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1
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專題教學總體設計思路
本專題主要敘述羅斯福新政及其影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分四課時授課。
一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的局面和國內外有利的條件使美國經濟出現了繁榮局面,繁榮掩蓋了潛伏的危機,助長了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更加放縱資本的為所欲為,最終導致了1929—1933年大危機。這次危機從美國開始,迅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沉重打擊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各國政治和國際關系也面臨嚴重危機。這次大危機是生產社會性和生產成果的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發展的結果,也是一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潛在經濟危機和自由放任政策惡性發展的產物。
為擺脫危機,尋求出路,各國統治階級采取了不同的對策。美國總統羅斯福實行“新政”,通過國家干預來減緩和擺脫危機的做法,對美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緩和了經濟危機、調整了階級關系,而且還通過加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方式,進一步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由此,壟斷資本主義統治方法開始步入新的時期。
二戰后半個世紀內,美國歷屆政府盡管在不同經濟理論指導下采取和實施了不同的經濟政策,但均表現為不同形式的“國家干預”,以此推動經濟持續增長,使美國發展成為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國家。從這一點上可以反映新政在美國的繼承和發展。
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和日本在戰后的經濟重建和發展中進行的改革各具特色。無論是英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法國的混合經濟、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還是日本的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的建立都反映出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新發展。對于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生存和發展,國家宏觀調控和干預已經不可逆轉地成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行所不可或缺的內在機制之一。
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通過講解、分析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原因、影響,揭示資本主義世界的固有矛盾和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通過對羅斯福新政的措施、作用的認識、了解,以及對戰后美國政府對經濟干預的歷史演變的解剖,揭示資本主義的自由放任政策終結的歷史必然性,單靠市場調節這只“看不見的手”挽救危機是辦不到的,必須借助另一只“看得見的手”——國家干預才能緩解危機、維持經濟的穩定增長。美國發展成為世界超級經濟大國,得益于國家干預、資本主義自我調節和建立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結合對西歐和日本各國戰后經濟運行模式的認識,進一步揭示當代資本主義世界變化、發展的共性。當代資本主義的高度發達除吸收和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外,更主要取決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巨大調節和改良功能。當代資本主義自我調節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齊全、比較成熟的體制和做法,而且,調節的范圍已擴展至經濟與社會的各個領域。
教師應根據每課的重點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多維度、多層面地考慮問題。教師要善于宏觀把握近一個世紀來資本主義世界發展的各個階段特征,客觀地分析和評價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歷史現象和當代資本主義自我調節的作用。要深刻揭示羅斯福新政和戰后各資本主義國家所推行的改革的實質,從而認識當代資本主義雖然在經濟、社會生活和政治、意識形態領域建立起相應的制度、體系或機制并推動資本主義新的發展,但是,它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消滅固有的基本矛盾。此外,還應有意識地聯系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若干問題,做一些有益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