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通用3篇)
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篇1
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課程標準】
1.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2.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課標解讀】
應該掌握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原因、特點、影響;把握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內容與意義。應搞清經濟危機、新政與凱恩斯主義之間的關系。
【考試大綱】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2.羅斯福新政
【知識梳理】
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原因:
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② 主要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創造出的巨大生產力是資本主義固有的 和 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③ 重要原因:股市投機過度。
2.表現: 倒閉, 破產,生產下降, 劇增。
3.特點:
①范圍廣:經濟危機從波及到所有 國家。
②時間長:這次經濟危機持續時間長達四年。
③破壞性強:后果空前嚴重,“大危機”、“大蕭條”等成為這次經濟危機在歷史上的專用名稱。
4.影響:
①國內政治:引發政治危機。人們開始對 產生懷疑, 開始泛濫,資產階級 制度搖搖欲墜。
②國際政治:國際關系惡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采取 、 的辦法,它們提高 ,阻止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實行 ,讓本國商品打入別國市場。加深了危機。
二、羅斯福新政
1.背景:
①社會動蕩:經濟大危機下,政府仍采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使危機下的經濟形勢繼續惡化,加劇了美國的社會動蕩。
②羅斯福就任總統:1933年,羅斯福大選獲勝,就任新一屆美國總統并提出新政。
2.主要內容:包括救濟、復興和改革三個方面,前后分為兩個階段:1933—1935年,著重調整與復興經濟;1935年以后,著重改革;實施救濟貫穿新政的全過程,1939年后,“新政”漸告結束。具體措施有:
①整頓 :主要通過 、 和 等,恢復銀行正常的信貸活動。
②調整 ;通過《 》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圖復興工業。
③調節 :政府采取多種措施減少 和 ,以控制市場價格。
④實行 和 。通過《 》采取社會保障措施;政府舉辦許多 ,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3.特點: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政府擔負起保障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責任。
4.作用:①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國逐漸從 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廣大的 也從新政中獲得了一定的好處。
②被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借鑒資本主義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和活力,新政標志著資本主
義進入了 的時代。
三、凱恩斯主義
1.背景: 的爆發促使人們反思,質疑 的經濟理論。
2.內容:凱恩斯主張國家應當對經濟生活進行 。認為這次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 ,而對付經濟危機的辦法就是 。
政府必須放棄 ,干預 和 ,成為“ ”。
3.影響:其理論從根本上改變了 的觀念,被稱為 ,它的提出也被稱為 。二戰后,它取代了過去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成為西方各國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它并不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思維拓展】
1.經濟大危機對美國的影響
(1)經濟危機對美國的金融、工業、農業帶來了全面的沖擊。生產跌回到19xx年水平。
(2)失業人口大增,1932年全國有約200萬人失業,1933年近1700萬人。
(3)社會動蕩,全國范圍內的罷工、抗議示威、騷亂暴動此起彼伏。
(4)美國資本主義制度被推到崩潰的邊緣。
2.羅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義
(1)實質:新政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2)積極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②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美國以及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走進高考】
例1.(08全國卷i,21)1932年,英國外交大臣奧斯汀8226;張伯倫在評論國際形勢時說:“世界近兩年正在倒退,各國相互之間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進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穩定的和平邁進,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懼和威脅的態度。”與上述評論相關的歷史背景是
a.美國經濟危機波及世界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c.納粹黨在德國上臺執政 d.日本發生“二二六”兵變
解析:a 注意所給時間:1932年。1929年-1933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影響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為解除經濟危機對本國的破壞,各國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的爭奪,使得國家之間矛盾和摩擦尖銳化。在解決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失去了歐、亞兩大戰爭策源地的形成。b項是在1935年;c項是在1933年;d項是在1936年。
