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精選17篇)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1
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背景
(1)西周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
(2)春秋時期,周天子大權旁落,宗法制、分封制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
(3)戰國時期,強大的諸侯紛紛稱“王”,對本國進行政治、軍事改革或變法,力圖通過兼并戰爭統一天下。
(4)人民經受長期分裂和混戰后,也渴望統一。
(5)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強大。
2.過程
(1)秦國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陽。
秦能統一中國的原因
(1)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①由于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聯系加強,這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②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局部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從而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③各民族間聯系日益加強,以華夏族為中心,形成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④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一。⑤長期的爭霸戰爭,形成了局部統一。
(2)從秦國來說,具有完成統一的實力。①秦國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②秦國新興地主力量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戰斗力強。③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等正確策略。④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題1 秦國能滅掉六國、統一中國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廣大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渴望統一
b.秦國是七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c.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d.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
答案 b
解析 注意題目的要求是“最主要原因”,四個選項均是秦國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是綜合實力的強大。
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始皇帝”的由來: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合稱“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權力:皇帝總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軍隊調動以虎符為憑,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3)特征:皇位世襲,皇權至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官制
(1)主要官職
①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
③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務。
④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2)特點
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軍政大事的決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原因、內容和特點
(1)原因
①經濟上,由封建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經濟的分散性,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保證生產發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階級也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保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鎮壓農民的反抗。
③思想上,法家“集權”理論的影響。
(2)基本內容:包括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權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機構的郡縣制度。 (3)特點
①皇權的至高無上;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②皇帝直接任免各級官吏;皇帝從決策到行使權力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③皇權借助于神權來鞏固和加強;以文化專制來鞏固政治專制。
④中央和地方、君權和相權的矛盾伴隨于中央集權制度。 題2 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 )
a.規定皇權至高無上 b.中央設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縣制度 d.頒布秦律,嚴刑峻法
答案 a
解析 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皇帝總攬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其地位不可逾越。所以,皇權至上是秦創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
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由來
(1)郡縣制度是春秋戰國時期以來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2)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并的地區設郡縣。
(3)秦統一后,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
2.內容
(1)行政區劃
①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
②縣以下設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
(2)官僚機構
①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郡守定期向丞相匯報工作。
②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③郡守和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響
(1)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國的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中。
(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比較
(1)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2)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并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3)諸侯國具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制的全面推行,削弱了地方的獨立性,對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題3 20世紀90年代,陜西章臺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書時加蓋了印章的泥塊),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鄲等郡名和藍田等縣名。這一發現可以印證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實 b.出現了造紙業的事實
c.實行了郡縣制度的事實 d.用泥制陶的事實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獲取題干中的有效信息,由封泥上面有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藍田等縣名,可知當時已實行了郡縣制。
【史料文本】 閱讀教材p8“秦朝疆域圖”。
【信息解讀】 通過閱讀插圖了解秦朝的疆域四至,秦朝長城的起止點,設置的南海、桂林、象郡等郡,認識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的作用。
【史料應用】 1.結合秦朝的疆域圖,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
答案 (1)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鞏固了秦朝的統治。
(2)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史料文本】 閱讀教材p9[歷史縱橫]和“陽陵虎符”插圖。
【信息解讀】 歷史縱橫反映了“皇帝”名號的由來,實際上反映了秦王嬴政不滿足于人間的最高統治者,還要將自己的權威賦予神的力量。“虎符”反映了皇帝掌握一切大權,維護自己的統治。
【史料應用】 2.《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渺渺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完成大一統的產物
b.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王嬴政稱霸的需要
c.丞相和御史主動提出要給秦王改名號
d.秦王試圖通過改名號讓子孫認識自己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皇帝名號以及皇帝制確立的原因,實際上是秦朝鞏固統一的需要。
【史料文本】 閱讀教材p10[歷史縱橫]和p11[歷史縱橫]。
【信息解讀】 兩則歷史縱橫都是秦統一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維護國家的統一而采取的措施。一個是制訂法律、發展經濟的措施,一個是基層行政機構設置,加強對地方的統治。
【史料應用】 3.全面分析畫面內容,下面兩幅圖可以反映出秦始皇( )
秦半兩錢 秦銅權
①統一貨幣 ②統一度量衡 ③統一文字 ④統一車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答案 a
思考:(1)秦始皇為什么對丞相乘車騎的多少如此在意?
(2)這則小故事反映了什么問題?(p10)
知識點撥 根據所學知識可以了解,在秦朝丞相位高權重,秦始皇為維護自己的特權和威嚴,所以很在意車騎的多少。
答案要點 (1)秦始皇開創了封建中央集權制,確立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原則。丞相車騎數量的增多,雖然僅僅是數量的問題,但它反映了相權的逐步擴大,勢必影響到皇權的加強和至高無上,因此秦始皇非常在意。
(2)這則小故事反映了秦朝的高度集權與秦朝的暴政和法律嚴酷。
變式1 皇帝在中央同時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a.確立皇權至高無上 b.削弱地方權力
c.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d.防止大臣專權
答案 d
解析 “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是指全國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所以b、c項與題意無關;a項是根本目的;三公有明確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防止三公的任何一個專權,所以d項是正確的。
一、本課測評
比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縣制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p11)
知識點撥 本題要求在對比分封制的基礎上,分析郡縣制對中央集權的影響。結合所學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內容,從維護中央集權制度的角度分析郡縣制的影響。
答案要點 在分封制下,受封諸侯擁有世襲特權,在他們的領地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的獨立性,為形成諸侯割據創造了條件;在郡縣制下,郡、縣屬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機構,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聽命于中央,地方上沒有特權,缺少獨立性。所以實行分封制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變式2 下列有關分封制與郡縣制的表述,正確的是( )
a.都一直起到維護統治的作用
b.都是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c.都是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手段
d.相比之下,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答案 d
解析 a項錯在“一直”起作用這種說法;b項錯在“秦朝”這一說法,因為西周時實行分封制,秦朝廢分封行郡縣制;c項錯在“封建”二字上,盡管在封建朝代也實行過分封制,但西周的分封制處在奴隸社會;d項說法符合史實,說法正確。
二、學習延伸
想一想,人們對長城的看法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長城?(p11)
方法點撥 本題是一道材料分析題,解題時要找準爭鳴雙方的不同觀點,然后分析論證,最后談談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答案要點 秦統一后,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下騷擾,把原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成著名的萬里長城,這對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鞏固起了重大作用。同時,萬里長城對其兩側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的阻礙作用,這是次要的。實際上,歷代長城兩側的民族通過官方或民間貿易等形式不斷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第一段材料只闡述了長城的功績,第二段材料只看到長城的弊端。因此,兩者的觀點都有片面性。另外,長城恰好處于游牧與農業經濟區的分界線。由于游牧經濟的單一性,它十分需要農業經濟的補充。長城南北人民除了和平條件下的正常經濟交流外。長城以北的以游牧為主的民族政權統治者,往往南下劫掠,給長城以南地區帶來了巨大災難。破壞了農業經濟的正常發展。因此,萬里長城的修筑,就相當有效地阻擋了游牧民族統治者的南下劫掠。維護了長城以南農業經濟區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保護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但長城的修筑,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
變式3 目前,對修復長城的奇談怪論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曰“修復長城是勞民傷財”,一曰“修長城是搞歷史的大倒退”。你如何看待以上觀點?說說你的理由。
答案 以上觀點是錯誤的。修復長城雖然耗費一些資金,但意義重大,有利于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發展旅游業,促進經濟發展,因此根本談不上勞民傷財,更不是歷史的倒退。
課程標準 課標追問 要點提示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分別闡述“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的建立。 (1)來歷:初并天下,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自己權勢和地位。于是,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稱合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希望從自己開始,子孫能夠二世、三世乃至千萬世地傳承,永掌政權。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建立: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并的地區設郡縣。秦統一后,經過朝廷上激烈的辯論,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郡守定期向丞相匯報工作。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郡守和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2.簡述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和影響 (1)形成:①皇帝制度:秦始皇統治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②中央官制: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秦朝中央三個最高官職。③地方制度:秦統一后,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
分若干縣。
(2)影響:①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國的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中。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
完善。
基礎鞏固
1.在阿房宮遺址出土的一塊秦磚上,用小篆刻寫了“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饑人”十二個字。其中“海內皆臣”這四個字最能表明秦朝( )
a.國家統一 b.經濟繁榮
c.文化統一 d.百姓安居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基本辨別能力。“海內皆臣”表明國家統一,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2.以下有關嬴政定“皇帝”稱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權的意圖 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是君主集權的產物 d.體現了專制主義傾向
答案 b
解析 秦始皇認為其功勞超過了三皇五帝,所以b項的說法不合史實。其他各項符合對皇帝制的評價。
3.下圖是秦陽陵虎符,銅鑄,中分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銘文:“甲兵之符,右在________,左在陽陵。”發兵,必須左、右半符驗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應是( )
秦陽陵虎符
a.太尉 b.皇帝
c.丞相 d.御史大夫
答案 b
解析 虎符是調兵所用的權力標志物,一半由皇帝掌握,另一半由將軍掌握,合在一起才能調兵。
4.秦和西漢前期,丞相為“百官之長”,其主要職責是( )
a.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b.對重大軍政事務作出決定
c.處理朝廷各種日常軍政事務
d.代表皇帝監督百官
答案 a
解析 由四個選項可判斷,b項中皇帝對重大軍政事務作出決定;c項九卿處理朝廷各種日常軍政事務;d項中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監督百官,從而得出答案為a。
5.下圖是統治者為維護統治建立的兩種政治制度,它們分別是( )
a.分封制和郡縣制 b.宗法制和郡縣制
c.分封制和三公九卿制 d.宗法制和三省六部制
答案 a
解析 根據圖示可判斷是分封制和郡縣制。兩種政治制度的推行,都加強了統治。
6.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第一次發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發生于19xx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b.焚書坑儒,實行思想專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一整套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答案 a
解析 從“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和“公元前221年”等信息可判斷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7.秦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的積極意義是( )
a.加劇了社會矛盾,無益于社會發展
b.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助于秦長治久安
c.避免了國家分裂,有助于政局穩定
d.造成君主獨裁,導致政治黑暗
答案 c
解析 a、d兩項沒有體現積極意義;b項的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中央集權可以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因而有助于政治穩定。
能力提升
8.中國古代有一個統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了郡縣制,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政治模式。據此判斷,這個王朝是( )
a.西周 b.秦朝 c.東漢 d.明朝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題關鍵在于提取題中關鍵詞“郡縣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符合條件的應為秦朝。
9.秦朝是我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中央集權”的含義是( )
a.權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須聽命于中央
b.皇權至高無上,實行個人獨裁
c.嬴政自稱始皇帝,實行王位世襲制
d.皇權空前加強,在中央設三公
答案 a
解析 注意對歷史概念的理解。b、c、d體現的是“君主專制”。
10.“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記集解》)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時人們以金玉為印
b.皇權至上,皇帝獨尊
c.秦以前玉璽為皇帝獨有
d.皇權為民,與民共享
答案 b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時間“秦以前”與“秦以來”,此指秦朝統一前后。為什么秦統一后群臣不敢用玉制印?可見,“玉璽”是皇權的象征。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詔令是“議帝號”。群臣商議后向秦王建議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號”,請王為‘泰皇’。秦王不以為然,他提出去“秦”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并說:“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他還采納了群臣關于皇帝“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的建議。
材料二 “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辦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璽并非最高統治者所專有。春秋戰國時,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稱璽。至秦代,則是“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據載,秦朝的傳國玉璽其文為“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史記•秦始皇本紀》
請回答:
(1)從材料一、三的“皇帝”稱號及“制”“詔”“朕”“璽”等規定中,你能得出怎樣的認識?
(2)材料二所含歷史信息說明了什么?
(3)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質。
答案 (1)說明了皇帝獨尊的權勢和地位,“制”“詔”說明皇帝的話就是法令;“璽”是皇權的集中體現,并帶有君權神授的色彩。
(2)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3)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本質是君主專制。
12.山東是我國經濟和文化大省,歷史悠久,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歷史上的山東行政圖
材料二 歷史上的山東行政圖
材料三 據文獻記載
①魯、齊等諸侯在其領地,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收賦役的獨立性。
②秦代官吏必須經過國家委任才能就職;官吏調任時,不得帶隨員;官吏一經任命,必須服從調遣,違者要依法治罪。
(1)材料一反映的山東大地出現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它是何時實行的?
(2)魯、齊等國與中央(周王室)是何關系?按照這種關系,魯、齊等國要承擔哪些義務?
(3)材料二中,山東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這一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始于何時?
(4)通過材料三可以看出,以上所述兩種政治制度在地方權限上有何不同?各產生了怎樣的歷史影響?
答案 (1)分封制,西周。
(2)服從關系(或主仆關系)。服從周天子命令,為周天子盡鎮守邊疆、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等義務。
(3)郡縣制,秦朝。
(4)權限:在分封制下,地方享有較大的獨立性,而郡縣制下的官員由國家任免,絕對服從中央。
影響 :分封制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不利于中央集權和國家的統一、穩定。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2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案
△課標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諸侯爭霸(春秋戰國時期):
①背景:宗法制、分封制 遭到破壞
②目的:爭奪 土地 和 人民
③方式:兼并戰爭
2、秦朝統一: 前221 年
①秦國先后滅掉了哪六國?
