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課程標準】
1.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2.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課標解讀】
應該掌握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原因、特點、影響;把握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內容與意義。應搞清經濟危機、新政與凱恩斯主義之間的關系。
【考試大綱】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2.羅斯福新政
【知識梳理】
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原因:
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② 主要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創造出的巨大生產力是資本主義固有的 和 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③ 重要原因:股市投機過度。
2.表現: 倒閉, 破產,生產下降, 劇增。
3.特點:
①范圍廣:經濟危機從波及到所有 國家。
②時間長:這次經濟危機持續時間長達四年。
③破壞性強:后果空前嚴重,“大危機”、“大蕭條”等成為這次經濟危機在歷史上的專用名稱。
4.影響:
①國內政治:引發政治危機。人們開始對 產生懷疑, 開始泛濫,資產階級 制度搖搖欲墜。
②國際政治:國際關系惡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采取 、 的辦法,它們提高 ,阻止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實行 ,讓本國商品打入別國市場。加深了危機。
二、羅斯福新政
1.背景:
①社會動蕩:經濟大危機下,政府仍采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使危機下的經濟形勢繼續惡化,加劇了美國的社會動蕩。
②羅斯福就任總統:1933年,羅斯福大選獲勝,就任新一屆美國總統并提出新政。
2.主要內容:包括救濟、復興和改革三個方面,前后分為兩個階段:1933—1935年,著重調整與復興經濟;1935年以后,著重改革;實施救濟貫穿新政的全過程,1939年后,“新政”漸告結束。具體措施有:
①整頓 :主要通過 、 和 等,恢復銀行正常的信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