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1
(五)歷史問題注釋
[壟斷資本]
壟斷生產和市場,以攫取高額壟斷利潤的大資本。它在資本和生產集中基礎上形成,在帝國主義國家中占統治地位,有工業壟斷資本、銀行壟斷資本,以及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混合生長而形成的金融資本。
[自由放任政策]
從1921年哈定上臺到柯立芝在任(1923.3—1929.3)和胡佛總統前期,是共和黨的十年。哈定上臺提出“恢復常態”,即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聯邦政府采取的改組機構、調整生產、擴充軍備、協調運輸等措施將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體現政府對經濟事務的干預,實行—定程度的經濟計劃化的做法,推出“減少政府干預,增加政府效率”綱領。他的繼任者柯立芝提出“美國人的事業就是做生意”,提出美國的基本原則是不干涉大企業經濟,“我傾向于減少而不是擴大(聯邦)政府對人民的企業活動所施加的約束和控制”。胡佛在就職演說中提出,“美國已經達到了歷史上最舒適的程度”,表明要繼續奉行前任的政策。總之,20世紀20年代美國歷屆政府都采取不干預經濟、放棄調節生產的計劃。所以,這十年又稱為“自由放任”的十年。美國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是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結合的產物。哈定任命了大批壟斷資本家擔任政府職位,他的國務卿休斯是美孚石油公司代理人,陸軍部長魏克斯曾任波土頓證券交易所經理,財政部長是大財閥梅隆。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梅隆、洛克菲勒、道威斯、摩根等大財閥被視為圣賢。所以,自由放任政策也就充分代表了壟斷資本家的利益,對壟斷的兼并行為不做任何阻止,甚至推波助瀾。
[經濟繁榮背后潛伏的危機]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繁榮局面。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均達到了創紀錄的新水平。1919年國民生產總值為742億美元(按1929年美元價格計算),1929年達到1031億美元,1920—1929年工業總產值大約增長了53%,到1929年,美國已占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比重的48.5%。作為國家支柱產業的汽車制造、電器、建筑行業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帶動其他工業以及服務行業迅速增長。此時,美國的商品和資本輸出都大幅度增加,1919年在國外投資70億美元,1929年達到了172億美元,1922—1929年間,對外商品輸出從39.7億美元增加到51.6億美元。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一,一戰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它從戰前欠外債30億美元到戰后擁有協約國債務100億美元,并且掌握世界黃金儲備的40%以上,華爾街已成為世界另一個金融中心。同期,美國的競爭對手尚未恢復元氣且大量缺少資金。這些都造成了美國發展的有利條件。其二,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建立,使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相對穩定局面,這也給美國創造了較好的發展環境。其三,國內刺激經濟繁榮的因素發揮著作用。如技術革新和機器設備更新刺激生產發展;自動化和半自動化機器廣泛運用、發明和創造空前活躍,生產合理化運動如泰勒制和福特生產線都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用分期付款的方法刺激了消費市場的活躍。此外,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鼓勵企業自由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經濟繁榮背后潛伏著危機。首先,壟斷的進一步集中和擴大加深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少數壟斷組織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壟斷資本家攫取高額利潤,造成國民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1926年統計,占1/10人口的資本家擁有全國財富的9/10,而廣大勞動人民日益相對貧困。1929年,約60%的美國家庭收入僅夠維持生活。這就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造成了市場的相對狹小。其次,部分工業不景氣和農業長期慢性危機使美國經濟呈現畸形發展,導致經常性失業大軍的存在,也連鎖影響國內市場的擴大。第三,分期付款、銀行信貸和股票投機活動猖獗都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分期付款目的在于刺激消費,卻掩蓋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造成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使生產和市場的矛盾日益尖銳;無限制的股票投機活動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貨幣和信貸系統面臨崩潰。加之,歐洲各國經濟先后恢復,美國國外商品和資本市場的絕對優勢喪失,也影響了國內生產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