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案(精選2篇)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案 篇1
一課題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結合秦朝疆域圖和教材內容,說出諸侯爭霸的原因、秦統一的條件過程。
2記住:秦統一全國的時間。皇帝制、中央官制、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度重要概念。
3歸納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目的、特點、實質。
4分析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作用及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歷史地圖《秦朝疆域圖》等,培養學生借助地圖片了解歷史的能力。
2 通過歸納總結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與影響,提高學生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3利用歷史資料和繪制示意圖,引導學生從形式多樣的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秦的統一結束了諸侯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
2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有利于封建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至高無上的皇權、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正確認識理解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和影響
四 技術準備: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 教學過程
(一) 課前準備:
教師活動:放映記錄片“跨越時空的文明(vcd)第六集秦皇漢武”
學生活動:學生欣賞,準備上課
(二)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有關秦朝的知識,我們在初中階段學習時有所了解。剛才播放的記錄片,對秦始皇及秦朝所創建的一系列制度有簡短的介紹,秦的中央集權制度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對秦朝及后世的影響如何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學生活動:回顧初中學習過內容和準備好學習資料,進入新課的學習
(三) 新課學習
1知識點 從諸侯爭霸到秦的統一-
教師活動:布置學習任務,提出問題
1 諸侯爭霸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2秦能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的原因、簡單經 過、統一的時間、都城?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問題、閱讀教材,結合秦朝疆域圖和教材內容,思考諸侯爭霸的原因、秦統一的條件過程;回答問題
各學習小組派代表展示自主學習成果的交流
教師活動:給出評價;拓展知識。
2知識點 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教師活動:布置學習任務,提出問題
1 皇帝制度是怎樣形成的?有何特征?
2秦朝中央官制有幾部分構成,各部分的主要職能是什么?
3 指導學生根據教材繪出中央官制的結構圖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始皇帝的由來、特征;中央官制的構成及分工影響;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中央官制的構成及分工;展示學習成果:繪制好的結構圖。
教師活動:補充材料題。
1閱讀下列摘編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的三則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詔令是“議帝號”。群臣商議后向秦王建議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號”,請王為“泰皇”。秦王不以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并說:“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他還采納了群臣關于皇帝“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的建議。
材料二:“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辦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璽并非最高統治者所專有。春秋戰國時,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稱璽。至秦代,則是“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據載,秦朝的傳國玉璽其文為“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請回答:
① 從材料一、三的“皇帝”稱號及“制”“詔”“朕”“璽”等規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認識?
② 根據材料二所涵歷史信息,說明了什么?
③ 根據材料一,皇位是怎樣繼承的?
④ 綜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質。
答案提示:
(1)說明了皇帝獨尊的威勢和地位;“制”“詔”說明皇帝的話就是法令;“璽”是皇權的集中表現,并為皇權披上了“天命”(君權神授)的色彩。以“皇帝”之稱代替“王”之號也反映了神化君權的新統治觀念的出現。
(2)皇權至上,皇帝獨裁;大臣受皇命辦事,沒有決策權。
(3)皇位世襲。
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同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史記》
材料二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史記》
請回答:
(1) 指出材料一主張的實質是什么?
(2) 材料二反對的理由是什么?“安寧之術”主要是指什么?
(3) 上述材料反映的爭論發生在什么時間?有何意義?
答案提示
(1)設置王國。
(2)分封諸侯國將重蹈覆轍,諸侯割據。推行郡縣制度。
(3)秦統一后不久。秦統一后建立什么樣的行政體制,關系到秦朝能否長治久安的問題。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問題,加深對知識概念的理解
3知識點 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教師活動:布置學習任務,提出問題
1什么叫郡縣制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有什么不同
2地方官制的構成、影響?
