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教學設計10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黃河中學 劉春英
一、 設計依據
1、 教材分析:《范進中舉》是初中語文的傳統名篇,作者以及漫畫式的筆觸,塑造了范進這個被封建科舉制度扭曲了靈魂的腐儒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眾生相,在諷刺科舉制度的同時揭露了社會的世態炎涼。
解讀人物是讀懂小說的主要途徑。首先要將人物放回他所處的歷史背景中加以解讀。第一課時主要和學生一起分享資料,了解《儒林外史》、吳敬梓、科舉制度等,分析其社會背景。第二課時從探討范進中舉的悲喜劇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層探究人物悲劇的社會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題思想。同時,引導學生品味小說幽默諷刺的語言,掌握刻畫人物的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2、 學生基礎分析:初三的學生已經接觸過小說學習,基本了解小說的三大要素,并能夠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對于人物的深層把握還需要老師很好的引導。
3、教學任務分析:《語文新課標》對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文學作品教學提出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因此我對本課的把握是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節,聯系小說的寫作背景去認識小說的主題,認識社會。
新課改還指出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恢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和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討論。因為班級中學生層次存在的差異,我在設計問題時也照顧到各層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讓每個人都覺得有話可說,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積累字詞
了解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2.能力目標
分析范進、胡屠戶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典型意義。
掌握文章所運用的諷刺手法,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德育目標
認識科舉制的罪惡,了解其對知識分子靈魂的毒害。
教學重點
1、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進,理解范進形象的典型性。
2、欣賞本文的諷刺手法,體味對比、夸張與寫實在諷刺小說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1、認識范進所處的典型環境。
2、探究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人格的解構。
教學方法
文獻法 討論法 點評法 賞讀法
學法指導
課前搜集相關資料,了解科舉制度,《儒林外史》及其創作背景,閱讀《儒林外史》其他章節,與課文聯系起來思考。
課時安排 3課時
二、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語設計
學生結合課前預習資料介紹相關內容,互相補充。
學生概括,互相補充
學生思考,各抒己見
學生從文中找出人物前后變化,分析眾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