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失眠》教案1
教學目的:1.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2. 結合課文的理解,教育學生正視人生的挫折,勇于戰勝困難培養健全人格。
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本文豐富的想象和形象逼真的景色描寫對表現人物心理的作用。
2. 文題中“不朽”一詞的含義。
課型及課時:
1. 自讀課 2.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沮喪( jǔ sàng) 袍笏(hù) 爝焰(jué)
嚙噬(niè shì) 闌珊(lán shān) 貼綴(zhuì)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沮喪:灰心失望。 輕疾:輕快。 嚙噬:用牙啃或咬。嚙、噬同義。
貼綴:點綴。 意興闌珊:興致將盡。 襯底:襯托。 凸顯:突出地顯現。
3.閱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和課后練習。
二、導入新課 (用幻燈片打出詩歌)《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思考:讀完這首詩后,你的腦海中形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同學們想象得都很好!可是,作家張曉風卻有另外的理解。今天我們就來跟隨作家張曉風筆墨,來共同游覽欣賞《楓橋夜泊》這首詩所描繪的美麗景色,領略了它特有的風味。它的美麗的景色肯定會令我們目不暇接。 好,我們今天就來共同學習張曉風的短篇小說《不朽的失眠》。
三、解題
1.見題設疑,讓學生思考:誰失眠?為什么失眠?失眠何以會不朽? (要求學生拿到一篇文章先不要急于進行閱讀,要先對文章的題目進行一番思考,發揮發散思維的能力,或提出一些疑問,或設計一些問題。)
2. 張曉風,中國臺灣女作家。散文、戲劇、小說三棲,尤以散文成就為文壇矚目。江蘇銅山人,1941年3月29日出生。1997年,她36歲時被中國臺灣地區的評論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
四、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學生復述情節(要求:用自己的話、簡明扼要)。
2.再讀課文,用鉛筆在文中劃出是景物描寫語句,思考:小說景物描寫有何特點?
明確:景物描寫和人物的心理刻畫緊密結合。人物觸景生情,因情入景。
如:“江楓如火”應該是美麗無比的景物,可是在落第者張繼看來,好比“岸上舉著冷冷的爝焰”。
寒山寺的“鐘聲”,更是“一記一記都撞擊在心坎兒上”“正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