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1
[病入膏肓的經濟]
危機使美國國民收入由1929年的873.55億美元下降至1933年的395.84億美元,減少了54.69%。中產階級的地位一落千丈,工人工資下降40%,許多技術人員找不到工作,東北部名牌大學2萬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許多大學和中學被迫停辦,不少適齡青年推遲婚期。千百萬人陷于饑寒交迫的窘境。1932年,《幸福》雜志估計全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另有1100萬戶農村人口未計算在內),他們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8%。許多人活活餓死,更多的人因為像牲畜一樣生活,才免于死亡。在有些州,人們吃野草根、蒲公英、紫羅蘭葉等,城市貧民依靠在垃圾桶或垃圾場找尋食物。
經濟危機導致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加劇了政治危機。1930年3月6日,有125萬人參加了大示威,從1931年春起,進步組織多次舉行了向各州首府的饑餓進軍。1932年春夏,爆發了退伍軍人向華盛頓進軍的政治運動并發展成一次嚴重的政治危機。據統計,1929—1932年全國各地罷工達2700次。在反饑餓示威運動中,一些示威群眾甚至沖擊政府或議會大廈,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們必須奪取政權,建立工農共和國”的口號。農村中的抗議浪潮也高漲起來,1932年3月,在米洛•雷諾為首的農民罷工協會的領導下,艾奧瓦州蘇城爆發了奶農的反抗斗爭;在康斯爾布拉夫斯鎮,1000名武裝農民圍攻監獄。各地農民還掀起了反抗取消抵押贖取權和拍賣他們的農場、房屋運動。1933年1月底,全國農民協會主席約翰•a.辛普森對參議院農業委員會說,“規模最大、最美好的革命,現在已經在全國各地露頭了”。全國性政治危機的發展,使美國人普遍對現有社會制度喪失信心,有人在日記中寫道:“世界末日已經來到。”1933年1月,前總統柯立芝在臨死前幾天說:“在其他蕭條時期,總是可以看到一些可靠的東西,你可以寄希望于它們。但是,當我環視四周,我看不到任何讓位干希望的東西。看不到任何有希望的人。”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1.20年代美國經濟的繁榮。2.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危機。
難點: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根源、影響。
(三)問題解答
[想一想] 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案提示:略。(參見前述有關內容)
[議一議] 胡佛的經濟政策有哪些特點?
答案提示:胡佛的經濟政策始終帶有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學理論的特點。他否認危機的嚴重性,確信市場調節的功能,堅守自由放任政策。他宣稱“美國的經濟是建立在穩固和繁榮的基礎上的”,認為沒有必要進行改革和調整。盡管他也采取了局部的反危機措施,但仍然是在自由放任原則下推行的。他的反危機措施的核心是堅持推行自愿聯合政策,最重要的措施是成立復興金融公司,并通過緊急救濟法與工程建設法使復興金融公司的借貸能力增加到33億美元,職能擴大到有權借貸給各州救濟失業的機構和自負盈虧的公共工程,試圖以此來挽救銀行、鐵路、建筑與貸款公司及其他金融機構。但他卻堅持“在政府參與下,私人和公共團體合作”,所以要求工商界和勞工組織自愿聯合起來,共同維持生產和投資,他說:“經濟不景氣的問題絕不是用立法的行動或行政的聲明來解決的。經濟創傷只能由經濟實體的細胞——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自我治療的。這兩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復元的過程并且減少不利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