例2.(四川,18)“大蕭條”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就業的措施。其中美國實行的主要措施是
a.興辦公共工程 b.發展軍事工業c.調整農業生產 d.加緊殖民掠奪
解析 本題屬考查羅斯福新政的部分內容,屬于記憶能力的考查。b、d相與美國不符,c項只是對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在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美國政府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了就業機會,故選a。
例3.(天津文綜)羅斯福說,工業復興法是美國國會制定的“最具有深遠意義”的法規。實施該法的主要目的是
a.實現經濟復興 b.增加就業機會
c.國家干預經濟 d.防止盲目競爭
解析:此題易錯選為c。注意此題考查的是羅斯福實行工業復興法實施的主觀目,而非客觀影響。
例4.(08北京卷,37)(36分)某班學生舉辦“學習歷史·話說改革·展望未來”的主題演講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主題發言三:羅斯福新政與社會救濟
下面是主題發言的片斷:1929年10月,一片繁榮的美國爆發經濟危機,股價狂跌,企業倒閉,失業人數激增。但政府沒有采取積極應對措施。結果胡佛總統的名字成了貧困的同義詞。1933年,羅斯福總統大刀闊斧的對金融、工業、農業等方面進行改革,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為失業者、兒童、老人、殘疾人提供社會救濟。政府推行“以工代賑”,投資興辦田納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雇傭了數百萬人,使中下層民眾收入提高,新政推動美國經濟逐步走出低谷。
(3)請結合上述發言概括羅斯福新政社會救濟政策的特點并加以評價(8分)
解析:結合教材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中采取的社會救濟措施是“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以及政府對經濟采取國家干預的宏觀調控措施,而這些措施對于恢復社會生產,促進美國經濟的恢復有促進作用。
答案要點:
特點:社會救濟與提供就業相結合;政府干預。
評價: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社會負擔,穩定了社會秩序;刺激了消費和生產,促進了經濟復蘇。
例5.(08寧夏,40)(37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32年,美國國民總產值從1929年的1040億元下降到410億元,當年有273萬戶人家被房東攆走,農民每收一英畝小麥,就要虧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當燃料,比賣玉米買煤燒還合算。肉價慘跌,一只羊送到市場,運費一元一角,售價不足一元,這時全國再也沒人搞貨幣兌換了,紐約州一位參議員到首府,自帶一周吃的東西……在麥迪遜廣場花園拳辦“金手套”錦標賽事決賽,門票除五分錢娛樂稅必須付現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實物支付,其中有香腸、床墊、帽子、鞋子、大衣,女睡衣。照相機、玩具、高爾夫球褲、機工工具、涂腳藥膏、《圣經(新糟)》等。
——摘編自(美)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
材料二 羅斯福認為,拯救國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經濟崩潰的威脅。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銀行關閉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黃金。3月9日,國會召開特別會議,并在4小時之內通過緊急銀行法.財政部根據緊急銀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勸,立即恢復了企業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個星期,貨幣便有10億美元以上回流到銀行,儲藏者已將貴金屬送返聯邦儲備銀行,財政部官員則只須發行少量新聯邦儲備貨幣。
-一摘編自(美)阿瑟·林克等《19xx年以來的美國史》。
材料三 新政挽救資本主義結構的計劃,還有兩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貸款公司。在這個機構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萬以上的房主共貸款30多億美元。其次,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業,國會于1934年6月建立聯邦住房管理局,發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貸款.運用長期低息貸款,聯邦住房管理局對恢復私營住房建筑業起了巨大作用。在1934年至1940年之間,它發放修理住房貸款合計9.45億美元,發放建筑新房貸款合計23億美元,
――編自(美)阿瑟·林克等《19xx年以來的美國史》。
材料四 美國“次貸危機”是從xx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xx年8月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次級抵押貸款是美國部分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方式之一,在借款人無力償貸而不得不將名下財產抵押的情況下,貸款機構為了規避風險又把抵押品上市轉成基金,鑒于住房市場降溫,銀行利率上升,很多借款人無力履約的局面引發了美國“次貸危機”,造成貸款機構遭受重創,導致大量買入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的投資基金陷入困境,引發金融形勢激烈變化,殃及國際市場。
——摘編自《(光明日報》xx年8月17日。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為什么當時美國出現了用實物進行交換的反常現象。(10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金融措施的角度說明羅斯福新政取得成效的原因。(10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房主貸款公司和聯邦住房管理局在緩解危機中所發揮的作用。(11分)
(4)比較材料三、四,指出房貸為什么在新政時期有利于緩解經濟危機,而在當前卻引發了次貸危機。(6分)
解析:
