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席卷全球的工業文明浪潮第三課《匯入工業文明大潮的中國》教案
案例4:鴉片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的原因。
閱讀課文,查找資料,分析中國戰敗原因(假如道光皇帝信任并重用林則徐,鴉片戰爭中國有無可能取勝?讀中日兩國海軍實力對比的數據資料,分析戰爭失敗的原因)。教材關于兩次侵華戰爭的講述側重于背景及結果影響,而對戰爭失敗原因未作具體介紹。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一定背景資料。查找資料,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分析、篩選、綜合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來觀察、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地、理性地思考問題的能力,促進其歷史思維的發展。教師就這一問題的解答作一些指導,如指導學生從國際、國內兩個因素,全面分析;客觀地分析戰爭雙方的實力對比,要清楚在戰爭中清朝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劣勢?這些優勢是否可以抵消全部的劣勢?發揮這些優勢必須具有哪些條件?這些條件是否具備?等等。這樣,通過失敗原因的解答,學生自然感受到工業文明帶給中國的強烈沖擊與清政府的腐朽無能。
閱讀背景資料,討論中國戰敗原因。如果學生查找資料有難度,可由老師提供一些背景資料,供學生討論。如關于軍備,政府搜刮民脂民膏,可是該用錢的地方卻永遠沒錢。以武器裝備為例,清軍尚處于冷熱兵器混用時代,只有精銳部隊能夠裝備火器,而這些火器絕大多數是明朝時期仿造西方的“鳥槍”,比英軍的武器裝備落后二百余年。由于軍費短缺,克扣成風,有些鳥槍甚至是康熙初年制造的,已經用了一百五六十年。清朝的財政嚴重入不敷出,乾隆晚年之奢靡浪費達到驚人的地步。
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后,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無他深巧爾。不此之務,即遠調百萬貔貅,恐只供臨敵之一哄。況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師始能尾追,岸兵能頃刻移動否?蓋內地將弁兵丁雖不乏久歷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見面而接仗者,未之前聞。──林則徐致友人信中語,引自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小結: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據前方主帥奕經的請求,調廣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該部頭起、二起共550人到達,后兩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軍此時已放棄寧波,攻陷乍浦、吳淞,正浩浩蕩蕩駛進長江!奕經連忙將該部再派往江蘇。一直到戰爭結束,該部未參加任何戰斗。──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第三課《匯入工業文明大潮的中國》第三課時
師夷長技以制夷
教學要求: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地主階級中“開眼看世界”的開明人士的思想和希望“自強求富”的洋務派的政治主張,在感受地主階級的愛國情感的同時,認識到封建君主專制的腐朽和地主階級不能拯救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機。
重點是洋務運動的內容,難點是洋務運動的影響。
教學建議:導入
案例1:林則徐和魏源的主張。
講林則徐故事,閱讀材料,比較林則徐和魏源對待西方的態度同前人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林則徐是很多學生都有所了解的,可讓學生來講述林則徐的故事,一可增添課堂氣氛;二可作為分析問題的背景材料。教學中應側重分析變化的原因,從中感受到工業文明對中國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