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學習輔導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必修1學習輔導
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圖片說明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本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瑞。17歲時,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覺寺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帶。 祖籍為江蘇沛縣,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鳳陽)。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
朱元璋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清代的史學家趙翼曾說:“蓋明祖一人,圣賢、豪杰、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
創建內閣 朱元璋在政治制度上的創新
朱元璋為了克服元朝民生艱難、政府高度腐敗、百姓所受壓迫巨大、中央政府權威渙散、政策得不到堅決貫徹等一系列的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皇權、集權改革政制的措施。
一方面,朱元璋在中央政府的機構設置中廢除了大權在握的丞相,設立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班子(即殿閣大學士)——這就是明朝內閣制的雛形。
另一方面,朱元璋對各級地方政府的權力也給予了分解。比如省級地方大權就改由新設置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個機構來分掌行政、司法、軍事這三項權力,而且這三個地位平等的機構互不統轄,都單獨向中央負責——這就避免了地方官員由大權獨攬漸至割據一方,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可能。
軍隊方面,朱元璋把中央的大都督府分解為左、中、右、前、后共計五個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分掌全國軍事力量的管理與訓練,而調兵權則由兵部掌握。
為鞏固皇權,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朱元璋還設置了世界上第一個情報和特務組織錦衣衛。
休養生息朱元璋的民生政策
長期戰亂后的明初,鑒于人口劇減的社會現實,朱元璋實行移民屯田的政策,也就是從人口多的地區遷移部分居民到人口稀少的地區,國家還免費發放耕牛和種子給移民;為解決流民的無地問題,朱元璋鼓勵老百姓開拓荒地,規定凡所開墾荒地,其田均永遠為開拓者自有,且三年免稅;朱元璋還鼓勵老百姓種植經濟作物,規定凡種桑棉麻者,第四年起才開始征稅;諸如此類,通過一系列的撫農護農政策,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就被極大地調動起來。
朱元璋高度重視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為正常的農業生產提供必要的幫助;稅賦方面,不僅農業輕稅,商業也實行三十稅一的政策,對于小攤小販,則一律免稅;大力實行軍屯和商屯,所謂軍屯,就是軍人也從事農業生產以自給自足,所謂商屯,就是由商人運糧供應軍隊,而商人以此獲得鹽等特種貨物的經營權——商人從內地運糧去邊地路途太遠,于是紛紛就在邊地雇人種田——軍屯和商屯成功地減輕了國家和老百姓的負擔。
建立社會救濟制度。如救災制度:全國各地凡逢遇水旱等災害,則不但免除當年的稅賦,并開倉賑災;再如濟貧制度:設立濟養院,凡生活無著落者則收留之并按月發給糧食等;貧窮人家無力埋葬死者的,由政府贊助陵地和喪葬費;年滿八十的老人,國家賜給爵位及養老待遇;在立法上多“佑貧抑富”,窮人家賣子女的,官府出錢收買,同時安排富人收之為佃戶,并鼓勵富戶貸米給窮人,國家以免富戶雜役的形式來承擔利息;糧食漲價時,政府開倉平價賣米以平抑米價,并提前發給各級官員俸米以壓米價;外出的饑民回到家鄉以后,政府按日發給口糧,國家則辦公共工程以安置流離失所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