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文言文復習資料:魚我所欲也
14、辯:通“辨”,辨別。
15、何加:有什么益處。
16、奉:侍奉。
17、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
18、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通“向”,從前。
19、已:停止,放棄。
20、本心:本性,天良。
文后練習:
說說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1.與,讀yú,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
與,給。
2.而,連詞。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
而,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卻”的意思。
3.于,介詞。表示比較。
于,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
4.是,指示代詞。這個,這樣。
是,這樣看來,由此看來。
附加練習
1、從全文來看,文章開頭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辭方法?作者這樣寫的作用何在?
比喻。這樣寫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2、孟子的觀點讓我們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對我們的有什么啟發?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說明了人寧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嚴這一做人原則。
補充典故:(1)志士不飲盜泉之水 (2)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3)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3、文中說“此之謂失其本心”,你認為文中能夠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窮乏者得我。
4、文章表現了孟子怎么樣的人生態度?
“義”的重要,在“生”、“利”、“義”的抉擇面前,寧愿放棄生與利而取義,把義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態度。
(舍生取義)----就是文章的觀點
5、在作者看來,面對高官厚祿而不辯禮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其本心。
6、文章闡述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的觀點,讀完此文后你有何見解?
人生無論什么時候都要辨禮義,要有舍生取義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見利忘義,茍且偷生的行徑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