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1
2.恢復工農業生產。1933年5月國會通過《農業調整法》,成立了農業調整署調控市場,規定國家向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鼓勵農民壓縮產量,限制農業生產。農業方面主要采用三種方法減少生產過剩和提高農民的收入:(1)棉花買賣選擇方法。種棉人將種植面積減少30%,可以買進等于減產量的棉花,若棉價上漲,這部分買進的棉花可以賣出。(2)政府對暫不耕種的土地給予獎金。(3)訂立銷售合同法。后來,又對不按計劃的耕種和飼養課以重稅。1933年,控制全國棉花種植面積73%的100萬個棉農,將棉花種植面積減至不到1000萬英畝,使未來收成減少440萬包左右,政府為此付出1億多美元的補償。同時,該法出臺后,大量農作物和農產品被銷毀,以克服生產過剩,提高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這對保證農民利益,對農業的復蘇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很具諷刺意義的是,此間有千百萬貧困的美國人在忍饑挨餓受凍,掙扎在貧困線上。
1933年6月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成立全國工業復興署來執行該法。該法建立了公平競爭和關于產量、價格、銷售等規則,給工人集體談判的權利,規定了最長工時和最低工資,該法將生產的各個環節置于國家的監督之下,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納入到有控制的軌道,減少盲目生產,達到恢復工業生產的目的。國家干預企業關系和勞資關系,以避免盲目競爭,緩和階級矛盾。1935年,工業復興法被最高法院宣布違憲而取消。
3.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解決失業問題。1933年,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負責政府撥款,進行大規模的社會救濟,到1935年底,共撥款30億美元,幫助各州進行直接救濟或以工代賑。同時,政府大力舉辦公共工程。羅斯福剛就職就通過國會制定法令,授權總統雇用青年人從事造林、防洪和其他市政工程建設,每人月工資30美元,其中22元寄往家中,由陸軍部提供糧食、服裝等。第一年就有30萬人參加。1933年4月開始工作的民間資源保護隊,到1942年結束時,共吸收了275萬名18—25歲的失業青年從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開辟了數萬英畝的國有林區和公園。全國工業復興總署成立后,又設市政工程總署,撥款33億美元發展公共工程。1935年,又成立工程計劃署,統一計劃,耗資約105億美元,建了12.2萬幢公用房屋、103萬千米新路、7.7萬座橋梁、285個新機場、3萬多千米下水道和公園、游戲場、水庫、醫院、校舍、運動場等公共工程。這項工作,在1938年為380萬工人提供了就業機會,約占失業人數的1/3。為了治理水患頻繁的田納西河,提供就業機會,在1933年開始的著名的田納西河流域水利工程中,政府修建了16條水壩和眾多的發電廠。這一系列工程保護了農業,提供了大量電力和眾多的就業機會,使整個田納西河流域由貧瘠、落后的地區變成富庶的地區,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眾多龐大的公共工程建設一直延續到美國加入二戰,對緩解失業起到重要作用,成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戰勝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典范。
4.保護勞工權利。1935年的《全國勞工關系法》重申工人的權利,根據該法成立了勞工關系委員會,其中勞資代表各占一半;1938年又頒布了《公平勞動標準法》,規定了最低工資和最長工時,禁止雇傭16歲以下的童工。這些法案的出臺,既是美國工人運動贏得的一個空前勝利,也是羅斯福為緩和勞資矛盾而斷然作出的一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