韓、趙、魏、楚、燕、齊
②秦國能統一全國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實力 日益強大
③秦朝在我國歷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統一 的 中央集權 的 封建 王朝
二、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
①始皇帝的來歷:
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便從“ 三皇”、“ 五帝 ”中各取一字合為“皇帝”,自稱
“ 始皇帝 ”,希望從自己開始,皇位能傳承 千萬世 。
②皇帝制的特點:皇位世襲,皇權至上
③皇帝制的影響: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九卿及其職責
丞相:為百官之 首 ,幫助皇帝處理全國 政 事。
三公 御史大夫:是副 丞相 ,執掌群臣 奏章 ,下達皇帝 詔令 ,負責監察 百官 。
太尉:負責管理全國 軍事
三公九卿都由 皇帝 直接任免
②三公九卿的相互關系:相互配合,彼此牽制
3、決策程序及其作用:
①程序:丞相、御史大夫、諸卿朝議 → 皇帝裁決
②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
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過程:開始產生(春秋戰國)→ 全面推行(秦朝)
2、郡縣長官及其產生:
①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
②縣的最高行政長官:縣令或縣長
3、影響:
①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權 直接有效 的控制
②形成了中央集權制度,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 政治 制度的基本格局, 為歷代王朝所 沿用 , 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郡縣制與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郡縣長官由 皇帝 任免,有利于加強 中央集權 和鞏固 國家統一 。
△隨堂練習:《全品》第1課“典題探究”(見《全品》第1課,略) △作業:《全品》課時作業(二)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3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講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高考目標定位】
課程標準 考試大綱 考點搜索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①商朝的政治制度②分封制的內容、作用③宗法制的內容、作用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①秦的統一②秦王嬴政創立皇帝制度③秦朝的中央官制④秦朝的郡縣制⑤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基礎知識梳理】
一、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特點:王權的神秘色彩。
①將統治者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
②國家大事通過占卜來決定。
2、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周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承擔各種義務。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目的:鞏固統治。
(3)內容:①周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②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還分封功臣、姻親、殷商降族;③被封的諸侯必須聽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4)作用:①周人的勢力范圍擴大;②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鞏固了統治;
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④分封制所建立的諸侯國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周王權的集中
3、宗法制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內容: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為大宗,其他嫡長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為小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如諸侯對于周王為小宗,但在本國為大宗。
(3)作用:①確立了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國”和“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二、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陽。
2、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征:
權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現為皇權至上另一體現是“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
3、中央集權制度內容
(1)皇帝制度:①皇權至上,大權總攬;②“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軍國大事操縱在皇帝手中。
(3)地方官制—廢分封,置郡縣(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縣以下有鄉、里等基層機構)
(4)制訂了一套選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
4、影響
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要點名師精解】
1、分封制和宗法制不同點及相互關系
【點析】
分 封 制 宗 法 制
不同點 含義 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的制度 宗法制是通過血緣宗族關系來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統治的
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統治 鞏固分封形成的統治秩序;最終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特點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國臣屬于周王,進而分封屬下,構成等級秩序。②邦國有同姓、異性之分。③周王與封國通過一系列權利義務關系聯系在一起。 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確立起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兩者既是家族等級之分,又是政治隸屬關系。
作用 鞏固和擴大了西周的疆域,傳播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帶動了邊遠地區的進步。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漸出現諸侯割據局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強化皇權
關系 兩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現就是分封制,保證了分封制的順利推行和穩定實施。
【典例1】:有學者在論述“國體”時,把中國歷史劃分為“部落時代”、“封建時代”、“郡縣時代”三個時代。其中“封建時代”對應的是:
a.黃帝時期 b.西周 c.秦朝 d.西漢
【解析】:“封建”是中國傳統典籍固有的詞匯,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國”、“封土建藩”,“封爵建藩”,秦漢以降至晚清的中國傳統文獻,基本上沿用了這個意義。對西周時期的分封制有“封邦建國,以藩屏周。”之說。
【答案】:b。
【典例2】:如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一份家譜。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中國古代民間家族重視修訂家譜主要是因為
①宗法制的傳統影響②小農生產方式的影響③分封制的影響
④彰顯家族聲譽,弘揚傳統美德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題為組合型選擇題。常用的方法是選定法,即選定一個絕對正確或錯誤的,順藤摸瓜,找到正確選項。家譜的出現與分封制沒有必然的聯系,排除即可。
【答案】:d
2、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點析】
①實行王位世襲制,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為表里。
②以宗法制為核心。
③族權和政權相結合,帶有濃厚的血緣和部族色彩。
④權利和義務相統一。
⑤具有開創性、繼承性和發展性。夏朝開創了我國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襲制。這些政治制度對西周政治制度的發展有直接影響。
【典例】: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是
a.以王位世襲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 b.以禪讓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
c.以分封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 d.以宗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
【解析】: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
【答案】:d
3.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內容
【點析】
(1)皇帝制:秦王贏政以“皇帝”作為自己的名號,規定 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秦始皇創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官制: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官制基礎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別掌管各項具體政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政府各級官員,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于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3)郡縣制:秦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郡縣制。郡、縣屬于皇帝直接控制的地方政權機構,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完全聽命于皇帝,無獨立特權。郡縣制推行是中央集權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4)制定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維持各級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行和更好地發揮應有效能;制定細密、嚴苛的秦法,秦法成為贏政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的工具。
【典例】: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時期“世卿世祿”制度的是
①皇位繼承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縣制 ④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解析】:“世卿世祿”制度即世官制,②③的長官都是有皇帝任免;④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打破世襲制。
【答案】:a
4.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征
【點析】
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權力高度集中(或君主專制)。具體表現為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皇帝獨裁。秦始皇創立的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官職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皇帝的命令通過中央政府官員,經由郡、縣,再通過鄉、里,可直達百姓,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君主專制的政治體制下,皇帝的決策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國家的法律政策都取決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典例】:“新皇帝……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每一行政區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摘自《全球通史》),這些官員可以
①指揮所轄區域的軍隊②征收轄區內的賦稅 ③管理轄區行政事務④世襲相應的特殊地位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講的是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制度下,官員不能世襲。所以,可以排除帶④的選項。
【答案】:c
5.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點析】
(1)鞏固統一:隨著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秦朝國力增強。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平越族,疆域不斷擴大,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秦統一后,秦始皇頒布通行全國的秦法,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統一文字,修筑馳道,開鑿靈渠,修筑長城,移民邊疆等。這些措施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影響深遠: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國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3)負面影響:秦朝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秦末農民起義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典例】:秦朝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適應了
①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 ②自然經濟存在的需要
③保護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動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中央集權制度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和地主土地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多民族國家的需要。
【答案】:d
【感悟高考真題】
1.(•廣東高考)在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社會中,忠孝觀念源遠流長,其源頭是
a.宗法制 b郡縣制 c君主專制 d中央集權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它保證貴族的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有利于凝聚宗族,“國”“家”結合起來,強化王權。
答案:a.
2.(•全國1高考)西周分封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下列省、自治區中,其簡稱源自西周封國國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東、山西 d.廣東、廣西
【解析】:西周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實行分封制。西周的封國有:燕齊魯衛晉宋楚等。a河南的簡稱是豫,河北的簡稱是冀;b湖南的簡稱是湘,湖北的簡稱是鄂;d廣東的簡稱是粵;廣西的簡稱是桂。其簡稱都不是源自西周封國國名。c山東的簡稱是魯,山西的簡稱是晉,其簡稱都是源自西周封國國名。
答案:c
3.(•安徽高考)柳宗元認為,秦末農民起義“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漢七國之亂 “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種說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縣制與秦末農民戰爭沒有關系
b.七國之亂因漢初分封而爆發
c.郡縣制有利于中央集權統治
d.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
【解析】:題目給了三句話,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縣制,郡縣制有利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因此選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夠全面。材料無法體現郡縣取代分封的歷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權之得,因此排除d.
答案:c
4.(•全國1高考)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評價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說:“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縣制為“公天下”之開端,主要體現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屬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權
c.制度法令的統一 d.依據才干政績任免官吏
【解析】:題干的意思是秦朝用廢封建、行郡縣的辦法來作為制度,是最大的公……廢除分封,以天下為公,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不只是一家一姓的財產,卻是從秦朝開始的。秦始皇時期百姓仍是封君的屬民a是錯的。b更有利于皇帝集權與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有矛盾。制度法令的統一不能體現天下為公,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c是錯的。d.依據才干政績任免官吏體現了共同管理天下。
答案:d
5.(•福建高考)《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這說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濃重的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 c.神權色彩 d.皇權色彩
【解析】:材料說明,同姓宗族子弟是西周時期分封的主體,這一時期著名的姬姓封國有晉、衛、魯等,
也說明西周時期分封制帶有鮮明的宗族色彩。獲取并理解材料中的關鍵信息,與所學知識相結合。
答案:b。
6. (•山東高考) 在《紅樓夢》第九十回中,賈母說:“自然先給寶玉娶了親,然后給林丫頭說人家。再沒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這反映出賈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傳統的家庭等級觀念
c.具有濃厚的宗法觀念
d.遵循長幼有序的婚姻禮俗
【解析】此題難度為易,考查提煉單點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 “外人“、“自己人”可見賈母強調的是遠近親疏,說明賈母宗法觀念濃厚。
答案:c
7.(•重慶高考)下列關于秦朝的敘述,不符合史實的是
a.郡縣長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事
c.小篆以外出現了隸書
d.私學也可以教授律令
【解析】:d 秦始皇以武力統一天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思想文化,而采取了禁私學、焚書坑儒等極端措施,故d項錯誤。
答案:d
8. (•福建高考)中國象棋中“楚河漢界”的來歷與歷史上的“楚漢之爭”(公元前2xx年--公元前2xx年)相關。這場戰爭發生于
a.公元前2世紀早期 b.公元前2世紀晚期
c.公元前3世紀早期 d.公元前3世紀晚期
【解析】:d本題主要考查公元紀年與世紀紀年的換算,公元紀年的第一位(三位數時)或第一二位(四位數時)加1即為世紀紀年的,如本題是2加1為公元三世紀,本題還要注意,公元前的紀年數字是倒數的,即本題06—xx年是晚期。
答案:d
9.(•上海高考)“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句話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從材料中獲取試題的信息,理解試題要求以及考查意圖的能力。分封制是將宗族姻親等分派到各地,廣建子國,拱衛王室。材料中的“封建”是“分封建制”、“封邦建國”的意思, “以藩屏周”是“拱衛周王室”的意思,因此這句話指的是西周時期的分封制。
答案:a。
10.(•廣東高考)右圖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
匾,與它有關聯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內閣制
【解析】圖片所示是葉氏宗祠牌匾。祠即宗祠, “祠堂”主要是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場所,一般是一姓一
祠,內有旁文記載著姓氏淵源、族人榮耀等。可見強調的是血緣關系,據此既可判斷與之聯系的制度是宗
法制。因此,選b宗法制符合題意。直接讀取圖片信息,與所學知識相聯系掛鉤。
答案:b。
11.(•上海高考) 中國古代有一個統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了郡縣制,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政治模式。據此判斷,這個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東漢 d.明朝
【解析】:b 本題主要考查對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把握,最早推行郡縣制的、建立中央集權制的是秦朝,所以b項正確。
答案:b
【考點精題精練】:
一、 選擇題:
1. (•福建省莆田市高三模擬)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學歷史教材《新理論中國歷史•中四上》提
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統治地位,諸侯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們現行歷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專制制度 d.中央集權制度
【解析】:選a “封建社會”的概念自近代引入中國的,但是在我國古代把分封制稱作“封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就是西周采取分封制的目的。同時材料中又進一步提到了“周天子”。
2. 周禮規定了貴族飲宴列鼎的數量和鼎內的肉食種類:王九鼎(牛、羊、乳豬、干魚、干肉、牲肚、
豬肉、鮮魚、鮮肉干),諸侯七鼎(牛、羊、乳豬、干魚、干肉、牲肚、豬肉),卿五鼎(羊、乳豬、干魚、干肉、牲肚),士三鼎(乳豬、干魚、干肉)。這說明西周禮樂制的實質是
a、用于處理階級關系的原則規范 b、維護貴族生活享受的制度
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d、維護等級差別的工具
【解析】:選d。 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以“禮”來區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
3. 在宗法觀念盛行的封建社會,姓氏也有貴賤之分。“趙”姓并不是中國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
姓》中卻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斷出該作品最早可能出現在
a.西周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解析】:選c。 北宋的建立者是趙匡胤,皇帝姓趙,自然把趙姓排在首位了。
4. (•北京市西城區高三模擬)公元前127年,漢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規定諸侯王死后,嫡長
子可繼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這項措施的影響是
a.宗法制得以恢復 b.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
c.分封制被徹底取消 d.地方取得較大自主權
【解析】:選b 。材料反映的是漢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地方分裂割據勢力,使王國越分越小,無力對抗中央。還采取有:“附益之法”(不許諸侯招結賓客,限制他們的活動,不準參與政事);“酎金奪爵”(zhòu金:古代諸侯向皇帝交納的貢金,作祭祀用。漢武帝借口貢金斤兩成色不足等,廢掉了一些侯國)等。
5. 西周初,層層封授的五級封國與附庸國疆土情況如下:一、公國:50平方公里,如齊、魯。二、
侯國:35平方公里,如晉。三、伯國:35平方公里,如申。四、子國:25平方公里,如黃、羅、祝、邾。五、男國:25平方公里,如許。六、附庸:不足25平方公里,如蕭。如此世代分封下去,到了東周:
a.出現了爭奪土地和人口及財產的戰爭 b.導致了諸候國在數量上越來越多
c.加強了等級制度并不斷鞏固統治秩序 d.樹立了周王一統天下的政治局面
【解析】:選a。bcd項說法有誤,東周時期出現了諸侯兼并,大國兼并小國,數量越來越少。cd項,東周時期周王的統治逐漸瓦解。
6. “九鼎既成,遷于三國。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說的“九鼎”
之所以被廣泛重視并在夏商周流轉,主要因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憑據 b.國王祭祀的重要禮器網
c.青銅工藝水平高的標志 d.王朝統治權力的象征
【解析】選d 。 九鼎,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儲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征,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
7. 中國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進言:“臣聞殷、周之王千馀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
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歸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此大臣的主張
a.反對郡縣制 b.主張郡縣制
c.反對中央集權 d.主張中央集權
【解析】:選a。 題干中的那位大臣認為商(殷)周統治時間長,是因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緣故。因此他實際是向皇帝進言,實行分封制,反對郡縣制的。他也是朝中大臣,所以他是不可能反對中央集權的。
8. “撇開道德方面的考慮,秦只維持了那么短的時間,也是一件好事。不尋常的是盡管曇花一現,
它卻成功地把一套國家官僚機器的制度傳給了它的政治繼任者。”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縣制度 ④三公諸卿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選a。本題考查再認再現能力。行省制度是在元朝設置的,排除①選項。秦始皇首創了皇帝制度、三公諸卿制度,發展了郡縣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后世影響深遠,故選a項。
9. “新皇帝……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每一行政區都
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摘自《全球通史》),這些官員可以①指揮所轄區域的軍隊②征收轄區內的賦稅 ③管理轄區行政事務④世襲相應的特殊地位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選c。 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講的是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制度下,官員不能世襲。所以,可以排除帶④的選項。
10. 讀右圖,公元前221年,我國政治文明歷程出現拐點,有關說明錯誤的是
a.從分裂割據到實現統一
b.從分封制發展為郡縣制
c.從封邦建國到中央集權
d.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
秦朝疆域圖
【解析】:選d。 公元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國,完成統一,建立秦朝。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為主要內容的中央集權制度。d項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反映了王位世襲制取代原始社會的禪讓制,是指夏朝的建立。
11. 《史記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
以玉,群臣莫敢用”。該材料反映了
a.秦朝時期人們以金玉為印 b.秦以前玉璽為皇帝獨有
c.皇權為民,與民共享 d.皇權至上,皇帝獨尊
【解析】:選d。材料中“天子獨以印稱璽”“群臣莫敢用”說明皇帝的權威性,百姓不得隨意使用。acb說法有誤。
12. 虎符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采用銅制的虎形作為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
證,稱為虎符。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請結合銘文判斷,屬于秦朝的是
a.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十世紀b.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
