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教學設計(精選12篇)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設想】
因《范進中舉》是長篇小說節選,學生要想較好地完成該課的學習目標,宜課外閱讀《儒林外史》全書,對該書的整體情況,包括所刻畫的人物,所選取的典型題材,反映的主題,主要的藝術手法有個大體的了解。學習本文時,著重從范進的語言、動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進中舉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舉后喜極而瘋的原因的討論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題及藝術特點。
【教學目標】
1、了解《儒林外史》的介紹。
2、欣賞小說的諷刺藝術。
3、了解封建科舉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教學重點】
1、個性鮮明的人物語言與動作。
2、對比、夸張與直接寫實在諷刺小說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舊小說中的雅語與口語。
【教學媒體】
錄音機、投影儀。
【其他】
1、教師推薦《儒林外史》精彩片斷。
2、學生預習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介紹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2、從范進中舉前后地位、經濟狀況變化把握科舉制度的罪惡,從周圍人的態度變化了解世態。
3、范進喜極而瘋片斷精讀。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古代的科舉制度不但麻煩,而且森嚴,過了這一關,還不知道是否能過下一關,其考試內容多為八股文和試貼詩等。那時取得考試資格的童試令人神往,正考的鄉試、會試、殿試令人生畏,八股文和試貼詩等令人膽寒。但是,讀書又是步入官場、獲得特權的最好途經,許多人靠此一步登天,因而它具有極大的魔力,令許多人趨之若鶩。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科舉考試種的大喜大悲的人物──范進。(板書課題)介紹相關背景,掃除閱讀障礙。
二、明確目標
1、介紹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2、從范進中舉前后地位、經濟狀況變化把握科舉制度的罪惡,從周圍人的態度變化了解世態。
3、范進喜極而瘋片斷精讀。明確學習目標。三、整體感知
1、學生簡介作家、作品,教師相機補充。
吳敬梓,出身于一個世代書香門第,早年也曾熱衷功名,便考場屢屢失意,同時在家境由富到貧的變化中,他也飽嘗世態炎涼,這些使他對現實,尤其對科舉制度有了較清醒的認識,促使他寫下了長達三十萬字的章回體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儒林”指讀書人這一階層。《儒林外史》全書正是以封建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描寫他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書中人物,大都有當時真人真事為影,全書故事沒有一個主干,但有一個貫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對封建科舉、封建禮教,諷刺因熱衷功名而造成的極端虛偽的社會風氣。作品塑造了許多典型人物,如周進、范進、馬二先生,嚴監生等等。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其是諷刺小說中,這本書獲得很高評價。
2、聽課文范讀錄音,要求:
⑴讀準字音,體會語氣,語調的運用,注意文下注釋中一些舊小說中的詞語的解釋。
⑵圍繞“中舉”這一中心事件,按時間順序將選文分成“中舉前”和“中舉后”兩個部分。
檢查預習情況。
通讀課文,整體感知。四、范進形象分析
1、中舉前:
學生默讀第1、2兩段,思考:兩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現范進的社會地位與經濟狀況?在這種情形下,他仍偷偷參加鄉試,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如“這十幾年,不知豬油也曾吃過兩三回”,“家里已是餓了兩三天”幾句可見范進家境貧寒,而胡屠戶對他的輕侮中可見他社會地位低下,面對屠戶的訓罵,他竟然“唯唯連聲”。在這種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試,更表現出他對功名的熱衷。
2、中舉后:
⑴投影,放范進發瘋的畫面,學生讀第5段范進喜極而瘋片斷,給其劃分層次,并分析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復,這種反復說明了什么。
明確:范進喜極而瘋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昏厥──瘋跑──跌倒──瘋走上集。這里拍手的動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復,“我中了”一句話反復出現。拍手、笑印證了他是因喜而瘋,“我中了”體現他念念不忘的是科舉,一旦中舉,喜極而瘋,這一情節的設置,充分表現了范進的利欲熏心,從而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⑵學生讀第5至12段,思考:范進中舉之后地位、經濟狀況發生哪些變化?這說明了什么?范進對胡屠戶的態度有何變化?又說明了什么?
明確:中舉之后,范進地位馬上提高,這從周圍眾鄰居的稱呼“范老爺”,胡屠戶的言行,張靜齋上門幾件事都可看出。而張靜齋送錢送房子,可見范進經濟狀況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更預示他從此將走上富貴之路。他對胡屠戶的稱由“岳父”轉為“老爹”,可見他性格中有虛偽的一面。
從中舉之后看,范進已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新貴,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貴,但他也馬上表現出虛偽、世故的性格,對胡屠戶態度變化,與張靜齋稱兄道弟,這就表現他已被科舉制度所腐蝕,所同化。
3、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二、課后練習五第2小題。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文章的內涵。五、總結、擴展
本課對于范進形象的分析是一個重點內容,通過分析,我們重要的是明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孔乙己沒有進學、潦倒一生,范進進了學又如何?不過變為統治階級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運、相同的主題。課外拓展。六、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對胡屠戶描寫部分,體會人物性格。
2、課外閱讀《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板書設計〗
19、范進中舉(吳敬梓)
前醉心功名甘受屈辱
范進中舉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的巨大變化
后虛偽世故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胡屠戶形象分析。
2、對比、夸張、寫實的諷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斷閱讀。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胡屠戶形象分析。
2、對比、夸張、寫實的諷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斷閱讀。明確學習目標。
二、分析胡屠戶的形象
1、本文主要用丁哪幾種形式?結合胡屠戶形象分析逐一進行說明。
明確:主要用了對比、夸張和直接寫實三種。
⑴對比:胡屠戶對范進的前后態度變化。
對范進的稱呼“現世寶”──“賢婿老爺”。
對范進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學又高,品貌又好’賀禮:“一副大腸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錢”。
動作:“腆著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那手早顫起來”,“干恩萬謝,低著頭,笑迷迷的去了”。
通過對比,表現出胡屠戶欺貧愛富、趨炎附勢的市儈性格。
⑵夸張:
胡屠戶打了范進之后,“那只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眾人回家時,“屠戶見女婿衣裳后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這種細節上的夸張,用漫畫式的筆法顯示出胡屠戶對范進畏懼、巴結的情態。
⑶直接寫實:
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五第1小題。
這里胡屠戶的動作“攥”、“舒”、“縮”、“揣”及“緊緊”、“連忙”兩個詞活畫出他那副貪財虛偽的小人相。
2、小結:
通過對比、夸張、寫實的手法,胡屠戶的性格躍然紙上:這是一個趨炎附勢的市儈形象,他欺貧愛富、貪財虛偽、庸俗自私。
3、學生討論文中對其他人物的諷刺描寫,如用夸張的手法描寫范進喜極而瘋的情狀。
4、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三。以胡屠戶為例,分析本文的諷刺藝術。
了解諷刺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對比、夸張、反語以及直接寫實等。三、總結、擴展
1、總結:
本文通過一個中舉的人,圍繞“中舉”這一事件,描寫各色人等的種種丑態,從而揭露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揭露當時社會中趨炎附勢的世態。作者用了對比、夸張、直接寫實的手法對這些人物進行描寫、諷刺,大大加強了文章的批判性。
比較閱讀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式。作為比較的雙方應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與個性。我們可以將范進與孔乙己進行,還可進行丁舉人與張靜齋的比較,胡屠戶與張靜齋的比較。這些比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2、擴展:
下面進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斷的閱讀討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找一個帶有明顯諷刺的片斷進行閱讀,然后集中討論。
示例1:第四回寫到范進到知縣湯奉處打秋風,當知縣看到范進因守制而不用銀鑲杯箸,不用象箸時,很擔心他不用葷酒,正在此時,卻見范進“在燕窩碗里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里”,這才放心。一句“大蝦元子”的描述將范進虛偽的性格暴露無遺,同時也表現出封建禮教的虛偽性。
示例2:第五回寫到嚴監生臨死前伸出兩個指頭,眾人都不得要領,其妾趙氏猜出他的心事“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恐費了油”,挑掉一莖之后,嚴監生“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這兩個指頭使嚴監生與葛朗臺一樣,成為世界文學畫廊中著名的吝嗇鬼形象之一。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四、布置作業
比較《范進中舉》與《變色龍》的諷刺藝術。
參考答案:《變色龍》的諷刺寫法主要是對比與直接寫實。它的直接寫實就是奧楚蔑洛夫的每一次言行,其中還借助于道具──軍大衣,來增強諷刺的效果。而它的對比并非簡單的前后對比,而是奧楚蔑洛夫的五次變臉,每一次都與前一次形成對比。進一步體會諷刺藝術的運用。
〖板書設計〗
19、范進中舉(吳敬梓)
范進中舉前:現世寶、尖嘴猴腮、啐
對比胡屠戶
范進中舉后:賢婿老爺、品貌好、千恩萬謝
(趨炎附勢、貪財庸俗的市儈)
夸張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寫實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一、學習鮮明的對比手法和高度的諷刺藝術。
二、了解古代白話小說的語言與今天口語的差異。
三、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教學設想