本題將羅斯福新政和當前的美國“次貸危機”結合起來,考查政府全面干預經濟的政策和效果,涉及經濟概念和金融領域的術語,有一定難度。第(1)(2)(3)問結合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內容來回答即可,第(4)問要認真閱讀和理解材料四的內容,抓住“次級抵押貸款”的概念和特點,從貨幣政策和房貸政策來著手,尤其要強調出房貸性質的不同這一角度。
答案要點:
(1)當時美國經濟危機是生產相對過剩危機;物價下跌,通貨緊縮;消費者持幣觀望
(2)整頓銀行,恢復信用;實行美元貶值,提高物價;擴大政府財政支出(采取赤字政策),刺激社會需求
(3)刺激房地產業恢復和發展,緩解住房危機;帶動相關產業的恢復;擴大就業,提高社會購買力,緩解社會矛盾。
(4)評分說明:本問為開放性問題,考生可以從以下角度回答問題。
①從金融背景的角度說明:例如,通貨膨脹時期和通貨緊縮時期不同,或危機階段和繁榮階段不同。②從貸款性質的角度產明:例如,良性貸款和不良貸款的不同,或適度貸款和過度貸款的不同。③從貸款發放者的角度說明:例如,政府低息房貸和商業房貸的不同。
考生能從上述三個角度中的兩個角度進行說明,即可得6分;若考生另有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課時訓練】
一、單選題
1.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在于
a.工人和資本家的矛盾 b.大資本家與小投資者之間的矛盾
c.生產與銷售之間的矛盾 d.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羅斯福新政不能從根本上遏制經濟危機,這主要是指"新政"
a.沒有取得實際效果 b.不能克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c.沒有避免國有化的形式 d.不能解決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3. 羅斯福說:“我們到底有沒有實質的進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貧窮的人也能有足夠的生存來源。”為解決這一問題,提高就業率,“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實行社會救濟 b.興辦公共工程 c.調整農業政策 d.強化社會保障制度
4. 羅斯福新政印證了
a.“發展經濟的最佳方式是自由放任,聽之任之,不加干涉”
b.“政府直接插手干預私營企業的自由經濟是最可怕的事情”
c.“要達到充分就業,其唯一辦法,乃是把投資這件事情由國家來總攬”
d.“政府應該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市場進行直接干預”
5. 羅領福新政的根本特點是
a.一定程度上的國有化措施 b.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全面干預
c.整頓金融和削減農業生產 d.對工業生產加強計劃和指導
6. 羅斯福在新政中解決農業危機的主要辦法是
a.限制價格水平,鼓勵市場競爭 b.發展對外貿易,增加農業出口
c.調整生產結構,穩定產品價格 d.修建水利設施,提高農業產量
7. 羅斯福新政通過立法規定工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目的是
a.穩定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b.爭取工人支持,恢復工業生產
c.加重對工人的剝削,攫取更多利潤 d.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理
8. 羅斯福政府在田納西河流域興建一系列工程的首要目的是
a.促進田納西河流域糧食生產的發展 b.發展田納西河流域水上運輸業
c.發展田納西河流域的電力事業 d.通過以工代賑方式,增加就業
9.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的政策不包括
a.政府為農業提供補貼 b.提高并穩定農產品價格
c.調整農產品結構 d.擴大農業種植面積
10. 20世紀30年代是美國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壩時代”,1935年,科羅拉多河上高約223米的胡佛水壩宣告竣工,美國大規模興修水利的直接目的在于
a.促進就業以緩和社會矛盾 b.促進農業發展以擺脫經濟危機
c.興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11. 同學們觀看有關美國20世紀30年代歷史的電影,發現30年代的美國商店里,消費者踴躍購買貼著下圖標識的商品,而沒有貼該標識的商品則受到冷落,美國消費者這樣做是為了
a.抵制國內極右勢力 b.為社會捐資,為解決危機做一份貢獻
c.支持政府推行的公平競爭法則 d.購買降價處理的商品,緩解生活的困難
12. 羅斯福新政時,美元貶值成為擺脫經濟危機的重要措施。這一措施
a.是美國擺脫經濟危機的最核心措施 b.穩定了世界經濟形勢
c.推動了美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d.直接提高了國內人民的消費能力
13.(廣東單科)1929—1933年發生了一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當時人們最有可能的體驗是
a.“牛奶面包價格都漲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買彩票中獎還要難”
c.“整個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靜” d.“為共渡難關各國變得親如兄弟”
14.(四川文綜)“大蕭條”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工業國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就業的措施。其中美國實行的主要措施是
a.興辦公共工程 b.發展軍事工業 c.整農業生產 d.加緊殖民掠奪
15.(海南歷史)“政府應該用稅收手段把富人的收人再次分配給窮人”。這一主張屬于
a.人文主義 b.空想社會主義 c.科學社會主義 d.凱恩斯主義
二、非選擇題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30任總統柯立芝說:舉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
第31任總統胡佛說:我們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我們無能為力了。
第32任總統羅斯福說:不知這座用紙板搭的房子(指馬里蘭銀行)會不會倒塌。
紐約兒歌唱道: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鐘。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里沖!
請回答:
(1)依據材料,分析此時的美國發生了什么大事?
(2)面對現狀,胡佛和羅斯福奉行的經濟政策分別是什么?
