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學習輔導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翰林院
翰林院始創于唐朝。初時主要收集各類文學、醫卜、方伎、書畫方面的人才,供皇帝游樂消遣。自唐玄宗后,分出翰林學士院,負責為皇帝起草機密詔制,舊翰林院則無甚實權。晚唐以后,翰林學士院演變成了的重要機構,有“天子私人”之稱。
唐朝之后,翰林學士院的政治地位經歷過“兩高三低” 的變化。五代十國時期,武人得勢,翰林勢力大降。宋朝后翰林院結構得到規整,與科舉制度的關系亦確立下來,權力達到唐以后第一次高峰。遼、西夏、金、元時期,雖仿效唐宋建立翰林院,以籠絡漢族文人,但實權很少,遼朝更是將翰林院、國史院合并。明朝初期,翰林院恢復唐宋時的地位,達到第二個高峰。永樂朝之后,翰林院被內閣代替,逐步遠離政治,成為撰修書史和起草一般文書的普通機構,但作為養才儲望之所,翰林地位清貴,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都從此而出。清朝時,翰林的地位并無變化。清末的政治改革,以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度,使翰林院逐漸沒落。清朝滅亡后,翰林院不復存在。
無論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學士始終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體,集中了當時知識分子中的精英,社會地位優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選翰林院被稱為“點翰林”,是非常榮耀的事情。翰林學士不僅致力于文化學術事業的傳承,更踴躍參與政治,議論朝政。翰林制度和科舉制度是封建中國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構。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學說中“達則兼濟天下”的表現。
然而,成為翰林學士的輝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識分子投身科舉,造成了人才浪費。社會重文士輕技工,延緩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學界和思想界的主流處于皇帝的監管之下,對學術自由和知識分子的思想獨立起了壓抑作用,有利于皇帝進行專制統治。
◆議政王大臣會議
議政王大臣會議,又稱國議,為中國清朝前期的重要決策機構,創立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清崇德二年)。
議政王大臣會議初設時,組成成員為八位兼任議政王的貝勒與少數滿籍議政大臣。該會議決事項,可不經內閣票擬即可付諸實行。1643年,順治即位后,該會議再加入漢籍大臣,并將職能擴大為“決定國家重大機密事務”。
1677年(康熙十六年),康熙以南書房為行政中樞;之后,雍正七年又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直到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該結構正式廢除。
★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你是否同意這位學者的觀點?請你談談宰相制度的廢除,究竟有何利弊?
解題關鍵:解讀材料,審明題問。
思路引領:首先要對宰相制度的作用及利弊有一個基本認識,然后,再對廢除宰相制度的利弊進行探究;探究時既要結合課文有關講述,也要運用[學思之窗]提供的有效信息。
答案提示:同意。歷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權力主要有兩項:一是參謀最高決策權(決斷權在皇帝),一是總領最高行政權。因此,宰相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并執行,一方面起到輔佐皇帝治國的作用,一方面對皇權又具有制約作用。廢除宰相制度對加強皇權有利,對防止權臣專權有利;但廢除宰相造成皇權過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時代,當皇帝無能或不理朝政時就會造成皇權旁落,出現太監亂政(宦官專權),此其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