一、使學生理解對比手法和諷刺藝術,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以課堂練習為線索,組織教學。第一課時采用以練代講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達到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抓住中舉前后對比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受文中的諷刺藝術,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教學時教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指導預習。
1 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吳敬梓。
(2)了解課文內容。
(3)《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4)完成“預習提示”后面的三項字、詞練習。
2 補充介紹魯迅對《儒林外史》的評價。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書,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摘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3 疑難詞語補充解釋。
進學:科舉時代,童生應歲試、科試而考中入縣學,稱為進學,即文中所說的中了相公。“相”讀xiàng,不讀xiāng;“中”讀zhòng,不讀zhōng。
爛忠厚:過分忠厚。
闖將來:闖來。將,助詞,沒有實義。
五更鼓:打五更的時候(天亮以前)。舊時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擊鼓報時。
權變:隨機應變。
見外:當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為什么古代的白話小說中有這么多難懂的詞?一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好多當時通用的習慣用語,現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稱“妻子”為“渾家”,稱秀才為“相公”。二是文言文對口頭語言的影響。如“謹具賀儀”“華居”等。所以,我們在閱讀古代白話小說時,要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以免產生歧義。
4 學生看注釋默讀全文,體會文中句子的含義。
二、課堂練習。
學生使用工具書,對照課文,完成以下練習。獨立完成有困難的學生可輕聲討論。
(1—4題答案已標在括號內或橫線上。)
1 在括號內注音,橫線上組詞。
2 課文中寫“張鄉紳拜新中的老爺”時,先寫一個“體面的管家”送來“大紅金貼”,其作用是
A 表明這位做過知縣的張老爺待人和氣有禮。
B 表明這位做過知縣的張老爺尊敬新中的舉人。
C 表明這位做過知縣的張老爺的身分和派頭。 答(C)
3 胡屠戶一聽張老爺駕到忙“躲進女兒房里,不敢出來”。其含義是
A 胡屠戶深知自己是殺豬賣肉的,粗氣陋俗,此場合不便出頭露面。
B 說明封建社會上尊下賤,有身分的人來了,平民一般采取回避態度。
C 反襯封建統治者平常凌駕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種咄咄逼人的氣焰。 答(C)
4 張老爺一見范進中舉的題名錄,當天就來,開口“親切的世兄弟”,閉口“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還送銀子、送房子,張老爺內心目的是
A 想巴結新中舉的范進,為日后仗勢辦事鋪平道路。
B 為的是結交新貴,攀附范進宗師和湯知縣,來鞏固和擴大權勢。
C 用稱兄道弟等手段來拉幫結派,今后好橫行鄉里,欺壓百姓。 答(B)
5 范進為什么會發瘋?對他的發瘋應該怎樣理解?
6 作者借報錄人之口,設計治療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一個嘴巴,這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7 課文是怎樣運用對比的?對比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8 試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作一個總體的比較。
9 這兩篇小說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
三、析題、釋疑。
練習中1—4題已有答案,教師在檢查訂正時,不能單判定對還是錯,而應該結合語境分析,告訴學生為什么對,為什么錯。
第5、6題可先讓學生發言,互相討論,只要說得有理,都應該加以肯定,答案不必強求一律。
第5題提示:范進多年屢試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舉人,連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經受不了刺激,便發瘋了。這種發瘋是一種心理變態的表現。
第6題提示:“打他一個嘴巴”,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極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進熱衷于功名,以致發瘋。他是封建科舉制度的信奉者。這一巴掌打在范進臉上,卻印在科舉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的無情鞭撻。
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已經解決了前面六個問題,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留下后面兩個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里繼續分析,進一步理解課文。請同學們課后帶著這兩個問題去仔細閱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的詞、句,再細細品味互相討論,為下一節課繼續分析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
一、師生共同討論,完成第一課時“練習”7:課文是怎樣運用對比的?對比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題中兩個小問題聯系得比較緊密,我們可以從“藝術效果”入手,進行綜合分析。
1 通過對比,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主題思想。
我們以“中舉”為分界線,將三個人物中舉前后的語言、行動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對比,從而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一個(范進)醉心功名;一個(胡屠戶)庸俗勢利;一個(張鄉紳)逢迎拉攏。中舉前后三個人物的種種變化,無不受封建科舉制度的制約。可見文章的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科舉制度和締造這種制度的黑暗社會。
2 通過對比,諷刺鞭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試分析三種不同的對比形式,來看對比達到的藝術效果。
①通過人物的種種丑態和高貴身分的對比,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那中了舉人的范老爺:“抱著雞,手里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里尋人買。”(丑態之一)“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態之二)“在一個廟門口站著,散著頭發,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著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態之三)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舉人老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這個形象卻是:窮酸、瘋顛、荒唐。對比十分強烈,豈能不教“眾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從而收到了理想的藝術效果。
②通過同一人物對同一事件因情勢的不同而前后語言行動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對比,來達到諷刺的目的。
胡屠戶兩次賀喜的表演,同一地點,對同一對象,評價截然不同。前面是說“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后來“現世寶”成了舉人,成了老爺,語言立刻變化,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
中舉前后在胡屠戶對范進的態度完全兩樣。中舉前,范進去向胡屠戶借盤費,“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兇神似的”樣子簡直令人發指。中舉后’“屠戶被眾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大著膽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這一打一罵相映成趣,諷刺鞭撻何等深刻,胡屠戶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
③通過人物的言詞與截然相反的事實之間的對比,來揭示人物丑惡的靈魂,取得良好的諷刺效果。
中舉后,張鄉紳來了,張口一個“世先生”,閉口一個“親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又送銀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親近,那么當初,當初范進“家里餓了兩三天”“抱著雞”“尋人買”時,你這位“至親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詞與當實初的事實一對比,那丑惡的靈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學生概括、歸納,做“課堂練習”7;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答案不必強求一律。
二、師生繼續討論,完成“課堂練習”7: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作一個總體比較。
明確:
我們將兩篇文章從三方面進行比較:
1 人物和主題思想。
范進與孔乙己同是讀書人,一個到晚年終于中舉而發瘋,一個始終沒有進學,潦倒而死。從思想性格方面來說,他們都熱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瘋的不知為何而瘋,死的不知因誰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憐。因此,這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摧殘他們的精神,摧殘他們的肉體。
2 作者的態度和諷刺手法。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都運用了諷刺手法,但又有區別。前者是對主人公(范進)尖銳的嘲笑,那“抱著雞,手里插了草標”的形象,那“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后者對孔乙己的嘲諷,嚴厲而冷峻,卻并不顯露,那又臟又破的長衫,那“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繪得那樣淋漓盡致。為什么有這樣的區別呢?吳敬梓對筆下的人物是的尖銳的嘲笑,無情的鞭撻,因為他痛恨封建科舉制度;魯迅對他筆下的人物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為作者希望他能從麻木中覺醒,以便拯救中華民族。由此可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對該形象的態度所決定。
表現手法。
《范進中舉》主要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思想;而《孔乙己》則選取人物一生中幾個富有表現力的片斷,放在一個典型的環境里,去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三、討論“課堂練習”9:這兩篇小說你更喜歡那一篇?為什么?