c.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 d.與張掖(古代郡名,在河西走廊中部)太守為虎符
【解析】:選c。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意思是:調兵用的虎符,右邊那一半在皇帝手中,左邊那一半在陽陵郡守那里這是秦朝“陽陵虎符”上的銘文。
13. 秦朝修建咸陽,運用了天體觀念。把渭河比作天體的銀行“天漢”,把各座宮殿比作星座,四周有
許多通道,咸陽宮居中,形成了眾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從咸陽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當時的政治理念是
a.皇位從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 b.借助神靈維護自己的統治
c.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d.神化皇權,萬世一統
【解析】選c。本題考查材料解析能力。從材料中可知咸陽的基本布局是:以咸陽宮為中心,形成眾星拱辰的格局,這體現了中央集權,皇權至高無上,故選c項。a項中的皇位世襲,b項中的“神靈”,d項中的“神化”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均排除。
14. 易中天在《帝國的終結》中說“秦,雖死猶存,它亡得悲壯。”從政治上看“秦,雖死猶存”主
要是指
a.統一度量衡、貨幣 b.開創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統一國家和中央集權制
【解析】選d。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秦朝雖然二世而亡,但它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它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統一的國家和中央集權制直至今日仍有遺存。a項隨著秦亡而消失,b、c兩項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而告終結,故選d項。
15. 美麗的家鄉余姚,其名稱來歷有多種說法:有主張是“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的,有認為
是因為“夏少康封少于無余于會稽,以奉禹記,姚乃其屆邑”的,也有提出是由于“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的,又有“蓋余姚為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猶稱于越,句吳也”的觀點。對上述說法解讀不正確的是
a.系古越語地名 b.因山川而得名 c.因置古縣城而有此名 d.和人名有關
【解析】:選c。 本題可用排除法解答。前兩個說法是“人名說“,“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為“山川說”,最后一種是“方言說”。另:余姚置縣是在秦朝(一說漢代),與名稱無關。
二、非選擇題:
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圖(一) 圖(二) 圖(三)
材料二:賈宜在<過秦論>中說:“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鄉(向)風,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三:
材料四: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統一后,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收繳了天下的金屬兵器鑄“金人十二,各重千石”;“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歷時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發徭役百余萬,修筑長城;數次移民實邊,動輒數萬家,如“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云陽,……”;頒布“挾書律”、焚書坑儒等。
請回答:
(1)在材料一中由圖(一)和圖(三)各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圖(一)到圖(二)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秦是如何實現由圖(二)到圖(三)變化的?(2分)
(2)根據材料材料二,當時天下士民百姓對秦統一天下是什么態度?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態度?(3分)
(3)材料三、四所顯示的這些事實在戰亂紛繁的春秋戰國時能實現么?在秦朝能夠實現的主要原因什么?(3分)
(4)根據材料及對以上問題的分析,請簡要闡述一下秦朝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6分)
答案:(1)分封制和郡縣制(1分);分封制瓦解,諸侯國之間出現強弱兼并的局面(1分);統一六國、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征嶺南、設立郡縣等。
(2) 支持(擁護、歡迎)態度;秦的統一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3)不能;原因:國家統一,國力強大;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政令統一,便于國家集中力量等等。
(4)積極:①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斷完善和加強。
②有利于國家統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實施一些重要措施,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③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政治的穩定。等
消極:①中央集權制度下形成的君主專制,容易導致暴政和政治腐敗,激化社會矛盾。(秦末農民起義)
②為維護君主專制而推行的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會摧殘文化,如焚書坑儒。
中央集權制度在發展中日益僵化,成為導致近代中國落后的重要原因。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4
【課標點擊】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自主認知】
知能一 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秦統一的背景:春秋戰國諸侯爭霸:(1)周室東遷: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數民族來犯,________被殺,西周滅亡。公元前________年,周平王東遷________,史稱東周。
(2)春秋爭霸:春秋時期,周天子大權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區。________、_______遭到破壞。諸侯不再聽命于周天子。各諸侯國為了控制更多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互間進行戰爭。
(3)戰國變法:戰國時期,一些強大起來的諸侯國紛紛改稱“________”。 一些諸侯國為了__________,開始對本國的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或變法,力圖通過________來統一天下。
(4)人民經受長期分裂和混戰后.也渴望統一。
2.秦朝統一:_________變法以后,秦國的實力日益強大,秦王_______在公元前_______年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_______。
知能二 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1)建立:從秦朝開始,“________”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國軍政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調動軍隊的憑據_______由皇帝控制、發給。(2)特征: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__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建立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1)職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機構中,_______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_______兼理監察事物,_____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丞相之下還有______,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2)評價: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_____、______和權________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②然而,對于軍政大事的決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知能三 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建立:(1)出現: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在新兼并的地區設郡縣。(2)建立:秦統一后,秦始皇采納_______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實行__________,全國分為____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2.建立地方官僚機構:__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郡守定期向______匯報工作。縣的長官稱_______或(_______)。,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_______、________和兵役。郡守和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響:
(1)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這套從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統治機構的建立,把全國的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人國家政治體制之中。
(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直觀再現】
秦朝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請根據所學知識以結構(或圖形)的形式直觀地表達出來。
提示:理解秦朝專制主義集權的金字塔結構特點。
【案例導析】
閱讀下列材料:
丞相綰等言:“諸候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于群臣,群臣皆以為然。延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旨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之,甚足易制。開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候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遷尉議是。
回答:1:王綰與李斯爭論的焦點是什么?
2:秦始皇采納了誰的建議?他采取“求其寧息”的措施是什么?
本題屬于材料解析題題型。根據設問來閱讀材料,最大限度的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并且加以概括,同時,注意結合教材回答問題。
答案: 1:分封制的廢或立問題。 2:李斯。措施:屈從發封制、實行郡縣制。影響:秦廢分封,高郡縣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一大進步,有利于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鞏固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解析:材料中敘述了秦始皇召開的關于是否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的討論。材料中兩種相對立的觀點爭論的非常明確。秦始皇最終采納了李斯加強中央集權的論點。這是歷史發發展的必然。
【核心突破】
⒈ 如何評價秦始皇?
始皇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過是非都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⑴功:完成統一,結束割據,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有利于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成為封建社會主要的政治制度;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北擊匈奴,南伐越族,鞏固了國家統一,形成了幅員遼闊的疆域。
⑵過:秦始皇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嚴刑峻法;賦稅繁重;兵役徭役繁重。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⒉ 秦朝專制主義的基本特點
⑴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質。
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本質是君主專制,即皇帝是封建國家政權的主宰和權力中心。
⑵中央官制特點
①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三公九卿”分工嚴密,各司其職,而又互相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權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皇權不至旁落。
②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將作少府等官職就是為皇室專設的,是為皇帝私家服務的。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統治的特點。
⑶秦朝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官職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統治機構的最高統治權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終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
⒊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⑴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需要,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有利于抵御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
⑵但也有明顯的弊端: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和統治,皇帝個人作用對政局影響大,容易產生腐敗和專權,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腐敗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積極意義日益減少,消極因素逐漸增大。
【實戰練兵】
1.下列哪一年代是秦從一個諸侯國向帝國過渡的時間標志( )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16xx年 c.公元前1046年 d.公元前221年
2.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國君先后支持變法,主要目的是( )
a.確立封建地主的統治地位 b.增強實力以贏得兼并戰爭
c.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d.順應各階層人民的共同要求
3.以下關于嬴政規定“皇帝”稱號,不正確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權的意圖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權發展的必然結果 d.體現了專制主義傾向
4.秦代確立的中央集權制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權至上 b.“家天下”
c.權力高度集中 d.最高統治者稱皇帝
5.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他為解決上述問題,采取的措施是( )
a.攻打匈奴 b.修筑長城 c.推行郡縣制 d.建立三公九卿制
6.公元前2xx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后,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轄番禺、四會、龍川、博羅4縣,郡所設在番禺(今廣州)。任囂任郡尉(因南海郡屬下縣少,是小郡,故稱尉不稱守),是為廣州建置之始。有關任囂的說法錯誤的是
a.他的職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襲 b.他事實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長官
c.他無權任免轄區內的四個縣令 d.他像以前的諸侯一樣擁有封地
7.秦《嶧山石刻》中說:“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攻戰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秦始皇針對這一問題,為使“兵不復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攻打匈奴,修筑長城 b.實行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縣制 d.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
8.秦朝皇帝制度的核心是( )
a.規定皇權至高無上 b.中央設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縣制度 d.頒布秦律,嚴刑峻法
9.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 )
a.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維護了封建國家的長期統一和民族融合
c.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
d.皇權暴政極易造成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停滯
10.在公元前27年,古羅馬的屋大維自己加上了“元首”——第一公民的稱號。在早他近二百年之前的中國,已經有一個人為自己加上了天下第一的稱號,他是( )
a.建號“始建國”的王莽 b.實行“初稅畝”的魯宣公
c.自稱“始皇帝”的嬴政 d.實行“初租禾”的秦簡公
11. 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他與三皇五帝的本質區別是( )
a.三皇五帝是部落聯盟首領,他是奴隸制的國王
d.三皇五帝是奴隸制的皇帝,他是封建制的皇帝
c.三皇五帝是神化了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是中央集權的專制君主
d.三皇五帝只能是局部政權的君主,他是統一政權的君主
12. 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本質特征是( )
a.改國王為皇帝,權力至高無上 b.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
c.地方實行郡縣制,防止割據 d.采用法家思想,實行嚴刑峻法
13.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丞相 ( )
①“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②執掌群臣奏章,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③在中央各官職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牽制
④名義上掌握兵權,實際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4.秦朝時中央官制中為虛設的官職是( )
a. 太尉 b .丞相 c .御史大夫 d. 衛尉
15.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職責,他應當首先找 ( )
a.御史大夫 b.縣令 c.丞相 d.郡守
16.下列有關秦朝官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中央設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縣制 b.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c.按官職大小排列是:三公、九卿、郡守 d.地方政權機構分為郡、州、縣三級
17. 秦朝確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適應了( )
①國家統一的需要
②自然經濟存在的需要
③保護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動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我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現了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的發展 b.疆域的拓展
c.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19.【歷史法庭】秦始皇的功過
原告:秦統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bc221年統一 天下后,在十五年統治期間,殘暴不仁,奴役百姓,實在是一個暴君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陪審團:全體學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將如何斷案。
參考答案
1. d前三項分別是夏、商、西周建立的時間,d項才是秦統一全國的時間標志。注意秦國與秦朝的差別。
2.b 各國變法以前,各諸侯國的統治者都是舊貴族勢力利益的代表;同時,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連續不斷,要想保存自己的勢力,擴大地盤,只有采取措施來發展自己。因此,建立封建制度和提高新興地主的地位等都是客觀結果而不是主觀愿望(目的)。
3.b“理解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的概況。嬴政統一六國后,認為其功勞超過了三皇五帝,所以稱國家最高統治者為“皇帝”,并確立了皇帝世襲和皇權至高無上的原則,并非對古代有道明君的效法。
4.c要緊扣概念中的“集權”二字。在秦中央集權制下,地方權力嚴格集中于中央,中央權力嚴格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c項概括最全面。
5.c秦統一前,天下長達550年左右戰斗不休。如秦始皇所說,如果再分封侯王,“是樹兵(引起戰亂)也”。所以,他在地方全面推行郡縣制。a、b兩項是軍事措施,d項是中央官制,c項才正確。
6. d郡縣長官均由皇帝任或中央任命,且不可世襲,故a、c兩項正確。結合題中括號內的注釋,可判斷b正確。秦的郡守、縣令等地方官,官位不世襲,只有俸祿,沒有封地,故d項錯誤。
7.c 由題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吸取先代分封導致割據戰亂的教訓而實行郡縣制。
8.a b、c、d三項不屬于皇帝制度的內容。
9.b a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建立的影響。d不正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早期也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并沒有確保地主階級的統治,c也錯誤。。
10.c 抓住題干中比屋大維建立元首制早二百年的限制條件,便可選出正確答案。
11. c 三皇五帝是原始社會時期傳說中的歷史人物,故“神化了的部落聯盟首領”符合題意。
12.a本題主要考察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國體決定政體,故此題應選a。
13.c ②項屬于御史大夫的職權;秦朝的丞相不掌握兵權,故④是錯誤的。
14.a 太尉掌兵權,秦朝太尉虛設,從一個方面表明了皇帝獨攬大權。尤其是軍權,不肯輕易給人。
15.b 地方百姓打官司應該在地方進行。縣令的主要任務是治理民主,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16.d 秦朝地方政權機構是郡縣兩級制。
17. d 解答此題時可以從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角度和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的影響等角度思考。
18.d 分封制度容易導致國家的分裂,秦在統一后吸收分封制的教訓,確立了郡縣制。目的是為了加強中演集權。
19. 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評價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過,功大于過。
其“功”主要表現在:(1)結束長期分裂和混戰局面,北擊匈奴,南平百越,奠定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礎,推動了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形成。 (2)開創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礎); (3)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促進了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秦始皇的“過”主要表現在:(1)推行暴政,壓迫人民,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禍根;(2)焚書坑儒,實行文化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妨礙了文化發展。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5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始皇帝”的來歷、皇帝制的內容和特征,理解中央官制的內容和運行機制,了解郡縣制全面推廣的史實,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和影響。
2.過程與方法:多角度探究從諸侯割據到秦朝統一的歷史原因;從目的、內容、機制、實質和影響等角度,探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縣制的具體內容;抓住主要問題比較分封制和郡縣制。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統一中國和創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等角度,認識秦始皇對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貢獻;通過理解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體會中國古代政治的特點和古代國情。
【教學設計】
重點:皇帝制和“始皇帝”的來歷;中央官制;郡縣制的推行;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難點:理解君主專制制度的基本特征;秦朝中央官制和郡縣制的實行,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體系,加強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對這一體系的把握及其影響的理解是難點。
【教學方法】
本課多是基本史實,有關知識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可現在課前布置學生自學,掌握基本史實;教師還可指導學生收集資料,引導學生收集一些有關的典故、成語,通過這些典故、成語來回憶春秋戰國的諸侯爭霸的概況。像老馬識途、唇亡齒寒、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嘗膽、紙上談兵、圍魏救趙、圖窮匕見、朝秦暮楚等等。為上課討論和評價做準備。在課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設置等手段,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上。
【導入新課】
從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權制,中間經過了群雄割據的春秋戰國。關于這段歷史我們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典故、成語,如老馬識途、唇亡齒寒、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嘗膽、紙上談兵、圍魏救趙、圖窮匕見、朝秦暮楚等等,尤其為我們大家所熟識。戰國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變法,使秦國后來居上,國力躍居七雄之首。從公元前230年起秦國采取各個擊破的辦法開始了大規模的統一戰爭。秦王嬴政“續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賈誼《過秦論》),不到十年的時間,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華民族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正如詩歌記載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秦王掃六合》)由此導入新課。
【知識梳理】
知識梳理
問題思考
一、 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諸侯爭霸:①春秋時期,周天子大權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諸侯爭霸戰爭不斷。②戰國時期,一些強大諸侯紛紛改稱“王”;一些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進行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改革或變法,力圖通過兼并戰爭統一天下。
(2)秦朝統一:①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強大,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陽。
1.議一議:秦朝統一的條件有哪些?