(3)羅斯福在就職宣言中說:我們最大、最基本的任務是讓人民投入工作。為此他在“新政”中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4)從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角度,評價羅斯福“新政”。
材料二 固定不變的工廠工資和不斷下降的農場收入這兩大因素結合在一起,導致了國民收入嚴重的分配不均。1929年,5%的美國人得到全部個人收入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人民大眾不充分的購買力與那些拿高薪水、得高報酬的人的高水平的資本投資同時存在。20世紀20年代中,資本貨物的產量平均每年的增長率是6.4%,而消費品產量的增長率為2.8%。這最終導致了經濟的受阻;這種低下的購買力不能支持如此高比率的資本投資。結果,1929年6月到10月間,工業生產指數從126下降到117,從而造成了促使這年秋天股票市場崩潰的大蕭條。
材料三 1933年3月,美國的失業人數據保守的估計為1400多萬,相當于全部勞動力的四分之一。在英國,失業人數將近300萬,在全部勞動力中所占的比例與美國的大致相同。德國的情況最糟,失業人數至少有600萬;工會執行委員會估計,他們的成員中有五分之二以上的人完全沒有工作,另外還有五分之一的人只有非全日性工作。
以上材料均摘自[莢]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5)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1929年的社會發展特征。
(6)根據材料三,概括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問題。上述問題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7)結合材料二、三的主要內容,概括兩則材料間的關系。
17.(07山東文綜)(25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美國羅斯福新政對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國工業復興法》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建立國家復興管理局。二是由國家舉辦各種公共工程,減少失業大軍。三是適當提高勞工地位,改善勞工待遇。勞工組織有與資方談判的權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參加何種工會作為雇傭條件,雇主必須奠定最高工時和最低工資限額,不得雇傭童工。 ―――苗楓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過《緊急救濟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約支出30億美元用于失業救濟。1935年提出《社會保障法》,在全國范圍內推選養老金制度和失業保險制度。 ―――高德步《世界經濟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羅斯福關注什么社會問題?(4分)
(2)材料二中有關社會保障的內容有哪些?(6分)《全國工業復興法》旨在復興美國工業,但為什么涉及社會保障問題?(6分)
(3)依據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是通過什么方式建立的?(4分)
(4)關于“新政”中的社會保障措施,有人認為主要是為克服危機而采取的臨時性措施,有人認為主要是為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而進行的長期性制度建設。請選擇你認同的一種觀點并簡要說明理由。(5分)
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10. dbbdb cbdda 11--15. ccbad
二、非選擇題:
16.
(1)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2)胡佛: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羅斯福: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
(3)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維護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5)特征:國民收入分配不均;市場購買力低下;工農業生產由繁榮轉為衰退;股市崩潰又加劇了工業蕭條。
(6)問題:工業生產衰退;工人失業嚴重。影響:激化社會矛盾,引起社會動蕩;政府采取新對策以解決危機;德、日逐漸確立法西斯統治,不斷對內鎮壓,對外侵略擴張,給世界人民帶來災難;國際局勢危機頻繁。
(7)關系:低消費與高投資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引發了股市崩潰和工農業衰退,從而導致工人失業率劇增。兩則材料間屬于因果關系。
17.
解析:(1)從材料中可以獲取的信息: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給美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人民生活極端困難;總統關心民眾的生活。從這些信息中即可組織答案。
(2)所謂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和社會按照法律規定對社會成員在面臨生活困難時給予物質幫助,以保障每個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維持勞動力再生產而建立的一種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被譽為“社會安全網”和“內在穩定器”,只有做好社會保障,才能緩和矛盾,穩定秩序,促進經濟的發展。根據對概念的理解,并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來回答此問。
(3)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將社會保障形成為一種制度,有利于長期穩定局面的形成。
(4)此問為開放性試題,不論答哪種觀點,只要理由充分即可。例如,要體現為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而進行的長期性制度建設,就必然要強調國家立法的形式。
參考答案:
(1)經濟危機發生后,工人失業,人民生活貧困。
(2)內容:以工代賑;勞工組織有與資方談判的權利;工人可自由參加工會;規定最高工時;規定最低工資;禁用童工。
原因: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經濟恢復。
(3)國家立法
(4)同意第一種觀點:以工代賑、發放失業救助金、實行緊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機發生后緊急狀態下采取的臨時性措施。
同意第二種觀點: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法令,搶先養老制度和失業保險制度等都是在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的長期性制度建設。
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篇2
引言:
當我們沿著人類經濟發展的歷史軌跡走來,一路目睹燦爛的中國農業文明景觀時,我們感慨萬分。但當我們揚起時代的航帆,沿著新航路走近歐美時,兩次工業文明為我們展現的又是另一番景色,它朝氣蓬勃,欣欣向榮,更另人陶醉。正當人們為資本主義發展前景高唱贊歌時,突然一陣晴天劈靂,轟垮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廈,繁榮的世界金融中心美國紐約華爾街股市傾刻崩潰,這就是歷史上另人談股色變的“黑色星期四”,它告訴人們,資本主義制度并非完美無缺。
要求同學們在預習時完成的基本任務:
閱讀與思考:
一 第一目(p115)的資料,為我們展現了20世紀2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一方面經濟___,財富集中在___的手中;另一方面,廣大工人農民實際收入____。這種狀況勢必造成___與___的脫節,這一矛盾最終會導致怎樣的惡果?