提示:此題主要是講清為什么喜歡的原因。教師可從人物、主題、結構、語言諸方面作一些提示,讓學生自由討論,教師不必下結論。
四、學生質疑。
這篇課文,我們共完成了9個練習。主要學習了文中的對比手法和諷刺藝術,我們也運用對比手法將本單元已學過的兩篇課文作了一些比較。請同學們進一步研讀課文,提出問題,我們可以繼續討論。
五、布置作業 。
完成“揣摩·運用”四、五。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篇3
一、導入
同學們請看,這是什么?
(提問的同時亮出彩票)
是的,彩票!小小彩票,實在玄妙。現代社會,多少人憑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寫了命運。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如果人們希望改寫個人命運,實現一夜之間由不名一文,搖身一變為身價百倍,飛黃騰達的夢想,是不是也憑彩票呢?
(不是)
的確,大多數人只有憑借參加封建科舉考試,憑“中舉”才能實現。
(播放多媒體:藝術字“中舉”)
于是,“中舉”在下層知識分子之間,在社會和廣大老百姓之中,導演出一幕幕人間喜悲劇。
提問:在我國古代,洞房花燭被稱為小登科,有小就必然有大,大登科就是中舉,就是榜上有名(播放多媒體:一旦中舉,會怎樣呢?再齊讀: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有一日春光暗度黃金柳,雪意沖開了白玉梅。那時節走馬在章臺內,絲兒翠,籠定個百花魁;
有插花游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
更有甚者,是喜極而瘋。有例為證:(插入多媒體:明末高郵有袁體庵者,神醫也。有舉子舉于鄉,喜極發瘋,笑不止。)大家齊讀一遍。
中舉了,可人卻瘋了。這到底是喜劇還是悲劇?帶著對封建科舉的思索,我們的文學人物畫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舉的范進。(插入多媒體:范進中舉)
今天,我們就借吳敬梓的眼睛,通過范進及其身邊人來見證封建科舉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觀社會,以人感受科舉。
(板書:以人觀社會,以人感受科舉)
二、組織問題
插入多媒體:你有不理解的內容嗎?我們一起來解決吧!你有自認為不錯的感受嗎?說出來,我們一起分享、交流吧!你發現寫作方法上的特點了嗎?告訴我們,大家一起吸收吧!
閱讀是以疑為契機的。所謂的創造性其實就是于無疑處有疑。好,各位同學現在請根據題板上的提示,快速流覽全文,,將你要討論的內容整理好,也可與前后左右的同伴討論,我們來看誰提的問題多,提的問題也好。時間兩分鐘。
三、自主討論
用這種方式,來發現學生的興趣所在,以便找到最好的切入點進入老師的引導學習內容。當然,這一環節風險極大,學生的課堂反應有不可預測性,但這又正是學生自主學習內容的反饋,因此老師必須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小說的內容和主旨。時間十到十五分鐘。
(在討論的過程中,要插入多媒體圖片和朗讀)
四、人物小結討論
交流應是平等的,因此,我當然也可以向大家提問,是不是?我的問題是:范進本人到底討不討人喜歡?范進是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回應)
有沒有立論的依據?
(借此綜合小結學生對范進這個人物的評價,同時要結合分角色朗讀和多媒體:中舉前后的比較圖表)
瞧,中舉前,矮人三分,中舉后,高人一等,難怪范進會瘋,難怪范進會將自己二十到五十四歲的青春都投在了科舉這支所謂的集優股上!三十五年的折磨摧殘,三十五年的辛酸,都在“瘋”中展現出來。難怪有人因科舉而感嘆道:“貴為鄉鄰畏,賤受鄉人憐”,為了這一種變化,為了追名逐利,連自我和人格都喪失了。
一個人的命運,除了有他的遭遇和他的個性因素作用之外,還有社會因素的作用。最能夠展現當時社會特點的人物有沒有?
對,我們就來看看胡屠戶的表演
(出示多媒體,老師提示,學生誦讀)
能不能評價一下這個人物?