提示:①爭霸兼并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出現局部統一。
②人民渴望統一。
③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增強。
④秦王嬴政的個人因素。
二、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①確定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希望皇位世代傳承,永掌皇權。②秦始皇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員由皇帝任免。③特征:皇位世襲,權力不可轉移;皇權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2)中央官制:①中央高官: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務。②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2.想一想:秦朝政治制度具有權力高度集中的特征,你對此怎樣認識?
提示:①皇位世襲、皇權至上。②皇帝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大權。③中央政權組織以皇權為中心,朝中高官互相牽制,互不統屬。
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郡縣制推行: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郡下設縣。
(2)地方官僚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是郡守,上承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郡縣長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議一議:郡縣制的推行有何影響?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有著怎樣的歷史影響?
提示:①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②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為歷代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四、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⑴積極:①結束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格局,對于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③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前提。④符合人民的愿望,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⑵消極方面:皇帝權威的加強,大大加強了統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處境日趨惡劣。
4.巧妙設問把學生的思緒引到兩千多年前的歷史情境中:“假如你是秦始皇,你會采取哪些措施鞏固政權?統一文字、度量衡及貨幣,銷毀兵器,廣修馳道以及“焚書坑儒”,制定法律等等
提示:
【課后研討】
1975年,湖北云夢秦墓發掘一批竹簡,其中記載的《秦律·田律》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樹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復月,毋敢業草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魚鱉,置肼罔,到七月而縱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時毋敢將犬以田。”你能明白這段話的意思嗎?這說明了在當時的秦朝已經開始注重什么問題?
思路:讓學生在了解秦朝短暫而亡,刑罰殘酷,暴政的同時,也了解秦朝注重環境保護的一面,以突破學生光通過教材了解知識,達到突破教材思維定式的目的。
【本課小結】
戰國時期,各國通過變法,掃蕩了舊奴隸主貴族勢力,完成了向封建制國家的過渡,加強了君主集權,確立起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和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秦始皇首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為我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選擇了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不管后來的封建王朝作了多少改革,其基本原則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西漢王朝建立后,劉邦承襲了秦始皇所開創的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課堂精練】
1.(·上海a組)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史實歷經時間的考驗,具有恒久的意義,并成為指引歷史發展方向的標志。以下最能夠體現上述含義的是(a)
a.秦統一六國 b.光武中興 c.西晉統一 d.開元盛世
解析:秦的統一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所列各項中,a最能符合題意。
2. 秦統一之初,李斯官任廷尉,后來被秦始皇拜為丞相,對這一變化的正確表述有(c)
①由地方微吏到中央高官 ②由九卿要職到三公顯位 ③由負責司法和首都警衛到“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④由負責司法到監察百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結合三公九卿制的基本內容回答。可確定①或④不合史實,這樣包含有這兩個題支的選項不合題意。
3.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上述材料說明秦始皇(c)
a.贊同分封制 b.贊同郡縣制 c.反對分封制 d.反對郡縣制
解析:解答材料型選擇題,要注意準確理解題干材料,本題首先要理解秦始皇的主張,雖然秦始皇贊同郡縣制,但材料中卻沒有體現這一信息,所以不能選擇b項。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6
一、整體設計
【課程標準】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皇帝制度建立的條件、主要內容、特征和歷史影響;掌握秦朝三公九卿的設置和職責,評價秦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響;掌握秦朝郡縣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況和影響;分析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對秦朝及后世歷史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①歷史插圖學習法:利用人物畫像,文物圖片,歷史專題片,感知歷史表象,再造歷史形象,對歷史人物加深記憶和理解。
②閱讀法、討論法、繪制示意圖法
③評價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統思想從此深入人心。
②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有利于封建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及影響
2、教學難點: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并具體分析其歷史作用與影響
【體系構建】
前提條件:秦朝的建立和統一
皇帝制度的確立
秦朝中央集權
制度的形成 形成 中央官職:三公九卿制
地方官制:郡縣制
中央集權制的的影響
二、教學過程
【知識梳理】【教法學法】
知識梳理 教法學法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從諸侯爭霸至秦朝統一(前提條件)
1.統一的背景:
①西周末年,王室_______。公元_____,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_______。
②春秋時,_________大權旁落,宗法制、_________遭到破壞。各諸侯國相互間進行戰爭。
2.統一的條件:
①諸侯國進行改革或變法,為大一統奠定了政治基礎;而不斷的兼并戰爭,局部統一,促進了最終的全國統一。
②人民渴望統一。
③秦國經過 ,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增強。
④秦王 的雄才大略。
3.統一的完成:
年,秦滅六國,結束了長期的割據混戰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 王朝—— 。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秦朝建立后,開創了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組成:一是建立至高無上的 ;二是在中央實行 ;三是地方上實行 。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皇帝稱號的由來:初并天下后,秦王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以_________定作自己的尊號,自稱“_________”。
②皇帝的權力:總攬一切大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由_________任免。軍隊的調動以_________為憑據,并由_________控制、發給。
③皇帝制的特點:
a. ——權利不可轉移
b. ——地位不可僭越
c. ——擴大權威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官 職 職 權 中心 影 響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3.地方政治制度的建立:郡縣制
①實施:秦統一后,采納了______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分為_________郡,由 直轄,郡下設縣。
②建立地方官僚機構: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 ,對下督責 。郡守定期向______匯報工作。縣的長官稱_______或(_______),主要任務是 ,管理財政、_______、________和兵役。郡守和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③意義: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______ 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積極方面
①對秦朝: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鞏固國家統一。
②對后世:奠定了中國 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 ,且不斷 。對我國此后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消極方面:
皇帝專權——激化了階級矛盾——爆發農民起義——秦朝土崩瓦解,隨著君主專制的強化,封建社會后期消極作用越來越占主導地位。
新課導入:
播放電影《英雄》的相關片段,向學生展示秦統一后的氣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課前準備
教師:督促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要求掌握秦朝制度建立的有關史實。指導學生搜集秦始皇的資料,激發興趣,以便探究討論。
合作探究:
1、皇帝制度的本質與影響是什么?
2、指導學生閱讀p10歷史縱橫、了解秦朝鞏固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和作用。
3、郡縣制與分封制有何異同點
4、比較西周,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變化?
5、p11學習延伸
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期望學生在研習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牢固樹立“論從史出”的意識。
2.通過各種方式創設情景,設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
3.在合作與交流中不斷錘煉歷史思維。
4.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從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兩方面掌握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2.指導學生堅持一分為二和分階段評價的方法,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3.引導學生比較秦朝郡縣制和西周分封制的異同,進一步加深對這兩大地方行政制度的認識。
4.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引導學生對秦始皇的功過展開辯論。
課堂小結:
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對此后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秦朝以后,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鞏固拓展】
一、選擇題
1.章太炎在《秦政記》中說:“雖四三皇、帝,曾不足比隆也。”據此,你認為秦始皇能在中國歷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為他 ( )
a.兼并了六國 b.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c.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d.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2.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他與三皇五帝的本質區別是 ( )
a.三皇五帝是部落聯盟首領,他是奴隸制的國王
b.三皇五帝是奴隸制的皇帝,他是封建制的皇帝
c.三皇五帝是神化了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是中央集權的專制君主
d.三皇五帝只能是局部政權的君主,他是統一政權的君主
3.秦朝時中央官制中為虛設的官職是 ( )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 衛尉
4.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評價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說:“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縣制為“公天下”之開端,主要體現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屬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權
c.制度法令的統一 d.依據才干政績任免官吏
5.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評論說:“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使后無功伐之患。”下列對材料信息的本質理解,最準確的是 ( )
a.肯定了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銳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與郡縣制的本質區別
6.秦時實行郡縣兩級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閩中郡,當時福州屬閩中郡管轄,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①當時郡守的職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襲 ②郡守是閩中郡最高的行政長官
③閩中郡有權任免轄區內的縣令 ④福州是閩中郡郡守的封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7.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職責,他應當首先找 ( )
a.御史大夫 b.縣令 c.丞相 d.郡守
8.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與分封制相比,主要特點是
①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 ②世卿世祿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構均沒有獨立性
④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本質特征是 ( )
a.改國王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實行郡縣制 d.皇權至高無上
10.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 )
a.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維護了封建國家的長期統一和民族融合
c.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
d.皇權暴政極易造成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停滯
二、非選擇題
11.閱讀下列圖文材料:
材料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 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請回答:
(1)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點?
(2)秦朝中央集權的基本結構是什么?
(3)這種中央政權組織有何特點?
12.【歷史法庭】秦始皇的功過
原告:秦統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bc221年統一 天下后,在十五年統治期間,殘暴不仁,奴役百姓,實在是一個暴君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陪審團:全體學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將如何斷案。
三、教學反思
本課圍繞著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個中心問題,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從三個方面引導學生梳理知識,易于形成知識體系,從總體上把握該問題。此外,通過提供材料和圖片,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著重探究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權制度產生的影響”等問題,效果較好。只是有一部分同學對“中央集權制度”這一概念理解還是不到位,可在下節課的講解中進一步加以說明。
附:知識梳理的參考答案: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從諸侯爭霸至秦朝統一(前提條件)
1.①衰微,前770年,東周;
②周天子,分封制;
2.③商鞅變法
④嬴政
3.公元前221年,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秦朝;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
1.①皇帝,始皇帝;
②皇帝,虎符,皇帝
③皇權世襲,皇權至上,皇權獨尊
2.
官 職 職 權 中心 影 響
丞 相 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下設諸卿
皇權 相互配合,彼此牽制,集權于皇帝。
御史大夫 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書,監察百官
太 尉
(虛設)
管理全國軍務
3.①李斯,36,中央政府;
②郡守,中央命令,所屬各縣,丞相。縣令(縣長),治理民眾,司法,訴訟;
③地方
三、中央集權制的影響
1.兩千多年政治制度,沿用,加強和完善;
【鞏固拓展】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 2.c 3.a 4.a 5.b 6.c 7.b 8.c 9.d 10.b
二、非選擇題
11.(1)特征:皇位世襲,皇權至上,皇帝獨尊。
(2)中央是三公諸卿制;地方是郡縣制;
(3)君主專制: 彼此牽制,完全聽命于皇帝;三公諸卿只是皇帝的助手。
12.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評價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過,功大于過。
其“功”主要表現在:
(1)結束長期分裂和混戰局面,奠定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礎,推動了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形成。
(2)開創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礎)。
(3)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促進了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秦始皇的“過”主要表現在:
(1)推行暴政,壓迫人民,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禍根。
(2)焚書坑儒,實行文化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妨礙了文化發展。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7
學習輔導
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圖片說明
◆秦朝疆域圖
史載:秦朝的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又經過了多次擴張,至公元前2xx年秦始皇去世時,秦朝的疆域達到了空前的范圍。秦朝的疆域包括了戰國后期七國舊地的全部,但一部分是新從其他民族手中奪取的。
大約在公元前222 年至221年間,秦軍在平定楚國的江南和越國舊地后,就進入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當地的越人政權,設置了閩中郡。
秦朝的新疆域包括嶺南地區,即南嶺以南今廣東、廣西和越南的東北部,是百越諸族的聚居地,戰國時還不是楚國的領土。根據《淮南子·人間訓》的記載,秦始皇的動機是“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因此命尉屠睢率五十萬軍隊分五路南征。由于越人以叢林為依托奮勇抵抗,三年中秦軍死傷數十萬,連尉屠睢也在越人夜襲中喪生。所以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xx年)才又征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同年設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基本結束了軍事行動。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為基地,向西、北兩方面擴張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上游,占據了邛、笮、冉、駹等部族地區。向南又整治開通了一條“五尺道”,從今四川宜賓延伸到云南曲靖,并在沿線控制了不少據點,設置了一些行政機構。但由于投入的兵力和派駐的人員有限,統治并不鞏固,所以在秦亡后就都已經放棄了
在西北,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xx年)派蒙恬率三十萬軍隊趕走了河套一帶的匈奴人,第二年在陰山以南、黃河以東設置了九原郡,管轄新設的34個(一說44個)縣。但這些地方本是戰國時趙國的舊地,連秦始皇令蒙恬筑起的萬里長城,實際上也是以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已筑過的長城為基礎的。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以往曾不時侵入內地,秦朝的措施主要還是出于軍事上的防衛目的。
秦始皇時代的人口總數在-3000萬之間,但在經過戰國末年長期的戰爭之后,人口數量已經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所以當時普遍存在的是勞動力的不足,而不是人口壓力。
◆秦始皇像
秦始皇畫像是著名畫家劉旦宅于1959年參考《歷代帝王像》的古畫風格創作的。秦始皇頭上戴的叫冕或旒冕。冕是古代帝王和諸侯所戴的禮帽,旒是冕前后垂掛的玉串。按規定,帝王的旒應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板,在冕冠兩側,還對穿一個孔,用來穿插玉簪,將冕冠與發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絲帶,戴冕冠時,帶從頜下繞過,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絲帶經過兩耳的位置時,各垂一顆黃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掛在耳邊,走起路來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聽信讒言。“充耳不聞”一語,就是由此而來。與此相稱,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來,正好擋住眼睛的視線,叫“視而不見”,意思是說,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該看的東西。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規定冕服上有12種圖案,如日、月、星辰(取其照臨意);山(表示穩重);龍(表示應變);華蟲(一種雉鳥,表示文麗);宗彝(一種祭祀品,表示忠孝);藻(水草,表示潔凈);火(象征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fǔ)(斧形,象征決斷);黻(fú,亜形,象征明辨)。鞋是紅色的,叫赤舄(xì)。腰系黃赤大佩,長二丈九尺九寸。秦始皇腰間左側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制成。當時的制度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另外,還佩戴一柄長劍。他目光炯炯,虎視眈眈,一副威嚴而傲慢的神態。流露出了當年他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勃勃雄心。秦始皇畫像現陳列在國家博物館。
