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1
本專題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和作用。
2.戰后美國不斷調整的經濟政策及歷屆政府干預經濟的措施。
3.戰后西歐、日本經濟運行模式的特點。
難點:當代資本主義的主要經濟理論。
■一 “自由放任”的美國■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了解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的原因,認識經濟危機對美國和資本主義世界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
了解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繁榮的原因及其與美國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關系;認識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必然性和深刻影響;認識自由市場經濟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傳統經濟學理論的失敗。
[過程與方法]
根據教科書和教師提供的相關資料,結合一戰前后的歷史,整體把握該時期資本主義世界格局的變化,認識美國壟斷資本對國家政權的影響;把握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根本目的,進而發現繁榮背后潛伏的危機,辯證地認識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爆發在于其固有矛盾的存在。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提供、展示有關統計數據,利用反映美國經濟大危機的影像作品或圖片圖畫生動再現當時情景;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展開互動式討論;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經濟危機對美國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打擊,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20年代美國經濟的繁榮和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影響的學習、了解和分析,知道科技創新、有利的國內國際環境與適合的經濟政策是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保證;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客觀地認識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其自身矛盾之間的關系。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所述“自由放任”的美國,著重從美國共和黨執政的20年代推行自由放任政策的介紹和分析入手,反映美國國家政權代表壟斷資產階級利益,奉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的政策,反對政府干預經濟、放棄調節生產的計劃。這個政策在相對穩定時期也曾對經濟發展起過一定作用,但是,經濟危機的爆發卻又是其惡性發展的產物。
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使美國經濟遭到嚴重損失,經濟危機還引起深刻的政治危機,不僅如此,危機迅速蔓延到資本主義世界,動搖著資本主義統治。
[世界經濟大危機]
這一目主要講了兩個問題:
1.經濟危機的爆發和對美國的打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是以美國股市崩潰為先導而引發的一場金融、工業、農業和政治的全面性危機。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票市場拋售了股票近1300萬股。股價下跌的速度快得連自動記錄機都跟不上,花旗銀行、大通銀行等銀行籌劃組織了一個2.4億美元的購進集團也無法抑制跌勢。人們稱這一天為“黑色星期四”。10月29日,一天內股票拋出量高達1650萬股,《商業及財政記事報》稱“本周發生了世界上從未有過的股票市場災難”。到年底,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各種股票價值總共下跌了450億美元,股票市場全面崩潰。到1932年6月,紐約股票價格指數降至最低點——34點;股票價格平均每股由365美元下跌到81美元。由于跌價引起的證券貶值總額達到840億美元,超過1928年的國民收入總額。巨大的股災與金融貨幣和信用危機導致大批銀行倒閉,1933年全國18569家銀行為應付提款,不得不拋出抵押品和證券,損失慘重。1929—1933年共有10500家銀行破產,占全國的49%,金融業處于休克狀態,上百萬美國人的多年積蓄蕩然無存。經濟危機沉重地打擊了美國的工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到1932年,工業生產指數與1929年相比,下降了46.2%,機床制造業下降了80.0%,生鐵下降了79.4%,鋼鐵下降了75.8%,汽車下降了74.6%,采煤下降了40.9%。最嚴重時汽車業開工率只有5%、鋼鐵業只有15%。危機期間企業倒閉了13萬家以上,失業工人數到1933年達到1700萬人,失業率24.9%。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交織影響,1932年農產品產量比1929年增加,但價格指數卻從100降為44。農民總收入下降了57%,比19xx年水平還低。農產品總值1929年為119億美元,1932年為53億美元;谷物總產值1929年為12.8億美元,1932年僅為3.91億美元。農業生產嚴重過剩還引起生產力的大倒退和大破壞,由于缺油而用馬拉犁代替拖拉機,由于工資低而用手工勞動取代機器操作。農田使用化肥銳減,農機無法更新,農田管理質量下降。一車小麥售價只夠買一雙4美元的皮鞋,還需交5.5美元的稅,所以谷物用作燃料到處可見,因為比用柴合算。棉花價格大跌至1932年的每磅5.4美分,難怪有1/4棉花爛在棉田里。一只羊售價一美元,而運費卻要1.1美元,很多牲畜因此被活埋或殺死在山溝里。許多牛奶倒進了密西西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