于是,我們感嘆?封建科舉就是這樣擺布著一個個社會,一個個知識分子的命運。它造就了一大批死讀書,讀死書的廢物,它影響著各式各樣的人。來聽聽兩個與科舉有關的故事吧。(多媒體:項羽拿破輪論、和“良人的的有奇才”,學生讀)
這位考生敢于做這篇文章倒也真有點“豈有破輪而不能拿哉”的氣概。而接洽這一制度也的確成為一個破輪,無論如何也不能再向前滾動了。面對這們的科舉,古人感慨良多,一齊來讀一讀。(多媒體: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莫道還家便容易,人間多少事堪愁。)
五、結束
以教學相長為結束語的重點,體現思想交流的優勢,結合具體的情況來組織。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篇4
范進中舉
【目的要求】
運用夸張、對比手法形象地表現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了解典型材料對刻畫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欣賞文章的諷刺藝術。
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課文解析】
注音釋義
作揖(yī) 行(háng)事 醺(xūn) 腆(tiǎn)
啐(cuì) 星宿(xiù) 諱(huì) 綰(wǎn)
帶挈(qiè):提攜。文中的意思是“讓你沾我的光,得到好運氣”。
唯唯連聲:連連答應。唯唯,答應的聲音。
體統:規矩。
見教:指教(我)。“見”字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么樣。
舍與:施舍給,賞給。
央:懇求。
局不過:礙于情面,雖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從。
小心:文中是顧慮的意思。
兀自:只管。
桑梓(zǐ):家鄉。
軒敞:寬敞。
內容主旨
本文節選自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全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2):寫范進進學回家到中舉前的情況,側重描寫胡屠戶的倨傲。
第二部分(3—12):寫范進中舉后“發瘋”、“治瘋”和張靜齋的拜訪,在對比中表
現整個社會各色人等的形象。
本文的中心是:課文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后,特別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著重刻畫范進顛狂的丑態與他周圍各色人等趨炎附勢的嘴臉,批判的鋒芒不僅對著科舉制度而且指向整個封建社會。
寫作手法
運用夸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
范進中舉驚喜的發了瘋這一情節,用的是夸張的手法,但不失真。“中舉發瘋”在當時的士人中雖不是普遍現象,卻也是“會有的實情”,因而是真實可信的。當時的讀書人熱衷“舉業”,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癡,驚喜若狂。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加以夸張的描寫,具有辛辣的諷刺效果。
對比手法主要運用于描寫胡屠戶這個人物。作者寫了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儈的性格,躍然紙上。
用人物的語言刻畫人物的性格。
文中胡屠戶說的、罵的、訓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維的話,占了很大的篇幅,
通過語言描寫,把這個市儈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畫了出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范進的語言也隨著他的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不同。范進中舉前,對胡屠戶的訓斥只是“唯唯連聲”,低三下四的說:“岳父見教的是。”表現了他的迂腐、無能和逆來順受。中舉以后,他不再稱胡屠戶為“岳父”而改稱“老爹”了。張靜齋拜會范進時,用了那些表示最親密友誼的詞語,充分表現出這個老奸巨滑的鄉紳的拉攏手段。
典型材料對刻畫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寫文章,特別是寫小說,講究選用典型材料來刻畫人物形象。課文為塑造范進這個熱衷功名的知識分子形象,精心選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進進學、胡屠戶賀喜一段,主要寫胡屠戶將范進訓得唯唯諾諾;范進借錢、胡屠戶唾罵一段,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胡屠戶的欺貧愛富;范進中舉,樂極發瘋一段把范進的瘋態寫得活靈活現,讓人們從中看到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胡屠戶壯膽掌打范進一段則和前文唾罵范進形成鮮明的對比,進一步刻畫了胡屠戶的市儈形象;張靜齋拜會范進一段,與上文的情節相得益彰,點明范進發瘋的真正原因,使人們明白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重點語段研讀】
語段
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林漓漓一身的水。眾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眾人大眼望小眼,一齊道:“原來新貴人歡喜瘋了。”老太太哭道:“怎生這樣苦命的事!中了一個甚么舉人,就得了這個拙病!這一瘋了,幾時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這樣的病!卻是如何是好?”眾鄰居勸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們而今且派兩個人跟定了范老爺。這里眾人家里拿些雞蛋酒米,且管待了報子上的老爹們,再為商酌。”
研讀
這一段人物描寫,可謂窮形盡相,躍然紙上。作者主要運用了兩種技法,一種是多層次的細節描寫,一種是側面烘托。
范進歡喜瘋了的過程,分作四層。第一層寫昏厥,第二層寫瘋跑,第三層寫跌倒,第四層寫瘋走上集。范進的瘋,是因喜而瘋,范進的喜,是喜至于瘋。作者緊緊把握這一特點,逐步展開。四層中,拍手的動作,笑的表情幾乎一以貫之,又略有起伏。范進的語言描寫,前兩層中用反復手法作了安排。反復中又有變化,前一處用“好了”,后一處只用一個“好”字,沖動的勁兒又有區別,足見用詞的細心。
側面烘托有兩種,一種是零星的穿插在范進喜瘋的每個過程之中,一種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寫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用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進飛跑的瘋狂,用眾人拉他不住的動作,烘托范進的那股瘋勁,一處處襯筆都突現了中心人物。
語段
范進看了眾人,說道:“我怎么坐在這里?”又道:“我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夢里一般。”眾鄰居道:“老爺,恭喜高中了。適才歡喜的有些引動了痰,方才吐出幾口痰來,好了。快請回家去打發報錄人。”范進說道:“是了。我也記得是中的第七名。”范進一面自綰了頭發,一面問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臉。一個鄰居早把那一只鞋尋了來,替他穿上。見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來罵。胡屠戶上前道:“賢婿老爺,方才不是我敢大膽,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來勸你的。”鄰居內一個人道:“胡老爹方才這個嘴巴打的親切,少頃范老爺洗臉,還要洗下半盆豬油來!”又一個道:“老爹,你這手明日殺不得豬了。”胡屠戶道:“我那里還殺豬!有我這賢婿,還怕后半世靠不著也怎的?我每常說,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你們不知道,得罪你們說,我小老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想著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長到三十多歲,多少有錢的富戶要和我結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說罷,哈哈大笑。眾人都笑起來。看著范進洗了臉,郎中又拿茶來吃了,一同回家。范舉人先走,屠戶和鄰居跟在后面。屠戶見女婿衣裳后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研讀
本段主要描寫了鄰居和胡屠戶的媚態。先是寫了眾鄰居說話恭敬,接著寫“一個鄰居早把那一只鞋尋了來,替他穿上”,大獻殷勤,諂媚之態清晰可見。段中又極其精彩地描寫了胡屠戶的一番無恥的恭維,有前面臭罵范進尖嘴猴腮的話,胡屠戶的恭維更顯得厚顏無恥。“屠戶見女婿衣裳后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用“低著頭”的形體動作來顯示心靈的卑劣。寫上次數,諷刺味兒更足。
【測試題與答案】
測試題
一、作家與作品填空
《儒林外史》是一部 長篇 小說,共 回。作者 ,字 ,
安徽省全椒縣人, 小說家。
二、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是( )
才去不到兩個時候,只聽得一片聲的鑼響。
兩個時候:兩個時辰,即四個小時。
岳父見教的是。
見教:指教(我)。
中了一個甚么舉人,就得了這個拙病。
拙病:倒霉的病。
胡老爹,這個事須是這般,你沒奈何,權變一權變。
權變:使權力發生變化。
三、下列加點的詞含有什么意味,體現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點?