◆秦陽陵虎符
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撥軍隊的信物。虎符用銅鑄成臥虎狀,背有銘文,分為兩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半留存在朝廷,左半發給地方官吏或統兵的將帥。調動軍隊時,須由使臣持符驗合方能生效。秦朝陽陵銅虎符長8.9厘米,寬2.1厘米,高3.4厘米,中分為二,左右半符各有錯金篆書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12字。用虎符調兵是保證兵權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半兩錢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統一貨幣,以黃金(金餅)為上幣,用鎰(二十兩)作單位;以銅質圓形方孔錢為下幣,用半兩作單位,即“半兩錢”。通行全國。同時,廢除六國舊幣,不準以龜貝、珠玉、銀錫之類充當貨幣,并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秦半兩錢直徑3~3.6厘米,重8克左右,面鑄篆書陽文“半兩”2字,史稱“重如其文”,即實重為秦衡制中的“半兩”。這種圓形方孔幣的形狀一直沿用至20世紀初。
◆商鞅方升
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時所頒發的標準量器,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方升全長18.7米,升縱7米,橫12.5米,深2.3米,容積202.15立方米,重0.7公斤,為長方形的有柄量器。器的外壁刻銘文,共75字分別為,(底部銘文)“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左壁銘文)“十八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前壁銘文)“重泉”。銘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方升”是商鞅變法時統一量器的最有力證明。
◆秦銅權
1991年在陜西華縣赤水鎮出土。衡器。高5.5厘米、底徑9.8厘米、重2063.5克。權即砝碼,秦權有銅制和鐵制兩種。此權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40字詔書,并鑄有陽文“八斤”2字,實測后推算,當時每斤合現今257.925克。
◆寫有法律條文的秦簡
1975年,在湖北云夢縣的睡虎地秦代古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竹簡(1155支,另殘片80片)。這些竹簡長23.1~27.8厘米,寬0.5~0.8厘米,內文為墨書秦篆,寫于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在這批珍貴的秦簡中,有相當多的一部分記載的是與秦律有關的法律和文書,包括律文、問答以及其它文書資料等。其中的律文部分是目前為止能見到的中國古代最早的法律條文,因發掘于云夢,又稱之為云夢秦簡。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重點閱讀
◆秦初群臣關于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的爭論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于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
◆秦的中央集權制
韓非總結戰國諸子的學說,創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秦始皇根據韓非的政治理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集一切權力于皇帝,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下設中央政府,除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以外,還有將軍(掌征伐)、廷尉(掌刑罰)、治粟內史(掌財政經濟)、少府(掌山海池澤的稅收供皇室的費用)、博士(備顧問)等官。地方政府設郡、縣,郡有郡守(掌一郡政事)、郡尉(輔佐郡守并主軍事)、監御史(監視郡守);縣有縣令(萬戶以上稱縣令,不滿萬戶稱縣長,掌一縣政事);各級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集權制的職能,主要是統治百姓,此外還有抵御外部的侵擾和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利害沖突。中央集權制鞏固與否的關鍵在于皇帝對法(法律、法令)、術(權術)、勢(權勢)、度(限度)的掌握和運用。如果皇帝能駕馭權臣、控制地方、管轄百姓,中央集權就是強大的、鞏固的,否則就相反。秦末,中央集權運用失度,對農民的剝削壓迫超出農民所能負荷的限度,結果農民起來摧毀了秦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經濟基礎,是封建的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和農民階級的個體土地私有制。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經過歷代封建王朝的調整與補充,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統一車軌、馳道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主要干線有兩條:一條向東直通過去的齊、燕地區;一條向南直達過去的吳、楚地區。“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漢書·賈鄒枚路傳》)。公元前2xx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了一條由咸陽向北直通九原郡的“直道”。再加上修筑在西南邊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筑的“新道”,就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并設有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休息,更換馬匹的驛站。同時秦又規定車輪的間距為6尺,便利交通往來,促進了當時各地經濟、文化交流,也有利于政令的通達,軍隊的調遣,以維護國家的統一。
◆統一文字
漢朝人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敘》里說,戰國時期,各國“田疇異(畝,田畝大小不一樣),車涂(途)異軌(車輛的寬狹不一樣),律令異法(法令不一樣),衣冠異制(衣服帽子的式樣不一樣),言語異聲(說話口音不一樣),文字異形(文字寫法不一樣)。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于是把原來的史籀大篆簡化成小篆,由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這三部書既作為學童的識字課本,又是推行小篆的范本。那時候,因為“官獄職務繁”,迫切希望進一步簡化文字。縣吏程邈因得罪始皇,關在獄中,他經過十年的悉心鉆研,造成了一種更為簡便的文字。秦始皇知道以后,很贊賞這種簡化的字體,免了他的罪,升了他的官,把他編造的簡便文字命名為隸書。隸書到西漢初年就通行全國了。隸書書寫簡便,跟現在的楷書已經很接近了。
◆靈渠
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一稱湘桂運河或興安運河。秦派兵進入越族地區時開鑿。靈渠長34千米,其中4.5千米為人工開鑿,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它溝通湘、漓二水,聯系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成為聯絡中原與嶺南地區的水路通道,是保證秦始皇統一嶺南的一項戰略工程。靈渠初名秦鑿渠,或僅稱渠。后因漓水上游為零水,亦稱零渠、渠,唐以后始稱靈渠。
靈渠的渠道工程非常艱巨復雜。靈渠渠道穿行于丘陵地帶,坡度大,水流急,行船困難。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意將河道開鑿得迂回曲折,以便延伸流程,殺緩流速,利于平穩行船。同時,每隔一段路程,設置一個“陡門”,又叫“斗門”,就是簡單的船閘,可以啟閉,以便分段攔蓄渠流,使水位逐段抬升或降下,船只節節前進,安然過山。這實際上就是現代的梯級船閘的設計方法。我國用這個方法開鑿靈渠,比美國所修的巴拿馬梯級運河早兩千多年,它充分說明了靈渠設計者的匠心和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才能。
◆秦長城
秦統一以后,保留了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方的長城,加以修繕和連接,建成一條西起隴西郡臨洮,東至遼東郡的長城,長五千多公里。秦長城北邊的一段,沿陰山山脈的狼山、烏拉山、大青山往東,經灤河上游直至遼東,位置在現在明長城的北邊。秦長城遺跡,至今仍有殘存,如山西大同北的“紫塞”,甘肅岷縣城西,開城縣北均有長城的遺址。這些遺跡有的是用土摻碎石子夯筑,寬窄高厚因地形而異,一般下寬5米,高約1~4米,夯層8~10厘米;有的用石塊砌成內外整齊的城墻,保存完好的地段,有的高5~6米,下寬5米,上寬3米。長城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起到一定的防衛作用,但其作為偉大的建筑工程遺留后世,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富于智慧和獨創性的見證。
★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秦始皇為什么對丞相車騎的多少如此在意?這則小故事反映了什么問題?
解題關鍵:本題是一道依據材料設計的問答題,旨在培養和考查學生解讀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時,一要理解材料的歷史內涵,從中獲取有效信息;二要分析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答。
思路引領:本題有兩問,審題后要逐問作答。后一問貴在獨立思考,運用發散思維多角度分析問題。
答案提示:原因:秦始皇認為皇帝獨尊、皇權至上;丞相作為百官之首,排場過大,有損皇帝的權威。
反映了:①皇權與相權的矛盾;②事無巨細,皇帝獨裁;③秦始皇猜忌、殘暴的個性。(此問答案具有開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即可。)
◆本課測評
比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縣制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解題關鍵:這是一道比較分析題,解答好此題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即準確理解分封制和郡縣制這兩個歷史概念,以及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知識。解題關鍵在于精心審題,明確試題的考查范圍和重點,以及答題的要求。
思路引領:首先要概括指出分封制的特點,其次要從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不同的角度,分析秦朝郡縣制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答案提示: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實行的,受封的諸侯爵位世襲,擁有領地,可以設置官吏、建立軍隊、征派賦役,具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權。
秦朝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按地域劃分的地方行政機構,郡縣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沒有封地,必須服從中央。
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學習延伸
想一想,人們對長城的看法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長城?
解題關鍵:本題旨在培養學生解讀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重在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形成探究式學習方法。
思路引領:在解讀材料的基礎上提煉出對長城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后,再探究原因,并概括說明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原因:①看問題的立場和角度不同。②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和認識有變化。
看法:①長城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產物,長城的修建對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保衛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經濟和文化,有積極的作用。②長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建筑,是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③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長城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④修建長城給當時的人民確實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難,這也是文明演進所付出的代價。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8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感悟與思考
在時下的電視熒屏上,一幕幕宮廷戲方興未艾,從漢武大帝到唐太宗,從武則天到康熙、乾隆……,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些帝王們或是東征西討,或是宮廷爭斗,或是微服私訪,展示了一個個鮮活的帝王形象。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上,從秦始皇到清宣統帝,一共產生過320多位皇帝。
思考與判斷:中國的皇帝制度是怎樣產生的?你如何評價這一制度?
歸納與運用
【知識歸納】
一. 至高無上的皇權
1. 秦的統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2. 皇帝制度的確立:
(1)皇帝稱號的由來:
(2)皇帝制度—— 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
1. 秦朝中央政權組織的構成:“三公九卿”
2.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相互牽制
三. 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郡、縣兩級官制:
(1)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
(2)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
四. 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1. 秦的疆域:東西南北四至
2. 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1)頒布秦律:
(2)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
(3)統一文字:
(4)修馳道、開靈渠、筑長城等:
3. 秦朝滅亡:秦的暴政引發農民起義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知識運用】
1. 對歷史人物我們應如何評價?
用正確的唯物史觀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堅持“四個一”:一是堅持一個正確的觀點,即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最偉大動力;二是堅持一個正確的標準,即以對社會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去評價歷史人物的歷史地位;三是堅持一個正確的原則,即具體分析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環境,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人物;四是堅持一個正確的方法,即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具體分析歷史人物的功與過。
[例1]如何評價秦始皇?
[解析]評價歷史人物一般解題思路:先簡要概括,再分別結合史實辯證論證其功過表現與影響(以史為重,史論結合),最后總評。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功過是非都非常鮮明的人物,對其評價可依據什上面的要求作答。
[答案]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過是非都對我國歷史產生了了深遠影響。
功:完成統一,結束割據,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有利于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成為封建社會主要的政治制度;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北擊匈奴,南伐越族,鞏固了國家統一,形成了幅員遼闊的疆域。
過:秦始皇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嚴刑峻法;賦稅繁重;兵役徭役繁重。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2.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需要,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有利于抵御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但也有明顯的弊端: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和統治,皇帝個人作用對政局影響大,容易產生腐敗和專權,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腐敗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積極意義日益減少,消極因素逐漸增大。
[例2]秦朝確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適應了①國家統一的需要②自然經濟存在的需要③保護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動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解答此題時可以從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角度和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的影響等角度思考。是從政治角度,則主要是從經濟角度分析的。
[答案]d
3. 了解我國古代重要工程及交通事業的發展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對國家經濟建設以及國家政權的鞏固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3]古人坐船從位于漓江的桂林直達位于湘江的長沙,這種情形最早只可能發生在( )
a.西周 b.春秋 c.戰國 d.秦朝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及運用。因為溝通漓江和湘江的運河靈渠是在秦朝時開鑿的,所以此題的答案是比較明顯的。
[答案]d
拓廣與探究
[例1]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論及秦亡時曾說:“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宰:地方官)。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挺謫戍之徒,圜視而合縱,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
柳宗元這段議論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你贊同這一觀點嗎?請論證你對這一論點的看法。
[解析]此段材料是柳宗元對秦朝滅亡原因的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首先是要讀懂材料,正確理解柳宗元的觀點。其次是要結合課本內容,正確分析、評價這一觀點。
[答案]①柳宗元的中心論點是秦朝的滅亡是因為其暴政,而不是因為實行郡縣制。
②這一觀點是正確的。
③因為秦朝為了加強統治,實行嚴刑峻法,加重賦稅,大量征發兵役和徭役,結果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發生。秦朝的統治是被農民起義所推翻,而不是因為地方分裂或者叛亂,所以和郡縣制沒有關系。
[例2]《史記•秦始皇本紀》里記錄了秦統一六國后群臣進行的一場宮廷辯論: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于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延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了解了這場辯論的經過,請你想一想:
① 王綰與李斯爭論的焦點是什么?
② 秦始皇采納了誰的建議?他采取“求其寧息”的措施是什么?對后世有何影響?
[解析]此段材料主要講述的是秦統一六國后,在地方實行何種政治制度的問題。結合課本內容,到秦朝為止,還只出現過兩種地方制度,即分封制和郡縣制,結合材料中兩人的觀點,不難得出答案。
[答案]① 他們爭論的焦點是在秦朝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
②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他采取的措施是推行郡縣制。
鞏固與測評
【基礎練習】
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 )
a.夏朝 b商朝. c.秦國 d.秦朝
2.秦國能滅掉東方六國、統一中國的主要原因是( )
a.廣大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渴望統一 b.秦國是六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c.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行兼并戰爭 d.法家思想奠定了統一的理論基礎
3.唐朝詩人李白在《古風》一詩中稱頌:“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詩中的“秦王”統一六國的年代是( )
a.公元221年 b.公元220年 c.公元前220年 d.公元前221年
4.以下有關嬴政定“皇帝”稱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權的意圖 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是君主集權的產物 d.體現了專制主義傾向
5.秦統一后設置的中央三個最高官職中,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縣令
6.毛澤東曾說“百代都行秦政制”,這個“制” 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宗法制 d.世襲制
7.秦朝三公九卿和郡縣長官產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襲 b.考試選拔 c.地方推薦 d.皇帝任命
8.秦朝時期,疆域遼闊,其中西至( )
a.新疆 b.臨洮、羌中 c.巴爾喀什湖 d.里海
9.秦統一全國后,詔書傳到南方的許多地方,當地卻沒有人認識。據此,你認為秦始皇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
a、統一貨幣 b、焚書坑儒 c、統一度量衡 d、統一文字
10.電影《英雄》中,無名(刺客)對戰長空(刺客)時,給一旁撫琴的老者一把錢幣,錢幣有刀狀、鏟狀等各種形狀。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中國的封建社會最為廣泛流通的貨幣一直是( )
a.秦半兩錢 b.五銖錢 c.圓形方孔錢 d.銀錠
11.有人曾形容秦朝時“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這些現象說明秦朝時期( )
a.社會治安混亂 b.刑法嚴酷,人民動不動就要受到處治
c.人們的法制觀念淡漠 d.國民素質不高
【綜合運用】
12. 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夢縣發掘出了大量秦代竹簡,其中一些竹簡上刻著內容具體的《田律》。《田律》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不追獸及捕獸者,勿敢殺,其追獸及捕獸者,殺之。”《田律》為我們提供的歷史信息是( )
a.戰國秦漢時期的法律非常嚴酷
b.封建君主力圖把山林湖泊占為己有
c.戰國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意識到人與環境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
d.《田律》中的規定是不科學的,說明人們還不尊重客觀規律
13 周武王主張實行分封制,而秦朝時李斯堅決反對實行分封制。根據他們各自所處的歷史環境,最恰當的評價是
a 都是片面的 b 都是相對進步的 c 都阻礙了歷史進步 d 有利于封建統治
【開放創新】
14.右圖是秦朝統一使用的秦半兩錢。從它的樣式等方面來看,你可以獲得哪些歷史信息?再想一想,這種形制的貨幣在現實生活中仍有哪些影子?
