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一認2》教學案例
[片斷1]:教學“魚”:
師:(出示課文插圖)圖上畫的什么?
生:圖上畫了兩條魚。
師:它們在干什么?
生:它們在水里游來游去。
師:圖上還有什么?
生:圖上還有幾根水草。
(哎呀,怎么像法官在審訊呀?這可不行。)
師:誰能把這些內容連起來說一說?
生:兩條小魚在河里游來游去,小河里還有幾根水草。
師:好,這樣說多具體呀。誰能說得更好?
生:有兩條小魚在清清的小河里歡快地游來游去,它們在跟小草捉迷藏呢!
師:他說得真好。我仿佛看見了一條清澈的小河,還有兩條活潑可愛的小魚。你也能說得這么好嗎?
生:有一條彎彎的小河,河水真清啊。河底里有碧綠的水草,兩條小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玩耍。
生:我還有……
師:瞧,魚兒游來了。(出示魚字卡片)這個字跟魚兒好像呀,找一找,哪些地方像魚兒?
……
[反思]:
這是蘇教版一年級語文第一冊的《認一認2》,雖然是以識字為主,以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為主,但培養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容忽視。在看圖初始,老師的問題過于簡單,于是出現了師生審訊式的一問一答,老師雖是急在心里,可并沒有一味地責怪學生,而是耐心地加以引導,終使學生慢慢走上正軌,恍然明白說話要具體完整,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提問要精當,“精”指的是精煉扼要、言簡意賅,“當”指的是得當,所提問題要能突出重點難點。同時指向性要明確,學生才能了然教師的意圖,從而很快地走向教學目標。
提問還要因人而異。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雖具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怎樣逐漸向書面語言過渡,需要教師的悉心指導,需要教給切實可行的方法。
[片斷2]
教學“鳥”:
師:天上飛來一只怎樣的小鳥?(一邊提問一邊出示“小鳥”一詞貼在黑板上。)
(如果像剛才一樣提問:“圖上畫的什么?”學生肯定會說:“圖上畫的是一只小鳥!毙▲B誰不認識呢?這樣提問顯然低估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同時也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
生:天上飛來一只黃黃的小鳥。
生:天上飛來一只金黃的小鳥。
生:天上飛來一只可愛的小鳥。
師:還可以說成一只金色的小黃鶯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生:一只金色的小黃鶯在樹林里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
生:一只小黃鶯在樹林里飛來飛去,真快活。
生:一只金色的小黃鶯一邊飛一邊叫:“春天真美!”
生:……
師:你看,這個字跟鳥有什么相像的地方?
…(舉起鳥字卡片)…
[反思]
在 “鳥”字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吸取了教學“魚”字的教訓,不是簡單地提出一個三歲小孩都會回答的問題:“圖上畫的是什么?”而是改變了策略,提問:“天上飛來一只什么樣的小鳥?”這個問題需要仔細觀察,需要從大腦詞語庫中搜尋合適的詞語來表達,雖然要求提高了,但對一年級學生來說難度并沒有增加,而且能幫助學生積累詞語,所以學生比較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起來了。
接著老師又設計了一個問題:“還可以說成一只金色的小黃鶯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知道一句話的表達方式不止一種,而可以有多種。不要人云亦云,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喜愛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