屠戶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
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里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屠戶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里揣……
答: 。
四、對下面對比的寫法理解正確的是( )
中舉前:范進到城里鄉試回來,家里已餓了兩三天。到出榜那日,家里沒
有早飯米,母親已餓得兩眼都看不見了,范進慌忙抱了雞到集市上去賣。
中舉后:鄰居紛紛送來雞、蛋、酒、米,張鄉紳上門贈銀送屋,胡屠戶送
來幾千錢祝賀。
A) A) 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同情可憐者,扶危濟困的社會風氣。
B) B) 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尊重知識,崇尚才學的社會風尚。
C) C) 反映了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D) D) 反映了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勢利、冷酷的關系。
答案
一、章回體 諷刺 55 吳敬梓 敏軒 清代
二、D
三、諷刺意味 貪婪、虛偽
四、D
【資料窗】
作者
吳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自稱秦淮寓客,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門巨族,卻厭惡科舉,不慕榮利。他的一生,經歷了由富裕而貧窮的過程。他受盡冷遇,體察到炎涼世態,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紳橫行鄉里,膏粱紈绔平庸無能,舉子利欲熏心,他便在《儒林外史》中對這些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批判。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這部書由許多故事連綴而成。貫穿全書的主題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對人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全書用白話寫成,語言準確、生動、幽默、洗練,細節描寫傳神,人物栩栩如生,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就。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篇5
19范進中舉
教學目標
1.了解封建社會庸俗腐敗的人情世態,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2.學習通過對話、對比的細節等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3欣賞本文的諷刺藝術。
重點難點
1.重點:(l)學習通過對話描寫、動作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2)學習對比寫法。
2.難點:欣賞本文的諷刺藝術。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 作者簡介。
本文節選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吳敬樣(1701-1754),字敏。軒,安徽省全椒縣人,清代小說家。
2.關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是中國古典文學中諷刺藝術的最高峰,給后世的譴責小說以直接影響。它以整個封建社會為批判對象,以不同類型的封建知識分子為中心,通過對他們生活和心靈的描繪與剖析,勾畫了一群“儒林”的丑惡形象。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全文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寫范進進學回家到中舉前的情況。
第二部分(3~結束):寫范進中舉后情景。
2.提問:課文是怎樣描寫范進的喜極發瘋的過程?
討論并歸納:范進喜極發瘋的過程可分作四層。
第一層寫昏厥。 第二層寫瘋跑。 第三層寫跌倒。 第四層寫瘋走集上。。
3.提問:課文寫范進的喜極而瘋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在封建社會,讀書人一旦中舉,那就平步青云。范進末中舉前窮愁潦倒,受盡屈辱。中舉后,即能吐盡幾十年的苦水悶氣,從此將身價百倍,富貴榮華。因此,這是范進夢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極而瘋。文章著重刻畫范進顛狂的丑態,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4提問。范進是本文著力刻畫的中心人物,試分析范進的人物形象。
討論并歸納:范進是一個熱衷功名的下層知識分子,大半生窮困潦倒,到54歲才考進秀才。他中舉之前,窮得揭不開鍋,鄰里沒有一個借米周濟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視岳父可以任意辱罵他。他中了秀才.社會地位才有所改變,可是胡屠戶對他的態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罵他,訓斥他,他總是習慣的“唯唯連聲”,逆來順受,甘受屈辱。范進中了舉,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幾十年來的貧困、屈辱一旦過去,夢寐以求的功名富貴一旦出現,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一旦政變就使他驚喜得發了瘋。那可憎可笑的瘋癲形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范進的喜瘋病被胡屠戶一罵一打治好后,他回憶瘋額中的情景,別的都“昏昏沉沉”記不得唯獨“記得是中的第七名”。課文刻畫了范進這個為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的典型形象。
三、小結
本文著力刻畫了范進這個熱衷科舉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窮秀才范進中舉前后的生活經歷,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諷束了封建科舉制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及其對讀書人的腐蝕和毒害。
四、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第1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范進的形象以及這個人物所體現的主題。這節課,我們再來探討一下課本描寫的另一個人物形象胡屠戶。
二、正課
1.提問: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出這些變化?表現胡屠戶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討論并歸納:
(l)語言描寫, (2)動作描寫,
小說運用對比手法,通過寫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儈的性格,躍然紙上。
2.提問:張鄉紳張靜齋是作者刻畫的一個次要人物,范進中舉后,張鄉紳為什么來拜會,又送銀又送房?
討論并歸納:他結交新貴,為的是攀附范進宗師周學道和楊知縣,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權勢。
3.提問:范進未中舉前,家里斷糧有沒有鄉鄰來接濟?中舉后鄉鄰有拿雞奎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斗米來的,也有捉兩只雞來的,范進瘋了都是眾鄰居來幫忙這表現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眾鄉鄰對權勢者或敬畏或滔媚,對不幸者冷酷無情。表現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
4.提問:諷刺是本文突出的藝術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隱含著什么?
討論并歸納:在笑的背后隱含著作者對科舉制度懷著深惡痛疾的態度,作者痛感科舉制度已把讀書人腐蝕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作者借小說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以及對讀書人的腐蝕和毒害。
三、小結
課文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后,特別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著重刻畫范進顛狂的丑態與他周圍各色人等趨炎附勢的嘴瞼,批判的鋒芒不僅對著科舉制度而且指向整個封建社會。
四、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題。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課文諷刺、夸張的語言;2.理解分析范進和胡屠戶的形象(前后對比);
3.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吳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說家。
2.《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計五十五回,課文節選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題是“周學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
3.明清科舉制度簡介
童試~秀才(生員、相公、進學)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他們的第一名分別叫解元、會元、狀元。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
2.解釋下列詞語
體統 同案 火候 局不過 兀自 桑梓 萬貫家私 謹具賀儀 相與
四、范讀課文
五、整體感知課文情節
課文圍繞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為兩部分:
(一)(1~2)寫范進中舉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會地位以及他不顧一切參加鄉試的情況。
(二)(3~12)寫范進中舉后高興得發了瘋及其社會地位的顯著變化。
①(3~5)寫范進上集賣雞和喜極而瘋。②(6~10)治瘋;③(11~12)張鄉紳拜會范進。
六、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第一部分。
1.結合注釋自瀆課文,并理解文義。
2.討論下列問題。
①分別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進中了相公,胡屠戶來賀喜,帶了哪些禮品?寫明禮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戶“教導”范進的話主要有兩層意思,請用文中的話來回答。
④“體統”的實質是什么?
⑤“屠戶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寫出了什么樣的形象?
⑥范進不知丈人小氣嗎?為什么硬著頭皮商議盤纏?
⑦屠戶為什么斷定范進中不了舉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現范進對功名的追求如癡如迷的心理描寫的語句。
3.小結
這部分側重寫胡屠戶的倨傲,精彩的語言描寫和簡練的動作描寫,把胡屠戶粗俗勢利的嘴臉勾畫得活靈活現。寫范進幾處都只用簡筆,反而顯出他在胡屠戶面前卑怯畏縮、忍氣吞聲的可憐相,胡屠戶斷言范進考舉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來,第二部分再寫范進中舉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第二部分第一層
1.學生默讀結合注釋弄懂文意
2.討論下列問題:
①設計范進上集賣雞有什么好處?
②“三步兩步走進屋里來”,報喜人擁著他也擁不住,顯出范進什么樣的心情?
③第五段寫范進歡喜瘋了,作者運用了多層次的細節描寫,可分為哪幾個層次?試找出描寫范進發瘋時的語言、動作、神態的詞語和句子。
④為什么新貴人歡喜得竟至于瘋了?瘋態的描寫哪些地方最有諷刺意味?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討論思考和練習二
二、分析課文第二部分第二層:
1.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討論下列問題;
①借報錄人之口說范進是”迷了心竅”含有什么深意?
