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知識點歸納 古文翻譯
一起同行的人有:我的朋友吳武陵和龔古,我的弟弟宗玄。隨從的兩個崔家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看見月光照進門內,(于是我)高興地起床走出門。突然想到沒有(可以)一起交談取樂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清澈透明的積水,水中藻荇交叉錯雜,原來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人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治水必躬親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不知變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淺,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不經過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給民工錢糧,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隨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橫索一文錢財。必須像這樣,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只想遠遠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
八下
馬說
世上有伯樂,這以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沒,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根據千里馬日行千里的特點來喂養它。這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飽,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方法,喂養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馬鳴叫但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能識別千里馬吧!
陋室銘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聲遠播。水不在于深淺,有了蛟龍就顯得有靈氣。這是所簡陋的房子,只因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的痕跡蔓上臺階,蒼翠碧綠;綠草的顏色映入竹簾,一片青蔥。在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來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閑時)可以用來(可以:可以用來。)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管弦樂演奏的樂聲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勞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當年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過:“(既有君子住在里頭)又有什么簡陋呢?”
活板
用雕版印書,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做這種事。五代時才開始用雕版印五經,此后,經典文獻都是版印的本子。
慶歷年間,平民畢升又發明了活版印刷。它的辦法是:用粘土來刻字模,薄得跟銅錢的邊緣一樣,每個字刻成一個字模,刻好以后,拿到火上去烘烤,讓它變得堅硬、牢固。先準備好一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之類的東西覆蓋著。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一個鐵框子,然后一個緊挨著一個地排上字模,排滿了就算一版,(再)把它靠近火邊烤,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壓,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還不算簡便;如果印幾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了。通常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印刷,另一塊已經另外在排字了,這一塊剛剛印完,那一塊已經準備好,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里就可以印完。每一個字都備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用來防備它們在一版內有重復的。不用的時候,就用紙條給它做標記,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制成。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紋理疏密不勻,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火燒過的粘土字模,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