(點撥:仔細觀察,可以從鑄造、使用、影響等方面來思考,言之有理均可。)
第2課參考答案
思考與判斷: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后,秦王嬴政自稱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了我國歷代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謂。同時,秦始皇還規定了許多尊君、維護皇帝最高權力的制度和方法,創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內涵主要由三點組成,即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皇帝制度不僅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維護“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為以后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皇權的至高無上很容易導致暴君、昏君的出現,皇帝的個人品質對國家和社會將產生更加重要的影響。
鞏固與測評:
1、c 2、b 3、d 4、b 5、a 6、b 7、d 8、b 9、d 10、c 11、b
12、c 13、b
14、信息:式樣簡單,便于大量鑄造,滿足流通全國的需要;中間有孔,可以穿繩,便于攜帶,有利于流通;后來的王朝都模仿這種鑄幣樣式,影響深遠等等。影子:我國當今銀行的行徽都是圓形方孔為藍本;我們今天的硬幣雖然中間沒有方孔,但仍是圓形,部分承襲了古代的貨幣形式;文學上描寫一個人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往往說“鉆到錢眼里去了”;漫畫上把貪官的兩只眼球常畫成圓形方孔狀,等等。
15、(點撥:此題實際上是要你評價秦始皇的功過)
秦始皇的辯詞:我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我頒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進占百越,開拓了疆域;我修筑長城,修建馳道;我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和車軌,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訴狀:你修長城,建阿房宮、驪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誅連家族和鄰里,刑法殘酷;你要我們將收獲物的2∕3交給你,賦稅沉重;你焚書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你是一個暴君。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9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課標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重點難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秦朝統一在中國歷史上重大意義,培養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情感;明確秦朝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既是鞏固統一的需要,也是鞏固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通過具體內容及其深遠影響講述,增強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把握本單元線索即削奪相權加強皇權,削奪地方權加強中央集權.
2①通過圖片、影視資料等媒介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②運用材料,多媒體等教具,采用分組討論學習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篩選材料的能力和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
教學過程
第一步導入展示資料提出問題
播放秦始皇歌曲
大地在我腳下國計掌于手中哪個再敢多說話夷平六國是誰哪個統一稱霸誰人戰績高過孤家高高在上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畫登山踏霧指天笑罵舍我誰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奪了萬世瀟灑頑石刻存汗青傳頌我如何叱咤老歌陣地制作
出示圖片
秦始皇頭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掛的玉串稱旒。他穿的衣服稱袞服,有12種圖案。這種裝飾為皇帝獨有,顯示其惟我獨尊、君臨天下的氣勢。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記集解》
問題:
1從上述史料我們總結出怎樣的歷史信息?
2皇帝制度首創與哪朝?它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3秦始皇還創立了那些政治制度?你能列舉出來嗎?
第二步探究原因和影響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條件是什么?
2結合史料探討建立郡縣制的必要性
材料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同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史記》
材料二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史記》
請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張的實質是什么?
(2)材料二反對的理由是什么?“安寧之術”主要是指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的爭論發生在什么時間?有何意義?
3探究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第三步體驗高考鞏固練習
例一(08.上海單科20)中國古代有一個統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了郡縣制,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政治模式。據此判斷,這個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東漢 d.明朝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獲取信息和再認再現能力。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東漢實行的是郡縣制與秦朝相比要晚,明朝實行的是行省制度。不難得出正確是b項。
例二(08.江蘇單科1)“齊人”、“魯人”、“楚人”這種表述,逐漸讓位于以行政區劃為籍貫的表述,造成這一變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三省六部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從材料中獲取試題的信息,理解試題要求以及考查意圖的能力。注意題干中由籍貫由“齊人”、“魯人”、“楚人”到“行政區”劃分的表面變化所隱含的信息:即由諸侯(或王國)統治向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管轄過渡,而這種變化是在由戰國后期,尤其是秦國統一六國后,為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a、b兩項體現不出變化;d項時間相差甚遠。
例三(07.廣東單科)20世紀90年代,陜西章臺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書時加蓋了印章的泥塊),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鄲等郡名和藍田等縣名。這一發現可以印證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實 b.出現了造紙業的事實
c.實行了郡縣制的事實 d.用泥制陶的事實
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依據材料題干中“上郡、代郡、邯鄲等郡名和藍田等縣名”等信息,不難得出秦朝實行了郡縣制這一結論。
例四 (06.上海1)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史實歷經時間的考驗,具有恒久的意義,并成為指引歷史發展方向的標志。以下能夠體現上述含義的是
a.秦統一六國 b.光武中興
c.西晉統一 d.開元盛世
答案:a
解析:解題目的關鍵是正確理解題目的兩個限制條件:一是“具有恒久的意義”,二是“成為指引歷史發展方向的標志”。對此四個備選項,a、b、c、d四項都符合第一個條件,但只有a項同時符合兩個條件。因為秦統一六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它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10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課標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學習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學習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自主學習、基礎過關】
問題1:歸納秦統一全國有哪些有利條件和原因。
問題2:秦王贏政為了顯示自己統一天下的豐功偉績和至高無上的地位,首創了皇帝制度,請說明“皇帝”稱號的來歷和皇帝所擁有的權力,并說明這項制度的特點。
問題3:秦始皇在戰國官制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官制,請說出其主要內容和特點。
問題4:秦統一天下后,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了一種什么制度?
【合作探究、能力提高】
1.比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縣制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2.歸納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內容,并結合這些內容及其特點分析中央集權制度包含了哪兩對矛盾?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產生了哪些影響?
【知識網絡】
【鞏固練習】
一、選擇題(在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這主要是指他( )
a.繼承了秦國王位 b.在全國推行郡縣制c.滅六國統一天下 d.修建萬里長城
2.秦統一后,“朕”掌握了中華民族、國家、政府的最高權力。“朕”是指( )
a.皇帝 b.王朝 c.丞相 d.御史大夫
3.秦朝丞相為“百官之長”,其主要職責是( )
a.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b.對重大軍政事務作出決定
c.處理朝廷各種日常軍政事務 d.代表皇帝監督百官
4.秦朝中央官職和郡縣長官產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襲 b.考試選拔 c.地方推薦 d.皇帝任命
5.柳宗元說:“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兩個“制”分別是指( )
a.分封制和郡縣制 b.宗法制和郡縣制
c.分封制和中央集權制 d.宗法制和中央集權制
6.郡縣制的推行有利于鞏固秦朝的統一,是因為這一制度( )
a.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b.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
c.便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增強了地方勢力
7.下列關于秦朝郡縣制的敘述,正確的有( )
①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③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④有利于君主專制的加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進步作用,不包括( )
a.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 b.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
c.促進了華夏文明的發展 d.有利于封建經濟的發展
【課堂反饋意見】: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11
一課題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結合秦朝疆域圖和教材內容,說出諸侯爭霸的原因、秦統一的條件過程。
2記住:秦統一全國的時間。皇帝制、中央官制、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度重要概念。
3歸納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目的、特點、實質。
4分析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作用及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歷史地圖《秦朝疆域圖》等,培養學生借助地圖片了解歷史的能力。
2 通過歸納總結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與影響,提高學生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3利用歷史資料和繪制示意圖,引導學生從形式多樣的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秦的統一結束了諸侯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
2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有利于封建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至高無上的皇權、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正確認識理解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和影響
四 技術準備: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 教學過程
(一) 課前準備:
教師活動:放映記錄片“跨越時空的文明(vcd)第六集秦皇漢武”
學生活動:學生欣賞,準備上課
(二)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有關秦朝的知識,我們在初中階段學習時有所了解。剛才播放的記錄片,對秦始皇及秦朝所創建的一系列制度有簡短的介紹,秦的中央集權制度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對秦朝及后世的影響如何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學生活動:回顧初中學習過內容和準備好學習資料,進入新課的學習
(三) 新課學習
1知識點 從諸侯爭霸到秦的統一-
教師活動:布置學習任務,提出問題
1 諸侯爭霸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2秦能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的原因、簡單經 過、統一的時間、都城?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問題、閱讀教材,結合秦朝疆域圖和教材內容,思考諸侯爭霸的原因、秦統一的條件過程;回答問題
各學習小組派代表展示自主學習成果的交流
教師活動:給出評價;拓展知識。
2知識點 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教師活動:布置學習任務,提出問題
1 皇帝制度是怎樣形成的?有何特征?
2秦朝中央官制有幾部分構成,各部分的主要職能是什么?
3 指導學生根據教材繪出中央官制的結構圖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始皇帝的由來、特征;中央官制的構成及分工影響;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中央官制的構成及分工;展示學習成果:繪制好的結構圖。
教師活動:補充材料題。
1閱讀下列摘編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的三則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詔令是“議帝號”。群臣商議后向秦王建議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號”,請王為“泰皇”。秦王不以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并說:“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他還采納了群臣關于皇帝“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的建議。
材料二:“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辦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璽并非最高統治者所專有。春秋戰國時,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稱璽。至秦代,則是“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據載,秦朝的傳國玉璽其文為“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請回答:
① 從材料一、三的“皇帝”稱號及“制”“詔”“朕”“璽”等規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認識?
② 根據材料二所涵歷史信息,說明了什么?
③ 根據材料一,皇位是怎樣繼承的?
④ 綜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質。
答案提示:
(1)說明了皇帝獨尊的威勢和地位;“制”“詔”說明皇帝的話就是法令;“璽”是皇權的集中表現,并為皇權披上了“天命”(君權神授)的色彩。以“皇帝”之稱代替“王”之號也反映了神化君權的新統治觀念的出現。
(2)皇權至上,皇帝獨裁;大臣受皇命辦事,沒有決策權。
(3)皇位世襲。
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同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史記》
材料二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史記》
請回答:
(1) 指出材料一主張的實質是什么?
(2) 材料二反對的理由是什么?“安寧之術”主要是指什么?
(3) 上述材料反映的爭論發生在什么時間?有何意義?
答案提示
(1)設置王國。
(2)分封諸侯國將重蹈覆轍,諸侯割據。推行郡縣制度。
(3)秦統一后不久。秦統一后建立什么樣的行政體制,關系到秦朝能否長治久安的問題。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問題,加深對知識概念的理解
3知識點 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教師活動:布置學習任務,提出問題
1什么叫郡縣制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有什么不同
2地方官制的構成、影響?
3中央集權制度是怎樣形成的、對后世的影響?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問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教師活動:給出中央集權制度完整示意圖
重點講解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影響
學生活動:歸納總結、構建本部分的知識體系
六延伸拓展
教師活動:結合材料題擴展延伸知識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司馬遷批評蒙恬說:“吾迫北地,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湮谷,通直道,固輕百姓矣。”
材料二:據民間傳說:“在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的時候,南方有一個名叫范杞梁的人,被抓去北方修筑長城。他的妻子孟姜女日夜思念,決心到遙遠的北方去尋找丈夫。她跋涉千山萬水,歷盡艱辛。終于來到了修筑長城的地方。但是她的丈夫已經死了,而且被埋在長城里面。孟姜女非常悲痛,連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感天動地,長城竟然倒塌了。”
——引自《秦始皇大傳》
材料三:長城修筑后,漢代賈誼曾評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引自賈誼《過秦論》
材料四:它無法代表強大,進取和光榮,它只代表著封閉、保守、無能的防御和怯弱的不出擊。由于它的龐大和悠久。它還把自詡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地烙在了我們民族的心靈上。呵,長城,我們為什么還要謳歌你呢?
——引自《河殤》
請回答:
(1) 材料一司馬遷實際是對秦的什么做法進行批評?
(2) 材料二說明了什么?
(3) 材料三說明了長城的修筑在當時有何積極作用?
(4) 材料四的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5) 你認為應該怎樣正確的評價長城?
答案提示
(1)大興土木,濫用民力。
(2)長城的修筑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生產。
(3)防止了匈奴南下進攻,保護了中原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安定。
(4)不正確。因為它夸大了長城的消極作用而忽視了長城的積極作用。
(5)積極性: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工程,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長城對抵御匈奴南下,保護中原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了積極作用。
消極性:長城的修筑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生產,也激化了社會矛盾。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問題
七鞏固練習
1、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怎樣建立的?這種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什么?
答案提示:(1)采用“皇帝”稱號,創建皇權至高無上,皇位世襲的皇帝制度,皇權專制成為封建國家的權力中心。(2)中央設立三公九卿,軍國大權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3)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官僚體系。
本質:以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為中心。
2、秦始皇建立起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對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響?