②胡屠戶第二次賀喜的時候,為什么叫二汗提著?為何又寫明禮物?
③簡析胡屠戶喝酒壯膽的有關描寫的語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義?
⑤簡析第9段胡屠戶厚顏無恥的恭維范進的語段。
⑥為什么眾人也都笑起來?
⑦簡析第9節末句。
小結:結合思考和練習三討論胡屠戶對中舉前后范進態度的變化
三、師生共同分析課文第二部分第三層。
1.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討論下列問題:
①為什么除眾人之外又詳寫鄉紳來拜?
②課文末段寫胡屠戶見財性、心喜卻又假意推讓,運用了那些動詞?
③夸張張鄉紳的富有與范進中舉歡喜瘋了有無關系?
四、歸納總結全文
1.中心意思2.寫作特點:語言刻畫人物的性格;運用夸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
3.語言特色:準確生動的白話語言
五、討論思考與練習
探究活動
如果這次范進還沒中舉,請你設想一下,范進、胡屠戶、張鄉紳會有怎樣的表現呢?請就此續寫新結局,要求續寫內容符合人物性格特點。同時,準備一份談本次寫作體會的發言稿,預備在課上向同學們陳述。
(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篇7
1、 全班以3人為單位劃分小組,小組實力平均;
每個小組中有三個角色選擇
信息處理員:負責搜集整理所需的資料
信息發布員:負責將小組結論和作品發布到討論區
創意小作者:負責組織語言,寫好小組結論總結和課堂習作。
2、指導學生學習思想和方法:小組成員一起學習,交流協作,對自己和伙伴的學習過程都應該
真負責,積極合作。強調只有以小組為單位達到教學要求才算達到了學習目標。
3、預習課文
實驗課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因為在教學中,每一個細小的變化都可能導致更多可能。為此,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1)為劃分好小組,教師首先要求課代表根據班級同學的情況,平時表現劃分小組,盡力做好能力平衡,因為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討論協作更加實際(如果分組能力不平衡,則會導致課堂上只有少數幾個小組認真完成任務,而其它小組無所事事),而且為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用于探索。在小組的“代號”上也頗費了一點功夫,最后確定了“奮進號”、“挑戰者”、“探索號”、“神州號”等20多個小組代號。在學習之前,利用心理暗示,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在進入網絡教室,學習課文之前,對學生的學習思想指導很重要。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且讓學生了解為什么采取這種網絡學習方式。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四位獵人去郊外狩獵,他們來到狩獵區,獵人甲突然興奮的說:“看!那里有野鴨!”獵人乙是個身手敏捷的好射手,他定睛一看,屏住呼吸,舉槍就射,清脆的槍響過后,一只野鴨墜落在遠處的草地上。此時,獵人丙也帶著獵狗前往那個方向找尋獵物去了,等了一會兒,他帶著剛才射中的野鴨回來了。獵人丁則升起篝火,將野鴨做成了美味的佳肴。正當大伙分享今天的勝利果實的時候,獵人甲突然提出了問題:“今天我們四人誰的功勞最大呢?”同學們,你們認為呢?
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在“認可某個獵人的功勞”這一答題思路上,經過一番七嘴八舌的討論,有一位同學提出了特別的想法:四個人功勞一樣大,因為這件事是依靠四個人分工一起完成的。(我認為,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邊聽邊在不斷尋求與其他人不同的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思考)其它同學對這個回答感覺有點意外,小聲議論起來。我暗喜,這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教師:很好!同學們,合作交流是現代社會的勞動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以讓工作學習更有效率。今天我們就要運用這種能力來幫助大家完成課堂學習任務。
(這堂課,2003年10月23日上午第一節,課前針對學生進行了充分指導。包括上課過程簡介,操作方法和分組,角色等。課堂上,學生反應較快,大多數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進入了討論區,并留言。課堂教學得到了焦亞洲老師的協助。)
上課前,提前5分鐘帶同學們進入教室,按課前分好的小組坐好,告訴同學們課件主頁的地址,簡要介紹了學習界面,開始上課。
教學環境:(網絡機房的基本配備:無盤工作站,學生機60臺,配置:CPU—賽揚1G,內存—128M,整合主板。網絡是星形拓撲結構,學生機自帶100M網卡,教師服務器一臺,WEB服務器一臺,網絡機房寬帶接入英特網。這樣的硬件設備保證了網絡課件的正常運行和網絡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 創設情景,課堂導入 :
小說是人類社會的百科全書,讀小說不僅能使人得到藝術享受,而且從中得到對社會、自然、人生的感悟。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這部小說的語言有著典型的諷刺藝術特點。
這節課,同學們就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揭開小說諷刺藝術的神秘面紗。在這,你不僅是學生,也是一位小小鑒賞家,或者一位創意寫手,也可能是一個信息搜集、處理的行家。希望大家和自己所在的小組伙伴作為一個整體團隊,通過合作來完成今天的學習任務。讓我們開始吧!
課堂情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學習,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瀏覽課件頁面。由于課前做了分工,小組能力水平較平均(學習能力、信息能力),此時每個小組都能在信息搜集員的操作下開始閱讀、瀏覽課件內容。
教師此時應該注意要求學生按步驟開展學習即可。
三、 聚焦任務,指導學習
1、 確定主題:通過教學目標 分析確定本課主題——探討小說諷刺藝術。
2、 明確課堂上要完成的三個任務:
l 探求小說諷刺藝術的表現手法
l 根據學習過程的提問,討論問題并做出結論。
l 模仿諷刺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寫一段諷刺小作品。
3、簡要介紹學習過程中要用到的軟件工具。
四、 循序漸進,交流協作
同學們在瀏覽完前兩個內容基礎上,按照這一過程中的學習步驟,進行學習交流。
三人小組根據“學習步驟”中提出的幾個問題,成員之間討論交流,并將小組的結論用電腦記錄下來(輸入TXT文本)。在網絡課件中教師已經給出了一些網上資源,供學生查閱。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與問題有關的資料。
教師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可以到各個小組的身邊,指導學生討論或者檢查學習情況。課堂教學情況從表面看有些無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學生統一聽課,而此時,學生分組學習,分組討論)。但實際上大部分學生是在閱讀、思考、交流。
課堂學生情況:學生在課堂中分小組學習,各個小組成員之間會有交流討論,而且各個小組的學習進度會有不同。各個學習小組會將自己已經討論出的結論發布在BBS上,供教師和其它小組閱讀評價。
教師課堂指導:可在課堂上走入各個小組中,指導學生,也可以在BBS上對學生的回答結論點評,同時可將言之有理的小組結論推薦給同學們閱讀評價(用BBS留言簿)。同時針對小組學習中碰到的普遍問題,在課堂上給出有益的指導。
五、 模仿創作,評價探討
學生在明確小說諷刺藝術的表現手法以后,運用“對比、夸張”來創作一段諷刺小作品。
這一過程中,學生將當堂創作,并將作品發布到BBS上,各個小組和老師會對作品做出自己的評價。
在這種探討交流的氣氛中,學生敢想,敢寫,也勇于表達自己的意見。
最后,更據各個小組的表現,各組成員將按照“評價標準”里的內容給自己小組打分。
教師也會在課后按照課堂表現情況和發言記錄,給予表現出色的小組以獎勵。
教后反思、值得注意:
1、 閱讀速度與課堂適應能力要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不平衡,日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
2、學生的合作能力要培養。
強調團隊合作;計算機是工具,學習工具;在“協作學習”的7個步驟中,有難度的可以先到討論區交流,然后一邊討論一邊完成后面的任務。或者向老師請求指導。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一、認識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會趨炎附勢的世風。
二、體會運用對比和夸張進行諷刺的方法。
三、體會通過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重點】人物的語言、動作的描寫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如果說《孔乙己》是一個充滿笑聲的悲劇,控訴了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個社會的世態炎涼。那么今天,當我們認識又認識一位古代知識分子--范進,他原來也是個下層知識分子,年近半百終于考中了舉人,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學習從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節選的課文《范進中舉》。
(二)檢查預習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樣的小說?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三)速讀課文,劃出描寫范進的有關內容。
請同學繪聲繪色地復述范進中舉后發瘋的丑態。
(四)討論:
1.范進為什么會發瘋?