請概述1929__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
根本原因:
具體原因:
直接原因:
第一目(p116)講述經濟危機的什么內容,請表述出來:
二 閱讀經濟危機橫掃資本主義世界一目,請完成以下任務:
1經濟危機的特點(請根據史實填寫特點)
特點
史 實
席卷資本主義世界,造成工農業,商業和貨幣金融部門的危
從1929年___1933年前后5個年頭
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 以上;貿易總額縮減了 。
2面對危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何種辦法擺脫危機,結果怎樣?
(1) 辦法:
經濟:
(2)危機的影響: 政治:
國際局勢:
面對危機,1933年,美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出現了__富蘭克林 羅斯福。他采取了大刀闊斧的措施,使美國從危機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三 羅斯福改革:
胡佛主張及結果:
1改革背景 危機對美國的破壞:
2理解內容
(1) 新政首先開始于哪個部門,為什么?有何作用?
(2) 中心措施是什么?著力消除哪種狀態?
(3) 調整農業政策的做法及目的是什么?
(4) 推行:“以工代賑”, 3特點及實質:
具有國家干預經濟、關注民生、協調發展的特點,其中最大的特點是?
實質:
4評價:
四 危機時期產生的新理論__凱恩斯主義
1這一理論是_________的產物
2這一理論對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有何影響?
討論:羅斯福新政中,有些政策是對工人的?因此有人認為新政具有社會主義色彩,你是怎么看待這一問題的?
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篇3
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課程標準解讀
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第32任總統,曾四次連任,在美國國內和國際上享有很高聲望。他生于紐約,就讀于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21年,因患脊髓灰質炎而下肢癱瘓。然而疾病非但沒有摧毀他的意志,反而使他變得更加堅強。他曾多次表示:“經歷過兩年臥床不起的痛苦,其他的任何事情都顯得那么容易。”他于1928~1933年任紐約州長,1932年11月當選美國總統。1933年入主白宮后,推行新政,對緩解美國30年代經濟大危機、促進經濟復興起了積極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參與簽署《大西洋憲章》《聯合國家宣言》《開羅宣言》《雅爾塔協定》等,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們應該如何評價羅斯福?他的哪些意志品質對我們最有啟發?學習“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明確以下三維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把握1929-1933年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把握經濟危機的特點、影響以及各國擺脫危機采取的辦法及帶來的影響。
●把握美國羅斯福新政實施的原因、內容、實質及影響。
●把握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占據主導地位及衰落的原因;凱恩斯主義及影響、被取代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了解經濟危機的原因、特點、影響,培養運用生產力觀點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
●掌握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及影響,培養運用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的原理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結合凱恩斯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理論指導作用,培養透過事物的現象分析問題本質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羅斯福新政,認識到新政對資本主義經濟起的重要調節作用,對于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有重要啟示。
●通過學習凱恩斯主義,理解重要的經濟理論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自主學習精要
一、經濟大危機:
1、背景:
(1)20世紀2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得到普遍推廣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入了經濟繁榮時期,美國尤為突出。但是繁榮的背后,工人農民實際收入增長緩慢,財富高度集中到資本家的手里,股票投機過度。
(2)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使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越來越多,但作為消費主力軍的普通大眾消費能力嚴重不足。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固有的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概況:(1)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市崩潰,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四”。
(2)特點:這次經濟危機波及范圍廣,從美國開始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影響了所有的經濟部門;持續時間長,從1929年直至持續到1933年;破壞性強,使資本主義世界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大幅度下滑,世界貿易縮減了2/3,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縮減了36%,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損失達2500億美元;危害大,這次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各國為擺脫危機紛紛采取以鄰為壑、轉嫁危機的辦法,他們提高關稅,組織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實行貨幣貶值,這些都加深了非常嚴重的危機,國際關系也日趨惡化。
3、影響:(1)這次經濟危機使世界經濟遭受了重大損失;
(2)面對危機,各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加深了日益嚴重的危機,國際關系日趨惡化;
(3)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使得人們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懷疑,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懷疑,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搖搖欲墜,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
思維激活
說一說 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是如何爆發的?有何特點?影響如何?
