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輔導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秦陽陵虎符
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撥軍隊的信物。虎符用銅鑄成臥虎狀,背有銘文,分為兩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半留存在朝廷,左半發給地方官吏或統兵的將帥。調動軍隊時,須由使臣持符驗合方能生效。秦朝陽陵銅虎符長8.9厘米,寬2.1厘米,高3.4厘米,中分為二,左右半符各有錯金篆書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12字。用虎符調兵是保證兵權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半兩錢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統一貨幣,以黃金(金餅)為上幣,用鎰(二十兩)作單位;以銅質圓形方孔錢為下幣,用半兩作單位,即“半兩錢”。通行全國。同時,廢除六國舊幣,不準以龜貝、珠玉、銀錫之類充當貨幣,并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秦半兩錢直徑3~3.6厘米,重8克左右,面鑄篆書陽文“半兩”2字,史稱“重如其文”,即實重為秦衡制中的“半兩”。這種圓形方孔幣的形狀一直沿用至20世紀初。
◆商鞅方升
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時所頒發的標準量器,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方升全長18.7米,升縱7米,橫12.5米,深2.3米,容積202.15立方米,重0.7公斤,為長方形的有柄量器。器的外壁刻銘文,共75字分別為,(底部銘文)“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左壁銘文)“十八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前壁銘文)“重泉”。銘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方升”是商鞅變法時統一量器的最有力證明。
◆秦銅權
1991年在陜西華縣赤水鎮出土。衡器。高5.5厘米、底徑9.8厘米、重2063.5克。權即砝碼,秦權有銅制和鐵制兩種。此權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40字詔書,并鑄有陽文“八斤”2字,實測后推算,當時每斤合現今257.925克。
◆寫有法律條文的秦簡
1975年,在湖北云夢縣的睡虎地秦代古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竹簡(1155支,另殘片80片)。這些竹簡長23.1~27.8厘米,寬0.5~0.8厘米,內文為墨書秦篆,寫于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在這批珍貴的秦簡中,有相當多的一部分記載的是與秦律有關的法律和文書,包括律文、問答以及其它文書資料等。其中的律文部分是目前為止能見到的中國古代最早的法律條文,因發掘于云夢,又稱之為云夢秦簡。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重點閱讀
◆秦初群臣關于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的爭論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于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