2.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說出根據。
(主要是兩點: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于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②虛偽。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3.孔乙己淪為乞丐,可范進中舉了“老爺”,兩個人的命運相反,為什么說《范進中舉》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毒害?
(兩個人思想本質是一樣的。在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憑科舉道路而改變社會地位的只是極少數,若范進考不中,命運也將是凄慘的。所以寫范進中舉后而發瘋正是從另一個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4.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篇9
三維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文章內容,欣賞諷刺藝術。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總結歸納能力,口頭表達等能力。
3、 德育目標:
① 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②培養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1、 學生通過討論理解文章內容,欣賞諷刺藝術。
2、 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培養學生閱讀分析、總結歸納、口頭表達等能力。
教學難點 :范進發瘋的原因及文章主題的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與內容:
一、導入 (3分鐘)
今天我們學習第十九課《范進中舉》,此文節選自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章回體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昨天早讀課,我們已經解決了生字詞,朗讀了課文,并了解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有關知識。
首先請大家把自讀提示默讀一遍,把重要的句子畫起來。(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學生自由發言(7分鐘)
談讀了這篇小說后的感想,師板書。
三、師生共同討論(3分鐘)
把板書的各種感想同類組合,避免重復,使之更簡明。
四、各小組選擇議題(2分鐘)
五、分組討論(8分鐘)
要求:①做好筆記并列出發言提綱,使之條理化。②選出組長。
六、由組長上講臺發言,其它小組可以質疑、補充。(17分鐘)
七、教師補充并總結(4分鐘)
本文是《儒林外史》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通過范進中舉喜極而瘋及中舉前后生活遭遇的變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舉制度腐蝕讀書人靈魂、摧殘人才及敗壞社會風氣的罪惡,窮形盡現地表現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對各類市儈小人,進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諷。
八、作業 布置:(1分鐘)
請大家把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的行為、語言及對范進的態度用表格的形式列舉出來,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篇10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黃河中學 劉春英
一、 設計依據
1、 教材分析:《范進中舉》是初中語文的傳統名篇,作者以及漫畫式的筆觸,塑造了范進這個被封建科舉制度扭曲了靈魂的腐儒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眾生相,在諷刺科舉制度的同時揭露了社會的世態炎涼。
解讀人物是讀懂小說的主要途徑。首先要將人物放回他所處的歷史背景中加以解讀。第一課時主要和學生一起分享資料,了解《儒林外史》、吳敬梓、科舉制度等,分析其社會背景。第二課時從探討范進中舉的悲喜劇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層探究人物悲劇的社會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題思想。同時,引導學生品味小說幽默諷刺的語言,掌握刻畫人物的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2、學生基礎分析:初三的學生已經接觸過小說學習,基本了解小說的三大要素,并能夠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對于人物的深層把握還需要老師很好的引導。
3、教學任務分析:《語文新課標》對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文學作品教學提出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因此我對本課的把握是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節,聯系小說的寫作背景去認識小說的主題,認識社會。
新課改還指出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恢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和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討論。因為班級中學生層次存在的差異,我在設計問題時也照顧到各層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讓每個人都覺得有話可說,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積累字詞
了解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2.能力目標
分析范進、胡屠戶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典型意義。
掌握文章所運用的諷刺手法,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德育目標
認識科舉制的罪惡,了解其對知識分子靈魂的毒害。
教學重點
1、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進,理解范進形象的典型性。
2、欣賞本文的諷刺手法,體味對比、夸張與寫實在諷刺小說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1、認識范進所處的典型環境。
2、探究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人格的解構。
教學方法
文獻法 討論法 點評法 賞讀法
學法指導
課前搜集相關資料,了解科舉制度,《儒林外史》及其創作背景,閱讀《儒林外史》其他章節,與課文聯系起來思考。
課時安排 3課時
二、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語設計
學生結合課前預習資料介紹相關內容,互相補充。
學生概括,互相補充
學生思考,各抒己見
學生從文中找出人物前后變化,分析眾人物形象
學生自由發言,注意人物刻畫的方法以及精彩之處不同表現手法的運用。
學生將片段與《范進中舉》進行比較,發現藝術手法上的共同之處。
(二)相關資料
學生介紹吳敬梓、《儒林外史》,老師補充。
結合課外資料,了解科舉制、八股文。
(三)整體感知,把握故事情節。
1、聽讀課文,正音正字。
2、概括故事情節
概括故事時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即可,一個中心事件:范進中舉,喜極而瘋;兩類人物變化:范進和周圍的人們,包括胡屠夫、眾鄉鄰、張鄉紳。圍繞范進中舉,講述中舉前后個人的變化。
3、找出自己認為寫得精彩的地方,讀一讀。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思考“范進中舉,是喜還是悲?”
第二課時
(一)回顧第一課時內容。
(二)感知人物形象,探究主題。
1、范進中舉,是喜,還是悲?
喜——經濟狀況好轉、社會地位提高
悲——35年掙扎的悲哀,受科舉摧殘至深
總結人物形象,范進是一個迂腐而又虛偽世故,被科舉扭曲了靈魂的讀書人。
(多媒體顯示,補充“周進”片段)
※不僅范進中科舉之毒,封建社會的讀書人都被科舉所戕害。
2、我看眾生相
(1)小說中,范進喜極而瘋,僅僅是讀書人的范進“失常”嗎?他周圍的人是否都是“常態”呢?
分析眾生相
胡屠戶:前倨后恭
眾鄉鄰:漠不關心——熱情幫忙
張鄉紳:不識范進——送銀贈房
(2)補充“周進中舉后”片段
※不僅是范進周圍的人變化大,而是整個社會太功利,反映的是社會的悲哀。
小結:病態的科舉制度,病態的讀書人,病態的眾生相,病態的社會。
(三)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賞析諷刺藝術。
1、你認為小說中的哪個人物刻畫最為精彩?
