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極世界的形成學案
第25課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識點: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互會;華沙條約組織。德國的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古巴導彈危機
2、技能: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
分析: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激化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系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提供圖片、文字、視頻等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掘學生學習的動力。
2、通過問題探究、史料研習、歷史比較、圖表分析等方法與手段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由于二戰后美、蘇雙方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特別是國家利益方面的尖銳對立,特別由于美國“遏制共產主義的”戰略,造成兩極格局下的“冷戰”對峙。
2、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加強政治、經濟、軍事聯系與合作對抵制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進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也因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政策使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矛盾不斷加劇。
3、“冷戰”背景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學習重點】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
【學習難點】“冷戰”狀態下的美、蘇關系
【課時安排】
1課時
【思考感悟】二戰期間美蘇兩國是什么關系?為何曾現這樣的關系?“丘吉爾的演說表明了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態度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變化?”,這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知識梳理】
一、從盟友到對手
1.戰后以美、蘇為主導的新的國際關系體系──雅爾塔體系的確立;雙方聯盟基礎的消失;蘇聯實力的加強及對美造成的威脅。
美國與蘇聯對抗的本質原因是美國在妄圖依靠本國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稱霸世界的道路上遭遇到蘇聯這樣一個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國家利益和軍事實力上的勁敵。
二、美蘇的“冷戰”
1、概念:
【合作探究】冷戰政策的含義是什么?
2、標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3、表現:
【合作探究】美國冷戰政策包含哪些內容?
政治表現的杜魯門主義
經濟表現為馬歇爾計劃
軍事表現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合作探究】馬歇爾計劃是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如何看待美國的目的?
它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帶有政治目的。美國之所以對歐洲實施援助計劃是因為要復興經濟以穩定資本主義制度。它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利益的關注,即美國幫助歐洲恢復正常的資本主義經濟秩序,從而在政治上穩固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在穩定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政治秩序的基礎上,美國還進一步加強對西歐各國的政治控制,將西歐納入美國對蘇聯實施“冷戰”的戰略步驟上來,從而達到遏制共產主義的目的。
【合作探究】蘇聯應對措施有哪些?
(1)政治:蘇聯幫助東歐各國發展黨組織,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2)經濟:經互會成立:1949
(3)軍事: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1955,從此在歐洲出現了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
【合作探究】如何看待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支持與援助?
蘇聯對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政黨和政權建立過程中的幫助、建立經互會以加強經濟合作、成立華約以抗衡北約的措施體現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資本主義陣營全方位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