3中央集權制度是怎樣形成的、對后世的影響?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問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教師活動:給出中央集權制度完整示意圖
重點講解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影響
學生活動:歸納總結、構建本部分的知識體系
六延伸拓展
教師活動:結合材料題擴展延伸知識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司馬遷批評蒙恬說:“吾迫北地,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湮谷,通直道,固輕百姓矣。”
材料二:據民間傳說:“在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的時候,南方有一個名叫范杞梁的人,被抓去北方修筑長城。他的妻子孟姜女日夜思念,決心到遙遠的北方去尋找丈夫。她跋涉千山萬水,歷盡艱辛。終于來到了修筑長城的地方。但是她的丈夫已經死了,而且被埋在長城里面。孟姜女非常悲痛,連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感天動地,長城竟然倒塌了。”
——引自《秦始皇大傳》
材料三:長城修筑后,漢代賈誼曾評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引自賈誼《過秦論》
材料四:它無法代表強大,進取和光榮,它只代表著封閉、保守、無能的防御和怯弱的不出擊。由于它的龐大和悠久。它還把自詡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地烙在了我們民族的心靈上。呵,長城,我們為什么還要謳歌你呢?
——引自《河殤》
請回答:
(1) 材料一司馬遷實際是對秦的什么做法進行批評?
(2) 材料二說明了什么?
(3) 材料三說明了長城的修筑在當時有何積極作用?
(4) 材料四的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5) 你認為應該怎樣正確的評價長城?
答案提示
(1)大興土木,濫用民力。
(2)長城的修筑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生產。
(3)防止了匈奴南下進攻,保護了中原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安定。
(4)不正確。因為它夸大了長城的消極作用而忽視了長城的積極作用。
(5)積極性: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工程,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長城對抵御匈奴南下,保護中原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了積極作用。
消極性:長城的修筑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生產,也激化了社會矛盾。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問題
七鞏固練習
1、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怎樣建立的?這種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什么?
答案提示:(1)采用“皇帝”稱號,創建皇權至高無上,皇位世襲的皇帝制度,皇權專制成為封建國家的權力中心。(2)中央設立三公九卿,軍國大權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3)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官僚體系。
本質:以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為中心。
2、秦始皇建立起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對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響?
答案提示:對秦朝的影響:(1)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2)有利于封建經濟的發展。(3)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使人民困苦不堪。對后世: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
八 本課小結
本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和郡縣制是一整套的完整的國家政治管理制度,這是中國古代制度的一個新的發展,在當時,在此后相當長的時間中,這一制度對鞏固我們祖國的統一,對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在次后兩千多年的社會中,基本上沿用了這一制度,并不斷得到完善。但它有自己不可消除的弊端,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會對這種制度有更全面的了解認識。
九板書設計
秦朝中央集權的形成
一諸侯爭霸與秦的統一
二 中央集權的形成
1皇帝制度
2 中央官制
3郡縣制度
三 作用與影響
1對秦朝的作用與影響
2 對后世產生的影響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案 篇2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案
△課標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諸侯爭霸(春秋戰國時期):
①背景:宗法制、分封制 遭到破壞
②目的:爭奪 土地 和 人民
③方式:兼并戰爭
2、秦朝統一: 前221 年
①秦國先后滅掉了哪六國?
韓、趙、魏、楚、燕、齊
②秦國能統一全國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實力 日益強大
③秦朝在我國歷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統一 的 中央集權 的 封建 王朝
二、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
①始皇帝的來歷:
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便從“ 三皇”、“ 五帝 ”中各取一字合為“皇帝”,自稱
“ 始皇帝 ”,希望從自己開始,皇位能傳承 千萬世 。
②皇帝制的特點:皇位世襲,皇權至上
③皇帝制的影響: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九卿及其職責
丞相:為百官之 首 ,幫助皇帝處理全國 政 事。
三公 御史大夫:是副 丞相 ,執掌群臣 奏章 ,下達皇帝 詔令 ,負責監察 百官 。
太尉:負責管理全國 軍事
三公九卿都由 皇帝 直接任免
②三公九卿的相互關系:相互配合,彼此牽制
3、決策程序及其作用:
①程序:丞相、御史大夫、諸卿朝議 → 皇帝裁決
②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
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過程:開始產生(春秋戰國)→ 全面推行(秦朝)
2、郡縣長官及其產生:
①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
②縣的最高行政長官:縣令或縣長
3、影響:
①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權 直接有效 的控制
②形成了中央集權制度,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 政治 制度的基本格局, 為歷代王朝所 沿用 , 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郡縣制與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郡縣長官由 皇帝 任免,有利于加強 中央集權 和鞏固 國家統一 。
△隨堂練習:《全品》第1課“典題探究”(見《全品》第1課,略) △作業:《全品》課時作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