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1
危機期間,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急劇下降。進口由1929年的43.99億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13.22億美元,出口由同期的52.4億美元下降為16.11億美元,進出口都下降了70%,對國外的投資幾乎完全停止。
2.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影響:美國的經濟危機很快蔓延到加拿大、日本和西歐各國,形成全面的、深刻的、漫長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危機期間,股票價格指數下降幅度德國為32%,日本為45%,黃金儲備減少,銀行擠兌存款風潮使國際貨幣體系和傳統金本位制遭遇挑戰。1931年9月21日,英國宣布放棄金本位,禁止黃金出口,英鎊貶值近1/3。1931年11月,日本放棄金本位,56個國家先后宣布貨幣貶值,導致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四分五裂,國際支付普遍停止,世界貿易萎縮,總額減少2/3。各國工業生產大幅下降,1932年與1929年相比,德國下降40.2%,日本下降37.4%,意大利下降33.2%,法國下降31.9%,英國下降20%,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工業大約倒退了20年。各國的失業率普遍達到30%。危機還蔓延至谷物業、畜牧業、林業和技術作物等農業各部門,引起生產力的倒退和破壞。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肥沃的田地變為風卷土揚的沙漠,工廠悄無聲息地空關著”的景象。各國失業人數達到創紀錄的水平,1933年,德國800萬人,英國400萬人。國民收入急劇減少,英國減少了14.61%,法國減少了30%,德國減少了40.4%。1934年,資本主義國家有240多萬人死于饑餓。
為了擺脫危機,西方各國政府采取轉嫁危機以鄰為壑的“自保”政策,大打關稅戰、傾銷戰、市場戰和貨幣戰,使危機更加嚴重惡化。1930年6月17日,美國總統胡佛簽署了美國國會通過的霍利一斯穆特關稅法,提高75種農產品和925種工業品的關稅率,整個關稅的平均稅率由33%提高到40%,結果導致德、意、加、西等國以牙還牙,紛紛高筑關稅壁壘。1933年6月至7月,在倫敦召開了有64國政府代表參加的國際經濟會議,美國要求各國現行關稅普遍降低10%,以此達到其加強出口商品競爭能力,擺脫生產過剩的危機。實行低關稅的英國率先反對,主張各國都將關稅降低到均等的水平,而法、德、日等國原則上不同意降低,因此會議結束時這一問題也未達成協議。會議討論了另一個關于國際貨幣的匯率穩定問題,特別是美元匯率穩定問題,英、法、意因擔心美元持續貶值有利于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進一步傾銷而力主美元穩定,顯然這違背了美國的意愿,所以此問題也未能達成一致。激烈的經濟戰使原有的世界貨幣體系四分五裂,世界經濟秩序陷入混亂,蕭條階段被延長。
伴隨經濟危機,政治危機也在資本主義各國加劇。反饑餓斗爭、工人罷工運動此起彼伏,在英國還爆發了水兵暴動,西班牙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意大利和日本的階級對抗形勢緊張。此外,不少國家法西斯主義思潮泛濫。
[杯水車薪]
此目主要介紹經濟危機到來之時,胡佛仍然奉行美國自由放任主義政策,反對政府干預經濟、否認改革和調整的必要,結果,使美國經濟掉入“溝底”。1932年他連選總統,他采取的兩大措施雖然不完全是典型的自由放任,但也不是大規模的國家干預的開始,它是一種基本上不脫離自由放任原則,而鼓勵地方團體積極干預的嘗試。這些措施終究對緩解危機無濟于事。這表明美國傳統經濟理論的嚴重危機,要挽救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和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必須改弦易轍。美國人在期待希望和“救星”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