做一做 直接導致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是
a.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b.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矛盾
c.社會各階層與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
d.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答案:d
二、羅斯福新政:
1、背景:危機爆發后,當時美國政府基本延續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1933年,民主黨人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國總統,他上臺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盡快讓美國從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
2、主要內容:
(1)整頓財政金融。主要是通過整頓銀行、統制貨幣、改革銀行體系和改革稅制等措施,恢復正常的信貸活動,重建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2)調整工業生產。通過了《國家工業復興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圖復興工業。法案中規定了公平競爭的法則,內容包括限制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承認勞動者有同雇主進行集體談判的權利,以實現“工業和平”,消除生產過剩,也規定了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產品價格,并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藍鷹”運動。
(3)調節農業生產。政府采用各種措施減少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并規定由政府收購剩余農產品以控制市場價格。
(4)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通過了《社會保障法》采取社會保障措施,政府還舉辦了許多公共工程,提供就業機會。
3、意義:(1)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國逐漸從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了出來,社會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廣大中下層民眾也得到了一定的好處。
(2)羅斯福新政開創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的發展道路,其核心內容是用國家的力量擴大消費,調整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3)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思維激活
說一說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有哪些?特點是什么?有何歷史意義?
做一做 羅斯福新政中既提高就業率又為經濟發展開拓空間的措施是
a.恢復銀行信用 b.調整農業生產
c.規范企業行為 d.舉辦公共工程
答案:d
三、凱恩斯主義:
1、提出背景:(1)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后,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占據主導地位,這一經濟思想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完美無缺的制度,自身可以進行調節,他們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競爭。
(2)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促使人們進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開始受到人們的質疑。
在此背景之下,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修改了傳統的經濟理論。
2、主要內容:這一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應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調節。
他承認資本主義存在著消費不足等弊端,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會對商品的需求遠遠低于商品的供給,而對付經濟危機的辦法就是擴大需求,因此政府必須放棄自由放任主義,干預經濟和社會生活,成為“看得見的手”。
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經濟學的感念,被稱為“凱恩斯主義”,這一理論的提出也被稱為“凱恩斯革命”。
3、評價:(1)積極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凱恩斯主義取代了過去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成為西方各國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有力的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2)局限性:但是這一經濟理論并不能夠消除經濟危機。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經濟逐漸陷入“滯脹”狀態:失業率與物價同時上漲,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并存。凱恩斯主義在經濟學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學派所取代。
思維激活
說一說 凱恩斯主義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內容有哪些?如何評價?
做一做 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國家應積極干預經濟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機發生。下列選項中與上述主張最為貼近的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羅斯福新政
c.法西斯體制 d.斯大林模式
答案:b
核心問題突破
1、考點一: 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原因
學法指要:首先要注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運用,既要注意相關哲學原理的運用,又要注意經濟大危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思維開放線 第一,廣大勞動人民的相對貧困,使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低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和銷售的矛盾擴大。第二,資本家盲目生產,使生產和銷售的矛盾日益尖銳。第三股票投機活動掩蓋了這種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到總爆發。這三個因素,層層遞進,緊密相連。上面三點是經濟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另外造成危機的原因之一是各國的國內政策失誤,即自由放任政策惡性發展的產物,導火線是美國紐約股價的暴跌。
案例拓展園: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
a.股票投機過度
b.勞動人民相對貧困,限制了社會購買力
c.分期付款,超前消費
d.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存在的基本矛盾
答案:d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是由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生產社會化這一基本矛盾決定的,這是根本原因,而a、b、c三項是具體原因。
2、考點二:羅斯福新政的實質與影響
學法指要:理解其實質要注意從經濟大危機的根本原因,即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基本矛盾造成,是資本主義本身不能克服的現象,但是因為它暫時的調整了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因為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思維開放線 羅斯福新政是美國資產階級政府為應付危機做出的政策調整,它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上的改變,以使其適應社會生產的需要,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但它在很多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其次,由于經濟的恢復,使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們對國家的信心,從而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第三,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政策,加強了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它不僅成為現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而且對其他許多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案例拓展園:下列關于羅斯福新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國家在探索一條宏觀調控經濟的道路