2、小結:文中作者都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學生列舉)
對比,夸張,細節——諷刺藝術
(四)拓展延伸,感受名著魅力,充分認識科舉制度的危害,體會諷刺的藝術效果
多媒體顯示“嚴監生將死”片段。
作者刻畫嚴監生主要從動作、神態兩個方面進行描寫,嚴監生臨死時念念不忘的是燈盞里點的兩莖燈草,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吝嗇的本性,使他成為文學畫廊里一個不朽的形象。
和《范進中舉》一樣,“嚴監生片段”主要采用了夸張的手法來達到諷刺的效果。
(五)課堂小結
文章為我們展現了范進等人的丑態,鞭撻了封建社會期貧愛富、趨炎附勢的人情事態,對我們認識封建科舉制度有重要意義。科舉制度促成了中國古代文人人格的解構與重構,是中國文化的一次浩劫,對社會文明的嚴重侵害,值得我們深思。
(六)布置作業
1.請設計一個場景,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反映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并且用到本文運用的手法,達到諷刺的效果。(300字左右)
2.課外閱讀《儒林外史》的其他文章,感受名著魅力。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篇11
一、 教學目標
1.能自己搜集資料,運用學過的小說知識基本讀懂課文;
2.培養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3.學習課文描寫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識遷移,學習如何寫一個人。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學生能自己基本讀懂課文;
2. 學會如何描寫人物。 (多媒體展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三、教學設想
1.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小說通過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后,特別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著重刻畫范進癲狂的丑態與他周圍各色人等趨炎附勢的嘴臉,真實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心靈的荼毒。
這篇文章運用了多種手法成功的刻畫了范進、胡屠戶等形象,是學生學習如何描寫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能自己搜集資料并借助資料自學一些課文內容。但作文水平低。
3.《范進中舉》之前有教讀課《故鄉》、《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綱》,學生學完這三篇教讀課后,能夠對小說的特點有所理解,所以能運用已學知識比較獨立地閱讀課文,并初步學會知識遷移。
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更多的學生真正參與課堂,用導(教師導)、講(學生講)、議(眾人議)、移(知識遷移)的教學模式。同時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發表看法,沒有標準答案。
因為是自讀課,所以文章內容的細致分析不會是重點,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畫,我們如何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課要點。
4.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布置自學:
1. 自己搜集資料,借助資料并根據小說的特點,自讀《范進中舉》,讀完后想想:
1 讀完這篇課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 你認為文章刻畫得最成功的是哪個人物?
3 閱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問?或者有什么知識你想了解但無從了解?
2.請把這些問題記錄下來,以備課堂上拿出來討論。
(二) 導(即教師導入。)
師: 1、同學們,你們知道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嗎?(科舉。)對了,“中舉”是封建社會里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中了舉就能升官發財,吃用不愁……可是范進中舉后卻瘋了,這是怎么回事?結果又怎樣呢?
2、“范進中舉”寫了范進中舉前后的經歷,范進是人物,中舉是事件,標題就是小說的中心事件。
(三) 講(請學生把自己預習時的心得體會或疑問講出來,讓大家一起討論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師: 同學們已經自學了這篇課文,也把一些感受與心得或疑問記錄下來了,請幾個同學來給我們講一講。 (學生講前先展示范進中舉前后的有關圖片)
(四) 議(讓同學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是疑問的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幫助他解決,是感受的請同學們議一議,有不同意見的可以辯一辯。)
同學們議完后,教師歸納小結并引導學生想深一點。
討論下列問題: (多媒體展示問題)
問:1、為什么范進會對科舉如此癡迷?中舉后又為什么會瘋了?
(因為一旦中舉,就可以徹底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境況,功名富貴馬上就會到來。前一刻范進還無米下鍋,馬上就說他中了舉,幾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貴到手了,時間太短而變化太大,難怪范進會瘋了。)
2、如果你是與范進同年代的讀書人,你會像他一樣去考科舉嗎?
3、你怎么看封建社會的科舉?你又怎么看現在的高考?兩者之間有區別嗎?
(這兩道題是開放性題目,不要求有標準答案,要允許學生充分發表看法,鼓勵有理有據,不可輕易否定學生的觀點。)
(五)移(知識遷移) (多媒體展示以下三個問題)
1、小說描寫的年代距今已接近三百年,為什么我們仍然對《范進中舉》如此感興趣?為什么我們似乎親眼見到了范進、胡屠戶?
(因為課文寫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畫得很成功。)
2、請同學舉例說說課文刻畫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態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也用了對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戶,還用了夸張、諷刺的手法。)
3、下面的話,出自哪篇課文,是出自哪個人物之口?
“那么,我對你說,訊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
“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現在把錢交給約瑟夫,叫他去把牡蠣錢付清。已經夠倒霉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咱們到那頭去,注意別叫那人挨近我們!”
師:同學們,你們一下子就能答出來,證明作者描寫的這些人物給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寫一個人,不出現他的名字而讓人猜出他是誰嗎?
請學習《范進中舉》中的描寫人物的方法,用幾句話寫一寫身邊的同學,請不要出現所寫同學的名字。(可以是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態描寫或細節描寫。)
寫完之后,請一些同學把自己寫的短文讀出來,讓其他同學猜猜寫的是誰,猜中的證明寫得不錯,同學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勁練習寫作。
(五)教師小結并布置作業(多媒體展示作業)
作業:請運用課堂上學習的寫作方法寫一個你熟悉的人,題目自擬,要求600字以上,夾敘夾議,要求有描寫方法和具體事例,要寫出人物的特點。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內容及分析:
本文主要內容是范進中舉前后主要人物范進的變化對比、胡屠戶對待范進的不同態度的敘寫,表現當時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社會的深遠影響,世態人情,揭示其腐朽。對比與夸張充分諷刺了人物與社會。
教學對象及特點:學生對科舉一知半解,主要是金榜題名等知識,前面學的《故鄉》提到過中舉,而對科舉的負面毒害了解不多。對小說三要素掌握較好,但獨立分析的能力較差,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基本濱握,對比手法在《故鄉》中能理解,在本文要讓學生能運用。諷刺手法藝術是小說的一種重要特色,要在閱讀與分析及表演中體會。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識及基礎知識
2、理清情節概括大意,領會理解作者運用對比夸張諷刺刻畫人物形象。
3、充分認識到科舉制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會世態炎涼,珍愛當下美好。
教學重難點:
目標2、3
教學方法:
課件填表對比、賽讀與課本劇表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人生三大幸事之一:金榜題名及相關的故事引入本課教學
二、預習展示
先讓學生展示,引導學生從二個方面展示:一是常識與生字生詞;二是主要內容即故事概括
三、整體感知
1、讓學生先速讀,再交流,再說一說
2、以中舉為線索,理清故事清節
四、賞析人物
側重于人物的夸張與對比的理解與運用
對比填表:范進胡屠戶
表格略
五、精彩重現
情節:范進中舉發瘋
先找出,個人讀,以小組為單位賽讀
此片斷課本劇表演以小組為單位比賽
六、類文拓展
練習冊《周進中舉》
七、小結作業
1、師生共同回顧重難點,放一放“電影”
2、寫一寫課后“讀讀寫寫”