答案提示:對秦朝的影響:(1)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2)有利于封建經濟的發展。(3)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使人民困苦不堪。對后世: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
八 本課小結
本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和郡縣制是一整套的完整的國家政治管理制度,這是中國古代制度的一個新的發展,在當時,在此后相當長的時間中,這一制度對鞏固我們祖國的統一,對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在次后兩千多年的社會中,基本上沿用了這一制度,并不斷得到完善。但它有自己不可消除的弊端,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會對這種制度有更全面的了解認識。
九板書設計
秦朝中央集權的形成
一諸侯爭霸與秦的統一
二 中央集權的形成
1皇帝制度
2 中央官制
3郡縣制度
三 作用與影響
1對秦朝的作用與影響
2 對后世產生的影響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12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始皇帝”的來歷、皇帝制的內容和特征,理解中央官制的內容和運行機制,了解郡縣制全面推廣的史實,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和影響。
2.過程與方法:多角度探究從諸侯割據到秦朝統一的歷史原因;從目的、內容、機制、實質和影響等角度,探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縣制的具體內容;抓住主要問題比較分封制和郡縣制。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統一中國和創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等角度,認識秦始皇對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貢獻;通過理解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體會中國古代政治的特點和古代國情。
【教學設計】
重點:皇帝制和“始皇帝”的來歷;中央官制;郡縣制的推行;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難點:理解君主專制制度的基本特征;秦朝中央官制和郡縣制的實行,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體系,加強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對這一體系的把握及其影響的理解是難點。
【教學方法】
本課多是基本史實,有關知識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可現在課前布置學生自學,掌握基本史實;教師還可指導學生收集資料,引導學生收集一些有關的典故、成語,通過這些典故、成語來回憶春秋戰國的諸侯爭霸的概況。像老馬識途、唇亡齒寒、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嘗膽、紙上談兵、圍魏救趙、圖窮匕見、朝秦暮楚等等。為上課討論和評價做準備。在課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設置等手段,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上。
【導入新課】
從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權制,中間經過了群雄割據的春秋戰國。關于這段歷史我們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典故、成語,如老馬識途、唇亡齒寒、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嘗膽、紙上談兵、圍魏救趙、圖窮匕見、朝秦暮楚等等,尤其為我們大家所熟識。戰國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變法,使秦國后來居上,國力躍居七雄之首。從公元前230年起秦國采取各個擊破的辦法開始了大規模的統一戰爭。秦王嬴政“續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賈誼《過秦論》),不到十年的時間,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華民族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正如詩歌記載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秦王掃六合》)由此導入新課。
【知識梳理】
知識梳理 問題思考
一、 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諸侯爭霸:①春秋時期,周天子大權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諸侯爭霸戰爭不斷。②戰國時期,一些強大諸侯紛紛改稱“王”;一些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進行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改革或變法,力圖通過兼并戰爭統一天下。
(2)秦朝統一:①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強大,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陽。 1.議一議:秦朝統一的條件有哪些?
提示:①爭霸兼并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出現局部統一。
②人民渴望統一。
③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增強。
④秦王嬴政的個人因素。
二、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①確定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希望皇位世代傳承,永掌皇權。②秦始皇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員由皇帝任免。③特征:皇位世襲,權力不可轉移;皇權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2)中央官制:①中央高官: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務。②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2.想一想:秦朝政治制度具有權力高度集中的特征,你對此怎樣認識?
提示:①皇位世襲、皇權至上。②皇帝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大權。③中央政權組織以皇權為中心,朝中高官互相牽制,互不統屬。
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郡縣制推行: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郡下設縣。
(2)地方官僚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是郡守,上承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郡縣長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議一議:郡縣制的推行有何影響?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有著怎樣的歷史影響?
提示:①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②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為歷代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四、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⑴積極:①結束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格局,對于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③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前提。④符合人民的愿望,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⑵消極方面:皇帝權威的加強,大大加強了統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處境日趨惡劣。 4.巧妙設問把學生的思緒引到兩千多年前的歷史情境中:“假如你是秦始皇,你會采取哪些措施鞏固政權?統一文字、度量衡及貨幣,銷毀兵器,廣修馳道以及“焚書坑儒”,制定法律等等
提示:
【課后研討】
1975年,湖北云夢秦墓發掘一批竹簡,其中記載的《秦律•田律》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樹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復月,毋敢業草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魚鱉,置肼罔,到七月而縱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時毋敢將犬以田。”你能明白這段話的意思嗎?這說明了在當時的秦朝已經開始注重什么問題?
思路:讓學生在了解秦朝短暫而亡,刑罰殘酷,暴政的同時,也了解秦朝注重環境保護的一面,以突破學生光通過教材了解知識,達到突破教材思維定式的目的。
【本課小結】
戰國時期,各國通過變法,掃蕩了舊奴隸主貴族勢力,完成了向封建制國家的過渡,加強了君主集權,確立起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和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秦始皇首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為我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選擇了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不管后來的封建王朝作了多少改革,其基本原則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西漢王朝建立后,劉邦承襲了秦始皇所開創的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課堂精練】
1.(•上海a組)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史實歷經時間的考驗,具有恒久的意義,并成為指引歷史發展方向的標志。以下最能夠體現上述含義的是(a)
a.秦統一六國b.光武中興c.西晉統一d.開元盛世
解析:秦的統一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所列各項中,a最能符合題意。
2.秦統一之初,李斯官任廷尉,后來被秦始皇拜為丞相,對這一變化的正確表述有(c)
①由地方微吏到中央高官②由九卿要職到三公顯位③由負責司法和首都警衛到“掌丞天子,助理萬機”④由負責司法到監察百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結合三公九卿制的基本內容回答。可確定①或④不合史實,這樣包含有這兩個題支的選項不合題意。
3.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上述材料說明秦始皇(c)
a.贊同分封制b.贊同郡縣制c.反對分封制d.反對郡縣制
解析:解答材料型選擇題,要注意準確理解題干材料,本題首先要理解秦始皇的主張,雖然秦始皇贊同郡縣制,但材料中卻沒有體現這一信息,所以不能選擇b項。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13
△課標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諸侯爭霸(春秋戰國時期):
①背景:宗法制、分封制
②目的:爭奪和
③方式:兼并戰爭
2、秦朝統一:年
①秦國先后滅掉了哪六國?
韓、趙、魏、楚、燕、齊
②秦國能統一全國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實力
③秦朝在我國歷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的的王朝
二、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
①始皇帝的來歷:
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便從、中各取一字合為“皇帝”,自稱
,希望從自己開始,皇位能傳承。
②皇帝制的特點:皇位,皇權
③皇帝制的影響: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九卿及其職責
丞相:為百官之,幫助皇帝處理全國事。
三公御史大夫:是副,執掌群臣,下達皇帝,負責監察。
太尉:負責管理全國
三公九卿都由直接任免
②三公九卿的相互關系:相互,彼此
3、決策程序及其作用:
①程序:丞相、御史大夫、諸卿朝議→裁決
②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
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過程:開始產生(春秋戰國)→全面推行(秦朝)
2、郡縣長官及其產生:
①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
②縣的最高行政長官:縣令或縣長
3、影響:
①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權的控制
②形成了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郡縣制與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郡縣長官由任免,有利于加強和鞏固。
△隨堂練習:《全品》第2課“典題探究”(見《全品》第2課,略)
△作業:《全品》課時作業(二)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14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學案
★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皇帝制、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等重要概念;了解中央集權制的形成和影響;正確認識中央集權制是封建生產方式發展的必然產物。
(2)搜集歷史上有關秦朝中央集權制建立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歸納和分析,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歷史材料以獲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的能力。
(3)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歷史作用,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4)通過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異同,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5)通過對秦始皇的功過評價,學會客觀地、全面地評價、分析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提高掌握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歷史插圖學習法:利用人物畫像,文物圖片,歷史專題片,感知歷史表象,再造歷史形象,對歷史人物加深記憶和理解。
(2)閱讀法、討論法。對一些問題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學生的團結協作體驗知識的獲取和思維的擴大。
(3)評價人物和事件的方法:將歷史人物和事件還原到當時特定的歷史時間、空間,抓住有關的內在聯系;注意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時代屬性、社會屬性和階級屬性;正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辨證唯物主義方法解決問題,聯系史實,客觀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及事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節的學習,認識秦朝統一在中國歷史上的重大進步作用,逐步形成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情感。
(2)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3)注意研究和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斗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確立,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體系)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學法指導:
(1)正確分析秦朝統一的歷史條件,認識秦朝統一在中國歷史上重大進步作用,培養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情感;
(2)要知道“始皇帝”的來歷,了解古代皇帝制度的創立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根本條件和重要特征,皇權是封建專制國家的權力中心;要掌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郡縣制建立的史實;要能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異同;
(3)要認識到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長時期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對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要進行一分為二的評價。掌握秦鞏固統一的措施,并能分析其作用。認識秦亡于暴政,體現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消極一面。
★教學過程及要點:
導入新課:
[課件顯示] (利用詩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了解這段歷史的興趣)
《古風》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斬浮云,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雄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聘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酈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詩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斬浮云,諸侯盡西來。”是指什么歷史事件?
②詩中的歷史人物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場?
③詩人對他的敘述評價是否客觀?為什么?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老師講解:(西周)周室東遷 分封制、宗法制;→諸侯勢力強大,兩制漸漸崩壞(春秋)→諸侯割據混戰→封建經濟的發展→(戰國)各國紛紛掀起富國強兵改革變法運動,人民渴望統一→秦商鞅變法→秦的統一
給學識展示秦滅六國的示意圖以及秦開拓疆土的示意圖讓學生直觀感受
過渡:秦的統一,標志著中國進入“大一統”政治時代。從此以后,由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對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開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1、“皇帝”名稱的由來:(給學生展示材料)
材料 “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史記•秦始皇本紀》
學生:1、皇帝稱號來源:德高“三皇”,功過“五帝”
老師:三皇五帝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歷史人物。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據《史記•五帝本紀》注文中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史記•秦始皇本紀》為天皇、地皇、泰皇(即后來俗說的人皇)。還有說是伏羲、女媧、神農(《文選•東都賦》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五帝,按《史記•五帝本紀》注文中一說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另一說是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他們都是傳說中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
2、特點:(投影顯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材料二:“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 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材料二:“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辦于上”。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總結:
2、特點: 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權至上
3、本質:(投影顯示以下材料)
有一天,秦始皇到梁山宮,從山上看見丞相車騎多,認為不是好事。宮中有人將此事告訴丞相,丞相隨即減少車騎。始皇大怒,說:“你們有人泄露了朕的話”。但沒人敢承認。于是秦始皇下詔逮捕當時在場者,并全部殺掉。
——《史記•秦始皇本紀》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本質是君主專制,即皇帝是封建國家政權的主宰和權力中心。“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充分體現了皇權專制的特色。總之,皇帝是封建國家權力的最高主宰。這種至高無上的皇權專制不僅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維護“家天下”的重要保證。它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央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1、三公職責:
中央——“三公”: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習稱“三公”,是秦朝中央三個最高官職。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長,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時,王綰、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當于副丞相,負責掌理奏章、下達詔令和監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軍事長官,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今天的古籍中沒有記載秦始皇曾任命誰任此職,故推斷是秦始皇自掌軍權。
“九卿”:指奉常 郎中令 衛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內史 少府 太仆等。這里的“九”并非確數,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職能部門的主要官職。如掌管刑獄、司法的廷尉、掌管錢谷的治粟內史等。
2、特點:(給學生投影顯示示意圖)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總結:(1)大臣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2)分工協作,彼此牽制,共同對皇帝負責。(3)國與家同治。
3、作用: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三)地方建立郡縣制
老師:最早在春秋時期設置,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推行,秦統一中國后全面推行。郡縣制度是春秋戰國時期以來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時期初設的郡縣,大多設立在新吞并地區或各國邊境線上,并由國君直轄。戰國時代,首先由三晉建立起以郡統縣之制,且設立郡縣的區域也由邊境擴展到腹地。秦國在兼滅六國的戰爭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區已設郡縣管理。秦統一后,經過兩次廷辯,秦始皇確定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國始設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設縣。廢分封、立郡縣,奠定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一大進步。郡縣制的全面推行,對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1)郡——長官郡守:郡,為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全國劃36郡。郡級行政機關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務,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另設郡尉,負責軍務,直接領兵;郡監(也稱“監御史”),監察郡之行政,并有牽制郡守的作用。
(2)縣——長官縣長或縣令:郡下轄若干縣。縣級行政機構由縣令(不滿萬戶之縣長官稱縣長)主持政務,縣尉負責軍事和治安,縣丞負責司法。郡縣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
(3)鄉里——基層機構:縣以下是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詳見課本第11頁[歷史縱橫]欄中的材料。鄉的長官有三老、有秩、嗇夫、游繳;里的長官稱里正。
秦時,戶籍的保存與管理、賦稅徭役的征調以及地方軍隊的基本編制都是以縣為單位的。縣級機構是秦朝實行統治最重要的一級機構。秦以后,郡制沒有保留到封建社會后期,但縣制卻長期實行。秦朝縣制機構管理的模式,對歷代封建王朝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作用: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合作探究】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比較
相同: 性質: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
分 封 制 郡 縣 制
時 代 奴 隸 社 會 封 建 社 會
與中央政府的關系 被分封的諸侯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封位世襲 中央政府屬下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
影 響 容易形成割據勢力 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劃分標準 與宗法制相聯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 在國家大一統條件下實行的,按地域劃分
★本課小結:
秦朝統一后,為了鞏固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統治,秦始皇建立了一套皇權至上的中央集權制度,把全國政治、經濟和軍事大權牢牢地控制過來,從而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秦朝的強大和滅亡都有重要影響。
★課堂練習
1、廢除分封,建立郡縣制以后,秦朝:
a.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貴族不得擔任地方行政長官
c.家族勢力在地方絕跡
d.縣以下不設立基層組織
2、與分封制相比,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特點是: a.皇位世代相傳,以穩固“家天下”的基礎
b.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c.皇帝掌握從中央到地方的人事大權
d.為提高權威而神化皇權
3、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秦始皇為解決上述問題,“求其寧息”的措施是:
a.焚書坑儒 b.推行郡縣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長城
4、秦始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
a.規定皇權至高無上 b.中央設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縣制度 d.頒布秦律,嚴刑峻法
5、據班固《漢書. 百官公卿表》“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 ……”以下解讀正確的是:
a.秦亡后,縣令、長在漢初繼續留任
b.秦朝每縣掌治100個亭
c.漢朝縣擴大轄區,掌治100個鄉
d.漢代縣制大體沿用秦朝制度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15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課標: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和影響。
基礎掌握
一、從諸侯爭霸至秦朝統一
1.統一的背景:
⑴西周末年,王室_______,西部少數民族來犯,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公元_______,周平王東遷_______,史稱_______。
⑵春秋時,____________大權旁落,宗法制、____________遭到破壞。各諸侯國為了控制更多的____________和人民,相互間進行戰爭。
2.統一條件:(1)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始對本國的 和 ,力圖通過 。
(2)春秋戰國群雄割據,給社會經濟、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的災難, 。
(3)秦國經過 ,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增強。
(4)秦王嬴政的 。
3.統一的過程:先后滅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統一的標志:公元 年 ,秦王嬴政完成了統一,定都 。
5.統一的意義:結束了長期的諸侯______________,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______________王朝。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⑴確立:初并天下后,秦王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以_________定作自己的尊號,自稱“_________”。同時秦王總攬一切大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由_________任免。軍隊的調動以_________為憑據,并由_________控制、發給。
⑵認識:秦始皇首創的__________,一方面以__________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__________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2.中央官制的建立:
⑴三公九卿制:秦始皇在________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以________為中心的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在中央,設置________,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設置________, 執掌君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設________,負責全國軍務。丞相之下設諸卿,分掌國家各項具體事務。
⑵特點及作用: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權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于__________手中。但對軍政大事的決策,一般先進行__________,最后由皇帝裁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__________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3、地方建立郡縣制:
1.實施:秦統一后,采納了__________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分為_________郡,由中央政府直轄,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__________,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都由_________直接任命。
2. 作用和意義:
⑴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_______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⑵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三、中央集權制的影響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 ,為歷代王朝所沿用。
練習:
基礎題:
1.下列關于嬴政定“皇帝”稱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具有神化皇權的意圖 b.立志建立像“三皇五帝”那樣的功業
c.是中央集權發展的必然結果 d.體現了專制主義的方向
2.秦朝建立了—套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其中地位最高的三個官職是 ( )
a.丞相、奉常、衛尉 b.御史大大、郎中令、太尉
c.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d.衛尉、御史大夫、廷尉
3.秦《嶧山刻石》中說:“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秦始皇針對這—問題,為使“兵不復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 )
a.攻打匈奴,修筑長城 b.實行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縣制 d.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
4.秦朝“廢分封,行郡縣”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確立法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b.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
c.鞏固統一的封建國家 d.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5.關于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表達不正確的是 ( )
a.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 b.皇權至上是這—制度的核心
c.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d.是導致秦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6.秦時,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對該制度的評價正確的是 ( )
a.繼承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 b.削弱了皇權
c.隨著秦朝的滅廣而被取消 d.使各部門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皇帝大權獨攬
7.秦朝的郡縣制開辟了中國行政區劃的先河,下列關于郡守和縣令的表達不正確的是( )
a.是地方行政長官 b.由皇帝直接任免
c.可以在轄區內鑄造錢幣 d.是皇帝加強對全國各地權力控制的工具
8.秦始皇建立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與分封制相比,主要的特點是 ( )
①確立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②爵位世襲制 ③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構 ④“三公”“九卿”和郡縣的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9.閱讀下列圖文材料:
材料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請回答:
(1)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點?
