容無直接關系,但身臨其境考慮民族危亡,并用這樣一種自然實在地表述形式,肯定要比問“你身處那個年代,你怎樣挽救民族危亡”更貼近初中學生,更能激發愛國熱情,樹立報國之志。
通過各種渠道搜集資料(參考網址:中國歷史博物館、中青網史海泛舟、中國文物信息網、陜西歷史博物館),并以各種形式展示,如時事報道(查找當時有哪些報紙)、詩詞朗誦(可英雄詩詞、可自已創作)、影視片斷、漫畫、故事精彩片斷對白等。
活動可根據學生情況,形式多樣,也可單一形式,注意突出官兵及廣大人民、大陸及中國臺灣人民的斗爭,并點出這些斗爭使列強滅亡中國的野心不能得逞。這樣,學生既豐富了知識,又培養了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并通過活動施展才華,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以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價值觀三大目標有機融合。
案例3:中國臺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斗爭。讀漫畫,古今聯系,關注現實。
兩岸關系不容樂觀,時事教育不可忽視。教師展示當前諷刺政治漫畫,結合課文插圖,古今聯系,從漫畫和圖片中思考當前海峽兩岸的關系,強調“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原則,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