b.主要解決的是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c.以國有化為主要手段
d.它使美國找到了一條既緩解危機又能保住資本主義制度的方法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羅斯福新政史實的再現能力。a項闡述實質,b項是其直接原因,d項開辟了一條新道路;c項與事實不符,國有化這種辦法主要在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中使用。
3、考點三:凱恩斯主義
學法指要:首先要注意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的演變。同時要認識到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是針對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即生產與銷售的矛盾而提出的,其核心主張就是國家干預經濟生活。
思維開放線 凱恩斯主義在資產階級經濟學說發展史上,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它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對資產階級庸俗的經濟學說的發展,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凱恩斯的反危機理論是針對經濟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即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提出的,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對緩和與擺脫經濟危機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大危機期間,凱恩斯主義得到迅速發展和傳播,特別是其中的反危機理論,受到人們的極大重視。二戰結束后,各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凱恩斯主義,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大大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凱恩斯的反危機理論并沒有找到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即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因此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找到一個消除危機的有效方法。
案例拓展園:面對空前的經濟大危機,美國羅斯福總統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大力干預經濟,主要采用的經濟理論是
a.凱恩斯主義
b.自由主義
c.重商主義
d.“人民資本主義”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基本史實的再認再現能力。羅斯福新政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大力干預經濟,正符合凱恩斯主義的經濟主張。
高考經典感悟
例1、(xx年•廣東)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國家干預
a.擴大消費,帶動生產 b.使美元升值
c.鼓勵農民提高產量 d.保護喪失支付能力
答案:a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羅斯福新政內容的理解。只要熟悉羅斯福新政的具體內容,就可以知道b、c、d三項與羅斯福新政的內容相反,和羅斯福新政內容相符合的是“擴大消費,帶動生產”。
例2 (xx年•上海)1933~1936年期間,美國政府給一些企業懸掛藍鷹標記的目的是為了
a.調整農業 b.整頓銀行金融
c.復興工業 d.社會保障救濟
答案: c
解析:解答本題要明確哪些企業具有懸掛藍鷹標記的資格。只有接受《全國工業復興法》的企業才能在產品上標有一個藍鷹標記,以表示該企業守法和致力于復興。
同步優化訓練
一、選擇題
1929年10月24 b,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市崩潰,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空前嚴重的經濟大危機。請回答1~4題。
1.大前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由于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一基本矛盾而產生的。小前提:羅斯福新政將美國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推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結論:羅斯福新政從根本上消除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個三段式的推理屬于
a.大前提正確,小前提正確,結論正確
b.大前提錯誤,小前提錯誤,結論錯誤
c.大前提正確,小前提正確,結論錯誤
d.大前提錯誤,小前提錯誤,結論正確
2.閱讀1929—1933年美、法、德、英等國的工業生產分別下降情況統計表,表格說明的問題是
美國 德國 英國 法國 日本
48.2% 40.6% 28.4% 16.5% 8.4%
①經濟危機期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對國際市場的爭奪 ②各國對經濟的干預不斷減弱 ③美國經濟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世界市場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④美國和德國遭受的破壞程度最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3.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給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造成特別大的打擊,具體表現在
a.工業生產下降l/3以上,失業人數達1 700萬
b.工業生產下降1/3以上,失業人數達3 000萬
c.工業生產下降2/3,失業人數達2 500萬
d.工業生產下降1/2以上,失業人數達1 500萬
4.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中,資本家大量銷毀商品的目的是
a.減少產品,刺激消費 b.維持利潤,穩定商品價格
c.為了擴大再生產 d.銷毀過期商品,減少庫存
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由此開辟了資本主義的新的發展道路。請回答5~8題。
5.蘇聯實行新經濟政策和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的相似點是
①面臨極為困難的經濟形勢 ②國家頒布政策法令強制干預經濟 ③最主要的內容是調整和復興工業 ④通過發展商品生產來恢復農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
6.羅斯福新政對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主要影響是
a.建立一系列福利保障制度
b.遏制生產過剩的勢頭
c.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d.擴大出口貿易
7.羅斯福新政后,企業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這充分說明 ①新政之前自由放任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占主導地位 ②新政之后凱恩斯主義開始取代自由主義經濟理論 ③這一變化不符合廣大私營企業老板的利益 ④這一變化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
8.1931年美國處于“過剩危機”時,經濟學家凱恩斯曾把那些上街購物的家庭婦女稱作愛國者。他說:“現在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勒緊褲帶過日子,而是一種發展擴張,積極活躍的精神狀態,要多干一些實事,多買一些東西,多制造一些商品。”從經濟學上看,凱恩斯的“消費愛國論”是
a.沒有看到“過剩危機”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必然結果
b.表明消費是生產的動力
c.沒有看到消費歸根結底取決于生產
d.提倡超前消費,反對勤儉節約
二、非選擇題
9、1952年,洛杉磯有近400名老人因光學煙霧的污染造成心肺衰竭而死亡。該事引起了全美國的高度重視。1963年上任的美國總統約翰遜提出建立“偉大社會”的施政綱領。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是“偉大社會”計劃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約翰遜執政期間,國會通過的立法中就有三個控制水質和空氣污染的立法。“偉大社會”也被稱為自羅斯福“新政”以來最雄心勃勃的社會改革計劃。
請回答:
(1)羅斯福總統采用什么方法推行“新政”?約翰遜政府為治理環境污染采取的措施與羅斯福推行“新政”的方法有何共同之處?