(2)秦朝中央集權的基本結構是什么?
(3)這種中央政權組織有何特點?
1-8 bcccddcc
9、 (1)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點?
答:特 征 : 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2)秦朝中央集權的基本結構是什么?
答:中央是三公諸卿制;地方是郡縣制;
(3)這種中央政權組織有何特點?
答:君主專制: 彼此牽制,完全聽命于皇帝;三公諸卿只是皇帝的助手。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16
課標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復習內容:從諸侯爭霸到秦統一中國、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復習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郡縣制
復習難點: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及影響
自主學習
1、秦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但其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卻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礎,這一制度主要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不同:
分封制 郡縣制
實施的條件
官吏的產生及權利
地位及影響
合作探究
1.皇帝制度的確立和特點
材料1: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其議帝號。”
——《史記•秦始皇本紀》
依據材料1,秦王嬴政打算改變“名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2:接到秦王要求改變名號的命令后,群臣商議后向秦王建議說:“‘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 ”秦王嬴政說:“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摘編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3 :在秦代,……國家官方崇拜尊崇稱之為“帝”的神……因此當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稱自己為帝時,他正利用了當時已具有濃厚政治色彩,而又保持了與遠古的神祇圣哲強烈聯想的一個字眼。這個字眼恰當地象征了一個人的政治成就,對他,并且可能對他的臣民來說,這種成就看來幾乎是超人的。
——《劍橋中國秦漢史》
依據材料2、3,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稱號的意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4 :秦代以前,璽并非最高統治者所專有。春秋戰國時,卿大夫及地方官史的印章均可稱璽。至秦代,則是“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
——摘編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5 :皇帝常服:……袍黃,盤領,窄袖,前后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 ……天順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飛魚……并玄、黃、紫諸色。違例奏請蟒衣、飛魚衣服者……治以重罪。
——《明史•輿服志》
依據材料4、5,皇帝制度的一個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6 :“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辦于上”。
材料7 :“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依據材料6、7,皇帝制度的另外兩個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8:(秦始皇)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
材料9:隱宮徒刑者七十馀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馀。
材料10:三十六年,……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
由表及里地歸納材料8、9、10所包含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綜合上述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本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郡縣制的確立及其影響
材料1: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材料2: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材料3: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馀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材料4: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1、3的主張是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2、4的主張是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5: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材料6: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柳宗元《封建論》
你同意上述材料中的哪一種觀點?請說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檢測:
一、選擇題
1.下列對秦朝太尉一職的表述,錯誤的是
a.秦始皇任命太尉,讓其執掌軍權 b.是秦朝中央三個最高官職之一
c.其地位與丞相一樣 d.設置的目的是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2.秦統一后,革除東周政治弊端的重要決策是
a.建立皇帝制度 b.焚書坑儒
c.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度 d.制定《秦律》,依法治國
3.秦律的發現,印證了下列哪一句史料的內容?
a. “(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b.《史記》:“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c.《詩經》:“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d.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4.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內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是指
a.全國有統一的貨幣、度量衡
b.全國有通行的統一文字
c.以皇權至高無上為最基本的原則
d.中央機構對地方機構實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5.秦始皇建立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最高統治者稱皇帝 b.中央政府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c.地方實行郡縣制 d.確立皇權至高無上
6. 中國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進言:“臣聞殷、周之王千馀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歸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此大臣的主張
a. 主張郡縣制 b. 反對郡縣制 c.反對中央集權 d.主張中央集權
7.下列官員中,最有可能被秦始皇當作心腹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衛尉
8. 秦和西漢前期,丞相為“百官之長”,其主要職責是
a.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b.對重大軍政事務作出決定
c.處理朝廷各種日常軍政事務 d.代表皇帝監督百官
9. 公元前2xx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后,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囂任南海郡郡尉統轄番禺、四會、龍川、博羅4縣,郡所設在番禺(今廣州)。根據秦朝制度的規定,與任囂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職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襲 b.事實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長官
c.無權任免轄區內的縣令 d.和諸侯一樣擁有封地
10.秦始皇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當時所起的作用有
①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②有利于封建經濟的發展
③地方官員對中央和君主的依賴和向其負責④妨礙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
11.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體現。閱讀下列有關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2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郡邑,廢侯衛而為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論》
材料3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變而為郡縣,則知郡縣之弊而將復變。然則將復變而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
——摘自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請回答:
(1)材料一主要敘述了哪一歷史現象?
(2)“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作者對郡縣制的基本態度是什么?
(4)材料三是怎樣評價兩種政治制度的?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篇17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秦統一的條件
能表述“皇帝”的由來、含義。
明確“三公”的具體職責。
評述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知道秦朝郡縣制度建立的史實,比較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異同。
【過程與方法】
運用教材的材料作為證據去理解過去,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應用有效信息去論證問題。
能夠輕松地在課本上做各種標記,以突出知識重點。
能對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如運用結構圖掌握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統。
通過質疑、解疑,培養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歷史學習有正確的認識,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勤于思考。
通過古代贊頌秦始皇的詩歌和圖片,感受秦朝初步實現統一的宏大氣象。
通過秦朝始創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等內容,體會制度建設對國家穩定和統一的重要意義。
重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難點: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教具:多媒體課件
導入 china的由來:瓷器、支那、秦朝等含義。那么秦朝有哪些成就著稱于世呢?學生回答后,強調兩點:秦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就是本課學習的內容。中央集權制度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建立的?
利用三幅地圖引出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案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秦統一的條件
能表述“皇帝”的由來、含義。
明確“三公”的具體職責。
評述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知道秦朝郡縣制度建立的史實,比較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異同。
【過程與方法】
運用教材的材料作為證據去理解過去,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應用有效信息去論證問題。
能夠輕松地在課本上做各種標記,以突出知識重點。
能對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如運用結構圖掌握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統。
通過質疑、解疑,培養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歷史學習有正確的認識,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勤于思考。
通過古代贊頌秦始皇的詩歌和圖片,感受秦朝初步實現統一的宏大氣象。
通過秦朝始創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等內容,體會制度建設對國家穩定和統一的重要意義。
重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難點: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教具:多媒體課件
導入 china的由來:瓷器、支那、秦朝等含義。那么秦朝有哪些成就著稱于世呢?學生回答后,強調兩點:秦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就是本課學習的內容。中央集權制度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建立的?
利用三幅地圖引出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 分析統一的條件(經濟發展、民心所向、局部統一、秦國實力)
2、 地圖展示滅六國、統一秦王朝的建立
以結構圖探究秦怎樣來鞏固統一?分析割據爭霸的原因,由分封制的弊端——制度問題造成,那么為防止割據,鞏固統一就必須進行制度的創新,引出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要確立這套制度首先從何做起?以音樂、圖片烘托秦始皇——中國第一位皇帝出現,他首創了
1、皇帝制度
問題導學(投影問題)
(1)“皇帝”這一名稱是怎樣而來?
秦王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皇”字和一“帝”字,組成了“皇帝”這一名號。
(2)贏政為什么重定尊號?
自認為功德無量,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自己的權勢和地位。
(3)秦始皇還采取了哪些尊君的做法?
要點:朕、制、詔、璽;強調皇帝的與眾不同,皇帝獨尊。
(4)閱讀材料,指出皇帝制度的重要特征。
材料1:“制曰:……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2: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軍隊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要點: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這樣的皇帝制度有無弊端?學生發言后,如決策失誤、政務繁忙等,以材料輔證。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政務十分繁忙,《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石”是120斤,這是說秦始皇每天要看120斤(相當于今天的60斤)竹木簡寫成的官文。皇帝看的公文是經過篩選的,每天要往宮廷送的公文則難以勝數。
秦始皇勢必需要助手輔助,引出
2、中央官制。
(1) 中央官制的設置及職能
提出要求,明確中央官制的設置及職能,學生自學。
接下來幫秦始皇解決三件事情。
a秦始皇要在全國征發民工修筑長城,誰應來協助:丞相。
b秦始皇要下達一道“焚書”的詔令,有權下達者應是:御史大夫。
c秦朝軍權由何人掌管:?(由歧義起疑,使學生發現、解決問題)
展示中央官制圖、同心圓圖,分析其最顯著的特點:皇權為中心。以此引出
(2)中央官制的作用。
a 維護君主專制
b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
兩個作用中最主要的是第一點。分析“學思之窗”,反映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相權與皇權這一矛盾,那還有一個什么矛盾?中央與地方。
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回到四千多年前的秦朝群臣的一場大辯論。分析本課引言,秦統一之初,群臣圍繞什么展開一場討論?秦始皇最終同意哪一種觀點?
3、郡縣制:
以官制圖講解本目
(1) 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為何說全面推行?)
秦始皇設多少郡?郡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郡下又設縣,縣以下設置哪些主要行政機構?(歷史縱橫)結合沛縣、江陰縣級市例子談談。
秦朝在郡縣設置的主要官員有哪些?各負何責?
(2)地方官制及職能(舉例老百姓到衙門告狀先找誰?)
(2) 郡縣制的作用 (由官制圖: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入手)地方服從中央,地方主要官員的任免權最終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從而實現了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效的防止出現割據。這顯然不同與哪種制度?
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不同,表格展示。
由兩制的影響比較,引出一個問題,歷史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秦二世而亡。投影材料:“夏商西周封建而延,秦郡專權而促。”秦的短命是不是郡縣制惹的禍?學生發言。
最后,以柳宗元話“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展示)秦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權力結構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集權,但最終受制于皇帝——專制主義,這就是秦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秦開創的這套政治制度對后世有何影響?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補充:也鞏固了統一,推動經濟文化的發展。秦鞏固統一的措施除了以上政治方面,還有哪些?歷史縱橫
強調本課要旨。練習。
1、 分析統一的條件(經濟發展、民心所向、局部統一、秦國實力)
2、 地圖展示滅六國、統一秦王朝的建立
以結構圖探究秦怎樣來鞏固統一?分析割據爭霸的原因,由分封制的弊端——制度問題造成,那么為防止割據,鞏固統一就必須進行制度的創新,引出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要確立這套制度首先從何做起?以音樂、圖片烘托秦始皇——中國第一位皇帝出現,他首創了
1、皇帝制度
問題導學(投影問題)
(1)“皇帝”這一名稱是怎樣而來?
秦王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皇”字和一“帝”字,組成了“皇帝”這一名號。
(2)贏政為什么重定尊號?
自認為功德無量,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自己的權勢和地位。
(3)秦始皇還采取了哪些尊君的做法?
要點:朕、制、詔、璽;強調皇帝的與眾不同,皇帝獨尊。
(4)閱讀材料,指出皇帝制度的重要特征。
材料1:“制曰:……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2: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軍隊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要點: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這樣的皇帝制度有無弊端?學生發言后,如決策失誤、政務繁忙等,以材料輔證。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政務十分繁忙,《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石”是120斤,這是說秦始皇每天要看120斤(相當于今天的60斤)竹木簡寫成的官文。皇帝看的公文是經過篩選的,每天要往宮廷送的公文則難以勝數。
秦始皇勢必需要助手輔助,引出
2、中央官制。
(1) 中央官制的設置及職能
提出要求,明確中央官制的設置及職能,學生自學。
接下來幫秦始皇解決三件事情。
a秦始皇要在全國征發民工修筑長城,誰應來協助:丞相。
b秦始皇要下達一道“焚書”的詔令,有權下達者應是:御史大夫。
c秦朝軍權由何人掌管:?(由歧義起疑,使學生發現、解決問題)
展示中央官制圖、同心圓圖,分析其最顯著的特點:皇權為中心。以此引出
(2)中央官制的作用。
a 維護君主專制
b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
兩個作用中最主要的是第一點。分析“學思之窗”,反映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相權與皇權這一矛盾,那還有一個什么矛盾?中央與地方。
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回到四千多年前的秦朝群臣的一場大辯論。分析本課引言,秦統一之初,群臣圍繞什么展開一場討論?秦始皇最終同意哪一種觀點?
3、郡縣制:
以官制圖講解本目
(1) 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為何說全面推行?)
秦始皇設多少郡?郡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郡下又設縣,縣以下設置哪些主要行政機構?(歷史縱橫)結合沛縣、江陰縣級市例子談談。
秦朝在郡縣設置的主要官員有哪些?各負何責?
(2)地方官制及職能(舉例老百姓到衙門告狀先找誰?)
(2) 郡縣制的作用 (由官制圖: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入手)地方服從中央,地方主要官員的任免權最終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從而實現了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效的防止出現割據。這顯然不同與哪種制度?
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不同,表格展示。
由兩制的影響比較,引出一個問題,歷史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秦二世而亡。投影材料:“夏商西周封建而延,秦郡專權而促。”秦的短命是不是郡縣制惹的禍?學生發言。
最后,以柳宗元話“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展示)秦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權力結構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集權,但最終受制于皇帝——專制主義,這就是秦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秦開創的這套政治制度對后世有何影響?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補充:也鞏固了統一,推動經濟文化的發展。秦鞏固統一的措施除了以上政治方面,還有哪些?歷史縱橫
強調本課要旨。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