(2)從上述美國政府的政策中,你得出了怎樣的啟示?
10.閱讀下列圖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存在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 ——羅斯福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分析美國當時面臨的狀況。
(2)材料二中羅斯福說的“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在“新政”中有何體現?
(3)新政的實施是否如羅斯福所說的“永遠地糾正”了“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為什么?
閱讀思考視窗
共和黨人赫伯特•胡佛總統想競選連任,結果發現不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都是失敗的代名詞.人們把用破鐵罐、紙板和粗麻布搭起的棚戶叫“胡佛屋”,由眾多“胡佛屋”組成的臨時棚戶區被稱為“胡佛村”。失業者手里提著裝破爛的口袋叫做“胡佛袋”,鄉下貧民把破汽車的前半部鋸掉,套上骨瘦如柴的騾子,叫做“胡佛車”。在公園的長凳上躺著過夜的人用舊報紙裹著取暖叫做“胡佛毯子”,還有的人把衣袋翻過來,一分錢也找不到,叫做“胡佛旗”,農民捉住兔子吃了,叫做“胡佛豬”,胡佛總統本人被稱為“饑餓總統”。
請思考:出現這些幽默詞語的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1.c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有其必然性,大前提是正確的。羅斯福新政的突出特點是國家干預經濟,小前提也成立。但羅斯福新政不可能從根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所以結論是錯誤的。
2.d 本題屬于材料選擇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經濟危機期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對國際市場的爭奪,從材料本身看不出來。經濟危機期間各國紛紛加強對經濟的干預。
3.b 本題考查學生對基本史實的再認再現能力,據教材知識不難回答。
4.b 本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解答時要注意階級分析法,注意理解資本家的本質目的是為了維持利潤。
5.a 本題屬于比較是選擇題,考查學生的辨析能力。蘇聯新經濟政策核心內容是農業政策,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的主要措施是縮減耕地壓縮產量來恢復農業。
6.c 羅斯福新政能夠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遏制了經濟危機,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被許多國家所效仿,對資本主義經濟政策影響深遠。
7.c 羅斯福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的一次調整,還是為了維護資本家的利益。
8.b 凱恩斯認為刺激消費、擴大需求是對付經濟危機的有效辦法。
9. (1)實行國家干預,通過立法體現和加強這種干預。都采用了國家干預的辦法。三個有關控制環境污染的立法體現了政府對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視和干預。
(2)政府應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提高人們保護環境的手段和意識,走科教興國之路。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綜合治理環境污染。
解析:解答第一問主要是基本史實的再認再現;第二問屬于開放性問題,需要學生充分注意影響當今經濟發展的因素和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來回答。
10.(1)1929年10月,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潰,從此美國的經濟開始全面滑坡。隨著經濟形勢的惡化,美國社會也開始急劇動蕩,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而當時的政府基本延續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
(2)把維護資本主義作為實施新政的前提,在此前提下改變胡怫政府奉行的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政策,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政策。
(3)沒有。新政僅僅是一種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此也就不可能解決導致經濟危機爆發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
解析:解答第一問時要注意經濟大危機的影響和表現;解答第二問要注意理解“舊民主秩序”是指資本主義制度,在此前提下的“新運用”就是作出了怎樣的改變;解答第三問要注意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實質。
閱讀思考視窗參考答案:
面對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胡佛反對由政府采取大規模的救濟措施,認為只要把失業、救濟等問題交給各種非政府的慈善組織去處理,危機就會過去。政府基本延續了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
解析:面對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胡佛政府無力扭轉經濟的頹勢,材料表達了美國人民對胡佛的不滿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